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理解精选2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6-13
手机版

  

  希望每天都收到我们的文章吗,点上面蓝色文“语文月刊”关注就可以了。

  ???2019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8月出炉,买买买!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9月高考试题分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19年8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试题仓库2018年6.1-7.5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仓库2018年6月1日前全部语文试题  3.语文2018年7月试题仓库一  4.试题仓库2018年7月全部语文试题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文言文阅读理解精选2

  董仲舒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问仲舒曰:“粤王与大夫泄庸、种、蠡谋伐吴,遂灭之。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粤有三仁。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苟为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之与美玉也。”王曰:“善。”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节选自《汉书 董仲舒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B.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C.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D.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态/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典章、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专通一经、教授生徒的官职。

  B. 对策,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回答自汉朝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 五伯,即春秋五霸,说法之一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D. 茂材,即秀才,因避汉光武帝刘秀名讳而改称,明清乡试所中的秀才也沿用此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他在室内挂上帷幕,坐在帷幕的后面讲学;弟子们后人学的要由先人学的传授学业,甚至有的学生都没有见过他。

  B. 董仲舒得到重用,两度担任国相。他先辅助骄傲勇武的易王,后辅助凶残蛮横的胶西王;他审时度势、巧施计谋,将江都、胶西两国都治理得很好。

  C. 董仲舒廉洁正直,受到权臣嫉恨。他认为掌握大权、位至公卿的公孙弘奉承谄媚,公孙弘因此对董仲舒心生嫉恨,之后终于寻找时机对他进行了报复。

  D. 董仲舒居家著书,仍然关注国事。他辞官归家之后埋头修学著书,但只要朝廷派官员到他家征询他对重大问题意见,他都会有根有据地作出解答。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愚不足以奉大对。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2)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

    10. A

    11. D

    12. B

        13. (1)臣愚味不能解答你提出的问题。仁人端正他的义却不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却不计较自己的功劳。

           (“大对”,对答天子之询问或策问;“正”,端正;“明”,阐明)

       (2)董仲舒共计做过江都、胶西两国的相,都是辅佐骄横的诸侯王,他以身作则为下属做表率,多次上疏直言规谏。

           (“凡”,共;“正”,使动用法,使……端正;“数”,多次;“谏争”,直言规劝)

  崔瑗

  崔瑗字子玉,早孤,锐志好学,尽能传其父业。年十八游学京师,遂明天官、历数、《京房易传》。主儒宗之。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特相友好。

  年四十余,始为郡吏。以事系东郡发干狱。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其专心好学,虽颠沛必于是。后事释归家。

  后辟车骑将军阎显府。时阎太后称制,显入参政事。先是,安帝废太子为济阴王,而以北乡侯为嗣。瑗以侯立不以正,知显将败。欲说令废立,而显日沉醉,不能得见。乃谓长史陈禅曰:中常侍江京、陈达等,得以嬖宠惑蛊先帝,遂使废黜正统,扶立疏孽。少帝即位,发病庙中。今欲与长史君共求见,说将军白太后,收京等,废少帝,引立济阴王,必上当天心,下合人望。若拒违天意,久旷神器,则将以无罪并辜元恶。此所谓祸福之会,分功之时。禅犹豫未敢从。会北乡侯薨,孙程立济阴王,是为顺帝。阎显兄弟悉伏诛,瑗坐被斥。门生苏祗具知瑗谋,欲上书言状,瑗闻而遽止之。时陈禅为司隶校尉,召瑗谓曰:第听祗上书,禅请为之证。瑗曰:此譬犹儿妾屏语耳,愿使君勿复出口。遂辞归,不复应州郡命。

  久之,大将军梁商初开幕府,复首辟瑗。以疾固辞。岁中举茂才,迁汲令。在事数言便宜,为人开稻田数百顷。视事七年,百姓歌之。

  汉安初,大司农胡广、少府窦章共荐瑗宿德大儒,从政有迹,不宜久在下位。由此迁济北相。时李固为太山太守,美瑗文雅,奉书礼至殷勤。岁余,光禄大夫杜乔为八使,徇行郡国,以臧罪奏瑗,征诣廷尉。瑗上书自讼,得理出。会病卒,年六十六。临终,顾命子寔曰: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及其终也,归精于天,还骨于地。何地不可臧形骸,勿归故里,其赗赠之物,羊豕之奠,一不得受。寔奉遗令,遂留葬洛阳。

