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连载】 陶澍传(17)陶澍大事编年(上)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6-13
手机版

  原标题:【特别连载】 陶澍传(17)陶澍大事编年(上)

  第十二章

  陶澍大事编年(上)

  陶澍(1779-1839),中国古代近代之交最杰出的改革家。

  魏源《皇清诰授荣禄大夫太子少保晋赠太子太保敕祀贤良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江南江西总督管理盐政谥文毅陶公行状》:“公讳澍,字子霖,号云汀,湖南长沙府安化县人。”

  邓显鹤《沅湘耆旧集》:“公晚岁自号髯樵,又号桃花渔者。”

  陶家远祖是晋代名臣陶侃。至五代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陶侃的后裔陶升由吉州(今江西吉安)迁到潭州(今湖南长沙)益阳县资江乡的小淹。《资江陶氏族谱》记载:“至唐庄宗同光中,吉州公升,始迁资江之小淹,时犹益阳县地,未置安化也……数百年来,世居此土,名为陶家湾,又名陶家溪。”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开梅山,安化独立建县,小淹归属安化,故陶升为安化陶氏的初祖。传至元朝,陶舜卿始修资江陶氏族谱,为资江陶氏第一代祖。陶澍是资江陶氏第十六代。

  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戊戌) 公元1778年

  乾隆四十三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即公元1779年1月17日,陶澍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府安化县小淹,具体出生地是石磅溪。(按:《辞源》将陶澍生年误作1778年。)

  父亲陶必铨,字士升,号萸江,乾隆四十二年(1777)中秀才,设馆授徒为生。母亲黄氏,生有二子一女,长子即陶澍,次子陶晋,女陶姗英。陶必铨《二子名字说》:“天下之能苏万物者,莫如雨。戊戌之夏大旱,冬,谷骤贵,而长子适生,因名之曰澍,而字以子霖,盖期有以泽苍生也。”

  当年,陶澍祖父去世。

  乾隆四十四年(己亥) 公元1779年 二岁

  安化大饥,陶家以野菜稀粥度日。陶必铨募捐掩埋饿殍。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 公元1780年 三岁

  陶必铨在家乡教书。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 公元1781年 四岁

  陶必铨在家乡教书。弟弟陶溍(字子晋,号石潭)生。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 公元1782年 五岁

  陶必铨在家乡教书。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 公元1783年 六岁

  陶必铨至长沙,先后在城南书院、岳麓书院求学。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 公元1784年 七岁

  陶必铨在岳麓书院求学。陶澍曾经随父至长沙岳麓学院。

  乾隆五十年(乙巳) 公元1785年 八岁

  陶必铨参加岁试,成绩优秀,成为“廪膳生”。

  陶必铨至安化二都王家教书,陶澍随父正式读书,并开始学诗。《例赠儒林郎翰林院编修显考萸江府君行述》:“是岁,馆邑之(十)二都王氏,不孝澍始读书。”《安化二都王氏族谱序):“余年八岁,先贤公始携之上学。其时馆二都王氏。”《涧东诗钞序》:“余年总角,先子授以《古诗十九首》,余即日如数拟呈。有云:‘忆昨得君书,读之心不忘,展转纳怀袖,恐灭又置箱。’先子喜之。”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公元1786年 九岁

  妹妹陶姗英生。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 公元1787年 十岁

  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例赠儒林郎翰林院编修显考萸江府君行述》:“丁未,家居。时连岁歉收,而食指日繁,两伯父竭力经营且不支,遂析箸。于是日贫乏,或数日断炊,先妣黄安人携不孝等躬采藜藿以佐食。诘屈之状,人所不堪,而府君诵歌不辍也。”

  乾隆五十三年(戊申) 公元1788年 十一岁

  随父在家中读书。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 公元1789年 十二岁

  陶必铨到本县百花台王虎文家教书,陶澍随父读书,并开始学习作八股文。《例赠儒林郎翰林院编修显考萸江府君行述》:“己酉,馆上舍王虎文先生家,不孝澍始学为八股之文。其冬,携应县试。”《上舍王虎文先生墓碣》:“澍时甫学为八比之文,凡一月而成篇,先生大惊喜,齿之异于诸弟子。”

  冬,至长沙参加院试,未中。《鸿雪因缘图记》:“陶子年十二,始浮资入湘,就试于有司。”

  乾隆五十五年(庚戌) 公元1790年 十三岁

  陶必铨主持修建安化县学宫的南塔。当时,安化县城在梅城镇。陶澍随父读书。是年,祖母和母亲相继病逝。陶澍思念母亲,作《屺思吟》。

  乾隆五十六年(辛亥) 公元1791年 十四岁

  仍随父读书于安化学宫。所作《十五国风次序说》、《褚先生传》(假传体)、《杨先生传》,是保存至今的陶澍最早的文章。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 公元1792年 十五岁

  陶必铨到益阳县舒塘(今属桃江县)曾筠斋家教书,陶澍随父读书。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 公元1793年 十六岁

  仍随父读书于益阳舒塘曾家。

  是年,马尔戈尼率领英国使团拜见乾隆,乾隆拒绝其贸易要求。

  乾隆五十九(甲寅) 公元1794年 十七岁

  仍随父读书于益阳舒塘曾家。

  乾隆六十年(乙卯) 公元1795年 十八岁

  被录取入县学,成为生员(秀才)。主持考试的学政是石琢堂。陶澍《题石琢堂师独学书室图》诗自注:“乙卯入县学,师批余卷曰:‘清新,无半点尘氛气。’”

