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学模式范文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7-22
手机版

  新医学模式篇1

  1以中医之长补西医之短

  中医的基本理论受惠于中国古代“天人相应”思想,逐渐形成了整体观、平衡论和“中和”的文化观念。在“天人合一”理念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重视脏腑组织功能及其内在的联系,也强调人体自身与环境的统一与和谐,并从自然界的变化过程中来探索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发展与演变规律。因此,中医学始终强调运用人体的整体和动态平衡思维,来认识生、长、壮、老、已及机体发生疾病后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从而掌控预测疾病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趋势,并确定相应的诊治原则。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中医的整体治疗对肿瘤的影响,不仅可增强和调整人体免疫力,抑制癌细胞诱导分化,促进癌细胞凋亡和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相互变化与协调,而且更促使人体的整体功能恢复以抑制肿瘤的转移与复发。中医的整体观正是西医所忽略的,如西医的肿瘤分期只考虑局部的变化,很少重视机体整体的评估;西医的支柱疗法也是只重“攻”,而很少考虑机体自身保护治疗的“补”;微创手术仍停留于解剖层面上,很少见到以保护机体功能为目的的“生理微创”。中医的“扶正”理念不能被西医所接受,然而西医的现代化手段也正是中医能否早日进入医学主流世界所必须的条件之一,所以中西医结合必将使肿瘤防治产生革命性的突破与发展,对世界肿瘤的防治做出重大贡献。中医把握的是个性和整体,它通过辨证和用药加减解决了个体间的差异,而西医把握的是共性的整体,依靠的理论是抽象产物,是事物的共性和一般,但中西医共同揭示的是个体生命的不同层次的规律,二者都把健康与疾病防治作为共同努力的终极目标。客观地比较中西医学,方能正确地认识中西两种医学在学术上的差异和统一,中医应当学习和利用西医现代科学技术完善自己的基础理论和技能方法,而西医在宏观调控与整体观和平衡论的认识方面也必须加强与中医互补,从而开创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模式。

  2促进中西医结合向转化医学聚焦

  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国际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是一种临床与基础医学互为动力的双赢理念,对促进医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曾提出临床与基础医学密切结合是肿瘤防治的重要举措[2]48,之后有学者进一步阐述了转化医学的概念,认为应该从临床工作中发现、提出问题并与基础合作,并在临床工作中验收其成果,以提高医学总体水平[4]。转化医学可以使临床与基础彼此直接联系,相互快速转化,推进医学发展,使患者直接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2.1中医“扶正祛邪”理念是抗肿瘤治疗的双重宝剑”

  癌症的发生除细胞本身的基因突变外尚存在诸多外在因素,如免疫系统的监视效应不利可导致肿瘤持续生长,而应用中医“扶正祛邪”理念施以攻补兼施则可抑制癌细胞生长。再如一类广泛存在于人体免疫细胞上的具有生物学功能的蛋白分子,有一种蛋白可以与其存在于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以“锁阴结合”的方式相互配接,能激活杀伤肿瘤的淋巴细胞,削弱抑制杀伤肿瘤,二者协同可有效地发挥抗肿瘤作用,这一认识正是取自于中医学扶正与祛邪的治疗理念。

  2.2中西医结合是向转化医学转型的重要体现

  健脾法治疗对荷瘤脾虚动物的效验研究显示,脾虚型鼠移植肝腹水癌模型(HAC)后,应用健脾类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药物组的肿瘤潜伏期延长,发展减慢,瘤体缩小,宿主全身状态良好,生存期延长,癌细胞分裂像减少,细胞动力学的分期明显下降,对宿主免疫反应可见T细胞活化、NK细胞数值升高;在与化疗药物环磷酰胺综合应用后,可见瘤体加速缩小,NK细胞明显激活[6]613。此外,活血化瘀治疗的抗肿瘤作用也应立足于中西医结合基点上,如川芎的有效成分川芎嗪可明显抑制B16-F10黑色素瘤的人工肺转移;赤芍、丹参与小量化疗药物合用可明显减少肿瘤肺转移,但单用活血化瘀药则有促进肿瘤转移作用[6]619,如此更验证了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显效性。

  2.3加大力度促进抗癌中药发展

  以现代科学方法纯化提取中药虽可增加化疗药物的数量,但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来看,这仅是一小部分,因为中西医结合的最终目的不是废医存药,而是创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医学模式。田雨鑫等[7]研究证实,以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长春新碱(VCR)可抑制红白血病株K562增殖。叶人等[8]研究显示,扶正消癥汤可将细胞阻滞于G2+M期,其作用与VCR相当,但毒副作用又较其大为降低。韩正祥等[9]研究表明,益气养阴中药能促进白细胞介素2(IL-2)生成,抑制IL-4、IL-6分泌,纠正TH1/TH2偏移,从而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抗癌力度。而清热解毒中药不仅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还可阻断致癌物质致细胞突变,如冬菱草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对肿瘤细胞DNA、RNA和蛋白质以及钠泵转运活性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使HL-60细胞产生损伤凋亡信号,引起细胞凋亡;天花粉蛋白可通过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IL-2和IL-6,使细胞因子网络调节机体免疫力提高,增加NK杀伤细胞活性,增强对肿瘤的免疫杀伤力,阻断致癌物质的致细胞突变;此外,夏枯草、山豆根、白鲜皮可抑制小鼠肺癌前期细胞突变,牛黄的去氧胆酸能抑制N甲酰肽介导的中性粒白细胞趋化性和钙通道的活性,净化癌症的增殖土壤,消除癌细胞抗凋亡活性,促进其凋亡。另有研究表明,中药的四位一体疗法(药疗、心疗、体疗和食疗)可使机体的综合功能提高,并降低放疗、化疗造成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的增加,抑制亚克隆细胞的侵袭和生物合成,使围手术期风险明显下降[2]269-270。

  新医学模式篇2

  [关键词]医学模式; 知识; 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189-01

  The clinical medical countermeasures under the new medical model

  [Abstract]socialization of medical advances、disease spectrum and the spectral changes in the cause of death,induce new medical model -the modern medical model. Thebiological - psychological - social medical model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ne. The new medical model set some new standards about comprehensive medical personnel qualities a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 How to put Clinical Healthcare Affairs, which is guarded by the new medical model, into practice? It is a long existence problem in the Medical circles. This article will make some countermeasures about the medical staff 'sbasic medical knowledge, in order to guard the clinical practice.

