为什么慈禧不立载沣而立溥仪当皇帝?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6-14
手机版

  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为什么慈禧临死时立一个幼主,而不是年富力强的载沣?如果立了载沣,清朝能否避免灭亡?

  谁做皇帝不重要,谁掌权才重要。

  按照慈禧一贯做事的风格,首先她不会违背祖制,不管是兄终弟及还是父子相承(可惜光绪无后),只要符合祖制,慈禧都可以自己把握。作为当权者,权力交接的第一要义就是要选择属于自己权力集团的人。

  载湉、载沣虽然是一个爹,但不是一个娘,别以为都是载字辈,就能兄终弟及(兄终弟及只要给上上任皇帝认个儿子就可以符合祖制了,载湉自己就是兄终弟及才成为皇帝的。)载湉能当皇帝,不是因为他爹,而是因为他娘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胞妹,也因为他年纪小好控制。

  在光绪帝接位之前,其实慈禧就可以选择溥字辈的继承为同治的子嗣,但她不肯这样做,因为如果溥字辈的皇子继位,慈禧就不再是皇太后,而是太皇太后,中间就隔了一层皇太后(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依照皇帝以孝治天下 的原则,首先不方便她料理掉这个不中意的儿媳妇,更有可能让儿媳妇会借助着养子的势力,踩在她头上成为实权派(真真儿想多了,阿鲁特氏皇后连基本的自保能力都没有,哪有本事跟她争啊,所以妥妥的被搞死)

  那么在谁接光绪大位的问题上也是一样的。慈禧考虑自己娘家的地位。

  如果载沣当皇帝,他对慈禧不会有一毛钱的感激——因为人家是正根的爱新觉罗的子孙,不是靠你恩惠当皇帝,而且慈禧去世的时候,载沣已经非常成熟,有足够驾驭皇权的能力,那么慈禧精心安排的隆裕皇后(慈禧内侄女)基本上就哪凉快哪呆着去。甚至也有可能因为地位尴尬而不得不追随先帝而去(还是阿鲁特氏的命!)

  但是如果新帝年幼,又是溥字辈,那么皇太后(隆裕)就要以母后的身份辅佐皇帝,重唱“垂帘听政”的老调,权力的核心就一直掌握在叶赫那拉的手里。当年慈禧太后一番苦心布置,才不会枉费了。

  政治不讲恩德,只讲利益——所谓人情,说到底也就是政治利益而已。聪明如慈禧,她当然明白自己把大位交给载沣,对她自己也很不利。她也不想身后被定个恶谥什么的吧,所以还是要让权力在交接的时候保留在叶赫那拉手里。

  张之洞就跟慈禧这样建议,国赖长君,应该直接立载沣。

  慈禧认为那样没脸见老公儿子,同治怎么也是皇帝,不能让他绝户。当年就应该给同治过继子嗣,但是近支宗室没有合适人选,不得已让光绪过继到咸丰名下,改为给文宗显皇帝立嗣,许诺让光绪将来的儿子继承同治。但是光绪身体不好,又被囚禁,估计不会有儿子,但他毕竟是皇帝,也不能绝户,从近支宗室里挑选嗣子兼祧两房就成为必然选择。反正溥仪还小,让载沣代行皇权即可。

  张之洞表示赞同,提出应该给载沣正名,使之名正言顺。他指出,明朝有监国,清朝初年有摄政王,都可以援引成例。

  于是慈禧拍板,给载沣“监国摄政王”的头衔。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隆裕皇后有个安排吧

  立溥仪让隆裕皇后抚养,隆裕皇后抱着溥仪端坐在上面那代表的是皇权,载沣代表的只能是相权~

  直接立载沣,那隆裕的后半生就很尴尬了~

  其实一开始慈禧是打算将端郡王载漪十五岁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并废掉光绪帝,确实也付诸行动了,只是洋人不认可,再加上端郡王做的一些事情,将溥儁大阿哥的名号给废了。

  戊戌运动失败以后,以慈禧为首的清朝同治集团打算将光绪帝废掉,另立新帝,所以故意到处说光绪帝病重,不过慈禧的这一阴谋被洋人识破,维护维新派这边,便要求慈禧要给光绪帝看病,光绪帝病看完以后,慈禧的阴谋也败露了。