  清仁宗嘉庆元年(丙辰) 公元1796年 十九岁

  读书于小淹资江对岸之水月庵。魏源《太子太保两江总督陶文毅公行状》:“庵俯石门潭,两岸壁立,有方石峙出江心,公所署‘印心石屋’也。”

  是年,乾隆称太上皇,太子颙琰继位,是为仁宗,改元嘉庆。

  嘉庆二年(丁已) 公元1797年 二十岁

  陶必铨至益阳教书。

  嘉庆三年(戊午) 公元1798年 二十一岁

  陶必铨教书于益阳县石井(今属桃江县)刘静园家,陶澍随父读书。冬天,陶澍娶黄德芬为妻。

  嘉庆四年(己未) 公元1799年 二十二岁

  仍随父读书于益阳石井刘静园家。

  是年,太上皇高宗(乾隆帝)逝世。嘉庆帝逮捕和珅,抄没家产,赐死。

  嘉庆五年(庚申) 公元1800年 二十三岁

  八月,参加恩科乡试,中第三十名举人。是科湖南乡试主考为陆以庄(字平泉),副主考为赵佩湘(字芸甫),陶澍的房师为李房谷(字香畲)。文章试题是:“舜有天下…远矣”、“夫焉有所倚”、“土地辟田…有庆”。诗歌试题是:“八月湖水平”得“观”字。

  嘉庆六年(辛酉) 公元1801年 二十四岁

  正月起程赴京参加恩科会试,三月,抵达北京。《鸿雪因缘图记》:“逾冠,偕计北上,过江、汉,渡淮、黄;历韩、魏、幽、燕之域。”

  八月,参加恩科会试,未中。留京温习功课。

  是年,辑本岁诗为《出山草》,收诗六十首。这是陶澍第一本自编诗集。

  嘉庆七年(壬戌) 公元1802年 二十五岁

  春,参加正科会试,中第六十三名贡士。是科正考官为礼部尚书纪昀、左都御史熊枚,副考官为内阁学士玉麟、戴均元。文章试题是:“人君止”二句、“道之以德”节、“居天下之”三句。诗题是:“山辉川媚”得“藏”字。

  四月二十一日,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十五名,赐进士出身。殿试时原定为一甲第二名(即榜眼),但因策内遗一字,句读未协,乃改置二甲第十五名。陶澍赋诗记其事:“高下由天自定之,等闲一字致差池。”二十九日,受嘉庆皇帝召见。授翰林院庶吉士,充功臣馆纂修官。

  九月,请假南归。十月抵家,修筑先人坟墓。

  嘉庆八年(癸亥) 公元1803年 二十六岁

  参加编修《资江陶氏族谱》,并游览梅城、湘乡、湘潭等地。

  嘉庆九年(甲子) 公元1804年 二十七岁

  二月,离家北上。四月,抵京。回翰林院。

  冬天,陶澍和同科进士朱珔、顾莼、吴椿、夏修恕、洪介亭等人建立“消寒诗社”。

  嘉庆十年(乙丑) 公元1805年 二十八岁

  四月二十日,散馆引见,授翰林院编修。

  闰六月初九日,父陶必铨病逝,自京赶回家乡守制。

  是年,将嘉庆七年(1802)至本年的诗作编辑为《玉堂草》,收诗一百首。这是陶澍第二本自编诗集。

  嘉庆十一年(丙寅) 公元1806年二十九岁

  丁忧在籍,主讲于澧州(今澧县)的澧阳书院。

  嘉庆十二年(丁卯) 公元1807年 三十岁

  二月,葬父于祖先茔地楠竹山。仍主讲澧阳书院。十二月在陶家湾修建新屋,作《乃有此庐落成二首》。

  嘉庆十三年(戊辰) 公元1808年 三十一岁

  闰五月,离澧阳书院回小淹。

  秋,携家室离乡北上。经益阳,纳侧室贺元秀。

  是年,将1806至1808年诗歌编辑为《江湖草》,共九十五首。这是陶澍第三本自编诗集。

  嘉庆十四年(己巳) 公元1809年 三十二岁

  任国史馆编修。同僚有:史评、史谱、孙源长、胡承珙、周寿春、程德阶、孙申长、陈官俊、程祖洛、贺长龄、彭浚、何凌汉、聂铣敏、石承藻等。他们常为“文酒之会”。

  九月,妹陶姗英卒。

  是年,辑本年所作诗为《太史草》,仅十四首。这是陶澍第四本自编诗集。

  嘉庆十五年(庚午) 公元1810年 三十三岁

  任国史馆编修。

  五月十五日,奉命充庚午科四川乡试副考官。正考官为史评。

  五月二十九日,离京,由陆路经河北、山西、陕西入蜀。八月二日,抵达成都。八月六日,入贡院,主持四川乡试。九月十八日,离开成都,走水路经重庆东下。十月二十二日抵达湖北荆州,其弟陶溍专程从安化赶到荆州会面。分手后,陶澍改走陆路,经河南、河北,十一月二十一日回到北京。沿途每天写日记,记述一百七十二天的见闻感想,署名《蜀輶日记》。

