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叙事范文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教育教学叙事篇1

  一

  教育日新月异,表现在教师的专业发展呈现以下趋势:从追求教师数量向追求教师质量转变,从维持教师现状向追求教师卓越转变。一方面是教育学者普遍认为持久的、高质量的教师培训是一所学校发展及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广大历史教师觉得教师生活太苦、太累又枯燥,这似乎成为一种新的矛盾。基于这种发展趋势及新的矛盾,如何促进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选择什么样的途径实现他们的专业发展就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育的新问题。不少学者认为,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依托教师的教育实践,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素质赶不上城区的初中历史教师。如何引导广大初中历史教师依托“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专业发展?我认为必须把“教育教学叙事”研究作为引导广大农村初中教师内在的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与丰富的动力,让他们在“教育教学叙事”研究的过程中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自我总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二

  所谓教育教学叙事,是指通过教育教学主体的故事叙说来描绘教育教学事件,以使教育教学行为和活动得以诠释的意义建构方式,让写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撰写教育教学日志,记录教育教学痕迹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教师成长档案的重要内容。

  诚然,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指教师专业发展所必备的素质,还要看如何在实践行动中体现历史素质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实践行动不应回避教育培训,而应看到“教育教学叙事”研究既能在立足具有“校本”特点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群体的共同专业发展,又能用这些鲜活的教育教学实例引领广大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进一步生成教育智慧。但需要强调的是,教师撰写教育教学故事不是为了炫耀某种研究成果,其根本目的是让广大农村初中历史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建构为手段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寻求改进教学、发展自我的突破口。

  三

  那么,该如何促进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叙事研究?必须摆正滴水穿石与自我更新的关系,在形成新的教学观、学生观的同时,在践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新课程的改革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零距离接触”,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其关键在于广大农村初中历史教师重新定位自我。

  1.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与新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这一次新课程改革的灵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将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转化为每一个农村历史教师自己的信念,需要一个从思想认识到思维习惯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推进?可以用教育教学叙事研究的方法,促进自身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并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来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什么呢?因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绝不只是简单地换了一套教科书,其实质是一场教育观念的革新,是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变革;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师的作用已不只是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帮助学生努力构建,在于注意培养学生多层次与多角度的思维,给学生以更多的赏识,从而让学生“潜能”中最本质的“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的需求”得到满足。

  由此看来,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如能自觉地参与教育教学叙事研究,就能在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的更新等方面逐渐形成新的教育理念,既让历史课改取得真正成功,又促使学生转变历史学习方式,更激发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从而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思考、学会运用,养成终身受用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超越教材。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课程为广大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提供了平台,而且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广大农村历史教师自觉地参与教育教学叙事研究,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自身智慧,在对教材不断拓展与补充的过程中使教材更显生机与活力,在对教材进行大胆改造的过程中使历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地区苏中地区腹部的宝应,受到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双重滋润,正从运河时代进入高速时代,农村历史教师如果在教学实践中无视身边的这些变化,只是按部就班地教教材,将丰厚的历史闲置一旁,势必会造成鲜活的优秀历史资源的浪费,久而久之,会使中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慢慢丧失。

  3.以一个历史教育行家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追求。广大历史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从而掌握最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广大历史教师一旦投身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叙事研究,就会明显感到新教材一个显著的变化,那就是从表面看难度降低了,但涉及面更宽,要求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并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历史教材增加了许多图文和问题讨论,每个历史教师都必须思考“历史课怎么上”这一问题。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才能从容自如地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有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相关学科乃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而每个教师从教后都会面临年龄逐渐增大、工作任务偏重、教育观念滞后、知识逐渐老化、教学方法手段保守等问题,是听之任之还是不断追求,需要通过“教育教学叙事”研究来促进更多的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早日成为行家型历史教师。

  因此,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关注日新月异的社会,让历史课堂尽快贴近充满活力的生活,才能促进历史教学与生活同步,而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叙事”研究更会使广大历史教师在日常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加快自我更新步伐。