  [Keywords] medical model; knowledge; advices

  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社会化,个人分散的医疗活动转变为社会分工协作进行的系统医学活动。全社会各部门都承担着保护健康的责任,而社会进步也受惠于人类健康的支持。尤其是现在,都市化的发展,生产和生活消费行为的进一步社会化,公共卫生和社会保健的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活动的全球化已使影响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跨越国界,成为全世界应该共同防范的问题。同样作为疾病和死亡本身,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以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为疾病谱和死因谱的主要位置的趋势,病因直接和人的性格、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经济生活条件相联系,公害、交通意外、禁药、自杀等广泛存在,疾病更多地与理和社会因素相关。同样,伴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人们对健康的主观需求也越来越高,积极要求健康质量和生活质量,如延年益寿,增进感情,充分享用现代科技和物质资源,讲究营养、衣着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心理。这些远远超出了维持生命的基本要求,从而发展到人类心理和社会的高卫生需求。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这种健康的需求,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即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主要代表的现代医学模式呼之欲出。

  这种医学模式要求临床医师在临床医学上应该从病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来了解病人的疾病和病史,对病人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诊断,从而制定有效的综合诊疗方案。提高对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治疗效果。这样,我们就能使临床医学逐步脱离孤立的生物医学模式思维的禁锢,改变过去只见病不见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治疾病而不治病人的严重偏向。

  我们医务人员要适应新时代社会大众对医疗的需求,就必须抓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的契机,全面了解现代医学模式的健康观,理解其基本内涵,并把这些观念和内涵付诸自己的医疗实践。毕竟对于我们来讲,已经习惯于用生物医学的思维来考虑医疗活动的内容。所以在这个含义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改变临床思维方式

  医疗模式的改变必然带来临床医疗思维的变革,表现在对疾病的分析,不能仅仅局限于生物医学的思维模式,把人类疾病禁锢于狭窄的生物学范畴,将“人”与“病”孤立起来,静止片面地分析,而应充分考虑到“人”是生活于社会环境中,而且是具有心理活动能力的“人”,把人置于生物、心理以及社会这一大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既要充分考虑生物因素的影响,也要考虑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改变单纯的生物医学思维模式,形成从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思维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较全面地认识疾病。尤其是在医患沟通方面,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原则指导下,医疗服务的根本宗旨受到强化,它要求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人类身心健康服务,把患者看做是一个整体的人,既要重视生理治疗,更要重视心理治疗。同时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做到医患双方相互尊重、相互影响,以利于医疗质量的提高。所以,现代医疗服务的范围便扩展到了更宽阔的领域,从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不同层次来观察人体健康和疾病,运用综合的科学措施来防治疾病。

  2 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的主要区别,就是恢复了有关心理和社会学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因此,要想了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首先需要对医学模式涉及的有关知识的了解,由于目前的医学教育模式的内容,仍然是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而对有关心理、社会学等有关知识涉足较少,因此,必须自觉地学习有关心理学与社会学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医学心理学和一些与医学关系密切的社会学的有关内容,只有具备了这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认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好地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具体地应用于临床。我们知道,新时代的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科学、合理、完善,思维才能敏捷,知识的运用自如,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医学实践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要求医务人员具有的生物、心理、社会学知识立体交叉,纵横交错,刚好切合新医学模式,从而能在临床医疗中知识发生碰撞,触发火花和灵感,出现人们意想不到的思维效果,有效地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实践能力。处于医学模式变更时期的医务人员受传统的影响,大多对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知之甚少,从而使得建立生物心理社会学知识体系的紧迫性。

  3 扩大对疾病的认识范围

  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在其宪章中明确指出健康是指身体上、精神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这说明人的健康与疾病不能用单纯生物医学观点分析,而应该系统考察,整体分析,综合治疗。20世纪90年代,健康的含义注入了环境的因素,即健康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的和谐统一;进入21世纪,“健,康、智、乐、美、德”六个字组成了更全面的“大健康”概念,成为幸福人生的更佳境界。健康新概念的核心是由消极被动的治疗疾病变为积极主动的掌握健康,由治身病发展到注重治心病、治社会病。现代社会由于竞争激烈,工作繁重、风险多、压力大,人们烦恼丛生,旧烦恼刚消除新烦恼又产生,人们差不多都有大大小小的烦恼,许多疾病包括身病、心病、社会病大多由烦恼伴随而生。为什幺社会发展了,科学进步了,生活条件改善了,烦恼反而越来越多?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人们与周围的环境、社会成员等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生活方式和内容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这些生活中,人们会在必然或者不必然的情况下生体上发生各种病变和意外事故。

  医学模式的改变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认识疾病,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认识和研究疾病的范围,克服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强调对疾病的研究,不仅要从生物医学方面进行研究,而且还需要在心理、社会等方面进行研究,因此,在认识疾病时,应该扩大对疾病的认识范围,不仅要从生物医学方面进行认识,而且还要在心理、社会等方面进行认识。事实上,目前已由许多危害人类健康及疾病都与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例如心血管疾病、肿瘤、意外损伤、吸毒、性病等等,这些疾病的认识,如果单纯用生物医学的方法是不能全面认识这些疾病的,必须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点看去待这些疾病,认识这些疾病。在这种形势下,医务人员就必须结合自己的生物心理社会学知识结构,与外界医学机构进行充分的交流,了解人类世界的医学动态,新型疾病和疑难杂症的诊疗水平,学习新的医学知识,紧跟世界医学新潮。

  4 完善治疗措施

  医学模式的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措施和手段,面对这一改变,我们在治疗疾病时,不能仅仅依靠药物和手术等方法来治疗疾病,而且要充分考虑其它的治疗手段,如心理治疗,通过改变社会环境,预防疾病、控制疾病的发生,以完善生物医学模式的不足,事实上这些方法已经开始在临床上得以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诞生,为临床医生治疗预防疾病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武器,作为临床医生,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武器。在疾病的过程中,医务人员既要注意生物因素的作用,也不能忽视胜利社会因素对疾病治疗的影响;既要做出躯体疾病的诊断,又要注意心理社会的诊断,重视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在新型疾病的诊断上,更多的要采用新型诊疗仪器,摸索治疗方法。在诊疗的基础上,医院方面要重视康复治疗的重要地位,毕竟病人不能在医院里面呆上医生,最终还得回到社会中去继续他自己的生活,所以在康复治疗中要以恢复病人的社会自信和心理为主,尤其是对一些传染性疾病人和慢性病病人,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总之,医学模式正在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已是事实,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这种改变,促进现代医学进一步发展,为人类认识疾病,征服疾病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龚幼龙,严飞.社会医学[M].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

  [2] 邱祥兴.医学伦理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

  [3] 杜治政.健康定义面面观[J].医学与哲学,1990,11.