  瑗高于文辞,尤善为书、记、箴、铭,所著凡五十七篇,诸能为文者皆自以弗及。瑗爱士,好宾客,盛修肴膳,单极滋味,不问余产。居常蔬食菜羹而已。家无担石储,当世清之。

  4.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阎太后称制                         称制:行使皇帝的权力。

  B.若拒违天意,久旷神器           神器:皇帝的宝座

  C.此譬犹儿妾屏语耳                  儿妾:对儿童妇女的蔑称。

  D.在事数言便宜                         便宜:见机行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明崔瑗宿德大儒和从政有迹的一组是( )

  A、年十八游学京师,遂明天官、历数、《京房易传》/ 在事数言便宜,为人开稻田数百顷

  B、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特相友好/ 瑷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

  C、所著凡五十七篇,诸能为文者皆自以弗及/ 视事七年,百姓歌之

  D、时李固为太山太守,美瑗文雅,奉书礼至殷勤/ 家无担石储,当世清之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崔瑗到京师求学,所学范围很广,天文、历法都有所涉及。即使在被关进监狱受审期间,监狱长还曾向他请教《礼经》方面的问题。

  B.顺帝继位之前,曾被安帝废为济阴王,另立北乡侯为太子,崔瑗认为这种做法不合正统,于是想和陈禅一起劝阎显把握好时机,拥立济阴王。但陈禅没有这样做。济阴王即位后,杀了阎显,崔瑗也被牵连。陈禅要苏祗说出真相,被苏祗拒绝。

  C.崔瑗喜欢交朋结友,不仅当时的文化名人马融、张衡与他友谊很深,而且当时许多重要官员如大将军梁商、大司农胡广、光禄大夫杜乔、太山太守李固等对他都极为推崇。

  D.崔瑗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充当幕僚时能积极为其主出谋划策,担任县令时积极为老百姓开垦稻田数百顷;但是他不过问家里的生计,平时也只是粗茶淡饭,当时之人很称赞他的清廉。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欲说令废立,而显日沉醉,不能得见 (4分)

  (2) 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及其终也,归精于天,还骨于地。何地不可臧形骸(6分)

   

   

  4.D(便宜,指利于国家、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

  5.C (A组中第一项年十八与大儒不相符合;B组中第一项只能说明其交往,第二项只能说明他的勤学好问;D组中第二项说明他的清廉)

  6.D(A崔瑗向监狱长请教B苏祗想说出真相,被崔瑗制止C光禄大夫杜乔检举他贪污)

  7.(1) 想劝说他废黜北乡侯,另立太子,但阎显整天醉生梦死,见不到他。 

                    (废立、 日、 沉醉及大意各1分) 

  (2) 人接受天地的恩赐得以生存,人死之后,灵魂归天而去,骨肉葬于大地,哪里黄土不埋人。

                  ( 禀、 终、 精、臧、形骸及大意各1分)

  参考译文

  崔瑗字子玉,在他幼年时父亲去世,他专心好学,全能继承他父亲的学业。他十八岁时来到京师洛阳交游问学,因而通晓天文、律历、数术、《京房易传》,受到学者们的推崇。他和扶风人马融、南阳人张衡友谊很深。

  崔瑗在四十多岁时,才任为郡衙的办事吏员。后来因事被关进东郡发干县的监狱,监狱长对《礼经》很有研究,崔瑗受审讯之外,常常向监狱长请教《礼经》的有关问题。他专心好学,即使身处颠沛流离之中也一心从事学问。后来官司结案回到家乡。