  教育教学叙事篇2

  关键词:教育叙事;生命教育;生命感悟;生命体验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04-02

  高校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强调在生命感悟、生命体验的基础上追求生命的价值,建构生命的意义。但在实际的生命教育实施过程中,由于理论表达与语言述说的紧张性,致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发挥对大学生教育的实际效应。因此,本文在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语境下,从教育叙事的角度出发,探究生命教育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生命教育的独特性:理论表达与语言诉说的紧张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是以“生命”感悟“生命”的教育活动。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与发展性为教育内容,通过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的教育。①生命教育就是要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它强调人的精神生命的主动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它关注人际交往中精神能量的转换;在保障机制上,它注重生命主体自主能动的投入和合作。②

  由此可观,生命教育的“生命”既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目的,既指向一种教育的内容,又包纳了教育的对象,同时还涉及教育的方式。生命是一种动态的多维关照,无法用一种逻辑性的、纯理论的言语对其进行诉说和表达。因此,在生命的事实中无法找到理论与现实的绝对符合,难以用某种理论去解释生命的现实,从而造成理论的有限表达和意义的不完整诠释。

  二、教育叙事与生命教育独特性的契合

  叙事既是一种推理模式,也是一种表达模式。人们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叙事打破了科学逻辑推演的语言局限,解释了现实社会生活领域的复杂行为关系及其随时间流动的变迁特征。因此,它也是一种思维的模式和意义生成的工具。随着时间不断的发展,叙事学逐步向教育研究领域扩展,成为广大教育者表达自我教育生活中的教育经验、体验的有效方式。它通过叙事来描述教育者的教育经验、行为以及作为群体和个人的生活方式。教育叙事研究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通过教育生活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寻找一种合适地呈现和揭示生活经验乃至穿透经验的话语方式或理论方式,为普通教师、学生以及其他读者提供一种能让他们参与进来的生活语言风格的研究文本。③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的一种活动,就其本意来说,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④生命教育的价值诉求在于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达到对生命真正意义的追寻,培养受教育者对自我生命、他人生命的珍重,从而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促进其素质的全面提升。在生命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从生命的基本知识出发,从珍爱生理层面的生命入手,在引导受教育者感悟与体验生命的过程中,通过拨开围绕在日常生活中的迷雾与困顿,从而升华至精神层面的、形而上的内在生命,并最终达到生命教育的价值回归。同时不断完善学生的经验世界,帮助学生体会、感悟和思考真实生活中的一切问题,不断建构生命的意义。

  生命教育的价值诉求规约了教育者的理论表达。在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时,任何理论性话语都难以表达出人类最真实的情感。而叙事从现实生活中摄取题材,讲述经验的方法为生命教育的有效进行开辟了新的途径与方法。教育者在生命教育中,用叙述的方式对生命经验进行表达,对生活故事进行述说,引导学生在学习叙事和进行叙事的过程中,或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或分析和诠释文本或故事,在交流互动中建构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并获取知识与文化的意义,在意义的生成中,实现对生命的诗意追求。⑤

  三、叙事视角下生命教育教学的策略构建

  生命教育的真正意义蕴藏于日常生活中,在不断重构的生命灵动中。生命教育教学中叙事的运用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生命的存在本质,通过收集并叙述现实生活中的生命故事,在注重叙事伦理的基础上,对生命事件、个人的生命故事进行诠释,以求透过生命现象寻求生命的真实,探求生命的意义。

  1.收集生命故事,挖掘最真实的生命事实

  生命教育需要面对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环境、不同个性特征、不同生命往事的生命个体。因此,只有切合不同生命个体的需求,才能契合教育实践的诉求。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生命事件,着力关注生命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感受和体验,通过这些来表达不同的生命诉求,彰显出丰富多样的教育意义。