  [4] 吴达武,姚实林.亚健康研究的思考[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22.

  [5] 孙英梅.马丽娟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变化[J].医院管理论坛,2004,8.

  [6] 肖军,朱锡光.临床医学模式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5,5.

  [7] 周绍辉.现代医学模式形成与疾病治疗[J].医学与哲学,2000,21.

  新医学模式篇3

  医学模式是指人们用什么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处理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它涉及相当广泛的医学领域,说明医学科学的指导思想,理论框架,勾画出了医学科学与医药卫生工作的总体特征,指导着医务工作者的医疗实践活动,它直接影响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

  1医学模式的发展阶段。

  1.1 古代唯心的巫医模式

  此阶段人类积累了一定的医学知识,有其优越性的一面,但具有浓重的时代色彩,披上了迷信的外衣,严重制约了医学的发展。

  1.2朴素的整体医学模式

  此阶段人类认识疾病的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我国的中医学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1.3中世纪欧洲的唯心僧侣医学模式

  此阶段医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由于医学知识有限,医生是以僧侣为主体的,祈祷是主要的治病方法,因此造成了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人类的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1.4生物医学模式阶段

  大大提高了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能力,医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相当数量的传染病得以控制。

  1.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阶段

  新医学模式是在当代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在现代化大工业文化背景下,疾病的解释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种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以生活方式病、老年病、慢性病为主的社会疾病谱背景。同时,现代西方医学在科学主义价值崇拜下,技术工具的盲目使用导致医药费持续攀高。医生过分依赖昂贵的精密仪器来研究“病”,却忽视了“人”这一主体,出现只见疾病不见人的状况,导致医学人文的危机和失落。针对上述状况,美国的戴依在1977年主张:人类的健康应表现为生物-心理-社会的健康。其后,恩格尔在《科学》杂志上提出新的医学模式―“一种文化上的至上命令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基础上,人们似乎看到了医学发展的曙光,疾病的发生已不是简单的生物因素所引起的,它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健康观念的变化。

  古往今来,“健康”一直是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理想的健康状态”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古有秦始皇派众多使臣苦寻“长生不老”之药。今有医学界苦苦搜寻的长寿之谜、无不说明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视。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下,大众广泛认为“无病即是健康”

  这只是考虑到了人的自然属性,医生也只能为病人提供片面的服务,最终结果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新医学模式下的健康观是世界卫生组织在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所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提出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即理想的健康状态应该包括三个方面:躯体的健康;精神的健康;社会的健康;它既考虑到了人的自然因素,同时又考虑到了人的社会因素,从而摆脱了人们对健康的片面认识。

  3 新的医学模式下的健康观。

  3.1躯体健康是一个人的无病状态,身体结构和功能正常,具有生活的自理能力。

  3.2精神健康能正确认识自己,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无心理障碍问题,具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

  3.3社交健康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对社会有清晰正确的认识,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沉溺于幻想和奢望。理想与现实是统一的,能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绝不逃避,自我调节能力极强。

  4世界卫生组织制订了健康的10条准则: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牙龈颜色正常,不出血。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快有力。

  新医学模式篇4

  【关键词】医学模式;护理管理

  我国医学模式转变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医疗资源不足与人口众多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发展缓慢的中医学与快速膨胀的西医体系矛盾尖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道德建设明显滞后的矛盾的解决方式还在探索等等。护理工作又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客观上对护理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作为现代医学领域中一门专门学科。如何适应这一新医疗模式转变的挑战,作者认为:从事护理管理工作者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以激发和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增强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使他们热爱临床工作,眷恋永不肯离去,使护理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1 做好情感化管理

  护士的工作是琐碎、紧张和乏味的,随着病人服务要求的提高,护士的心理压力也渐渐增大,害怕自己一不留神让病人产生误解,既影响病人的治疗,又产生护患纠纷,因而一到上班,护士便全身心地,谨小慎微的投入到了工作中去,而到了下班之时已是感到相当疲惫的护士们,只想回到家中好好的休息一下。在科室里,除了年轻护士碰到护理或是治疗上的难题,向护士长和高年资护士请教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少了,时间一长,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扩大,心理上也会出现不平衡。鉴于此,护士长应该加强情感化管理,激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消除护士的消极情绪,让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满腔的热情,快乐地去面对每天繁忙的工作。

  2 民主化管理

  民主化管理就是让相关的护士一起参与决策,护士长在做出涉及有关病房护士的决定时,如果不让护士长以外的其他人来参与,通常会使护士觉得自己由人摆布,会自然而然地起来激烈反对,相反如果能让相关护士参与决策,并听取她们的意见,非但不会挫伤她们的自尊心,反而还会提高她们的士气,增强她们对病房的归属感,感到自己是病房重要的一员。

  3 定期组织活动

  护士班次多,倒班快,夜班频繁,从而打乱了护士的生活规律,体质、情绪容易受到影响。护理工作琐碎,劳动强度大,其劳动价值并未得到人们的承认,护士心理上易产生压抑感、自卑感。所以,在管理中要注重紧张与宽松相结合的人文环境的营造,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病房定期组织活动,由病区护士轮流担当活动组长,设定活动主题,安排活动内容,决定活动地点,选择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有体育运动、娱乐活动、智力竞赛、集体游戏、生日聚会等等。不仅缓解了大家的工作压力,调节了情绪;而且在活动中增强了团队配合意识,增进了同事间的友谊,锻炼和培养了护士的组织力和号召力。

  4 从自身做起,树立榜样作用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象榜样这么温和而深刻地打进人们心里。”作为一个护理管理者,不仅是指挥,更重要的是要带动一群人,这就需要管理者本身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被领导者从心理上信服,从而尊重和服从领导者,愿意追随。因此,护士长应为人师表,把提高自身素质和敬业精神放在首位,其个人的政治态度、工作作风、品德修养、风度仪表、言谈举止诸方面都应起表率作用。通过早晚查房询问和关心病人,与病人亲切交谈使护士效仿;择期参加各班次的轮转,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指导,增加威信。