  慈禧不想惹怒洋人,但是又不甘心,戊戌运动中立过大功的军机大臣荣禄给慈禧出了一个主意:“皇上春秋鼎盛时期已过,但仍旧无皇子,不如在近亲的宗室中选一位,立为大阿哥,过继给穆宗,养在皇宫里,待日后继承大统,这样做也算是师出有名。”

  

  “上春秋已盛,无皇子,不如择宗室近支子,建为大阿哥,为上嗣,兼祧穆宗,育之宫中,徐承大统,则此举为有名矣。”慈禧确实接受了荣禄的建议,1900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召集近支大臣、贝勒、王爷等商议做出决定,并且以皇上的名义下旨将端郡王载漪的儿子、十五岁的溥儁为大阿哥,并且将其过继给穆宗。

  之所以选择溥儁是因为溥儁生母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并且在1900年正月初一溥儁代表光绪帝在大高殿、奉先殿行礼,表示光绪让位,这次事件被称为“己亥建储”,不过慈禧的这一决定没有得到洋人的支持,所以废光绪、溥儁继位也就没能顺利进行。

  1901年十月,因载漪纵容义和拳,获罪祖宗,所以他的儿子不适合做储君,所以废掉了溥儁大阿哥的名号。

  就这样慈禧与光绪又维持了原来的状态,1908年光绪帝病重,光绪无子,不可能再从“载”字(同治同辈)辈中选择继承人,而“溥”字辈中除了溥伟贵为恭亲王、溥伦为贝勒,其他人都可能称为未来的皇上。

  

  为何这样说呢?

  因为光绪帝就是在慈禧的谋划中年仅4岁就登基称帝,慈禧亲生的儿子同治帝去世的时候只有19岁,没有留下子嗣,只能是从近支中选择合适的过继给同治帝为子,但慈禧偏偏不这样做,按理说同治帝是“载”字辈,应当从“溥”字辈中选择合适的继承人,而且确实溥字辈中确实也有合适的,但慈禧就是坚持要醇贤亲王奕譞(xuan)的儿子载湉为新帝。

  即便是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慈禧仍旧坚持如此,

  一是因为醇贤亲王奕譞(xuan)的嫡福晋是慈禧的亲妹妹,

  二是因为载湉是“载”字辈,慈禧仍旧可以是皇太后,若立“溥”字辈的为皇上,那么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就会成太后,自己就没办法“垂帘听政”了。

  慈禧自然不会让大权旁落,更何况是自己不喜欢的阿鲁特氏。

  

  光绪如此继位,溥仪继位仍旧是因为慈禧不想放权,虽然此时的慈禧太后已经73岁高龄,但仍觉得自己能高寿。

  光绪帝病重的时候,慈禧其实也体力不支,不过仍旧主持王公大臣等会议,说话的声音仍旧洪亮;慈禧就是打算光绪帝去世后,下旨将溥仪立为新帝,如此以来她就可以继续新的“训政”。

  “现值时事多艰,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心典学,着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岁新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亲裁政事。”应该说这是慈禧第三次因为皇上年龄小,不得已才垂帘听政的,如此做也是“迫不得已”,溥仪与光绪、同治不同的是,他有一位摄政王监国,虽有摄政王监国但仍旧不耽误慈禧训政。

  慈禧得势的时候,以婚姻为纽带不断地扩大自己的权力,慈禧生父惠征有二子二女:

  长女是慈禧,入宫做了兰贵人,后来做到了慈禧太后;

  次女嫁给醇贤亲王奕譞(xuan)做嫡福晋

  长子是桂祥:桂祥有三个女儿,

  一个是隆裕太后,

  一个是端郡王福晋,

  一个是载泽镇国公夫人

  桂祥的儿子佛佑所生的女儿为溥伦贝子夫人;

  次子是兆祥:兆祥的女儿嫁给了载澍贝勒。

  这些福晋、夫人全都是慈禧的耳目唇舌,而且支配着她们丈夫的态度。

  比如载澍贝勒不满慈禧的做法,夫妻两人就不和,慈禧将载澍贝勒软禁起来;