  因此,生命教育叙事的有效表达首先要进行生命经验的收集。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有关生命的事件都可以是叙事之物。在教育叙事中自我与社会均是叙事之物,社会条件、话语和叙事实践交织在一起,塑造了自我及其身份的属性。⑥对于社会的叙事之物,可以通过对典型的关乎生命事迹的故事叙述,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的可贵,进而尊重一切生命。个体自我的叙事故事包括讲述者与一系列意义重要的个人经历联系起来的故事,这里既包括了发生在自我身上的生命故事,也包含了自我所经历的生命事件。通过对个体成长轨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的叙述与分析,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运用积极的方法去面对痛苦和失落,从而追寻更高的生命意义。

  2.诠释生命意义,构建温情的生命世界

  叙事不仅仅是记录和叙述故事,而是要对故事本身进行持续的反思与追问,进行经验的重组和意义的诠释。当一个鲜活的生命故事呈现在面前时,不仅仅是对它做一个简单的描述,而是要去挖掘隐藏在这些故事背后的意义。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诠释,使这些故事和经验的内在意义让受教育者领会和把握。无论是对社会生命现象的诠释,还是对个人生命经历故事的诠释,首先都可以从需要探究的主题出发,将事件的关键点或个人生命经历故事的关键阶段提炼出来,然后对这些关键的事件和阶段进行分析,分析关于这些现象事件的基本特征和状况说了什么,最后进行关乎生命意义的重构。并通过生命意义的追寻,构建起一个充满温情的生命世界,而在这一充满温情的生命世界中师生双方的感情就能得到升华,人性得到丰富,心灵得到沟通,生命得到关爱和呵护。当然,合理的叙事语言是必要的。教育者通过叙事性的语言,将抽象的社会生命现象以叙述的形式具体地呈现出来,同时需要确定好叙述的顺序,是运用顺叙、倒叙还是插叙的方式把这些事实或事件组织起来,从而使叙述过程条理清晰、主题鲜明、详略得当,有助于他人进行理解和把握。而对于个体生命经历的叙述则要求个体语言叙事关切生命“实存”状态,抒发个体语言认知体验,描述个体生命的发展轨迹。通过语言叙述,表达出受教育者的生命感悟,构成生命意义的统一体,并在意义统一体中产生更多的体验,实现更多的生命价值的提升和生命意义的发现。

  3.体验与对话,促进学生主体对理论知识的内化

  叙事不是单个生命体的内心独白,叙述也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是存在于说着与听着间的交互关系。哈贝马斯认为,“交流的经验,如这个名称所表露的,起源于至少把两个主体结合在一起的交互行为的关系,它发生于通过语言而建立起来的对稳定的意义的理解的主体际框架中。”⑦因此,生命教育的过程其实是知行双向结合的过程,唯有如此,才能把生命的意义内化为学生主体自身的思想,而内化过程只能在学生主体自身的体验与教育教学主体的对话中才能完成。在生命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可通过叙事将抽象的概念融入具体的叙事经历中,以生动有趣的叙事方式提出一个合乎生命教育价值主旨,合乎个体特征的命题进行探讨。同时,教育者要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让学生成为个体生命经历的叙事主体,并通过各自生命事件的叙述与交流,形成生命意义生成的共同体。在叙事活动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点评和总结。总结叙事活动中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已为学生内化和吸收的知识,并针对在学生叙事活动中出现的认知偏向、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以促进叙事活动的良性循环。

  4.注意叙事伦理,尊重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生命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真实存在的生命个体,涉及到以师生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会涉及到伦理问题。因此,教育者必须充分考虑教育过程中要持守的伦理底线,担负的伦理使命,并在这种底线与使命之下对涉及到的教育事件、教育人物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判断。对于社会生命事件的叙述,教育者一定不能超出事件本身的伦理底线,哪些是该讲的,哪些是不该讲的。尤其是从人性或者尊重生命的角度看,生命叙事不仅要帮助受教育者认清生命的产生与逝去,同时也要预防道德安全问题的出现。而在个体生命经验的叙述中,教育者要确保叙述参与者自愿对他们的生命经历进行叙事,教育者不能强迫性的要求学生叙述不愿讲述的事情,同时不能妄加评论。