  5 换位思考,增进沟通

  俗话说:“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伴随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发生的变化,护理管理者的管理仅靠“权力”对护士一味采取强制管理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现代护理管理学也指出:最重要的是要把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坚持一切从“人”出发的管理理念。护士是一群特定的群体,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与实施及护理模式的改变,以致现阶段护士工作量大,心理压力也大。他们中间有的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的渴望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与理解;有的渴望能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外出进修深造等。这就要求护理管理者除了平时平易近人,不断缩短与护士之间的距离,深入了解护士思想动态外,还要常常站在她们的位置上进行思考,找准她们不同个人的内心的渴求,尽量满足护士合理、健康的需要。或是在工作上使她们有展示自我才华的空间,体现自我价值;或是通过正式的、非正式的谈话、交流与沟通,缓解她们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同时积极寻求让他们能有充电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护理工作的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6 合理安排,用人之长

  护士是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的特殊职业群体,要求她们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护理管理者应树立以人为本观念,遵循“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的原则,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智慧和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也就是说:护士长应对每―个护士进行正确的定位充分挖掘每个护士的潜力,根据护士的能力、性格特点及特长,用人之长,避人之短,使每个护士对自己的岗位有认同感和满足感。如:安排高年资护士与年轻护士同班,实行一对一的传帮带;让工作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强、理论基础好的护士做责任护士;对骨干护士的工作要给予肯定和充分信任,并常与之商榷护理治疗新方案,让他们有参与管理和协助管理的热情。

  总之,护理管理者和护士都是围绕患者这一中心不同层面上的同心圆,是共同为服务对象提供护理服务的,在这个过程中,患者是护理服务的对象,护士是完成护理服务的主要群体,护理管理者在关注患者接受护理服务结果和反映的同时,也要关心护士、了解护士、尊重护士、爱护护士和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因素。

  参考文献:

  [1] 包玉颖 论新医学模式与中医的契合 亚太传统医药 2007,(05)

  [2] 张秋菊 现代医学模式转变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24(03)

  [3] 曾剑 新医学模式下晨间护理工作改进的体会 医药前沿 2012,02(09)

  新医学模式篇5

  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慢性前列腺炎

  1.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换的现状

  虽然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至今已有30年,但是由生物医学模式转换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仍面临巨大的困难。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只关注科学技术进行诊断与治疗,而缺乏运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医学观点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予以关注,其结果是患者对医生失去了信心。因此,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换需要更多的临床实践。

  1.2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明确的临床症状与复杂的发病机制

  慢性前列腺炎是中青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临床症状非常明显,主要以会阴部疼痛及排尿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1]。主观症状与客观检查不一致,多数患者主观症状较重,而客观检查阴性。学者认为由于前列腺包膜的屏障作用,临床上药物治疗效果差,病程迁延,易复发。因此,有关前列腺炎的困惑和争议主要源于前列腺炎发病机制的复杂。除感染外,还包括前列腺导管内尿液返流、免疫状态变化、排尿功能障碍、神经功能失调、盆底肌肉异常等有关。于是,我们研究并尝试从不同研究领域的文献中寻找有关“血-前列腺屏障”的理论和实验的依据,提出慢性前列腺炎病理生理模式图假说[2]。并实验验证血-前列腺屏障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因此,倾向认为前列腺炎是多种致病因素、多种致病机制先后序贯作用的病变,其前列腺炎样症状可能与前列腺本身病变无关[3]。

  1.3心理、社会因素在慢性前列腺炎疾病的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有研究认为至少30%躯体疾病的发生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4]。在现代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生活中,就业、家庭、婚姻等问题的出现,使男性承受巨大的社会、心理压力。武立新等[5]通过Zung焦虑量表(SAS)、抑郁量表(SDS)、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表(NIH-CPSI)和国际勃起功能障碍指数表5(IIEF)等调查研究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精神障碍情况,门诊大部分前列腺炎患者都有工作压力过大或工作不如意,经济负担过重,夫妻关系不和睦,受媒体暗示出现症状或症状加重,表明慢性前列腺炎不能单纯视为躯体性疾病,其发生、发展和转归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由此可以看出慢性前列腺炎不是单纯生理上的疾病,而是生理、心理与社会功能相互关联的心身疾病。因此慢性前列腺炎这一疾病对患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临床相关治疗应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方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1.4新医学模式与慢性前列腺炎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新医学模式就是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来观察、分析和思考,并且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慢性前列腺炎在新医学模式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6]: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构成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是疾病预防的基础;同时又是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症状产生的基础;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和症状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础,疾病的诸多因素同时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诊断和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和症状是疾病预后的基础,疾病的预后同时要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预后。

  1.5临床工作中忽视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临床工作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慢性前列腺炎是否影响性功能?部分患者为什么存在性功能障碍?研究表明[7-9]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性功能障碍的患病率较高,患病率与患者年龄及病程呈负相关。因此,我们考虑有以下几个原因:自身对疾病无知及性格缺陷;社会宣传教育不足或夸大疾病的危害;部分临床医生对患者心理因素认识不足。慢性前列腺炎对人体的危害与其说是躯体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更准确。心理因素直接影响CP的转归,心理负担愈重,病情愈迁延,在慢性前列腺炎发病及转归中可以互为因果,这可能是慢性前列腺炎主观症状不易改善的原因所在。

  2新医学模式对慢性前列腺炎医疗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新医学模式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可能在心理医师、康复医师及泌尿外科医师协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后,由家庭和社区医生提供连续、综合、协调、个体化和人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从而使患者症状缓解。具体实施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协调期望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首先,医生不应对患者的治疗抱盲目乐观的态度;其次,患者对治疗效果抱完全治愈的态度,即不应强求临床治愈与完全无自觉症状划等号。积极寻求患者期望的平衡点,对于治疗效果欠佳的,应积极为患者寻找可能存在的心理、社会因素。

  2.2处理好与患者的关系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经常因病痛和心理问题去寻求泌尿外科医生,许多问题是外科医生所不能解决的,但因此而回绝患者却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一位医生长时间为其治疗,而未达到患者期望的治疗效果时,医生的厌烦的态度将引起患者仇医、厌世,后果将是难以预料的。经治医生可主动与患者沟通,讲解综合治疗的优点,让患者懂得利用家庭、社区或其他医疗资料来解决他们的问题。

  2.3正确处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部分患者因为病痛而回避家庭和社会,他们往往采取的是“有病乱求医”,将求医看做是生活和工作的重点。这样的结果不仅使患者本人远离家庭、社会,而且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对于治疗也是有害无益的。建议患者参加正常工作,注意自我调整,改变这种局面需要患者、患者家庭、社会相互理解和帮助下才能做到。