  再比如载泽镇国公夫人,与隆裕太后是亲姐妹,经常宫里宫外的跑,悄悄地传隆裕的话,为的就是让载泽镇国公辅助隆裕太后监国。

  

  叶赫那拉氏这些嫁给爱新觉罗家族的女子,就是想将自己的丈夫们变成自己的木偶。

  同治帝去世后,阿鲁特氏作为同治帝的皇后,按理说应当成为名正言顺的皇太后,但慈禧不给她任何过问朝中事务的机会,不仅如此慈禧还给自己侄女创造机会来参与朝政。

  隆裕确实没有她姑妈那样的才智,这一点慈禧也清楚,所以下旨让载沣(溥仪生父)做摄政王,载沣是醇贤亲王奕譞(xuan)第五子,是光绪帝的亲弟弟。

  溥仪的生父是第二代醇亲王载沣,祖父是醇贤亲王奕譞;

  而溥仪的生母是苏佳氏,苏佳氏是荣禄的女儿,嫁给醇亲王载沣做嫡福晋。

  荣禄一生效忠于慈禧,而且为慈禧立下不少“奇功”:

  咸丰帝去世后,荣禄看风使舵,既站在慈禧这一边,又不忘左右逢源,所以仕途很是畅通。

  同治帝去世后,荣禄以内务府大臣、御前大臣等职,成顾命大臣。

  奉两宫皇太后(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之命迎光绪帝,继承大统;

  

  荣禄为得到慈禧太后的青睐,主动巴结慈禧的亲信李莲英,两人的关系很不一般;

  而且荣禄的妻子经常被召进宫陪伴慈禧,所以了解很多宫里边别人不知道的事情,更加了解慈禧的好恶。

  正因为了解慈禧,所以才能投其所好的为慈禧出谋划策,慈禧对荣禄也很依赖。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正在商议方案;

  慈禧与荣禄打算废掉光绪,慈禧垂帘听政,而且还很阴险的主张:“想要废掉皇上,需要师出有名,不如让皇上继续戊戌变法,天下共愤,如此才能一网打进。”

  戊戌变法失败后,荣禄因为其“大功劳”出任军机大臣,管理兵部。

  后来慈禧打算废掉光绪,但担心洋人会干涉,荣禄又给出主意改成“大阿哥”。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其实荣禄也是支持剿,但看慈禧的脸色行事,又建议“抚”,其实暗中仍旧是“剿”,并且向慈禧揭发端王伪造各国想要慈禧不在管理朝政的事情,慈禧怒斥端王,更加信任荣禄。

  后来在李莲英的帮助下荣禄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载沣,而正因为溥仪是荣禄的外孙,慈禧也高看一眼。

  不过慈禧在信任荣禄的同时,对载沣是越来越猜忌。

  在慈禧与光绪之间有矛盾斗争时,洋人更加倾向于光绪;

  而且克林德公使被杀后,德国指定让光绪帝的弟弟载沣前去道歉,不过载沣到了德国受到了德国皇室隆重的待遇,这样慈禧太后觉得,载沣比康有为这些维新派还要可怕。

  为了消除这个隐患,便让荣禄与载沣结为亲家。

  在醇亲王载沣的府上,多了慈禧的耳朵跟眼睛,醇亲王载沣确实是顺从慈禧太后的,虽然同情自己的哥哥光绪帝,但并没有表示不满。

  

  所以慈禧在挑选溥仪为皇嗣的时候,对醇亲王府也没有那么多的恐惧与猜忌。

  溥仪继位是荣禄已经去世,立溥仪为新帝,慈禧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自己可以继续垂帘听政,当然她并不知道她那么快也随光绪去了;