  四、结语

  教育叙事为生命教育提供了新的、行之有效的表达方式。生命教育中叙事的运用,将从生活中撷取的教育真实转化成教育意义,将文本、理论和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中,消解理论表达与言语诉说的内在紧张性,促使学生实现对生命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实现生命基本知识的传授,生命教育价值的彰显,完成生命意义的构建,真正实现其育人功能。

  注释:

  ①郑晓江.生命教育教学方法初探[J].昆明学院学报,2010,

  32(2):1-7.

  ②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9.

  ③邓达 熊沐清.外语教学的叙事表达:一种教学论视角[J].外国语文,2010,(3):106.

  ④叶澜.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⑤邓达,熊沐清.外语教学的叙事表达:一种教学论视角[J].外国语文,2010,(3):105.

  ⑥丁纲.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3):73.

  ⑦[德]哈贝马斯.社会科学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56.

  参考文献:

  [1]丁纲.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2]郑晓江.生命教育教学方法初探[J].昆明学院学报,2010,32(2).

  [3]陈晶.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的新探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4]徐园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9).

  [5]钱淼华.生命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8).

  [5]米卫文,张敏.叙事教学: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新探索[J].高教探索,2012,(5).

  教育教学叙事篇3

  关键词:叙事研究;叙事心理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8-0182-02

  1979年,萨宾在美国心理学会的年会上首次提出了经验与叙事结构等相关观点,阐述了叙事对于人格的形成、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同时,其还将叙事作为人格心理学之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而得到人们的广泛接受。1986年,萨宾主编的《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问世,该书之中对于萨宾的观点进行了阐述。萨宾认为“故事是修整经验和指引判断和行动的基础”。以此为标志,叙事心理学才真正作为一个正式的研究领域从心理学之中逐渐显现出来。简而言之,叙事即为讲故事,或者与讲故事相关的事件与行为,其主要用来描述先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而叙事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作为一种讲故事的方法可以研究人类复杂的情感,例如,爱情、依恋、人格特征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外部效度。通常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中应用广泛。

  从探索叙事心理学的目的来看,其主要在于发现行为的规律并对其进行预测以及相应的行为控制,而非对于传统心理学同样或者还未达到的目标的追寻。叙事心理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在于理解,对于个体生命行为与个体生命故事的理解。以康纳利教授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人们在长期发展过程之中,对于故事来说,不仅仅起到传播作用,同时还是故事的组织者与创作者。他们经过缜密的研究后发现,对于人的研究,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对于人类经验依故事性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与归纳、记录与撰写。自叙事研究引入国内以来,开始受到学校的关注,并且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当中,发挥着有益的作用。其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一、叙事研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层面的运用

  叙事研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就是学校心理健康课程以及叙事心理治疗。从叙事心理治病来看,其创始人与代表者为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麦克?怀特以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所谓“叙事心理治疗”通常是指咨询者通过对于适当方法的选择,进而针对具体的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进而对于当事人内在内力的唤起过程。它之所以可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受到重要关注的重要原因是叙事可为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提供深度资料。叙事资料对于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数据资源是具有很好的补充作用,同时,其也是对于具体的个案进行深入研究与剖析的重要依据。同时,叙事往往与反思密切相关。当我们对于自己生活故事进行叙说时,其实即是对于自己的审视。

  其次叙事疗法把人与事分开,以人性的眼光看人,而不以道德教育人。从叙事疗法当事人与咨询师之间的关系来看,叙事疗法能够让当事人相信自己是自己的专家,自己要对自己充满信息,进而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在整个过程之中咨询师扮演着陪伴的角色。例如,罗杰斯所提出的求助者中心疗法。叙事疗法对多数适合心理咨询的人都有较好的作用,是当今重要的心理咨询方法之一。

