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博会期间,我在重庆跟出租车司机聊了聊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科技界有这么一种文体,叫做《XX期间,我跟XX聊了聊》,据说效果非常好。

  本着热爱学习的态度,我也一直想写这么一篇。奈何AI界总是自己玩自己的,聊的不是开发者就是参展商,十分出不来效果。

  还别说,功夫就是不负苦心人,这机会终于让我等来了!智博会在重庆这几天,绝对是“刷城”级的存在,街谈巷议无不关乎“智能”二字。

  在重庆采访智博会的几天,我一共五次打车(3次出租车+两次滴滴)。由于重庆会展中心那叫一个万车攒动,经常堵的严严实实,所以我跟司机在一起的时间也就格外的长。

  最开始由于重庆交通广播里一直在讨论智博会的内容,也就顺势跟司机聊了起来。后来觉得蛮有意思,就在几次打车时都跟司机反复聊这几个话题,就算做了一个超微型的抽样调查吧。

  我们平时看到的智能产业分析与报道,无不是阳春白雪高谈阔论。但在普通市民眼中,他们不知道什么叫风口、资本、算法,他们关注的是智能对自己到底有什么用;他们眼中对智能的误解,也就是今天智能产业的挑战;甚至从他们的视角看过去,也许才能看到智能技术真正应该成为的样子。

  整理了五位司机哥们的讲述,我发现他们眼中的智能是这样的:

  科技界最红的,似乎是3D打印

  作为互联网从业者,平常听见的都是AI改变世界、区块链完成社会进化之类的。但非科技行业的普通市民,最关注的是哪一项科技呢?

  答案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问第一位的哥最关注哪项科技?他告诉我,3D打印。结果这个答案,在之后的出租车闲聊里居然得到了高票赞同。原因很简单,今天大家提到3D打印,后面会接的关键词是:人体器官。

  3D打印器官,在今年的智博会还是很抢风头的。很多医学机构展现了临床3D打印与骨科、外科的结合,也有一大批生物科技公司展示了各种3D打印活体器官的DEMO。直观感受是无论场内场外,对这项技术的热情都极度昂扬。

  虽然我们知道,客观来说活体3D打印还有非常漫长的路要走。甚至相当多的问题,在今天的科技树上还是根本见不到解决方案的。但这并不妨碍3D打印器官有着天然的宣传优势:一想到这技术,大家都会联想到打印脏器。比如有位的哥就非常坚定地对我说,广播里说智博会上都能打印耳朵、踝骨了,那打印心脏也就是几年的事。

  不难看出,健康才是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但有些一听上去就超级神奇的技术,比如直接换器官,可能客观上已经掩盖了其他智能医疗技术的宣传。

  比如AI影像技术,在今天对于普通人的意义可能远大于3D打印器官,但这类技术在出租车上的龙门阵中还是陌生的。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始终分不清楚

  智博会开幕当天下午,我正从展馆往外走。旁边一个声音嘹亮的小朋友说了一句话:机器人呢?

  当我与的哥聊人工智能的时候,我发现小朋友的那句话其实非常重要。在科技行业外的民众认知中,看智能展览,就应该是来看机器人。

  人工智能等于机器人,这应该是无数科幻电影、动漫作品里留下的顽固印象。可能我们觉得也没什么,反正大众也不一定非得知道自己购买的技术与服务到底是不是AI。但这种认知问题,其实已经并不能作为简单的信息不对等来处理。

  智博会的主题之一,是让传统企业与AI相结合,达到实体经济的提质增效。但在长时间的采访中很容易会发现,传统企业对AI的接受是带有明显认知误差的。很多很容易使用AI改变效率的行业,决策者也逃不出“AI是机器人”的怪圈。于是有些老板提到AI,就希望机器人来像工人一样工作;另一些人则觉得AI不过是大点、先进点,同时也贵很多的变形金刚而已。

  具体都感知AI上,大家也更熟悉的是用AI说话,也就是语音交互形式。而机器视觉、知识图谱、专家系统这类技术,则在大众层面与传统经济面前,处于完全陌生的境地。产业内外的信息不对等,事实上已经开始限制AI技术的效能最大化。

