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看待简单心理大幅度提高心理咨询抽成比例?
此前,简单心理根据
设置了不同的抽成标准:
1至15次15%,16至30次10%,30次之后收取5%。
新的抽成设置则依据
咨询量≥50小节,抽成18%;咨询量<50小节,抽成23%。
根据lacan心理公众号:
对于此次“涨价”,简单心理的解释为过去几年间,向咨询师收取的服务费不能覆盖平台咨询和督导业务支出的各项成本,其不足部分一直由平台补贴承担。如果保持目前的状况,简单心理的咨询和督导业务将无法长久、健康的运营。
P.S. 涨价的通知似乎是12月04日发布的。但自引发热议之后,目前简单心理已经发了邮件,表示新来访者自2020年1月1日开始实行新规定,而老来访者则推迟至2020年5月1日开始实行新规定。
怎么看不重要,因为平台掌握了最核心的资源流量,而能把流量转化成钱就不那么稀缺了,送外卖抽成也不少不是。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帖子会被推荐上来,一看果然是2019年的事情。
反正我的话在每个平台涨价以后,我就基本上从平台上下架,不参与了。
这个最大的问题不是提成收钱的问题,而是具体的条例。
建议参与的人可以去研究一下新的条例,就会知道有多大的风险。
看完题主问题描述,并不清晰题主真正想证实什么?
不过从提问本身,题主对这个抽成调价是有自己的看法,想来听听看别人怎么想,从而再确定自己的想法有没有问题。
各抒己见的闲谈的提问。
目前在几个平台接单,看高赞说平台抽成20%-30%,不由得苦笑。除了头部平台,小平台的抽成更为夸张,基本都是60%以上,见到最过分的是平台抽成70%,咨询师只拿30%。200元的单,咨询师就赚60元。
有些平台开始像早期保险行业一样,在以招募从业者来取代招募来访者,以快速形成高流量的商业闭环。在缺乏行业标准的情况下,这对心理咨询这个古老的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此处只是推测一个现象,不针对哪一家)。
先用保险公司举例。你很难在短时间内批量招到买保险的人,但你可以批量招到兼职卖保险的人——先让别人(看起来有希望)挣钱,他们就更容易参与其中。有人参与之后,只要增加他们在时间和金钱上的沉没资本,再辅以激励和说服,他们很容易变成第一批客户,而且几乎一定会动用自己的资源,再贡献几个客户。一旦无法满足客户增量,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主动退出,这时正好换一批新人。这不比直接卖产品高效多了?
国内心理咨询行业不完全是这样,但有些平台“通过扩大从业者规模来低成本推广和消化产品”的作法与早期保险业有诸多相似之处。很少有平台大规模主动招募来访者,不仅因为看起来有违伦理,更因为效率实在太低。平台的推广精力主要放在招募咨询师学员上。这种课程从小万到小几十万不等,还有付费扩展包,本身当然也盈利,但只是商业闭环的起点。
投入这么多时间和金钱,很多学员会努力尝试半职业化,收回来一些学费。他们完成初期经验积累的过程,就正好为平台提供了较低成本的劳动力——批量接受咨询/接打电话。现在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迅速,可能平台还会使用学员们来进行一些预分类、预录入的工作,从而帮助ChatGPT(一类的Ai咨询师)学习成长,变成有知识产权的、高效低成本、海量接触潜在客群的窗口。而那些因为低价服务和平台有过接触的数量庞大的路人,又可能批量转换为来访者和潜在的咨询师学员。这还没完,咨询师学员接咨询后,平台又可以长期给他们提供付费督导,这就使得一些相对资深的签约咨询师/督导的工作量提升了。
到了这一步,飞轮效应就开始起作用了。传统心理咨询行业拓客如此艰难,传统科班培养一个咨询师如此漫长且难以就业。但是和平台绑定,就可以源源不断获得客源(而且是多种类、有深度的客源,其中有来访者需求,也有学员和督导需求)。这种对比下,行业内现有的从业者、传统的咨询机构,将来可能都倾向于和平台产生联系。
最终,整个行业都可能被卷入其中。
你作为个体当然可以选择不加入,但有的是人加入。你也可以忧心忡忡地发帖劝退学员,但这种反对可能就像当年打车平台刚刚开始双向补贴、乘客基本免费、司机月入五万时,对司机和乘客们高举双手喊:大家不要下载!不要下载!不要下载!一旦大家下载了、用户形成习惯了、传统的出租车就减少了,他们就能定价了!哈哈哈哈哈哈哈,这种螳臂当车的场景很生动了。但实际情况是,无论你自己领不领那5张20块钱无门槛抵用券,打车平台都会席卷整个行业。就算人人都知道心理咨询对兼职的新手不友好,也会有无数人一拥而上,风风火火帮平台走完商业闭环的过程,直到各大巨头内部形成微妙的制衡。