  叙事心理治疗即是让当事人自己讲出个人境遇、个人经历等等生命故事,指导者在倾听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理论方法与语言进行技巧指导,在积极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之中使当事人能够在其故事之中找到遗漏片段以及认知误区,进而将整个故事纠错、补充或重写,进而积极促进当事者加强其生命动机,增加内在力量,进而促成其形成积极认知和重建良好行为方式。

  当前,诸多教育者将叙事心理治疗法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大学生心理疏导等工作。实践证明,其效果较为明显。在《同辈叙事教学:加速大学新生灰色心理白色化》一文中就为我们介绍了如何用同辈叙事教学使得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的。同辈叙事教学的原理在于人是个体生活故事意义的建构者,可以通过自我多声音的对话,解构旧故事建构新故事。新的故事又继续塑造着生活,塑造着人的心理世界。基于这一原理认为,通过探索、实验,完全可以发现一种行之有效的同辈叙事教学模式,以大范围、高效率地缓解或消除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它在实际应用时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对于故事的陈述,进而将使学生把问题作为外在的东西加以体验。这样就能够更为理性地查找到生活故事之中的“美”,进而摆脱对于消极角色的认同。

  学校心理健康课也是叙事研究应用的另一个重要平台,在《对心理健康课“体验教学”的叙事研究》一文中表明心理健康课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其实用性,因此,在课程整体改革的思想指导下,主要运用体验教学法,以体验活动为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体验教学”围绕课堂体验活动展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主题与体验活动,在做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绪,活动后要求学生写下“感言”,将这种情绪体验记录下来,并进行自我分析。这种上课方式让学生在做活动的过程中就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能了解到他所体验过的困扰也是其他同龄人所体验过的,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焦虑情绪。

  学校心理学辅导的叙事方式多种多样,一般主要包括写作叙事辅导、阅读治疗、叙事辅导、博客叙事输导、群体叙事辅导等等。其他方式的辅导,大家耳熟能详。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博客叙事辅导开始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心理辅导当中。博客,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开展的群体倾听与表达活动。它把阅读、写作的叙事辅导功能与电脑书写、交流互动的功能密切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现代化的叙事辅导方式。网络写作具有隐秘性、参与的便利性、互动的跨时空性,博客叙事辅导不仅使人们能够更开放地袒露心扉,而且能够更容易地获得相识或不相识人们的精神帮助与支持。

  二、叙事研究在日常教育教学层面的运用

  一直以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离的弊病已受到众人的指责。教师的叙事研究将成为沟通理论与实践、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日益加剧的鸿沟的一种有效途径。“教育叙事”通常是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用叙述故事的形式讲述教育中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件。教育叙事研究指的是运用或分析教育叙事材料的研究。它的基本特征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而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叙述的故事是已经过去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包含有与事件密切相关的具体人物,具有一定的情节。

  对于教师的叙事研究主要可以包括三个大的方面。第一,对于教师教育思想的研究方面。例如,对于教师日常行为背后的思想研究、教师在生活故事之中的思想研究,进而可以对教师行为的发生与发展提供理论与现实的支持,进而更好地为教师的生活构建起思想的框架。第二,对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教师职业的价值在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展现自己,并能够得到自己与学生知识的进一步的发展。叙事研究立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教师对于自身的把握,进而促成教育领域的整体发展。第三,对于学习者――教育对象的研究。对于学习者的多维度研究(例如,对于学生认知特点、人格特持、个性差异等方面)有利于对于学习者兴趣、爱好等等更好地了解。

  三、叙事研究在校本培训层面的运用

  “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全校教师的一种全员性继续教育形式。相较于其他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能有效地弥合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际工作者之间的疏离,更切合中小学教师开展校本研究的现实需要和实际条件,因此教育叙事研究成为中小学校进行校本培训的重要手段。