  3新医学模式对慢性前列腺炎临床实践的应用

  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泌尿外科门诊初次就诊的CP患者64人,已婚,年龄22岁~52岁,平均33.5岁±7.6岁,均符合美国国立卫生院制定的CP诊断标准,排除其他相关疾病如:泌尿系感染、结核、结石、前列腺增生症、神经源性膀胱及外伤等疾病。按就诊时间平均分为两组:甲组和乙组,两组间的年龄、病程、CP症状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3.1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的选择:两组均给予足量、有效抗生素+α-受体阻滞剂,疗程8周。其他治疗:甲组患者:向患者交代疾病治疗的必要性,积极、按疗程治疗;乙组患者(按上述的指导方案进行):向患者详细讲解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情况及病理变化,一般不会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大的影响,消除恐惧、紧张情绪,患者症状与不育、性功能障碍、癌症无直接关系。给予正确的心理疏通及让患者处理好生活、工作及社会的关系,帮助患者分析病情,减轻焦虑,逐渐使患者消除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p#分页标题#e#

  3.2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各症状明显好转,甲组和乙组的CPSI评分治疗前评分为:17.03±5.75和16.86±6.33;治疗后评分为13.38±4.32和11.17±3.35,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PSI评分统计,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药物+心理+社会综合治疗是有效的。

  4慢性前列腺炎医疗观点转变

  目前关于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是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生物技术,少数是心理指导,但罕见有社会因素技术指导。在新医学模式下,提高人们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水平,要求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应包涵心理、社会因素。笔者认为药物治疗是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药物的使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炎症反应,缓解局部症状;一方面不否认药物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药物治疗也起到暗示和安慰的作用,但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经治医生不应在只注重患者病理生理上的变化,应同时考虑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为患者制定更加合理的诊疗方案[8]。大多数患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初次应用药物或物理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当症状再次加重后,以前的治疗则效果不佳。

  新医学模式篇6

  【关键词】 新型医学模式;儿科护士;心理素质

  【关键词】 新型医学模式;儿科护士;心理素质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服务对象对健康教育需求的变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正逐步取代功能制护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新型医学模式给当代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儿科护士,其服务对象是家庭中的宝贝,一旦有病,牵动着几代人的心,家长期望康复的愿望十分强烈;又因小儿语言交流困难,不予配合,无论是打针、吃药、观察病情以及检查、护理等难度都很高。为了适应上述要求,儿科护士除了具备应有的基本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实施以患儿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全方位为患儿服务。医院健康教育是以医院为基地,以患者及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或掌握基本健康知识,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问题,使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2]。儿科护士必须培养多种能力,提高其综合心理素质。

  1 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护理人员要深刻理解健康概念的内涵,彻底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中来,关注患儿的心理健康,拓宽护理人员的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护理技能,加强心理护理的经验总结与交流。

  2 加强健康教育,帮助患儿家长正确认识疾病

  向患儿家长发放健康教育手册,集中讲课、个别指导,使患儿家长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不同阶段的注意事项,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要改善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如果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态度亲切、热情,患者就会口服心服,就能提高其依从性[3]。

  3 培养自身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确的记忆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的知觉。护士要运用视、听、触、嗅等感觉搜集患儿的直观资料,对判断患儿需要、帮助医生诊断、评价治疗护理效果等方面都非常重要。护士要经常倾听患儿的哭声、呻吟声、咳嗽声、喘鸣声等辨别分析患儿的症状和即将处理的问题。如患儿突然尖叫提示可能有颅高压;犬吠样咳嗽是急性喉炎的象征等。具有良好的观察力的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记忆力,如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和准确性。因为患儿病情变化快、体重轻、药量小,如果观察不到位、记忆不准确,将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每个危重患儿的性别、年龄、诊断、治疗、护理、饮食等因素均须精确记忆,做到心中有数,治疗护理务必准确安全。

  4 培养思维的独立性、灵活性和情绪的稳定性

  护士执行医嘱不可机械地去执行,而是要有自己独立思维的能力,要善于思考、综合、分析、整理,把繁杂的工作排列有序,井井有条。善于从工作中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儿科工作头绪繁杂,既要注意工作的稳定性,又要有高度的灵活性,件件事事干脆利落,不留后患。良好的情绪是治疗护理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儿科病区具有其特别性,患儿哭声不断,母亲默默流泪,爷爷、奶奶焦急的渴盼、询问、催促,无不考验着护士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保证稳定的情绪,避免环境因素的干扰,保证护理质量不受影响。

  5 培养良好的能力和过硬的护理技术

  儿科护士要具备各种能力和绝对娴熟的护理技术,才能胜任儿科工作,从不同侧面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等。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苦练基本功,在技术操作中做到一稳、二准、三快、四好。不断地培养自己,锻炼自己。

  6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一个人的个性在人际交往中的体现。搞好医护患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儿科护士的各项心理素质的综合应用。儿科护士与患儿及其家属接触时间比医生多,通过交谈、玩耍,使患儿感到亲切,配合治疗,利于康复;护士与家属交谈,更深入了解病情,有利于患儿的健康;护士与医生关系融洽了,在医疗护理工作中配合默契,步调一致,工作顺利。护士一旦搞好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工作起来便会得心应手。

  7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人们对医务工作者的期望值过高,对健康知识与医疗行为的需求大大提高,患者希望从护士那里获得更多的帮助,而护士常因工作繁忙和自身的知识水平限制等,而感到工作压力过大[4]。儿科护士在工作中,由于与患儿及家属接触机会多,随时都有可能接受来自许多患者的“不适宜刺激”。所以儿科护士要不断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1)对护理工作中的挫折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对患儿及家属的各种不良行为采取谅解的态度,避免发生冲突。(2)广泛学习多专业知识,培养和提高评价事物的能力。(3)明确自我生理、心理特点,加强自主调节意识。(4)强化荣辱观,创造和谐的心理氛围。总之,在新的医学护理模式下,单纯的护理技术服务已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医疗护理工作已从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时代[5]。因此,儿科护士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全面认识、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群体凝聚力,力争做一名合格的新型儿科护士。

  参考文献

  [1] 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1998,32(11):676

  [2] 铃木美惠子,陈淑英.现代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21~22

  [3] 王素芳.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2):169

  [4] 睦万琼,陈光琼,胡国萍,等.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护士心理行为影响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3,(4):388

  新医学模式篇7

  关键词:新世纪医学模式:针灸医学;导引医学;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R-1;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4-005-04