  报答荣禄这位“忠臣”。

  张之洞其实是支持载沣登基的,但慈禧以“三代皆昆弟”不妥为由回绝了。

  慈禧太后摄政多年,因为她近乎压迫式的管教。

  同治皇帝载淳还没生下孩子,在十九岁就去世了,在同治驾崩后,为了方便自己继续掌管大权。

  慈禧让自己妹妹婉贞的孩子、醇亲王奕譞的次子载湉过继到咸丰帝的名下,以咸丰嗣子的身份登基为帝,是为光绪帝。

  载湉登基的时候,年仅四岁,要说他能够当好皇帝,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了。

  这也注定了他的皇权必须还要被慈禧太后把持多年。

  而最重要的是,慈禧为了拖延光绪亲政的时间,也将光绪的婚姻延迟到了近十八岁,在光绪十四年才完成大婚。

  其实光绪活的时间并不算短,他在位三十多年,一生活了三十八岁,即便是十八岁再结婚,那么也还有近二十年的时间可以生孩子,为什么光绪没有孩子?

  慈禧对光绪的婚姻安排堪称折磨,她给光绪选的皇后是光绪的表姐叶赫那拉氏,也就是后来的隆裕太后,这是慈禧所培养的“女性继承人”,所以光绪对于隆裕太后很是排斥,除了隆裕以外,光绪只剩下两个妃子,分别是瑾妃和珍妃,所以光绪的后宫里,自始至终都只有三个女子,生育的概率大大下降。

  因此当光绪病重后,这个帝国的继承人选择成为了巨大的问题。

  1908年11月,慈禧太后和光绪都已经病得很严重了,喜欢专权的慈禧也毫不避讳开始谋立继承人,笃定光绪不久后驾崩,也丝毫不掩饰自己要将大清皇权继续让后宫把持。

  所以慈禧太后叫来军机大臣张之洞、世续等人商讨继承人问题,而这些军机大臣里同样也包括了年轻的醇亲王载沣。

  载沣在此时的大清皇族里可不是那些没有见过世面,只会混吃等死的勋贵子弟,他反而是大清皇族里面,最早那批有着先进之心的人。

  1900年,义和团运动席卷到了北京,而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街头被戒严的清军开枪射杀,此时造成了敏感时期极其严重的外交事件,因为克林德并不是军人,而是一个外交官,所以德国就克林德一事,要求清皇室派出皇族成员亲自到德国“道歉”。

  1901年,年仅十八岁的醇亲王载沣成为了朝廷任命的“头等专使大使”前往德国,这个名头看起来想要做什么大事,但事实上载沣就是去赔礼道歉的,他虽然才十八岁,不过以前恭亲王奕?和他父亲奕譞专门给慈禧擦屁股的活,他也继承了过来。

  因为年轻,所以载沣的可塑性很强,他到了欧洲之后,看到欧洲的发达,很是感慨。

  可惜的是,载沣作为大清的皇室,因为大清在国际上多年的懦弱和落后,载沣受到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

  比如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要求载沣代表大清跪下道歉,这个提议被载沣拒绝,而载沣在德国一事完成后,提出想要游历欧洲强国,就被德国皇室想方设法拒绝阻挠,扑面而来的屈辱让载沣不得不返回自己的国家,虽然德国之行并不太光彩,却将年轻的载沣的强国之心奠基了起来。

  因此,回到大清后,慈禧就对载沣委以重任,一直到光绪三十四年,二十五岁的载沣被任命为“军机大臣”,成为清朝廷权柄最高的几人之一。

  扶持载沣,一方面是因为载沣有能力、有眼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载沣是皇族之人,更是慈禧的亲戚,对于汉臣有着很强的束缚力,这就是载沣年纪轻轻身居高位的根本原因,不过载沣的权力也到此为止了,再想前进一步,成为皇帝,慈禧是不会给他这个机会的。

  慈禧作为女性后宫,却掌控大清朝政多年,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慈禧对权力的贪念和渴望,在慈禧以前,大清也有过类似的后宫人物,那就是顺治的母亲孝庄太后,孝庄太后历经四帝,在顺治朝担任太后、康熙朝担任太皇太后,是顺治和康熙时代地位最高的人。

  可孝庄却从来没有想过去抢夺儿子和孙子的皇权,顺治年少成亲,孝庄早早将权力给回了儿子,康熙也是如此,在十一岁的时候就被孝庄安排成亲,孝庄这么做,为的就是让儿子、孙儿可以早点用正当理由掌控皇权,这种方式跟慈禧后来压制同治、光绪婚姻的办法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极端。