  又有《庚午科乡试录序》,总结此次乡试情况。此次乡试。文章试题是:“乐则舞韶”、“知天地之”句、“不逮农时”二句。诗歌试题是:“明月生秋浦”得“秋”字。

  是年,辑本年所作诗为《皇华草》,收诗二百四十五首。这是陶澍第五本自编诗集。参与编纂的《沅江县志》刻印。

  嘉庆十六年(辛未) 公元1811年 三十四岁

  继续任国史馆编修。

  十月,作《圣驾巡幸五台山恭赋》及《圣驾巡幸五台迎銮曲》七绝九十四首,记述嘉庆帝游历五台山的情况。

  十一月,好友彭浚、何凌汉、聂铣敏、贺长龄、谢兴峣等同集陶澍家中,祝贺其三十四岁生日。陶澍作五言古诗《三十四初度,修撰彭宝臣浚、编修何仙槎凌汉、聂蓉峰铣敏、贺耦耕长龄、孝廉谢心兰兴峣,同集印心石屋,赋得“盆松”,用“二冬”全韵》,长达一百一十八韵,二百三十六句,一千一百八十字。此诗自述家门身世、经历志向,是研究陶澍生平、思想与诗歌创作的重要资料。

  是年,参与编纂的《安化县志》刻印。

  嘉庆十七年(壬申) 公元1812年 三十五岁

  二月,授翰林詹事。七月,弟陶溍卒。

  嘉庆十八年(癸酉) 公元1813年 三十六岁

  记名以御史用。

  八月开始记《省身日记》。今仅存《省身日记序》。

  冬天,黄夫人病危,次女琼姿割腕肉疗母,朝野称为陶孝女。是年九月,嘉庆往热河木兰围场举行秋狝大典,天理教徒武装在太监配合下攻入紫禁城西华门,史称“癸西禁门之变”。皇次千绵宁组织抵抗,亲自参战,击退天理教徒武装,被封为智亲王。

  嘉庆十九年(甲戌) 公元1814年 三十七岁

  三月四日,补江南道监察御史。

  陶澍在御史任上,尽职尽责,不避权贵,正直敢言,先后上奏折九篇。他的第一篇奏折是七月十五日具奏的《参奏部员忘亲恋栈,请旨勒令回籍折子》。而比较重要的奏折有:九月初四日具奏的《参奏河工滥冒折子》,十月十九日具奏的《参奏吏部重签之弊折子》,十二月初七日具奏的《请端吏治之源折子》等。《参奏河工滥冒折子》批评主管河务的大臣,尖锐指出:“近来河务废弛,岁糜国帑盈千累万,而河务并无起色。皆因该管上司并不认真督办,惟以兴工为迁调之资,任意引用私人。”“有兴工之名,无兴工之实,而国家数千百万有数之钱粮,岁填无底之河。其流弊,伊于何极?”《参奏吏部重签之弊折子》矛头指向管理官吏任免的吏部,提出:“立法期于画一。法不一,则弊窦丛生。”《请端吏治之源折子》(《陶文毅公全集》标题作《陈奏州县积弊折子》)指出:州县积弊深锢,而根源在于总督、巡抚等大员对州县的八项弊政:勒接交代、多摊捐款、预备赏号、派办供给、压荐幕友、滥送长随、委员需索、提督羁留。折子说:“乃近日风气,因循者尚复因循,怠玩者依然怠玩。即如亏空之案,甫经查办,而新款又有亏空。科派之案,屡经惩创,而外省犹多科派。此固由州县官之昧良,而亦其源未治也。夫所谓其源者何?督、抚、藩、臬各上司是也。上司不能正己率属,则不肖之州县既有所挟持以无恐,而循良之州县又有所牵掣而不能前。”“夫今之州县,疲精于奔走承应之中,救过于纸札文书之上。十人而聚,无语田桑者焉。百人而聚,无语教化者焉。其于百姓,则鱼肉也;百姓视之,亦几虎狼也。抑思果何由而致是哉!各省大吏受恩深重,若不正本清源,以身率属,而徒以不肖之州县为解,恐吏治终无起色也。”

  三月六日,授甲戌科会试同考官。在《与王万泉书》中,自述闱中阅卷,非常用心,篇篇都有评语。

  冬天,参与“消寒诗社”再举的活动。参加者有朱兰坡、胡默庄、钱仪吉、谢芗亭、陈石士、周肖濂、黄霁青、吴兰雪、李兰卿、刘芙初、梁茝邻等人。

  是年,经夏森圃倡议,陶澍等人在京师朝阳门外建立“悦生堂”。作《京师“悦生堂”总簿序》说:“五年于兹,每岁冬春收养老病残疾百余人,衣之食之,宇以庇之。”

  嘉庆二十年(乙亥) 公元1815年 三十八岁

  三月,调陕西道监察御史。奉命巡视中城,十个月内,“断八百余案”(《复王垣夫先生书》)。

  四月,迁户科给事中。

  九月,奉命巡视江南漕务。有《巡视南漕谢恩折子》。

  十月,发布《巡漕告示》。主要内容为裁革陋规,包括裁革衙门使费,严禁委员需索,严禁粮头、伍长勒派苦累,查禁运弁骄侈等。告示说:“各运总、领运员弁务宜实力遵行,并详晰晓谕头伍、众丁、头舵、水手及书吏、兵役人等,一体凛遵,毋得视为具文。倘敢阳奉阴违,一经本院访闻,或被首告,定即从严办理,决不宽贷。”