  众所周知,在针灸已成为世界医学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的今天,在世界针灸热不断持续升温的今天,在针灸医学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都取得了日新月异之辉煌硕果的今天,在针灸医学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政府与人民关注和欢迎的今天,针灸医学的宗旨要求我们不断提升该学科水平。但怎样才能理性务实、科学和谐,从医学模式层面的高度来实现与达到这一目的呢?为了让针灸医学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与长寿事业服务,这正是每一位针灸医学工作者与研究者,多年来都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的主题,这亦是笔者作为一名普通针灸医学工作者与研究者之义务、责任感、使命感及紧迫感驱使所必须思考的主题。

  一个全新的科学理念可以影响、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崭新的医学模式,可以促进、引领中国与世界的针灸、整个中医乃至整个医学的发展、进步、飞跃与革命。20世纪末,笔者从“人乃医学之本”的战略高度,率先将新世纪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和被动(医生做的治疗、保健与美容)与主动(医生指导下患者做的治疗、保健与美容)相结合的医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世。这是在纵观了人类医学模式发展史的基础上,历经30余年的思考、实践、探索与努力之心得体会。由于新世纪医学模式涵盖了与人类疾病、健康与针灸治疗有关的全部因素,真正从整体医学的观点出发,全面地分析了各种内、外因素对健康、美容与长寿之综合作用。生物――心理――社会和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崭新医学模式,既涵盖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现代医学模式之全部内容,又弥补了现代医学模式之不足。其核心是在充分肯定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人类疾病、健康、美容与长寿积极重要作用之同时,突出强调了还应高度重视以人为本、医患互动的被动与主动相结合之原则,它是对现代医学模式之反思、补充、升华和整合后的更为先进的科学的医学模式。它对人类的疾病、健康、美容和长寿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故新世纪医学模式越来越引起普通民众、针灸界、按摩界、康复界、美容界、养生界与医学界的有识之士对它的关注、欢迎与支持。

  1 新世纪医学模式有利于针灸与东西方医学的交流和发展

  提倡新世纪医学模式有利于针灸医学与东西方医学的交流与发展,为什么呢?因它是以人为本、医患互动,让有限资源最大化的医学模式。因它是注重调动医者与患者两方面的积极因素,注重调动与激发患者自身显在的和潜在的疗能及美能来为针灸疗效服务。故它较以往任何医学模式都更有利于针灸提高疗效,扩大了针灸治疗范围及领域(如预防、美容、养生等领域),有利于中西医优势之互补,有利于针灸医学与东西方医学之互相交流、促进和发展。它集预防、治疗、康复、美容、养生、减肥、催眠等诸多功能于一身,因此更符合针灸医学与未来医学之冀望和发展。

  2 新世纪医学模式有利于针灸充分利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劳动成果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人类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几千年过程中,用巨大的付出,高额的代价换来了两大系列劳动成果与智慧结晶:即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和被动(医生的)治疗与主动(患者的)治疗。在当前由于使用的药物越来越多、越来越新,与药物相互作用之研究大大滞后于新药应用之研究等原因,致使药物之毒副作用、过敏性、耐药性、致癌、致畸、致突变等“药害”泛滥成灾,既而对人类的健康、美容和长寿为害严重。如有统计资料显示:1999年仅在我国因药物不良反应而致死的人数就高达19万之多;2001年我国用药不合理比例高达26%;2003年仅我国因药物不良反应占住院病人比率约为20%,其中1/4是抗生素所致。不合理用药与药害,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而且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我国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耐药菌感染一项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百亿元以上;全世界死亡病例有1/3与用药不当有关。从改革开放以来,仅我国因美容而毁容的事件就高达20万件之多。还有研究资料揭示,影响人的健康与长寿的因素中:遗传占15%,社会环境因素占10%,气候因素占7%,医疗因素占8%,自体康复因素(自体的免疫力、心理素质、生活方式等)占60%,由此亦不难看出:对针灸治疗中调动与激发主动(患者的)积极因素在临床、康复、养生与美容等领域中的作用之重要性。而现代医学模式及其目下国内外针灸现状恰恰忽视了被动(医生的)和主动(患者的)这两个积极因素,而新世纪医学模式则是高度重视调动被动(医生的)与主动(患者的)这两个积极因素。在世界针灸热不断持续升温与针灸医学的宗旨要求我们不断提升该学科水平之际,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在充分肯定、重视与应用并不断发展和完善以被动(医生的)为主的针灸治疗的同时,采用被动治疗(医生的)与主动治疗(医生指导下患者的以导引运动为主的运动处方、行为处方和非药物疗法)相结合的更科学合理的新的针灸治疗模式呢?!因这不仅科学实用,有利于巩固与提高针灸疗效,扩大针灸治疗范围与领域,加快康复进程,有利于大大节省医疗费用与提高有限的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人们的健康、美容与长寿等许多好处,而且科学经济、简便易行,有利于针灸医学与整个医学自身的发展、进步。

  3 新世纪医学模式有利于针灸之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和整体医学的发展

  主动治疗的恰当应用是不是除了有利于针灸提高疗效,扩大治疗范围,减少并发症等好处外,还有利于针灸的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和针灸向整体医学的发展?因主动治疗(即以导引锻炼为主的非药物疗法)是在重视局部(患部)治疗之同时,还重视患者整体(全身)的辅助治疗,以期通过改善、调动和增强患者整体健康水平而影响、带动和促进局部患处之不利因素向好的方面转化,以达到痛减病除与美容之目的。故其非常适宜作为完善与提高针灸被动(医生的)治疗效果之良好辅助措施和手段。

  4 新世纪医学模式有利于人类六大健康与生命理念的转变

  在21世纪之今天,在2003年4月15日,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谱的测绘工作已全部完成之今天,在国际人类蛋白质基因工程计划已启动之今天,在破解人体生命奥秘的研究工作不断完善、发展之今天,是信息爆炸之时代,是知识经济之时代,是数码技术之时代,它们在影响、改变社会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之同时,人类至少面临着六大健康与生命理念的转变:

  (1)由有病治病转为无病保健。有研究资料提示:在预防保健上每投资1元钱,就相当于节省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医疗费,故不难明白,无病保健总是比有病治病方便、经济、实惠、科学的多。针灸学科应该向预防医学这方面伸延,必有作为、大有可为。

  (2)由药物治疗转为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非药物疗法亦是几千年来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而且它具科学实用,经济简便,疗效显著,实用范围广,灵活性强,可作为综合治疗措施和无任何毒、副作用等一系列优点,故这既有利于节约许多不必要的药物浪费和开支,又有利于增加疗效,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扩大治疗范围或领域(如美容、养生、康复等),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