  后来又被车骑将军阎显征召,在阎府中任职。当时阎大后垂帘听政,阎显入朝参政。在此之先,安帝废黜太子刘保,贬为济阴王,另立北乡侯刘懿为太子。崔瑗认为北乡侯立为大子,不合法统,他预见到阎显将要垮台。想劝说他废黜北乡侯,另立太子,但阎显整天醉生梦死,见不到他。于是对长史陈禅说:中常侍江京、陈达等人,因他们得到先帝的宠幸,把先帝哄得迷迷糊糊,于是废黜了合法的太子,另立旁支子弟。少帝即位时,就在宗庙中犯了病。我想和长史您一起求见将军,劝他上奏太后,逮捕江京等人,废黜少帝,迎立济阴王。这样做,一定能上合天意下合民心。如果违背了天意,君主的宝座久空,你即使没犯罪也逃不了首恶的罪责。这是祸福转换的关键时候,也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陈禅听了犹豫不决,不敢听从。恰好北乡侯这时病死了,孙程立济阴王为帝,这就是汉顺帝。阎显兄弟都被处死,崔瑗也被连累遭罢免。崔瑗的学生苏祗对崔瑗的谋划了解得一清二楚,想上书皇帝说明这一情况,崔瑗听到后,就马上加以制止。当时陈禅任司隶校尉,把崔瑗找来对他说:你姑且听任苏祗上书说明,我为这件事作证。崔瑗税:这话像小孩子们说的悄悄话,希望司隶校尉大人不要再说了。于是辞职回家,再也不应州郡的征召出来做官。

  过了很久,大将军梁商建立大将军幕僚机构,首先征召崔瑗。他以有病为借口坚决推辞了。这一年,他被荐举为秀才,被任为汲县县令。他在知县任内,多次向朝廷上书,提出应实行的政事,为百姓开垦出几百顷稻田。他在任七年,受到百姓们歌颂。

  汉安初年,大司农胡广、少府窦章共同推荐崔瑗是德高望重的大儒,从政期间政绩突出,不应该让这样的人才沉沦下僚,因此升任他为济北国相。当时李固任大山郡大守,他很欣赏崔瑗的学识,不断给崔瑗写信致意。过了一年多,光禄大夫杜乔充任巡察使者,到各地巡视,他向朝廷检举,崔瑗犯有贪污罪,于是崔瑗被送司法机关审理。崔瑗上书为自己辩护,辨明无罪后被释放。后因病逝世,时年六十六岁。在他临死之前,嘱咐他的儿子崔寔说:人接受天地的恩赐得以生存,人死之后,灵魂归天而去,骨肉葬于大地,哪里黄土不埋人?不要把我的尸体运回故乡,他人赠送东西和羊猪之类的祭品,一律不要接受。崔寔遵照遗嘱,于是把他埋葬在洛阳。

  崔瑗是写文章的高手,尤其擅长写书札、记文、箴文、铭文,所著共五十七篇,那些擅长写文章的人都自认为赶不上他。崔瑗喜欢读书人,喜好招待宾客,为客人摆设丰盛的宴席,准备各种美味菜肴,但不过问家里的生计。他平时只是粗茶淡饭而巳。因此,家里没有什么积蓄,当时人很称赞他的清廉。

  李元轨

  李元轨,武德六年始王蜀,后徙吴。多材艺,高祖爱之。太宗尝问群臣曰:”朕子弟孰贤?”魏微曰:”臣愚不尽知其能,唯吴王数与臣言,未尝不自失。”帝曰:”朕亦器之,然卿以为前代孰比?”对曰:”经学文雅,汉河间、东平也。”帝由是遇益厚。诏纳微女为妃。尝从猎,遇群豕,帝使射之,苦不虚毂,豕为尽。帝抚其背曰:“尔艺过人,顾今无所施。方天下未定,得若岂不用乎?”贞观七年,为寿州刺史。高祖崩,去官,毁瘠甚,服除,遂菜食布衣终身,至忌日,辄累昼不食。十年,徙霍王,历绛、徐、定三州刺史,实封至千户。所至闭阁读书,以吏事委长史,谦慎未尝与物忤。数引见处士刘玄平,为布衣交。或问王所长于玄平答曰无长问者不解玄平曰人有短所以见长若王无所不备吾何以称之突厥寇定州,元轨令开城门,偃旗帜,虏疑,不敢入,夜遁。州人李嘉运潜结贼,诏穷诛支党,元轨以寇近且强,人心危,但杀嘉运,余无所诘,因自劾。帝喜曰:”朕固悔之。非王之明,几失定州矣。”王文操者,与贼战,败,二子凤、贤更以身蔽父,得全,二子死。县抑不为言,元轨廉知之,遣使吊祭,上其事。诏赠凤、贤朝散大夫,旌礼其闾。元轨每朝,数上疏陈得失,多所裨正,帝尊重之,有大事,常密驿咨逮。帝崩,与侍中刘齐贤同知山陵事。元轨淹练故事,齐贤叹曰:“是非吾等及已!”尝遣国令督封租,令请贸易取赢,答曰:“汝当正吾失,反訹吾以利邪?”不纳。越王败,徒黔州,薨。