  十月底,抵达清江浦巡漕任所,会同河督黎世序赴河口等地察看水势及闸坝情形。

  十一月二日,在清江浦正式拜印视事。

  嘉庆二十一年(丙子) 公元1816年 三十九岁

  二月,上《敬筹镇江运河事宜折子》,主张:练湖宜浚治;甘露港宜挑深;闸座宜整理,积土宜起除。

  六月,巡漕事竣。嘉庆二十一年闰六月十一日,上《南漕差竣恭复恩命折子》。半年之内,完成催运五百多万石漕米。巡漕时,善于处理各种关系:“于帮弁则威之,以戢其贪心;于舵丁则齐之,以恤其甘苦;与州县则奖其劳,而惩其玩;于大吏则开以诚,而示以公。”取得巨大成功,朝野一片赞扬声。两江总督百龄说:“其通达政体,晓畅机宜,经术以当可为宜,惩劝必于公有济。”江苏巡抚张兰渚说:“宅心磊落,办事和平。”(见《与贺耦耕太史书》)

  八月,任顺天乡试内监试官。

  八月,转任吏科掌印给事中。

  十一月,正式就任吏科掌印给事中。

  是年巡漕时,在扬州刻其父陶必铨的诗文集《萸江公诗文 集》。又刊刻自己的诗集《印心石屋诗钞》,分两集。初集四卷,包括《出山草》、《玉堂草》、《江湖草》、《太史草》;二集为《皇华草》三卷。又作五言古诗《漕河祷冰图八十韵》。

  任吏科掌印给事中之后,有《复王垣夫先生书》,总结自己为官的经历,表叙关于国家大政方针的见解。

  是年,阿美士德率领英国使团至北京,希望谈判广东贸易事宜,被遣返。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 公元1817年 四十岁

  二十二年三月,奉命充丁丑科会试内监试官。会试主考为大学士曹振镛、协办大学士戴均元,副主考为刑部侍郎秀宁、户部侍郎姚文田。

  四月,湖南巡抚巴哈布、学政谢阶树具疏奏请陶必铨入祀乡贤祠。陶澍写《谢邑人公举先君子崇祀乡贤书》答谢,信中提出自己为官的座右铭:“绕案风清,尘埃扫除吏牍;举头日近,光明洞照吾心。”“要半文不值半文,莫道人无知者;办一事须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

  嘉庆二十三年(戊寅) 公元1818年 四十一岁

  二月,朝鲜王朝使臣权永佐、洪骆皋等诗人,编辑跟陶澍等中国诗人相互唱和的诗集《印心石屋谈瀛诗册》,陶澍作《谈瀛录序》。陶澍又编《谈瀛后录》,并作《谈瀛后录序》说:朝鲜“随使来者,多诣余斋请业。继而无时不来,求诗、求书者,踵相接也。既去而有余恋,且有未来而致书、贻诗以相歆者。甚至国中结社取东坡语名为‘拟陶诗屋’。何东人之嗜学如是也!”“昔李太白曰:‘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设居今日,目击象译之人赓于朝而扬于列,所服者圣教,所摛者国华,又何所微茫难求耶!”还作有《答高丽驸马都尉丰山君洪显周书》、《再答朝鲜权晶山书》等。

  四月,奉旨稽查缎匹库事务。是月,科俸报满,截取引见,奉旨交部记名以繁缺道员用。

  八月,任戊寅科顺天乡试巡墙官,奉命巡视棘墙。是科正考官为礼部尚书汪庭珍,副考官为侍郎刘儇之、周系英。

  十月奉命巡视东城。先后上《参奏世袭侯爵掯欠酿命,请交部清算折子》、《查出司坊积欠,请交户部核对追缴折子,附片一件》、《查办土米积欠酌拟分任赔缴折子》等。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 公元1819年 四十二岁

  闰四月,授四川川东兵备道。有《补授川东道谢恩折子》。请假顺道回籍。在益阳会见胡律臣(胡达源的父亲)。胡达源之子胡林翼刚七岁,随祖父在座,陶澍一见,“惊为伟器”,以第五女字之。

  十二月十一日,抵达重庆莅任。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 公元1820年 四十三岁

  任川东兵备道,政绩显著,特别是采取“减价敌私”政策,开以后盐政改革的先河。魏源《陶文毅公行状》说:“兵备驻扎重庆,扼大江之衡,估舶鳞集,私枭出没,犷悍繁剧,号称难治。公日坐堂皇视事,有诉立讯,剖决如流,数月滞讼一空。又禁胥役之扰累,饬行旅之宵柝。巴、达各县赈饥,聚众难散,公令先给半月粮,散遣立尽。私盐横行,沿江千百成群。当事议令营汛开铳击遏。公谓是必激变,请减价敌私,议减四分之一,居民尽食官盐,私贩遂绝。数郡安堵,而商销亦倍额。未期年,政声大作。”

  八月,四川总督蒋攸铦奉召入京,奏称陶澍治行为四川第一,才堪大用。

  十一月,擢山西按察使,上《补授山西按察使谢恩折子》。十二月,离开重庆,到达成都,辞别四川总督蒋攸铦。

  是年七月,仁宗嘉庆皇帝逝世。八月,智亲王绵宁继位,改名旻宁,是为宣宗。次年改元“道光”