  (3)由单一的被动(医生的)治疗转为被动(医生的)治疗与主动(在医生指导下的患者的)治疗相结合。因为医生针灸和药物的作用只治得一时,而治不了一世;而且这亦是从针灸治疗疾病的疗效常常是综合因素作用之结果的实际出发。故充分调动被动与主动这两个积极因素,不仅有利于针灸医学的发展、进步和疾病的康复,且还有利于针灸医者与人类自身的美容、健康和长寿。

  (4)由痛苦地离开人间转为颐养天年、长命百岁与无疾而终。颐养天年、长命百岁与无疾而终才是人们离开人世的共同美好和幸福之宿愿,亦是历来针灸医学与整个医学进步和追求之一。

  (5)从20世纪的疾病医学转为向21世纪的健康医学方向发展。20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该把人的健康作为医学的研究方向”。而且这也完全符合针灸、整个中医、西医的发展与进步的规律。

  (6)由当前针灸界和中外医学界,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极力推崇,转为发展与进步到对“生物――心理――社会和被动(医生的)与主动(患者的)相结合”医学模式。医学模式发展史提示我们:一定的医学模式总是与一定的时代人类科学技术及哲学思想的整体水平相适应。医学模式是一个动态概念,而非一成不变,总是随着医学的发展而发展、转换。当一种医学模式对其涵盖的领域内发生的变化,对产生的新课题已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与适当处理时,理所当然应被一种更有生命力的医学模式所代替。这就是新世纪医学模式为什么会自然而然诞生的内在根源和历史必然。人们知道,1977年恩格尔提出现代医学模式,虽是人类医学史上又一大进步,且在过去的20多年里对医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并今后仍将是推动医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现代医学模式之局限性、消极性及不足也渐显露,还亦有阻碍针灸医学与整个医学临床疗效与医学研究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之嫌。目前,无论是国内外,还是中西医,也无论是“针灸医学”、“主流医学”、“非主流医学”还是“整合医学”,通常均是将患者视做被动接受治疗的对象。高度重视调动主动(患者的)和被动(医生的)这两个积极因素,用被动治疗(由医生做的治疗)与主动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由患者自身做的治疗)相结合的原则,作为它更好为患者服务的指导原则之一。

  5 新世纪医学模式能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

  有专家指出:新世纪医学模式能使人类的平均寿命至少延长10年以上,是真的吗?为什么呢?一点不假。因有资料表明,仅2000年,全世界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数为1530万,占世界死亡人数的1/4。这惨痛的历史经验提示我们:如果人们能遵循维多利亚宣言主张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适酒和心理平衡四个健康原则,则可使高血压病减少55%,脑卒死、冠心病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人类的平均寿命就能延长10年以上,而且生活质量还可大大提高。而新世纪医学模式不仅涵盖了维多利亚宣言的这四大“健康基石”,且给出了一个崭新的医学模式及一系列丰富多彩、科学实用、简便高效的防病治病与美容养生方法。

  主动治疗还涵盖:①自然疗法中的泉水疗法、岩洞疗法、高山疗法、森林疗法、香花疗法、泥土疗法、热沙疗法、空气疗法、日光疗法和方向疗法等;②物理疗法中的色彩疗法、香气疗法、冷疗、热水疗、磁疗、声疗、蜡疗、激光疗法、红外线照射疗法、远红外线照射疗法、体频照射疗法等;③艺术疗法中的音乐疗法、舞蹈疗法、戏剧疗法、书法疗法、绘画疗法、雕塑疗法等;④文娱疗法中的风筝疗法、钓鱼疗法、弹琴疗法、弈棋疗法、玩具疗法等。主动治疗还包含了体育疗法、刮痧疗法、以情制情疗法和饮食等疗法的全部内容。只要比较,就不难看出新世纪医学模式的经济实用、效果巨大、优点显著和潜能无穷。故其非常适合作为完善针灸被动治疗的良好辅助措施与手段。

  6 导引医学

  导引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科学内涵。它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时代的新意。它集特有的呼吸运动、肢体运动与自我穴位按摩于一身。它是调发身姿健、容貌美卓有成效的手段之一。也是东方文化精粹中一个科学、实用的组成部分。

  导引是一门健与美的艺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这颗东方医学宝库中的明珠集防病治病、启迪智慧、美容抗衰、激发潜能、增寿延年等众多神奇效果于一身,为历代医家巨匠和道、儒、法、武等诸子百家所推崇。然而,由于种种历史条件的局限,前贤们终未能提高到现代医学理论基础及一系列近代科研成果(如: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微循环理论、全息生物医学及生命衰老机制等)的高度来认识它。

  导引医学根本不同于当今中、西医的其它医疗方法。它在镇静神经、安定情绪、活利气血、通经活络、调整身心、调理脏腑、健美形体、愉悦精神等方面之功能,是当今中、西医的其它医学方法所无法与之比拟的。其还汲取了中国古代气功中具有防病治疾作用瑰宝的“喷气法”、印度的“瑜珈术”、日本的“水晶体操”、中华武术里具有强身健体作用的“气功拍打法”、传统的自我经穴按摩、现代穴位按摩美容法、健身法等营养于一身。其特点是:

  (1)身心合一。做导引时要求集中思想,排除杂念,身心合一、意气合一、内外合一、动静结合。这有利于更好地调动肌体内的自我显在的与潜在的疗能与美能。

  (2)一专多能、健美统一。做导引的同时,还能让练习者兼获预防、治疗、康复、减肥、催眠、强身、养生等诸多效果。

  (3)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导引医学紧紧抓住与突出了中医之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理论特色,科学地将提高整体之健康水平与改善局部之微循环紧密地结合起来。

  (4)植根于中医理论。导引医学既深深植根于中医理论之沃土,又汲取了现代医学与一系列近代科研成果之营养。它不仅充分展现了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经络、三宝、整体观、辨证施治和天人合一等理论特色,而且它亦是中医所有临床里唯一真正能充分展现天人合一之博大精深与优势,且汲取了神经体液学说、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微循环理论、全息生物医学及生命衰老机制等理论精华独具特色的治疗、美容、健身、益寿法。