  当民众想要看到机器人的时候,你拿出一堆函数,这似乎是有点奇怪的。

  当专家、企业和媒体在歌唱AI的时候,无数观众却以为是在说另一件事。这还是有点尴尬。

  并不被司机看好的交通智能

  与出租车司机关系最紧密的智能技术,大概就是交通智能或者说城市智能。今年智博会上,多个厂家展示了以智能红绿灯为主体的城市交通解决方案,毫无疑问,这个领域已经成为科技巨头争夺的红海。

  在聊到交通智能的时候,我费了好大劲才给一位的哥描述清楚了智能红绿灯的操作原理。比如它由AI大脑进行后台控制,可以根据车流量来计算通过时间,可以让红绿灯不再等时,从而达到更高的通过率。

  没想到司机哥们的第一个反应是:红绿灯时间不统一那还能行?当然,也可能是我没讲清楚的原因。但确实与多位司机聊过之后,大家普遍对这类AI自主判断交通情况的技术不置可否。

  比如有司机提到,AI控制红绿灯,是不是也就让后台认为控制成为了可能?远在控制中心的某个人,会不会因为想要让某地马上疏通,从而加长其他街道车辆的等候时间。而且人为不公平即使出现了,普通司机又怎么知道呢?

  另外一个问题,AI来处理红绿灯等交通问题,当然是根据车辆多就多放行时间的准则。但那对车流量较少路段的司机公平吗?人家费尽心思挑了不堵车的路,结果被红绿灯扣下了?

  还有一个问题,假如紧急状况,AI是否能代替交警指挥?使用科技手段会不会导致交通部门对人为指挥交通的某种懈怠?

  而且司机普遍也吐槽,重庆多雨多雾,全是山地,导航很多时候都不准,智能交通系统真的能适应这么复杂的气候、地理和交通情况吗?

  听完出租车司机的教育,又发现去智博会现场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坐轻轨——这心里还是有一点凉凉啊。

  5G的价值与迷途

  5G明年就要来,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而在今年的智博会上,5G也毫无疑问是重点技术之一。但在出租车司机那里,我们能听到意料中对5G技术的评价:4G都够快了,要5G做啥?

  在科技产业这里,应该每个人都能够马上作答:5G是物联网的基础,万物智能的开关。

  但对通信业务的最终消费者来说,普通市民似乎并没有这么高的“觉悟”,显然也没有做好给家里设备买5G卡的准备。

  这个层面看,5G的真实推广情况,很可能不是很多分析者想象的那么地动山摇。毕竟4G在数据传输速度上已经来到了一个临界点,用户真正需要的是稳定和体验优化,而不是速度上的快速革命。

  因此对于大众市场来说,4G和5G长期共存,运营商推广整合式体验方案,似乎是更合理的选择。而对于等着押注5G,来一轮豪赌的创业者和创业公司来说,似乎也更应该慎重。毕竟5G市场,很可能是温水加热的过程,而不是马上沸腾。

  客观来说,今天的一切大型科技展会,在行业外的市民那里,更像是一种城市名片带来的自豪感。这当然是好事,但也可以让我们清晰看到,高科技产业内外对技术的认知,其实还是存在清晰界限的。

  尤其当智能技术必须进一步与传统行业结合,带动实体经济发展时,市民所想、企业所急,与科技从业者的思考不能有效接轨,还是有相当隐忧的。

  毕竟智能技术不是空中楼阁,必须下沉到行业中间。而很多技术又看不见摸不着,不像移动互联网这样清晰可见。

  或许这中间需要科普,需要倾听,更需要对话。但无论如何,智能技术正在改变社会经济和我们的生活,只是或多或少,或慢或快而已。

  这就够了。

上一篇:《叶问4》独家专访:吴樾的功夫人生,戏里戏外一样精彩
下一篇:《刺客信条:大革命》真的能帮助重建巴黎圣母院吗?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