  清宣宗道光元年(辛巳) 公元1821年 四十四岁

  正月,离成都,经川、陕、晋等省,由陆路入京。二月,到达北京,道光召见三次。

  三月,抵达山西,兼署布政使,授通议大夫。审理案件、整顿吏治,有《附奏晋省办差情形折片》、《审明京控采买折子》、(覆奏京控盐案折子》等。当时,成格任山西巡抚。

  八月,调福建按察使。上《调任福建按察使谢恩折子》。

  九月离开山西,十月抵达北京。道光召见四次,称陶澍“学问、人品俱好”。

  十月,擢安徽布政使。有《补授安徽布政使谢恩折子》。

  十一月,抵达安徽安庆,开始接任视事。有《恭报到安徽布政使任折子》。

  整顿吏治,开始清查安徽钱粮。十二月上《恭报接受安徽藩篆折子》,指出:“安徽钱粮亏空,轇轇甲于各省,从前五次清查,仍多不实不尽。疲玩因循,遂成累痼。”决心正本清源,查清所有亏空。又决心整顿吏治,提出:“矢公勤以率群僚,别贤否以端吏治,除稂莠以安良善,剔猾蠹以慎勾稽。”

  是年,消寒诗社改名为宣南诗社,陶澍虽不在北京,而“岁寄宴费”。后来,梁章钜、朱为弼、朱士彦、卓秉恬、李宗昉、贺长龄、周之琦、林则徐、黄觉滋、魏源、龚自珍、潘锡恩等相继成为宣南诗社成员。

  当年,两江总督为孙玉庭,安徽巡抚为孙尔准。

  道光二年(壬午) 公元1822年 四十五岁

  任安徽布政使。全面清查安徽钱粮亏空情况。

  道光三年(癸未) 公元1823年 四十六岁

  正月,擢安徽巡抚,孙尔准调福建巡抚。有《补授安徽巡抚谢恩折子》。

  全面清查安徽钱粮亏空情况。有《核正安徽各州、县、卫册报存库银两折子》、《核办皖省官垫民欠折子,附片一件》、《清查仓库亏缺,酌议追补章程折子,附清单,又附片一件》等。指出:“从前五次清查,俱以州、县开报之数入册定案。其开报数内,每有前后任纠葛未清之款,并未逐一厘正。”“伏思追补旧欠,必先杜绝新亏。杜绝之法,亦惟有严交代、提存库、减捐款、禁流摊数端,而扼要尤以有犯必惩,俾后来不致效尤。”

  赈济灾荒。自入夏以后,安徽江河泛涨,安庆、宁国、池州、太平、卢州、和州、滁州等三十多个州县灾情最为严重。陶澍接连六次发布《安徽水灾告示》,积极组织赈灾。他带头捐银三千两,并号召官、商、绅、民捐款、捐粮、捐物。委派官员赴湖广、四川、江西等省买米,又鼓励商人运米进入灾区,公平粜籴。组织灾民自救,疏消积水,补插晚禾,赶种杂粮。因为赈务核实,所以没有灾民流离失所。先后上《勘办铜陵、无为、繁昌、芜湖、当涂被水抚恤情形折子》、《续勘宣城、南陵、青阳、贵池、桐城被水,分别抚恤情形折子》、《会奏筹议皖省各属被水事宜折子》、《续报被水各属查办情形折子》、《安省米价增昂,委员分赴邻省采买接济,暨劝谕捐赈折子》、《附奏严缉匪徒、地方靖谧折片》、《奏委藩司勘灾并酌议捐粥事宜折子》、《查明被水、被旱各属分别蠲缓给赈折子》、《查覆皖省被水各属来春应需接济,吁请加赈折子》、《潜山、宣城绅士捐赈,请免动帑折子》等。

  大力整顿社会治安。在安徽凤阳、颍州、泗州等地巡查,除暴安良,安定地方社会秩序。

  支持重修安化县学宫(旧址在梅城,即今安化一中)。

  道光四年(甲申) 公元1824年 四十七岁

  任安徽巡抚。

  兴修水利。有《请借帑兴修无为州江坝折子》、《查勘灵壁县减黄引河,借项兴挑折子》等。

  消灭虫灾。五月,皖北发生虫灾。陶澍令当地官府,组织民众扑灭净尽,未损伤禾稼。有《附奏水退灾区间有蝻子萌生,现饬搜扑务净折片》。

  是年十一月,孙玉庭免职,魏元煜署两江总督。

  道光五年(乙酉) 公元1825年 四十八岁

  任安徽巡抚,五月调任江苏巡抚。

  全面兴修安徽水利。自春至夏,陶澍亲自勘测,多方筹措经费,治理淮河、洪泽湖,先后上《查勘淮河情形设法筹办折子等。魏源在《陶文毅公行状》中说:“公以水灾既退,水利宜兴,亲登涂山、八公山绝顶,以览全淮形势,兼勘寿州之芍陂、城西湖,怀远县之郭塘、荆山口,凤阳县之花源湖,凤台县之蕉冈湖,以及濒江各圩、垸、堤、坝,次第筹浚。”

  四月,奏请创修安徽省志。《创修安徽省志折子》说:“致治固宜于因地,设教尤重于观民。古者小史掌邦国之志,外史掌四方之志,而土训、诵训皆得以地图、地事、地俗入告,以施其政。诚以一方之掌故,即一方之人心,风俗所系,经纬布置,藉资考镜。”“酌定章程,督饬道、府、州、县博加采访,妥筹经费,于省城设局纂修,勒限一年蒇事。”主持制定了《新修安徽通志采访章程录》。

