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活”起来,这些舞剧找到了流量密码?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5-07
手机版

  还记得 2023央视春晚上那段名为“锦绣”的舞段吗?当织锦护臂从黄沙中重见天日,仿佛叩响了千年西域的时空之门…..这段舞蹈来自舞剧《五星出东方》,而该剧五一假期将在江苏大剧院上演。

  记者注意到,除了《五星出东方》,近年来根据文物改编的舞蹈类作品还如《只此青绿》《唐宫夜宴》等,且都火爆出圈。文物不仅“活”起来,而且也“火”起来了。

  

  取材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

  舞剧《五星出东方》的构想和题材来源于古丝绸之路上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

  该剧讲述了汉朝戍边将领奉在精绝古城与北人首领之子建特、精绝首领之女春君之间,从剑拔弩张到并肩携手、从素不相识到深深认同,结下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诠释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

  关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据资料显示,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一块织锦,长18.5厘米、宽12.5厘米,上有8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句话是古人对“五星聚合”天象的记载,这一天象也象征着大吉大利。

  

  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

  同时,这件织物的纺织工艺也相当高超,在小小一块锦布上表现复杂的织造工艺,堪称是汉式织锦的最高技术代表之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出土也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一件千年前的文物,演绎出一台精彩舞剧

  据了解,在舞剧《五星出东方》中,各式各样的舞段让人过目不忘。婀娜妩媚的“灯舞”、端庄大气的“锦绣舞”、火热动感的“集市舞”、激情奔放的“蹦迪舞”……观众们既可以找到民族舞和古典舞的影子,又仿佛能看见街舞和踢踏舞的交融。

  

  该剧自2021年首演以来,历经央视《国家宝藏》、热门综艺《舞千年》、B站元宵晚会以及2023年央视春晚上的爆红,经典片段“锦绣”“灯舞”等广为传播,引发观演热潮。

  

  其中,“锦绣舞”为汉代宫廷舞蹈,舞者们垂眸而出,步伐有力而缓,袖舞翻飞而不乱,一颦一笑间描绘秀美汉韵;“灯舞”则是参考了丝绸之路上克孜尔石窟“龟兹壁画”中“伎乐天人”的姿态与动作,以龟兹乐舞为基础,结合壁画中的“响指”“动脑袋”“移颈”“弹目”“动眉毛”等动作,舞者们仿佛壁画仙子下凡,手持莲花灯翩翩起舞,妩媚动人……各具特色、多彩丰富的舞蹈令人目不暇接,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令人笑中带泪,在场观众纷纷被根据国宝文物演绎出的传奇故事所打动。

  

  《只此青绿》《唐宫夜宴》等也都出圈了

  再往前,根据文物改编的舞蹈作品,也有不少成功的先例,比如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北宋青绿山水巅峰之作《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背景,以时间为主轴,以“青绿”为视觉主色调,通过舞蹈、绘画等艺术门类的跨界融合,展现中国古典艺术之美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气息。

  

  《只此青绿》遴选与青绿山水画作相关的传统工艺技法,如养蚕、缫丝、制笔、磨石、篆刻、装裱等,以打破时空的蒙太奇手法为从事相关技艺的手工艺者描摹画像,使其与少年画家王希孟在时空的交点上共同构成一幅色彩丰沛、情感浓烈的人文历史画卷,着力呈现宋风雅韵中华传统美学的舞台视听盛宴。

  

  据悉,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每到一处巡演总能刮起一股“青绿风暴”,随之而来的是大家对《千里江山图》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追捧。

  另外,2021年火出圈的《唐宫夜宴》,其创作灵感来源于河南博物院收藏文物“隋代乐舞俑”,描绘的是唐代少女在参加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宴会的路上的经历,舞蹈风格诙谐幽默,唐风味儿十足。

  从《只此青绿》到《唐宫夜宴》,不管是传承至今的青绿色美学艺术,还是展现唐朝风情的少女,都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先锋小剧场带来沉浸式文物文化体验

  据了解,天津歌舞剧院打造的舞剧《色·境》,在“让文物活起来”方面则更具先锋性。其共包括9段舞蹈,除开篇的“入境”与结尾的“承·韵”外,其余7段舞蹈各自对应一件文物,比如“香道”对应《仿宣德款象耳洒金铜炉》,“时染”对应绢帛文物,“墨意”对应《寒切帖》,“欢俑”对应《灰陶汉舞俑》,“凝·芳”对应《春闺倦读图》,“衡思”对应《白釉龙柄联腹传瓶》,“境远”对应《雪景寒林图》。