  所以慈禧对权力的渴望并不比一般的男性政治家弱,她掌权太久成为了习惯,内心自然而然觉得下一任的权力掌控者最好也是女性。

  于是“隆裕太后”被慈禧定为了另类继承人。

  光绪并不喜欢隆裕太后,但这并不能否认隆裕太后的地位,所以慈禧要做的,就是将权力合理地交给隆裕太后。

  如果按照张之洞的提议,立了载沣为皇帝,此时的载沣已经成年,并且很有主见,那么隆裕太后是根本没有资格插手政治的,如此一来,隆裕太后被架空不说,慈禧多年的布置和设想肯定是化为乌有,所以慈禧说什么都不可能同意载沣登基。

  首先,慈禧自己知道晚年做了多少昏庸的事情,在贪图享乐上大量花钱,可是对于国家的发展、工业的发展、制度的改变,慈禧作为守旧派为了利益经常是出面阻止,大清的弱不是无缘无故的,所以慈禧害怕载沣在她去世后“清算”她。

  就算载沣自己不想清算,那么载沣手底下的大臣也不会轻易放过慈禧,只要有多几个大臣上书,载沣也只能被裹挟得清算慈禧,为了自己的身后名,慈禧最安全的做法就是找一个“女性继承者”。

  其次,载沣是奕譞的五子,跟光绪载湉是兄弟,而载湉则是同治皇帝载淳的堂兄弟,以前载湉年纪还小,过继给咸丰还说得过去,但如今载沣已经二十多岁了,再过继的话不太像样子,但不过继的话就没有资格继承皇位,所以这就成为了慈禧反对载沣继承大统明面上的理由。

  事实上,乱世都可用非常之法,更遑论“三代皇帝皆昆弟”这并不是什么明文禁止的礼法,妥与不妥完全在于慈禧自己的说法,所以让载沣继承皇位根本没有道德上的阻碍,慈禧反驳的理由只是障眼法。

  同样的道理,慈禧的政治诉求,也是从这些点出发的。

  既能保全她的名声,又要能够让隆裕太后掌握大权,这是底线,大臣们满足她的两个底线之后,便能够提出其他要求,因此,大臣们和慈禧达成了最后一个协议,那就是让载沣的儿子:溥仪过继给光绪皇帝,成为大清的新皇帝,溥仪尊隆裕为太后,载沣作为摄政王,但一切军国大事的决定权还是在隆裕太后手里。

  这个模式其实是效仿当年多尔衮“册立”顺治登基,多尔衮当摄政王的政治模式。

  在皇太极去世后,皇位出现空虚,豪格与多尔衮两叔侄争夺皇权,两个人代表了数种政治力量的交锋,大臣们为了保住大清的力量,因此两个人都不选,让多尔衮退一步,立一个皇太极的小儿子当皇帝,然后让他充当摄政王执政。

  虽然皇帝是顺治,但是真正的大权却是在多尔衮手里,放到溥仪这里来也是一样的,皇帝虽然是他,但是大权却在亲生父亲载沣的手里,而溥仪和顺治不同的是,顺治的母亲孝庄太后并没有那么大的权力,溥仪的隆裕太后却是可以独断朝纲。

  即便慈禧和光绪病重的时候,大清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可这个时候的朝廷权斗还是无处不在的,张之洞等人对于慈禧垂帘听政存在意见,已经不是私底下才表露的意见,而是敢拿出来当面说的,所以他们支持载沣,本质上就是在反对后宫专政。

  慈禧明白他们的想法,同样也觉得载沣性格懦弱,如果让载沣当皇帝,大清的皇权只会被这群大臣瓜分,才对载沣这个摄政王上了一道锁,让载沣凡事还是要和他的嫂子隆裕太后商议,慈禧的强势也最终决定了溥仪的登基,在光绪驾崩一日后,慈禧也紧跟着离世。