  五月,劝设丰备义仓。《劝设丰备义仓折子》说:“民以食为本”,主张于每乡、每村各设一仓,秋后听民间量力捐输,积存仓内。遇岁歉,则以本境所积之谷,即散给本境之人。一切出纳,听民间自择股实老成管理,不经官吏之手。并提出章程十二条,具体规划丰备义仓的建设、管理、规模等。

  五月,陶澍调任江苏巡抚;原江苏巡抚张师诚调任安徽巡抚。有《调补江苏巡抚谢恩折子》。六月十五日,抵达镇江,六月二十五日,抵达苏州。有《恭报进省任事,并陈地方情形折子,附片一件》,道光皇帝朱批:“朕所以调任江苏者,观汝颇可干济,藉资整顿。汝其实力实心,以渐而入。通省吏治、民风,全系于汝一身。而用人,更为当事之急。勉之,慎之。”

  筹议海运漕粮。由于黄河泛滥,运河阻塞,是年四月,户部尚书英和提出:“暂停河运以治河,雇募海船以利运。”道光皇帝“诏下各省妥议,仍多诿为未便,惟江苏巡抚力行之”(《清史稿?英和传》)。陶澍积极筹议海运,先后上《筹议海运及暂收折色、停运治河各情形折子,附片一件》、《查看海口运道,并晓谕商船大概情形折子》、《会筹海运事宜折子,附片一件》等。而且,陶澍不认为海运仅是权宜之计,积极主张长期坚持海河并运:“大抵专办海运,则恐商船之不足;专办河运,又恐清水之难恃。惟有两者相辅而行,可期无误。”并全面规划关于验米、赴津交米、押运等方面的事宜。六月,发布《筹办海运晓谕沙船告示》。告示对船户、商人、舵工、水手等详细交代政策:保证行船自由、价格公道、手续简便、有利可图;沿途派官兵保护,发生意外事故则公平处理;允许另带一定土产,回程可以另运其他货物;运米较多的商人,可给予职衔、顶戴的奖赏。七月,在琦善的支持下,偕同布政使贺长龄等赴上海,召集海运船户商人,宣讲政策,调查访问,考察运道。当时,贺长龄任苏州布政使,负责统筹;魏源为贺长龄幕僚,参与筹议。

  七月,上《请仿照唐代转运之法沿河沿淮建仓附片》。建议仿照唐代转运之法,沿淮河、黄河一带建置仓库,一旦粮船阻滞不通,可暂为储存,以便后运。

  在江苏各地考察,主张整顿吏治和民风。上《抵苏后陈奏地方情形折子》,内称:“州、县为亲民之官,必须得人而理。”

  全面筹议江苏水利。有《覆勘黄浦水利工程核定办工各员奖励折子》、《附奏拟续办吴淞水利,并拆除石闸折片》、《验收运河挑工、启坝催漕折子》等。《附奏拟续办吴淞水利,并拆除石闸折片》说:“江浙水利,莫大于太湖。其分泄入海之路有三:一曰吴淞江,即太湖正流也。一曰黄浦,即东江也。一曰浏河,即娄江也。吴淞最大,自分流南入黄浦,而吴淞日微,浏河亦逐渐增淤矣。每遇霖潦,水无所归,涝而成灾。……究其弊端,多由民田侵占,争及尺寸,而江流日隘。兼自明代以来,言水利者往往不顾全局。遇有壅滞,不治其本而别开津汊,以苟一时之利,以致支流愈分,正流日塞。然此二者之为害,犹显而易见。”又说:“惟吴淞江口建闸一事,则不但不究其害,而群且议以为利。谓潮来下版,可以遏沙;潮退启版,清水仍可畅出。其说似是而实非。……况江身亦自有淤泥,尚欲借潮退之势,推卸以入海。一经置闸,内外隔绝。潮水之挟沙而上者,无江水为之回送,而沙停于闸外矣。江水之挟泥而下者,无潮水为之掣卸,而泥停于闸内矣。”

  八月,监临江苏乙酉科乡试,闱中突发伤寒,转成疟疾,僵卧至冬。

  是年,督修《洞庭湖志》十四卷告成,作《洞庭湖志序》。安化县重修学宫告成,作《重修安化县学宫碑记》。

  是年五月,调魏元煜为漕运总督,任命琦善为两江总督。

  道光六年(丙戌) 公元1826年 四十九岁

  任江苏巡抚。

  本年突出大事是办理海运。正月,亲赴上海督办海运。有《亲赴上海督办海运折子》。二月,绘制、上奏《海运图》,有《敬练海运图说折子,附海运图》。二月一日,指挥首批海运船队从上海出发,任命川沙营参将关天培随船队出发,督运保护。魏源在《道光丙戌海运记》中说:“抚臣亲莅海上,部先后,申号令,各州县剥运之米,鱼贯而至,鳞次而兑,浃旬得百三十余万石为首运,余三十余万石归次运。告祭风神、海神、天后,集长年三老,犒酒食银牌而遣之。”六月,在上海指挥第二次海运,运米三十余万石。六月底,海运船只抵达天津,道光丙戌海运完成。上《海运全竣,船行顺利折子》,陈述海运六大困难:“创始甚难,人情观望”;“盘量稍稽,即误风汛”;“海运用费,初无成式,筹画稍疏,更恐不肖官吏借端扰累,易致刁民借口”等。统计此次海运,共计用各种海船1563号,装兑漕米1633000余石,由吴淞出崇明、佘山,北放大洋,趋成山,转之罘,以达天津。水程四千余里,往返两次,不爽时日。屡遇风暴,履险如夷。一时好评如潮,朝廷表彰琦善、陶澍、贺长龄等,陶澍赏戴花翎。事后,陶澍主持编辑《江苏海运全集》,共十二册,亲自作《海运全案序》。又魏源代作《道光丙戌海运记》。

