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过的老电影(58):《阳光下的罪恶》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3-13
手机版

  我生于1968年,年过半百。近几年,小时候看的电影经常浮现在脑海,或是因为一首歌、一句台词、一幅画面,挥之不去。那时候,电影产量小,看电影的机会不多,好多电影看了好几遍,因而记得更清楚。现在闲来无事,就把十来岁时亲眼看过的电影回忆一番,慰藉一下追忆旧时光的情怀。影片不见得是最好的,但我遇见它的年龄是最好的!《阳光下的罪恶》:1982年,英国电影,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

  

  基本剧情:讲述了度假小岛上一名女明星突然遇害,所有旅客都有不在场证明,名侦探波洛经过仔细分析终于查出了真凶的故事。

  

  最深印象:1、看这部电影时,总忍不住要和《尼罗河上的惨案》进行比较,两者的剧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派出英俊潇洒的男性去勾搭富婆或大明星,然后夫妻联手作案,害死对方,谋财害命。也许是先入为主的缘故,《罪恶》不如《惨案》好看,甚至还不如更早的《东方快车》。

  

  2、影片依然是波洛探案的传统表现手法。封闭的空间从列车和轮船移到了度假小岛上,案件的背景从绑杀幼童换成了杀妻骗保。罪犯依旧制造了自认为天衣无缝的假象,最终又被波洛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如果说前两部的罪犯犯罪过程还能解释得通,这一部有点儿神乎其神了。雷德芬夫妇不但要和时间赛跑,还需要各路大神的配合,并且这种配合还得丝丝入扣,有一点差池,所有的剧情立马不会成立。

  

  3、像《东方快车》一样,所有的路人都在洗清自己。在义愤填膺时,还能推荐新的嫌疑人。达芙妮做为酒店的女老板,不断给波洛提供线索,都是一些无意的误导。她的思维里带着观众的探秘心理,智商和大家差不多。她被否定,就是观众被否定;她好奇实情,观众自然就会被带入一探究竟。她成功起到了干扰观众的作用。

  

  4、波洛虽然依然爱偷听偷看,但观察细节的功夫已经出神入化!手表、肤色、服装、恐高症、空瓶子、假钻石等等,虽然大家也都能看到,也都能联想到会和案件有关联,但是就是串不起来,没有波洛那种精湛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5、本片最夺目的女性不是水性杨花的阿琳娜,而是凶手之一的克莉丝汀。演员简·铂金功底深厚,刚出场时灰头土脸、柔弱无光,但结尾处摇身一变、光彩照人。这种反差不是一般演员能驾驭的了的。

  

  6、坏人最终都是死在话多和事多上。雷德芬夫妇嘲笑波洛拿不出证据,几乎就要全身而退。可一个小小的签名让他露出马脚,烟斗也被发现藏有本案的核心证物----真钻石!貌似阴沟翻船,实则无论如何也逃不出波洛的法眼,波洛早就盯上了他们杀妻骗保的恶行,多行不义必自毙!

  

  世界上最不能直视的有两个东西:太阳和人心。人心如果黑暗肮脏,那在阳光之下也会有罪恶!《罪恶》和《惨案》中被杀的女主有着同样的上流社会出身,一个是富家女,一个是大明星;一个飞扬跋扈,一个风情万种。她们常常被情所困,这种性格缺陷使他们死于非命。如果影片只是为了给女性以警示,说得过去。但为何都是被贫苦的底层人设计谋杀?两个圈层的鸿沟让人不舒服。

  

  

  本片的犯罪动机不如《东方快车》震撼,剧情的推演又不如《惨案》紧凑,所以,这是波洛三部经典侦探片中最差的一部了。您还记得哪些细节?一起探讨一下吧。

上一篇:原创教育存在的价值是让心理未成熟者获得对于“自由”的认知
下一篇:范丞丞为贴近角色增肥30斤,为了贴近角色主动增肥了,非常敬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