                                     (节选自《新唐书李元轨传》)

  【注】指汉代的河间王、东平王,他们都好经学。菩(kuò):箭尾,即射箭时搭在弓弦上的部分。訹(xù):引诱,诱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问王所长于玄平/答曰/无长/问者不解玄平/曰/人有短所以见/长若王/无所不备/吾何以称之/

  B.或问王所长于玄平/答曰/无长/问者不解/玄平曰/人有短所以见/长若王/无所不备/吾何以称之/

  C.或问王所长于玄平/答曰/无长/问者不解/玄平曰/人有短/所以见长/若王无所不备/吾何以称之/

  D.或问王所长于玄平/答曰/无长/问者不解玄平/曰/人有短/所以见长/若王无所不备/吾何以称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朕是第一人称代词,秦以前不论尊卑,皆可自称朕,秦始皇开始专用作皇帝自称。

  B.忌日一般指父母及其他亲属等去世的日子,忌日当天因禁忌饮酒、作乐等事,故称。

  C.实封是食邑制度之一,唐朝封户有虚实之别,唯加实封者,才能享有封地的租税。

  D.山陵既有山岳的意思,旧时也指皇帝或妃嫔、大臣的坟墓,文中指皇帝的陵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元轨箭法高超,得到夸奖。他曾经跟随太宗皇帝外出打猎,将一群野猪全部射杀,百发百中,因此受到了皇帝的夸赞。

  B.李元轨精通经学,为人至孝。在魏徵看来,他的经学文才就是前代先贤也比不上;高祖去世,他离官守丧,并以终身吃素穿布衣等寄托哀悼之情。

  C.李元轨富于谋略,稳定局势。突厥侵犯定州,他巧设计策,令敌人不战而逃;为了稳定民心,他违背皇上旨意,只杀李嘉运一人,从而保全了定州。

  D.李元轨熟知典礼,不谋私利。他熟悉各种典章制度、朝廷礼仪使刘齐贤自叹不如;面对国令想用租赋经商谋利的建议,他予以拒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所至闭阁读书,以吏事委长史,谦慎未尝与物忤。

  (2)县抑不为言,元轨廉知之,遣使吊祭,上其事。

  10.C 

  11.D 

  12.B

  13.(1)在所任官的地方,他总是闭门读书,把政事委托给长史,谦虚谨慎,未曾和外物他人相违背。(关键词“闭阁”“委”“忤”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县官掩盖此事没有上报,李元轨访查得知后,派使者去吊祭,并上奏了此事。(关键词“抑”“廉”“上”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金世祖

    世祖,讳劾里钵。景祖卒,世祖继之。世祖,辽重熙八年己卯岁生。辽咸雍十年,袭节度使。景祖异母弟跋黑有异志,世祖虑其为变,加意事之,不使将兵,但为部长。跋黑遂诱桓赧、散达、乌春、窝谋罕为乱,及间诸部使贰于世祖。部中有流言曰:“欲生则附于跋黑,欲死则附于劾里钵、颇剌淑。”世祖闻之,疑焉。无以察之,乃佯为具装,欲有所往者,阴遣人扬言曰:“寇至!”部众闻者莫知虚实,有保于跋黑之室者,有保于世祖之室者,世祖乃尽得兄弟部属向背彼此之情矣。