  (5)可作为综合措施。导引医学可单独施行,亦可同当今针灸治疗及中、西医的其它被动治疗方法配合实施,以巩固、提高针灸疗效和扩大针灸治疗范围与领域和减少毒副作用。

  (6)自我健美。做导引常常无需他人帮助,便能实现自我治疗、健美目的。如亚健康状态等症,导引锻炼则有良好的自我治疗、健美效果。

  (7)经济、简便易行。习练者只要有明确的康复、治疗、美容、保健及养生要求,选定适当的练习内容,便可在家或适当的场地进行练习,既不需要花钱,也不需要其它的医疗设备和药物。

  (8)科学、灵活性强。习练者可根据自己的康复、治疗、美容目的,选择适宜的导引锻炼习练即可。如想减肥就按《经络减肥美形法》练习;想消除皱纹就按舒皱法、美容法、美颜法习练;想长寿就按延年法、抗衰法练习;想治感冒就按《治疗感冒新法》治疗;牙痛就按《治疗牙痛新法》施治;失眠就按《失眠防治法》治疗等等。

  (9)安全、无副作用。导引医学只要按规章施行,是一种绿色环保、安全、无任何毒、副、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祛病、健身、美容、益寿法。

  由于导引医学是能为人们提供高效、速效、特效、长效,安全可靠,无(或尽量少)创痛,无毒、副、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自然、科学、健康的治疗、美容方法和由于它不仅可以被施用于针灸临床与美容场所,还同样可方便于大家自己施用于家庭与人们在晨起晚寝的闲暇或工余之时和经济省钱等众多优长,使其虽起步较晚,但前景广阔无限,不可限量,有待大家共同努力开拓。

  透过全文及本人30余年在国内外临床效果的提示:新世纪医学模式对针灸医学在模式、理论、临床及针灸科研,针灸医学教育,如:教材、教学、课程设置、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更新与针灸人才的培养和针灸医学的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与层面,都提供了广阔的拓展与调发患者自身治疗潜能的空间及科学新颖、简便经济、理性务实、易于实行、丰富多彩的坚实理论与技术支持。为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期待和深信,这一崭新的新世纪医学模式与针灸医学发展的新思路,在慧眼鸿儒的同仁和医学拓荒者们的共同努力奋斗、辛勤耕耘下,必将以它亮丽之风采、旺盛之生命活力、丰富之科学内涵、辉煌之成就、累累之硕果,炫耀于世界针灸医坛和整个世界医坛,造福于全人类。

  参考文献:

  [1] 魏慧.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挑战:新世纪医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中华中西医临床,2002,11(2):1-8.

  [2] 魏慧.预防‘非典’自我按摩保健法[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3] 贺绍文,魏稼.医学模式的新突破[J].中华中西医结合,2003,6(3):2-3.

  [4] 田从豁.一个人类医学模式发展史的新里程碑[J].中华中西医临床,2003,8(3):884-886.

  [5] 魏慧.新世纪医学模式与SARS治疗的思考[J].中华中西医临床,2003,12(3):1504.

  [6] 魏慧.保健美容的中国新型按摩[M].法文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

  [7] 魏慧.人体康复美容养生图解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8] 魏慧.新世纪医学模式与医学发展的新思路[J].中外健康文摘临床医药版,2007,4(7):11-15.

  [9] 吴鑫.一篇医学论文引发的思考[J].健康大视野,2007(8):114-115.

  [10] 魏慧.以人为本 医患互动――新世纪医学模式与防治和研究流感的新思路[J].亚太传统医药,2007,3(9):5-8.

  新医学模式篇8

  关键词:生态医学模式;医学伦理;和谐环境伦理;生态医学伦理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246-02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世界性生态危机的凸显,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生态危机的出现不仅影响着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人类的生命、健康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当SARS的阴影还停留在我们的心里时,甲型H1N1流感的肆意横行又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这些事实证明:新发传染病的肆虐与生态环境的逐年恶化有着必然联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食物链的相互关系,在食物链中,上一个环节构成了下一个环节的食物或生存条件。正是由于自然链条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联系,使得自然界的各生物种群能够和谐地、持续地发展,并保持着整个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新发传染病的流行引起人们对现行医学模式的新思考,基于对新发传染病再度流行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那么当今时代的医学模式就应该由“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为生态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生态”医学模式。我们知道,一定的医学模式必然产生以之为基础的医学伦理类型,因此,从医学模式的生态化转向与生态医学模式的建立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生态医学模式的转化决定了医学伦理也会随之转化,即医学伦理的生态化转向,而医学伦理的生态化转向最终必然产生一门新的学科——生态医学伦理学。本文将以生态医学模式为切入点简要探讨一下医学伦理的生态化趋势及生态医学伦理的建立。

  一、生态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科学发展和医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也称之为医学观,它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统领与指导作用[2]。1977年美国精神病学家恩格尔(G.L.Engel)在《科学》杂志上撰文明确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它超越了生物医学模式对健康与疾病的简单化认识,在医治疾病与促进健康方面起了巨大作用[3]。但是,近年来如SARS、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流行,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受到相应的质疑,人类开始探索更加适合现代医学发展需要的新模式。从而“生态医学模式”应运而生了,这里的“生态”主要是指从整个生物圈及生物体周围的环境来考虑人类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核心思想是人的健康不仅包含身体、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且包括人类与自然环境及其存在物的和谐发展和良性互动。

  在中国最早提出生态医学模式的应该是陶功定教授,他在其专著《大生态医学模式论——医学未来发展战略之哲学和伦理学论证》首创“大生态医学模式”理论。该理论认为医学正面临新的革命,最佳的医学研究方法就是确立一个充分体现人类理性精神而不是满足于现有有利技术手段的宏观的医学理论形态。应该建立最佳的“医学模式”,即以“大生态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卢焯明、陈诗慧等提出了“基因、生物、心理、自然、社会模式”。梁兆科认为,“目前备受推崇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仍存在很大缺陷,能全面和深刻反映现代医学实践和认识的模式应为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他认为这一医学模式既能全面地反映人的本质,反映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也能全面概括当代实践领域,并能给健康下一个较完美的定义。在对中西医学的比较研究中,很多学者认识了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探讨了在当前医学模式下二者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又提出了人体生态医学、人工自然生态医学模式等观点。2003年,随着SARS的全面爆发,刘典恩教授等提出了:“生态医学模式是后SARS时代的必然选择”的观点。近年来,随着生态医学观念在学术界和医学实践中日益为人们所接受,“生态医学”也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建立起来。

  二、医学伦理的生态化趋势

上一篇:三上悠亚客串日剧来真的?强暴戏“露2点”,过激片段网上疯传!
下一篇:志怪小说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