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以道德的名义开现实的一枪
文:Alan Smithee
意大利在战后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和70年代初的一系列政治电影在一些方面截然不同。
前者多为单线叙事,人物单一,主题简洁而鲜明,围绕劳工阶层日常生活中的绝望,而且这种绝望颇为认真,成为一种占绝对比重的情绪不断延伸,造成无解局面的社会因素不以实体的面目显现在影片中,在温饱都无从解决的时代,当时的人并不以我们现在的思维去意识到“社会”这个概念。
后者多为多线甚至网状叙事,人物多而关系复杂,老百姓、执法者、资本家、新官老官、媒体,都有所涉及,不花太多时间去表达单一的情绪。
这两种电影出现之间的二十年,发生了什么呢?
1.经济奇迹。小人物在制度下无法解决生存问题的现实主义逐渐被战后经济腾飞背后的精神空虚的心理现实主义所取代,最大领头羊无疑是“无聊”的安东尼奥尼。外部而言,电影人也有更多的钱用更专业的演员,更多的场景,更丰富的视点,更成熟的结构。
2.加大了地方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涉权力。这自然使原始的[制度—宿命—百姓]的问题“专业化”为[官商勾结—司法失信—人人自危]。
3.全球各地先后掀起红色风暴。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的话题从战后精神空虚进一步落到“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这一切?”的头上,因问题的无解而来的绝望转化为愤怒,视角也更清晰、宏观地囊括进社会的方方面面。
我并不能说《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这部电影是网状叙事的,因为影片有两个绝对男主角(一个初出茅庐的检察官,一个老练疲惫的警长),随着这两个人物之间关系的演进,在社会各方问题都盘根错节无法撼动的情况下,话题呼之欲出——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
伯纳维尔警长指望借刀杀人,他放了一个精神病人出院,目标是当地房地产大亨洛蒙诺,但是杀手和保镖同归于尽了,偏偏这个大人物不在办公室,四条人命,新上任的检察官柴伊尼被派下来调查此案。警长和检察官首次会面便互看不顺眼,柴伊尼看不惯伯纳维尔这条地头蛇,伯纳维尔瞧不起柴伊尼这头小牛犊。
这种关系不是平等相对的,故事很明显的偏向久经沙场的实战智慧,电影的一大看点也在于柴伊尼这个涉世未深的检察官的观念是如何在与伯纳维尔亦敌亦友的关系中有所坚持也有所转变的,而不是反过来。所以在第二、三场交谈中,是伯纳维尔给柴伊尼传授一些地道“经验”。他们来到楼顶,到处都在建房子,房地产是官商勾结的培养皿,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别的时代。
第三次的交谈发生在餐厅。意大利政治电影区别于传统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关键在于这些实打实的信息,如果一个影迷认为“信息算不得艺术,电影的艺术在于情绪、感觉、诗意、反文本”,那所谓现实主义电影根本就不会存在。
而影迷所能接受的传统新现实主义电影在某种程度上说,有点叶公好龙,因为“现实”这一概念在强调的一刻,它就成了与现实相距甚远文艺知青手上把玩的另一场时尚。
这种问题在国内影迷中尤为明显,全民娱乐和艺术在电影市场中分隔得越来越远,追求电影艺术的影迷往往缺乏对现实的基本经验,和愿意投入其中的热情。有意思的是,这部《自白》恰恰是导演对现实有投入其中的热情,站在实质正义的一边是很不寻常的事。
影片为伯纳维尔坚持的立场设计了一场戏,他把持枪男孩带出教堂,手下问他需不需要增援,他说“别傻了”,接着,他嘲讽道:“我想看看柴伊尼怎么搞定这个场面,穿着他那名牌西装”这多少也道出了,作为一个司法机关的执行者,常年在实质与程序间拿捏分寸的疲惫。
柴伊尼瞒着伯纳维尔私自去讯问洛蒙诺,这场讯问没什么实际结果。柴伊尼走后,国会议员里卡特指责洛蒙诺做事太乱来,在洛蒙诺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他的实权之大,选举黑幕、资本家势力只手遮天。在山上,二人真正意义上开始了正面交锋。
伯纳维尔认为自己作为警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履行正义,他履行的只是司法职责,是在一个范畴里的相对正义,而且这个范畴还不是特别的正确。三次把洛蒙诺扔进法院无果,他对司法程序失去信心,为了明摆着的正义他愿意违背司法程序。
而柴伊尼坚持程序正义,即便法律有不周的地方也得遵守。这也不能称作死板,因为坚持程序正义的根本原因在于,大部分情况下,人分不清真正的善恶,也看不到长远的利益。所以程序正义是建立在主客观无法沟通的矛盾上大家共同坚持的契约。
但也正因如此,它一定不会是没有程度限制的、永恒的准则。如果程序正义本身就被资本收买,让某一个社会民不聊生,那一定会有灰色势力去履行实质正义。
电影市场也有类似的问题——我们总说艺术是艺术,不应该道德捆绑,如果艺术作品真的煽动了杀人放火,那也不关艺术本身的事,艺术创作不应该受到限制。可是,如果下一部作品就害死了所有的艺术家呢?
所以伯纳维尔问柴伊尼“你也有极限吗?”,在他问下这句话时,镜头有力地向前推了一把。
程序正义在极端的条件下是行不通的,就像柴伊尼的正义直到影片结束也没有给他带来好的回答,可以说从正义的角度看,他一事无成、动弹不得。
但是比柴伊尼更坏的情况呢?我们都知道感情用事是个贬义词,但是大部分时候所谓拒绝感情用事只是不想投入其中,不愿意接受自己只是相对正义的工具,不愿意想到自己对这个有道德责任,对那个有道德责任。法律之上、道德之下是最悠闲的,呆久了,拒绝感情用事变成拒绝良心碍事。
举报/反馈
上一篇:无关剧透,解密与《一生一世》相关的10大疑惑,一看你就懂了
下一篇:研究表明:学习不良青少年的学业情绪能够影响个体对注意的选择
最近更新生活资讯
- 反转再反转,这部科幻末世灾难片真的爽
- 快捷指令sky电影捷径库
- 2021《自然》年度十大人物:塑造科学,造福社会
- 千里单骑救萝莉却被捕,“正义使者”成了谁的牺牲品?
- 浪漫爱情励志人生 最震撼人心的十部日剧(图)
- 短篇小说(家庭伦理)
- 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协调发展
- 资料:成奎安电影作品《灯草和尚》(1992)
- 稻盛和夫《活法》1
- 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2019 级高一年级线上线下教学衔接学
- 全网的电视剧,电影和动漫无偿观看(每年的都有哦)
- 理想国
- 刺激!梅州首部限制级伦理微电影《幻镜》网络首映!
- 男人为何迷恋女人胸部?
- 陆小曼与林徽因:都是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 问题已被解决?
- 看了多少烂片,才找出这92部经典!
- 金高银:怎么从拿8个电影奖的怪物新人沦为了被众嘲的“资源咖”?
- 猎天下第2部:河阴之变
- 封神演义读后感100字(五篇)
- 又一部岛国神作,堪称校园版《权力的游戏》!
- 【全面解读】2022年以后,再无“国产”BCBA?
- 鬼文化(商代的帝王文化))
- 豆瓣9.2分年度第一佳片,每一秒都是夏日初恋的味道
- 社会的重器:性侵犯罪信息统一查询平台,还校园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