    间数年,乌春来攻,世祖拒之。时十月已半,大雨累昼夜,冰澌覆地,乌春不能进。既而悔曰:“此天也!”乃引兵去。乌春舍于阿里矮村滓不乃家,而以兵围其弟胜昆于胡不村。兵退,胜昆执其兄滓不乃,而请莅杀于世祖,且请免其孥戮。从之。桓赧、散达亦举兵,遣肃宗拒之。当是时,乌春兵在北,桓赧兵在南,其势甚盛。戒之曰:“可和则与之和,否则决战!”肃宗兵败。会乌春以久雨解去,世祖乃以偏师涉舍很水,经贴割水,覆桓赧、散达之家。遣人议和,桓赧、散达曰:“以尔盈歌之大赤马、辞不失之紫骝马与我,我则和。”二马皆女直名马,不许。

    桓赧、散达大会诸部来攻,时桓赧、散达盛强,世祖军吏未战而惧,皆植立无人色。世祖阳阳如平常,亦无责让之言,但令士卒解甲少憩,以水沃面,调麦水饮之。有顷,训励之,军势复振。乃避众独引穆宗,执其手密与之言曰:“今日之事若胜则已万一有不胜吾必无生汝今介马遥观勿预战事若我死汝勿收吾骨,勿顾恋亲戚,亟驰马奔告汝兄颇剌淑,于辽系籍受印,乞师以报此仇!”语毕,袒袖,不被甲,身为军锋,突入敌阵,众从之。辞不失从后奋击,大败之。桓赧、散达自此不能复聚,未几,各以其属来降,辽大安七年也。

    寝疾,遂笃。辽大安八年五月十五日卒。袭位十九年,年五十四。

                                                        (选自《金史本纪第一》,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今日之事若胜/则已/万一有不胜/吾必无生/汝今介/马遥观/勿预战事/若我死/汝勿收吾骨

    B. 今日之事/若胜则已/万一有不胜/吾必无生/汝今介马/遥观勿预/战事若我死/汝勿收吾骨

    C. 今日之事若胜/则已/万一有不胜/吾必无生/汝今介马/遥观勿预/战事若我死/汝勿收吾骨

    D. 今日之事/若胜则已/万一有不胜/吾必无生/汝今介马遥观/勿预战事/若我死/汝勿收吾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指对君主、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

    B.“袭”,继承,特指继承爵位等。封建时代袭位指子孙承袭先代的尊位,不含皇帝将九五之尊传给儿子,那叫禅让。

    C.古代中国有许多部落,其各部有首领,如文中的“桓赧、散达、乌春、窝谋罕”。

    D.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孥”除了指子女外,也可指妻子和儿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世祖劾里钵有智慧。他继承节度使一职,巧妙地进行考察,解决了景祖异母的弟弟跋黑引诱桓赧、散达、乌春等作乱,并离间诸部落让他们对他有二心之事。

    B.金世祖亲自作战,并能获取和议。乌春、桓赧、散达联合进攻,因天下大雨,乌春认为这是天意就撤军,世祖带军队捣毁了桓赧、散达的家,迫使他们和议。

    C.金世祖在军中从容自如,善于鼓舞士气。在军吏还没有作战就恐惧时不仅没有责备,还不失时机地训话激励,以此来振作军队的士气。

    D.金世祖打仗勇敢,亲自冲锋陷阵,多次打败敌人,众人都跟从他。后来世祖卧病不起,且越来越严重,死之时继承尊位共有十九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有保于世祖之室者,世祖乃尽得兄弟部属向背彼此之情矣。(5分)

    (2) 亦无责让之言,但令士卒解甲少憩,以水沃面,调麦水饮之。(5分)

    10.D

    11.B   解析] “不含皇帝将九五之尊传给儿子”错误,皇帝将九五之尊传给自己的儿子,也可称为“袭位”,或者叫“世袭”。世袭就是指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这种传承主要有“家长”的传承,诸侯国的传承。“禅让”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

    12.B   解析] B项,“迫使他们和议”分析和概括错误,原文为:“桓赧、散达曰:‘以尔盈歌之大赤马、辞不失之紫骝马与我,我则和。’二马皆女直名马,不许。”说明最终和议未成功。

    13.(1)有去保护世祖家的人,世祖于是全部了解了兄弟部属人心向背各自不同的情况了。(5分)