  本年另一件大事是大力赈灾。六月,连日大雨,造成水灾,陶澍赴淮扬一带视察水势灾情,上《查勘洪湖泛涨开坝江北各属被水折子》。七月,上《查勘江北被水情形,吁请抚恤折子》。八月,上《续查被淹地方,吁请抚恤折子,附片一件》。九月,上《附奏阜宁续被水灾请给抚恤折片》。又上《筹办江北灾民并劝捐留养折子》,提出八项办理章程:择栖止,以资安集;设签册,以便稽查;散给口粮,以资养赡;分别男女,以重廉耻;施医药,以拯疾病;施棉衣,以御寒冷;禁贩卖,以杜拐掠;设巡卡,以防匪类。十月,上《查明被水歉收各属分别赈缓折子,附片一件》。又上《备陈灾区利害,请速堵减坝折子》,提出“百姓颗粒无收,终年乏食”,“无漕可运,旗丁水手谋食仍难”,“下河久淤,水无去路”,“官方培累,亏空由此而起,国用因之而绌”等八点可虑,特别是“数十万无食之民尤关紧要”。又引用苏轼的话:“冒法而为盗则死,畏法而不盗则饥。饥毙之与弃市,同是死亡;而赊死之与忍饥,祸有迟速。”提出不能再误春耕,“以之养民,自不若使民自养。”十一月,上《缕陈灾务积弊折子,附片一件》,经过调查采访,列举办赈十弊。又提出四点除弊之法,要求“委员户必亲到,口必亲点。点验既确,然后入册给票。每查竣一庄,即将一庄内所有极、次贫花名户口及应领银数,开写榜示,粘贴庄前。如有诡户及舛错之处,许于数日内首告更正。则共见共闻,自无所施其捏冒之技。”

  开始整顿漕务。十月,上《申禁帮船加索津贴并酌拟调剂旗丁折子》,强调除“酌定津贴之外,不许丝毫需索”。十一月,上《附陈漕务情形,严禁包漕陋规折片》,指出:“江苏漕务疲敝已久在阊阎则每苦浮收,在州、县则又患刁抗。”“只有宽一分,得一分,以养闾里之元气。办一事,省一事,以免州县之借口。由渐而理,非可程功于旦夕也。”特别指出一些衿棍、生监往往集零户为总收,包办漕米,从而盘剥小民,要挟官府,从中渔利,“大为漕害”。

  疏浚漕运通道。十一月,上《附奏徒阳运道另筹漕船由闸出江折片》,十二月,又上《验收徒阳河工,并催提重运漕船折子,附片一件》、《附奏现办漕运情形折片》,说明已经将徒阳运河挑切宽深;又发现横闸、越闸均系由运河通江之路,建议开辟新的运漕通道,不可畏难而苟安。徒阳运河的著名古浅猪婆滩,下积活沙软泥,既深且久,旋浚旋淤,传说有神灵之物潜伏,不能治理。陶澍破除迷信,力排众议,开挖成功。作七言古诗《京口开河偕同事诸君观放水作》抒发兴奋情感:“百年疑案始一破,泻水到此如灌塘。香杭即日通禹贡,来往利涉同周行。愚公移山殆类此,莫讶智叟河之阳。”

  重视书院教育,作《暨阳书院增置沙田记》和《重修金沙书院记》。指出:“书院之设,所以佐学校、广教泽也。”“在乎守土者时与邑人士相见,劝之以孝、弟、忠、信,迪之以礼、乐、诗、书,经明行修,日新月盛,比户有弦歌之美,青衿无佻达之讥,斯风化成而治绩茂焉。”

  是年,积劳成疾。八月二十五日附奏《附奏感受潮湿现患昏眩折子》:“本年入春以来,往返海上,积受潮湿,为风邪所中,腿足时形麻木。旋因江北各属被水,亲往勘抚,经历败圩、积潦之中,酷暑熏蒸,所受潮湿更甚,以致旧疾复发,时寒时热,间有昏眩。”

  是年,贺长龄委托幕友魏源编成《皇清经世文编》,集清朝经世论文两千两百多篇。陶澍积极支持。

  是年三月,邓廷桢被任命为安徽巡抚。

  道光七年(丁亥) 公元1827年 五十岁

  任江苏巡抚。

  疏通漕道,整顿漕运。二月,会同道、府官员等视察漕运,在浅水之处设活水板闸。九月,上《覆奏苏省钱漕查禁帮费陋规折子》说:“奏请敕禁帮丁需索,并严禁生监白规,无许包揽讹索。诚以民为邦本,欲恤小民,必减浮收;欲减浮收,先减浮费;欲减浮费,则帮规与白规尤其大者。”“实心整顿,不避嫌怨,严行禁革,断不容衿棍需索无忌,亦不容官吏浮勒病民,有犯必惩,底流弊可除,而地方敉帖矣。”十一月,仪覆徒阳运河挑办章程折子,附片二件》,查明徒阳运河水无来源,建议恢复练湖,收纳长骊诸山八十四汊之水,春夏蓄水,秋冬济运。

