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心经活学活用》让人百看不厌,忍不住珍藏!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4-03
手机版

  今日推荐:《心经活学活用》 作者:东方闻睿。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下篇《八正道》

  断章取义:怨恨、埋怨有百害而无一益。当你被埋怨困扰时,我们的建议是:对事态加以重新评估,不要只看到坏的一面;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其他方面取得的成就;不妨自我酬劳一番;结交那些快乐和成功的人,让他们感染自己;想一想还有处境比自己更差的人;把自己目前处境与过去比较,尽量找出胜过过去的地方……总之,要看到生活光明的一面,不要让自己被烦恼困扰。

  12.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正见——远离功德——自然以宇宙为本(改变命运)

  ■ 导言

  正见即无怨。怨就不能守戒而产生恶语,怨就不能安定而产生心乱,怨就不能正确思维而难有智慧。怨就会不知足、就会不甘心奉献,反而会怨恨和索取。佛陀深知怨恨的危害,所以郑重警告世人,要远离它,因为远离怨恨才能产生功德,否则功德就会被怨恨所葬送,所以正见又叫远离功德。

  太白金星菩萨的《菩提咒》根据佛陀经文的本意,进一步告诉我们远离功德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就是“自然以宇宙为本”,即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服从于宇宙规律的,万事万物的来历、变化、生灭都是有规律、有真理可以遵循的。人的生命旅程主要由命运决定的。命运就是由因果关系和业力等所导致的。综上所述,可以归纳如下:

  命运是不可抗拒的,

  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改变命运是有条件的,

  条件是靠自己创造的。

  命运神奇而又莫测,让风险与机遇相伴而行;命运是多变的组合,让成功与失败相互依存;命运又是那样的公平公正,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改变的机会。正因为如此,才使人生拥有迷人的魅力,充满拼搏的刺激。

  ■ 活学活用:

  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英国有句谚语:“命运的建筑师——那就是你自己!”

  作为一个有智慧的生命,作为自己思想的主人,人手中掌握着通向各种境遇的钥匙。人本身就具有那种转变、重塑的力量,由此可以使自己成为愿意成为的形象。

  人永远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即使当他在最虚弱、最孤独的境地,他也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只不过当他虚弱和堕落时,他是一个对自己的命运把握不当的愚蠢的主人。当他开始反省自己的状况、开始辛勤地寻找自己的生命所依据的法则时,他就变成了一个聪明机智的主人。以智慧引导自己的精力,将自己的思想倾注于充满希望的事业上,这样才是清醒的主人。

  关于命运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位禅师经常和众人谈到“命运”这个词,一个忠实的听众一直坚信着“命运”的说法,所以他每天都在盼望着生活会发生奇迹。

  他想,既然有命运,那么一切都由命运来安排吧。

  然而年复一年,他的生活一直是平庸的,没有辉煌和富裕,只有灰暗和贫困。

  他想,难道自己的命运注定如此吗?

  带着疑问他去拜访禅师,他问禅师:“您说真的有命运吗?”

  “有的。”禅师回答。

  “但我的命运在哪里?是不是我的命运就是黯淡和贫穷呢?”他问。

  禅师就让伸出他的左手给他看,说:“你看清楚了吗?这条横线叫做爱情线,这条斜线叫做事业线,另外一条竖线就是生命线。”

  然后禅师又让他跟自己做一个动作,把手慢慢地握起来,握得紧紧的。

  禅师问:“你说这几根线在哪里?”

  那人迷惑地说;“在我的手里啊!”

  “命运呢?”

  那人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命运是在自己的手里。

  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人,他会用行动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当他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他会紧紧地握住双手,以此找到信心和动力;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人,他会加倍重视自己的价值,他不满足于现状会有高的目标,目标达到后他会再接再励。总之,他会努力使下一刻比此刻更好。

  断章取义:伟大的励志奇书《羊皮卷》中说:“我要健全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以实现自己的梦想。麦粒须等待大自然的契机方能成熟,我却无须等待,因为我有选择自己的命运的能力。”做自己命运的主人,改变命运就从此刻开始。

  13.具备勤劳的美德

  正精进——毕竟功德——生活以勤劳为本(勤劳)

  ■ 导言

  太白金星菩萨在《菩提咒》中说:“生活以勤劳为本。”这就是明确告诉我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正精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下的路要靠自己一步步地去走。勤劳是一门人生的必修课。人类的一切物质来源和各种成果,都是要付出辛勤劳动的汗水换得的。勤劳是付出、是奉献、是创造,因此也是人类最美好的品德;相反,懒惰者就失去了获得这种美德的来源和基础。

  出家人念佛时常要敲木鱼,你可知这是为什么?其实,名为敲鱼,实则敲人。鱼儿是世间勤快的动物,整日睁着眼,四处游动。这至勤的鱼儿要时时敲打,何况懒惰的人呢?这里所说的敲打,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鞭策。人一生要勤奋就要不断地鞭策自己,克服懒惰的毛病。

  ■ 活学活用:

  具备勤劳的美德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勤一分收获。”勤奋能越过暂时的失败和挫折,而最终获得成功。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科场两次考试,两次落榜,但他不灰心、不气馁,刻苦勤学,最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三次考举人,均遭失败,后来立志学医,勤而不怠,终于写出了传世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大凡有所作为的人,无一不与勤奋有着难解难分的缘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个人奋发向上的辛勤实干是取得杰出成就必须付出的代价。