而当商业闭环形成、参与者高度集中、粘性较高且数量足够时,平台就有了全产业链的定价权和抽成比例决定权,这才是最被看重的财富。届时平台可以做的,远不止单次提升抽成比例这么简单,资本要逐利,玩法有很多。
大概就这么回事。
这么做合法吗,当然合法。道德吗,似乎也没有不道德。这么做有利可图吗?个人认为,这不仅有利可图,还是一片蓝海,现在的“行业参与者流量”还远远没达到(未来)巅峰时期的盛况。
最后我们问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这种高度商业化,对整个社会、特别是需要咨询的来访者们来说,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
虽然上文用了些负面词语,但我个人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因为野蛮生长是生长的第一步,这是心理咨询普及的必经之路。如果行业做的够大,一定会倒逼行业规范的建立。得先有野蛮人,才有伪君子,最终才有君子。只不过在博弈完成之前,对来访者个体来说,可能遇到一个“真正的咨询师”变成了一个纯概率性事件吧,这个行业短期内涌入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比号称是拉菲的酒还多。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心理咨询行业【可以】高度商业化?这种治疗的起效难度这么大,为什么没有形成类似外科医生的高准入标准呢?
其实逐利本身不是原罪,如果监管、准入和评级机制不缺位的话。当下ESG和相关的Responsible Management是大热话题,爱惜羽毛的企业们也争先恐后地证明自己不以盈利为唯一目标。我想,可能没有任何商业机构比心理咨询机构更需要强调伦理和社会责任了。但可惜的是,别说ESG,目前国内对心理咨询机构基本的准入、评级和监管机制都没。讲个鬼故事,国内心理咨询师个体的从业资格也是裸奔状态。现在连统一的心理咨询师证书都没。而即使在有二级、三级证书的年代,证书也不难考,且那些证书本身也不是从业资格认定。
第三个问题,通过商业化平台进入行业的兼职咨询师,就一定不是好的咨询师吗?我想说,当然不是。执剑人罗辑同时告诉三体人和地球人:群体的意志是可预测的,但个人的意志是不可预测的。教材里也写了,“咨询师本质上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挑选出来的。”英雄不问出处。如果说遇到“真的咨询师”是一个概率,随着分母被行业的商业化发展大幅增加了,分子也增加了、只是速度不如前者而已。
我不是心理咨询从业者,只是作为多年的Marketing从业者对商业模式进行一点分析。此前我通过传统的机构体验过心理咨询,我对我的咨询师很满意。我咨询的目标是“改善对什么都没什么感情的状态”,以便处理好和老公的亲密关系、和儿子的亲子关系(儿子还很小)。随着情感的流动,我也带着和咨询师互相的祝福离开了咨询。之前有过猛烈PK咨询师、与咨询师热战的经历,写过一些回答,但真正治愈的过程还没有整理,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以上是非专业人士的主观看法。
不针对任何平台。
如你不喜,当我胡说。
以上。
最近更新生活资讯
- 反转再反转,这部科幻末世灾难片真的爽
- 快捷指令sky电影捷径库
- 2021《自然》年度十大人物:塑造科学,造福社会
- 千里单骑救萝莉却被捕,“正义使者”成了谁的牺牲品?
- 浪漫爱情励志人生 最震撼人心的十部日剧(图)
- 短篇小说(家庭伦理)
- 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协调发展
- 资料:成奎安电影作品《灯草和尚》(1992)
- 稻盛和夫《活法》1
- 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2019 级高一年级线上线下教学衔接学
- 全网的电视剧,电影和动漫无偿观看(每年的都有哦)
- 理想国
- 刺激!梅州首部限制级伦理微电影《幻镜》网络首映!
- 男人为何迷恋女人胸部?
- 陆小曼与林徽因:都是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 问题已被解决?
- 看了多少烂片,才找出这92部经典!
- 金高银:怎么从拿8个电影奖的怪物新人沦为了被众嘲的“资源咖”?
- 猎天下第2部:河阴之变
- 封神演义读后感100字(五篇)
- 又一部岛国神作,堪称校园版《权力的游戏》!
- 【全面解读】2022年以后,再无“国产”BCBA?
- 鬼文化(商代的帝王文化))
- 豆瓣9.2分年度第一佳片,每一秒都是夏日初恋的味道
- 社会的重器:性侵犯罪信息统一查询平台,还校园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