    (2)也没有责备的话,只命令士兵解下铠甲稍微休息,用水洗脸,调配麦食、水来喝。(5分)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并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关键词句:(1)句词语有“保”“向背”“彼此”,句式有“有……者”等;(2)句词语有“责让”“但”“少”“沃”“调”等。

    【参考译文】

    世祖,名叫完颜劾里鉢。景祖去世后,世祖继承尊位。世祖是辽重熙八年己卯年出生。辽咸雍十年,继承节度使一职。景祖异母的弟弟跋黑有篡逆的意图,世祖担心他制造混乱,更加留意对待他,不让他带领军队,只是让他做部落首领。跋黑于是引诱桓赧、散达、乌春、窝谋罕作乱,并离间各部落让他们对世祖有二心。部落中有流言说:“想要活命就归附于跋黑,想要死就归附于劾里鉢、颇剌淑。”世祖听到这些,心里怀疑。人心没有办法来考察,世祖于是就假装成准备行装,好像要到哪里去的样子,并暗地里派人放出话说:“寇贼到了!”部落里的众人听说了不知是真是假,有去保护跋黑家的人,有去保护世祖家的人,世祖于是全部了解了兄弟部属人心向背各自不同的情况了。

    隔了数年,乌春来进攻,世祖(发兵)抵御他。当时十月已过一半,大雨连续下了几昼夜,流动的寒冰覆盖大地,乌春不能前进。乌春不久后悔说:“这真是天意!”就带领军队离去。乌春居住在阿里矮村滓不乃的家里,却用兵在胡不村包围滓不乃的弟弟胜昆。兵退后,胜昆捉住哥哥滓不乃,向世祖请求当面杀掉他,并且请求免除他的妻子儿女的死罪。世祖同意了。桓赧、散达也发动军队(来进攻),世祖派遣肃宗(发兵)抵御他们。正当这时,乌春的军队在北面,桓赧的军队在南面,他们的气势很强盛。世祖叮嘱肃宗说:“可以和解就与他们和解,如果不这样就决战!”肃宗的军队被打败。适逢乌春因为久雨解围后离开,世祖于是率领协从作战的军队渡过舍很水,越过贴割水,捣毁了桓赧、散达的家。派人去与桓赧、散达议和,桓赧、散达说:“把你盈歌的大赤马、辞不失的紫骝马给我,我就同意讲和。”这两匹马都是女真的名马,世祖没有答应。

    桓赧、散达大肆联合各部落来进攻,当时桓赧、散达势力强盛,世祖的官兵还没有作战就恐惧,都直直地站立着,脸上没有血色。世祖从容自如如同平常,也没有责备的话,只命令士兵解下铠甲稍微休息,用水洗脸,调配麦食、水来喝。一会儿,训话激励他们,军队的士气又振作起来。就避开众人唯独叫来穆宗,握住他的手悄悄地对他说:“今天的事,如若胜利就不用说了,万一不胜利,我一定不能活下来。你现在马上驰骋而去远远观看,不要参与战斗。若我死了,你不要收拾我的尸骨,不要顾念内外亲属之情,赶快骑马去告诉你的哥哥颇剌淑,到辽国编入名籍被授予权利,求辽军来报这个仇恨!”说完,挽起衣袖,不披铠甲,亲自作先锋,突击敌人的阵地,众人跟从他。辞不失从后面奋力攻击,大败敌人。桓赧、散达从此不能再聚合,不久,各自带领他们的部属来投降,当时是辽大安七年。

    世祖卧病不起,于是病重。辽大安八年五月十五日去世。继承尊位十九年,终年五十四岁。

  文章来源:

  本文系转载,原作者:告知帮您署

  本文由语文月刊(yuwenxuexiao)编辑,转载注明来源

  致原创作者:若发现误侵了您原创保护版权,应系第三方原因,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

  欢迎原创投稿,打赏全归作者,阅读量大有稿酬。

  投稿:3433408418@qq.com,注明原创,商务合作 QQ3433408418

  

  长按识别关注语文月刊(yuwenxuexiao)公众号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小学满分100(manfen100xx ) 

  

  高中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上一篇:30岁看起来像18!?她们凭什么拥有斩男无敌的初恋少女脸
下一篇:和霸总互扒马甲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