  溥仪登基后,载沣担任摄政王,事实上,隆裕太后并没有慈禧那种手腕和果决,很多事情还是载沣做决断,而载沣,也绝对不是慈禧所认为“懦弱”那么简单。

  载沣成为摄政王后,第一时间就针对新崛起的汉人军阀袁世凯。

  袁世凯是大清新建陆军的主导者,在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以及北洋大臣,有着权力和军队的袁世凯,一直被载沣视为“隐患”,所以载沣担任摄政王后,第一时间就想除去袁世凯,只不过被张之洞阻止了,但即便如此,载沣还是强势地给袁世凯安排了一个“足疾”的名义,让袁世凯回家养老。

  架空了袁世凯后,载沣谨记在德国时亨利亲王跟他所说强皇室的核心关键,那就是掌控军队,于是载沣便开始组建摄政王禁卫军,将北京附近的数省兵权收回中央,接受中央管控,在政治安排上,载沣其实一点都不懦弱,反而做得十分细致。

  可载沣的“强势”太过强势了,说他不懦弱,但他却一点都不理性,原因在于“内阁制”的原则问题上,载沣彻底得罪了立宪派,造成后来大清覆灭无法挽回的境地。

  1911年,载沣下令组建“责任内阁制度”,让庆亲王奕劻担任第一任内阁总理大臣,在立宪派看来,这是载沣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了,大清也只能妥协了。

  可谁知道,大清内阁一共十三名成员,其中满人就八名,八名满人里还有五个人是皇族中人,这种皇族成份极高的君主立宪本质上就是变相的敷衍,而载沣对立宪派质疑的回复更是让立宪派对他愤怒至极:

  “组阁为皇帝特权,非议员所能干预。朝廷用人,审时度势,一秉大公。尔臣民等,均当懔遵钦定宪法大纲,不得率行干请,以符君主立宪之本旨。”载沣“解释”了大清版本的内阁,载沣的意思很简单,这个内阁制度到底是怎么样的,不是你们说了算的,而是我们皇室说了算的,因此你们不允许干预、干涉,只能乖乖接受。

  看似非常霸气的一段解释,可载沣却犯了很根本的错误,那就是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得考虑清楚自己说的话会不会有致命缺陷。

  成功的强势叫改革,失败的强势叫愚蠢,载沣自以为大清掌控的力量还很强,殊不知大清已经空虚了,这也导致不久之后武昌起义爆发,大清的失败没有可以再度掩饰的机会,当载沣调集北洋新军镇压起义的时候,北洋新军动也不动,因为他们只听从袁世凯的话。

  这也是为什么袁世凯后来迅速掌权并且能够劝退大清的根本原因,袁世凯做的那么多件事情,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了新军,掌控了大清走向新时代最强的一批陆军,这是袁世凯的资本,也是载沣的悲哀。

  于是在1911年10月30日,载沣下了一封“罪己诏”,承认自己的过错,然后辞去自己摄政王的职位,回到醇亲王府邸“养老”,再过了不到四个月,也就是1912年3月12日,袁世凯逼宫隆裕太后,让皇室“退位逊国”,大清此时已经再没有翻身的机会了,只能答应,大清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所以,即便载沣在这个皇位上,很多事情的结局依然是不会改变的。

  因为载沣不论是摄政王还是皇帝,新军的兵权他拿不到,他也不愿意组建公平民主的内阁,那么只会被立宪派所排斥,失去了军权和新政治人士的支持,载沣只会走向末路。

  而慈禧在离世前的百般谋划、算计,到了大清逊国的那一刻都成为了飞灰泡影,其实慈禧还在世的时候,大清离心的危机早就显现了,譬如“东南互保”事件,就让慈禧看到了江山颠覆的危难,只不过还有一丝机会,她也不愿意放弃罢了。

  至于载沣,作为大清最后一任摄政王,他只能算是过了一把皇权的瘾,如果生在康乾盛世,载沣或许留下威名,只可惜大清的末世,没有谁能够将其拯救。

上一篇:受范仲淹点拨,38岁才和苏东坡同登进士,清贫一生,只留下4句话
下一篇:张进球|我在祁门一中2023年高二年级十八岁成人礼上说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