  与勤劳相对的则是懒惰。懒惰是很有诱惑力的怪物,人一生谁都会与这个怪物相遇,比如,早上躺在床上不想起来,起床后什么事也不想干,能拖到明天的事今天不做,能推给别人的事自己不做,不懂的事自己不想懂,不会做的事自己不想做……懒惰是人类的大敌,许多本来可以做到的事,都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懒惰拖延而错过了成功的机会。

  有一个青年,20岁的时候,因为没有饭吃而饿死了。

  阎王从生死簿上查出,这个青年应该有60岁的年寿,他一生会有一千两黄金的福报,不应该这么年轻就饿死。

  阎王心想:“会不会财神把这笔钱贪污掉了呢?”于是把财神叫过来质问。

  财神说:“我看这个人命里的文才不错,如果写文章一定会发达,所以把一千两黄金交给文曲星了。”

  阎王又把文曲星叫来问。

  文曲星说:“这个人虽然有文才,但是生性好动,恐怕不能在文章上发达,我看他武略也不错,如果走武行会较有前途,就把一千两黄金交给武曲星了。”

  阎王再把武曲星叫来问。

  武曲星说:“这个人虽然文才武略都不错,却非常懒惰,我怕不论从文从武都不容易送给

  他一千两黄金,只好把黄金交给土地公了。”

  阎王再把土地公叫来。

  土地公说:“这个人实在太懒了,我怕他拿不到黄金,所以把黄金埋在他父亲从前耕种的田地里,从家门口出来,如果他肯挖一锄头就挖到黄金了。可惜,他的父亲死后,他从来没有挖这锄头,就那样活活饿死了。”

  最后,阎王判了“活该”,然后把一千两黄金缴库。

  这是一个流行的民间故事,里面含有非常深刻的寓意,是说一个人拥有再大的福报和文才武略,如果不肯踏实勤劳地生活,都是没有用的!

  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能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使它成为熊熊烈火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勤奋。不辞劳苦地勤奋学习,是一个人向科学进步、登攀的有效途径;不辞劳苦地勤奋工作,是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的公开秘密。

  断章取义:“真正的幸福决不会光顾那些精神麻木、四体不勤的人,幸福只在辛勤的劳动和晶莹的汗水中。”懒惰,只有懒惰才会使人精神沮丧、万念俱灰;劳动,也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生活,给人带来幸福和欢乐。

  14.永远不要自满

  正精进——毕竟功德——生活以勤劳为本(不自满)

  ■ 导言

  佛陀教导我们,勤劳和行善是净化心灵的绝佳途径。若想获得好的果报,若想获得正精进,毕竟要付出辛勤劳动,因此正精进又叫毕竟功德。

  正精进虽然十分重要,但对于学佛的人来说有时也不易做到,其中原因很多,最常见的一个原因,即“自满”,有了这种毛病,就听不进不同意见和逆耳之言,常常会将真理拒之门外而安于陈旧的己见之中。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一个自满的人,因为得意,内心不知压抑,外表自然就趾高气扬,总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其形就似一只“井底之蛙”,成为笑料,被人看不起;其状恰如一只装满水的杯子,哪怕还有再好的东西也装不进去。这是一种骄傲、一种不思进取、一种变相的后退。

  ■ 活学活用:

  永远不要自满

  自满指的是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自满之心使人自傲自大、自以为是,总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最正确的。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著名的禅师,有一天,一位大学教授特地来向南隐问禅,南隐以茶水招持,他将茶水倒入这个来访客人的杯吕,杯满之后他还继续倒入,这位教授眼睁睁地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满出来了,不要倒了。”“你的心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看法和主张,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南隐意味深长地说。

  南隐禅师教导的“把自己的杯子倒空”,不仅是佛学的禅义,更是人生的至理名言。一个人如果自满,觉得自己什么都会,就必然导致什么都装不下,什么都学不进去,就像茶水溢出来一样,再也不可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了。

  因此,我们千万不能自满。自满使人沾沾自喜是一种愚蠢的表现。过分自我感觉良好,只会让人失去进取之心。

  断章取义:《羊皮卷》中说:“我不因昨天的成功而自满,因为这是失败的先兆。我要忘记昨日的一切,是好是坏,都让它随风而去。”《易经》的“谦”卦也告诉我们,得意之时以谦卑压之。“满招损,谦受盖”,做人一定要谦虚,千万不能自满。

  15.帮助别人,受益自己

  正念——不妄念功德——万物以正为本(正念、不妄念)

  ■ 导言

  正念,即合乎科学态度的真、善、美的意念都叫正念。以勤为乐、以苦为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等,这些乐的意念都属正念。

  反之,妄念,即与真理想违背、与科学态度相脱离的念头。其根源在于邪恶,包括贪图名利、损人利己等与自然规律相对立,或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思维意念都属于妄、邪、杂念。对于修行者,要求应更高些,凡是离开善道的思想、行为、言语、意念都在修正之列,这个邪念不仅包括对名、利、色、情和贪、瞋、痴的执著,还包括斤斤计较、狂傲自满、虚荣嫉妒、口是心非,以及介入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你争我夺等意念。有了妄念就减少或没有功德,没有妄念便会增长功德,所以佛陀称之为:“不妄念功德。”

  出家人常说:“善哉!善哉!”佛陀也说:“普渡众生。”指的是行善、助人为乐,这是正念,是修行者需要一生谨记和切实践行的。

  助人者人恒助之。助人为乐,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努力去做的。智者说:“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帮助别人,受益自己。

  ■ 活学活用:

  帮助别人,受益自己

  举报/反馈

上一篇:爆款!高质量出版物《漳州传:从九龙江到太平洋》,情节紧扣收获满满!
下一篇:2023韩剧推荐:孔晓振《问问星星吧》,金泰希《有院子的家》上线17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