  勘查吴淞江水利工程。七月,上《筹备挑浚吴淞江银款折子》。十一月,上估吴淞江工程折子》,对吴淞江水利工程的规模、经费筹集等都作了具体安排。

  主张永远实行海运。蒋攸铦继琦善任两江总督后,询问海运是否可以永远实行。陶澍命魏源代笔,作《复蒋中堂论南漕书》说明河运弊端,“军艘行二千余里之运河,层层有费,丁不得不索之官,官不得不索之民,致官与丁相持、民与官相持,已成百余年痼疾”,阐明海运之利,不仅可以剔除积弊,而且可以节省经费,利国、利民、利商。蒋攸铦同意其主张,力主海运。十月,陶澍会同蒋攸铦以及漕运总督,拟订新漕海运章程,上《酌拟新漕海运折子,附片一件》。可惜,反对势力大,“格于部议”,海运停止。

  四月,上《武、阳绅士赵怀玉等捐建节孝总祠题本》,主张修建节孝总祠以表彰被长期湮没的贞孝节烈妇女。武进、阳湖两县次题请旌表的就达三千零一十八人。

  是年二月,贺长龄调任山东布政使,魏源进入陶澍幕府,成为陶澍的佐政幕宾。后来,离开幕府,仍然跟陶澍密切联系,直到陶澍去世。

  是年十月,重修苏州沧浪亭。举江苏前贤及流寓江苏的名人共五百人,绘像合祀。又在沧浪亭与潘奕隽、吴云、石韫玉、韩葑等五人,集会咏诗,人称“五老会”。

  是年五月,蒋攸铦继琦善任两江总督。

  是年,清军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陶澍上奏疏与诗祝贺

  道光八年(戊子) 公元1828年 五十一岁

  任江苏巡抚。

  继续赈灾。三月,上《动拨贫民口粮银款折子》。十月,《查明江苏各属被水被旱成灾分数情形折子》。

  兴修吴淞江、浏河等水利工程。三月,验收吴淞江水利下程,有《验收吴淞挑工,并出力各员请奖折子》。又上《附陈筹汤吴中水利未挑各河道折片》。十二月,上《奏请借款挑浚浏河折子》,指出浏河泥沙淤垫,旱涝无从灌泄,农田失收,水道阻梗主张借用征剩漕粮款项挑浚。是年,编印成《重浚吴淞江全集》。

  主张漕运改道。十月,上《筹催回空漕船漫越前进,并拟改由横、越闸进口折片》。十一月,上《筹勘回空漕船改由大江至丹徒横闸试行入口折子》。十二月,上《附奏回空漕船改由横闸进口全竣折片》。

  平易银价。因为苏州等城银价昂贵,提出暂借铜铅工本易换钱文,以平市价,于四月上《暂借局银平易市价折子》。

  提出新洲涨生,一概归公。江苏通州、崇明一带,时有新涨沙洲,多为土豪霸占,常因争地发生争执,以至械斗。八月上《新涨沙洲酌议入官充公以杜争竞折子》,建议“遇有新洲涨生,一概归公”。

  二月,在归有光故里嘉定建立震川书院。

  八月,监临江南乡试。

  是年,完成《鸿雪因缘图》(描绘陶澍生平所经历的著名山水)八十二幅,作《鸿雪因缘图记》。

  是年,李廷锡编成《陶云汀先生奏疏》二十四卷与《陶云汀先生题稿》八卷。书前有李廷锡的《序》与《凡例》,书后有谢元淮的《跋》。李廷锡《陶云汀先生奏疏序》说:“计折稿二十四卷,题稿八卷,凡三十二卷。起嘉庆甲戌,至道光戊子。”李廷锡,字康侯,号碧山,湖北安陆人,进士出身,曾经担任江苏昭文县知县,后来升任南安知府、南昌知府,官至按察使。谢元淮,湖北松滋人,当时任苏州府照磨。

  道光九年(己丑) 公元1829年 五十二岁

  任江苏巡抚,八月升任两江总督。

  兴修吴淞江、浏河、练湖等水利工程。二月,有《浏河筹款

  再挑,并缓漕未能搭运折子》。三月,有《挑浚吴淞江工段银数折子》。主张疏浚练湖,修建黄金闸,移建黄泥闸,既保障徒阳运河的水源,又有灌溉农田之利。三月,上《筹议练湖水利择要兴修折子》。三月十五日,工程开工。六月工竣,委托布政使梁章钜验收练湖、黄金闸、张官闸工程,上《验收徒阳运河黄金、张官闸座完工折子》,并作《重修练湖黄金闸暨改建张官渡闸碑记》。十月,上《筹挑徐州府属河淤折子》。

  七月,《安徽省志》告成,陶澍、邓廷桢(现任安徽巡抚)奉旨议叙。陶澍作《安徽省志序》。

  八月,拟订沙洲归公章程,有《酌议沙洲归公章程折子》。

  是年,在苏州沧浪园邀请嘉庆七年同科进士顾莼、朱珔、朱士彦、吴廷琛、梁章钜、卓秉恬集会,称为“沧浪七友”。

  ▲ 天茯2017茯砖茶(白沙溪2019) 点击购买

  责任编辑:

上一篇:十八岁成年亦乘风 ——麻涌中学2020年十八岁成人礼
下一篇:《重回八零:媳妇好孕来》重回80,她一胎生四子,痴情首长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