  创作者从每件文物的属性出发,分别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表现形式。如“墨意”展现中国书法的线条之美;“凝·芳”将《春闺倦读图》中活泼灵动的少女“请”上舞台,让观众从古香古色中领略中国文化恒久的生命力;“欢俑”以诙谐幽默的音乐和舞蹈,“复活”了多位舞俑,从今天的视角挖掘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据主创表示,该剧力争体现出鲜明的小剧场先锋色彩,在舞台传统的视觉与听觉体验之外,通过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带来触觉体验,以现场展示古法香道带来独特的嗅觉体验,特邀非遗制香顾问宗兆睿先生加盟演出,舞蹈中加入鼓、钵等现场演奏,进而令观众感受到视、触、嗅、听、心五感的综合体验。舞台背景采用多媒体技术,为观众带来一场沉浸式的文物文化体验。

  

  江苏也有多个落地创作,“汉代女俑”翩然起舞

  用创新的艺术表达形式让文物“活”起来,江苏也在加快步伐进行落地创作。

  记者注意到,同样取材于《千里江山图》的扬剧小剧场剧目《千里江山》,3月于南京上演,这是百年扬剧史上首部小剧场剧目,由扬州市扬剧研究所打造。

  80分钟的扬剧小剧场《千里江山》显得轻盈又新潮,故事充满想象力,画里画外,梦里梦外,展开对称的、镜像般的人物命运;而在管弦乐、古琴等乐器的加持下,传统唱腔让人耳目一新。

  另外,由睢宁县博物馆、睢宁县柳琴剧团携手打造的大型文物活化舞蹈情景剧《汉俑如梦》今年也登台亮相。该剧融合音乐剧、歌舞、中国古代音乐、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

  据悉,该剧依托于睢宁县博物馆馆藏的国家一级文物《东汉·舞乐车马图汉画像石》改编,沉睡在画像石上的汉代女俑走到台前翩然起舞,让观众们瞬间穿越回千年前刘邦迎戚姬的盛大场面中。

  在演出中,观众们能看到汉俑们回眸、遮嘴、舞袖、折腰等舞蹈动作,这些动作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文物。据悉,戚姬擅长一种名为翘袖折腰之舞的舞蹈,是一类注重腰功和袖式变化的舞蹈形式,在汉画像砖石中可以看出这种舞蹈的动作大多是舞袖、折腰。

  

  【多说一句】文物本就承载着“中国故事”

  近些年来,《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类节目成功助推了文物热,将原本“高冷”的文物带到了百姓面前。各大博物馆也都在探索如何让静态的文物“活”起来,让千年文物不再只在展柜中沉默,除文创周边外,舞剧等演艺形态成为另一种文物活化方式。

  以文物为题材的舞剧为什么常常火出圈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赵伟认为,文物本就承载着“中国故事”,传递的就是某一个年代的中国故事,或者那时中国人的生活,舞剧是它们的载体,得以“穿越”得更直观,很鲜活地来到了现代观众面前,所以观众得以共情的同时也深深领略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美。文物题材的舞剧,其内容话题,不只说明我们曾经有过一段很有特色、很有文化的生活方式,也说明了中国人气质所形成的来源,代表了民族精神,是深厚的积淀。而且无论是表达形式还是呈现手段都是现代的,得以为当下观众所接受,并达到一种文化认同。另外,在通过有共通表达的舞剧形式向世界传播的时候,也实现了一种多元共存。

  赵伟表示,可以说,从历史长河走来的中华民族,带着很多精彩故事和回忆,满怀自信地走向今天,走向世界。如今借助现代的舞剧形式,同时在内容上又用现代的眼光关照我们宝贵的文物历史,具有独特表达的同时,在艺术追求上又实现了普通认同。文物故事与剧场艺术如何更完美的契合,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陶善工

上一篇:邱炯炯 丨 时光是一面镜子,打碎后我们都是碎片之一
下一篇:看到IU露肩装的朴俊亨,留言语气被韩网友笑称,像是爸爸担心女儿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