  教育叙事拥有着诸多优势,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之中,例如在教育科研领域之中的运用过程之中,显现科学性的缺失。“教育叙事”与“教育叙事研究”之间还不能简单地画等号。在教育叙事从国外被引进及其本土化的过程中,教育理论工作者却没有形成一套有价值的操作方法,一些人张冠李戴,机械地套用教育研究者进行叙事研究的具体过程与技术,将其视为教师叙事的方法。所以说教育叙事究竟应该如何开展还需要理论工作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普适性的缺失也是一种局限,教育叙事从教师叙述的特定故事情境中发现教育的意义,这就使得所得出的解释性结论也是情境性的,这种情境是不可重复的,无法回答普遍性问题,也就无法据此建立起普遍一般的理论。因此,无法从教育叙事中获得普适性的经验也使得教育叙事似乎难登大雅之堂。再者由于教育叙事最后呈现的成果――教育故事的真实性、客观性无法检验,所以有的学者并不认同它是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的叙事研究在教育教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教育工作,首先要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加强方法指导唤起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热情。当一个教师如果能够对于自己的教育生活进行认真的审查,笔者认为写出高质量的教育叙事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如果仅仅是出于名利或者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则很难写出较高水平的教育叙事的。

  参考文献:

  [1]董俊.叙事研究的方法论意义[J].社会心理科学,2010,(1).

  [2]肖凌,李焰.叙事治疗的西方哲学渊源[J].心理学探新,2010,(5).

  [3]尤娜,叶浩生.叙事心理治疗的后现代视角[J].心理学探新,2005,(3).

  [4]施铁如.叙事心理学的追求[J].全球教育展望,2006,(7).

  [5]张智.叙事治疗及其应用价值[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4,(1).

  [6]施铁如.学校心理辅导的叙事方式[J].教育导刊,2006,(1).

  [7]宋艳红.教育叙事在小学教育科研应用现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8]牟柳,廖文路.叙事理论在高校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7).

  教育教学叙事篇4

  时间飞转,转眼间我已经在高中政治的教学舞台上奋斗了整整十年了。在这十年里,有过无奈、有过快乐,也有过很多思考。回顾十年的教学经历,很多学生的面孔和名字已经模糊了,有些事情虽然当时很气愤,但现在也已经淡然了。唯有一件事,总会让我不时想起,也时刻提醒我该如何做一个好老师。

  记得,那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一天在普通班(顺便解释一下,我们学校有特长班,有重点班,普通班的学生成绩最差)的课堂上,当我把我精心准备的货币的职能这一课的课件刚准备好准备开讲时,突然一个极不和谐的场景映入了我眼里:窗角边的张文旭同学还在睡觉,于是,我大声喊到:张文旭同学别睡了,抬起头来。说完后,我继续讲着知识,可没过一分钟,我看向张文旭,她还在睡,于是我压下心中的不悦走下讲台,用手轻轻的推了一下张。心想,这下该起来了吧。可是,当我刚回到讲台,准备继续我的货币的讲解时,张文旭同学头是抬起来了,可语言和动作也跟上了,只见他拿着书往桌子上一摔,嘴里还冒出一句:“你讲你的呗,我也没有影响你,一天净他妈的事。”我当时一下就懵了,我觉得全班的同学都在看我笑话,我愤怒了。我很快的向张文旭坐着的方向走去,我要为了我老师的尊严战,我说你再说一遍。当我快走到张同学面前是,我发现全班同学都在用一副看热闹的表情看着我,脑子里闪烁着电视里常出现的老师与学生打架的画面:老师歇斯底里,学生围观叫好。我到底该怎么做,是坚决捍卫我老师的面子,还是冷处理一下过后在说,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我从容的走回了讲台,这时全班同学有都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我,我呢,就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似得继续上课。很快,同学们在我的感染下回复了平静,认真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一节课虽然有惊无险,有点小插曲,但总算按时完成了。

  此后的一天,两天——每次我来到这个班上课,我都觉的有一双不一样的目光在看着我,但是我就是当他不存在,看都不看他,虽然他做出很多动作来吸引我的注意力。我一直为我的办法暗自感到骄傲,敢课上不给我面子,看我不给你点颜色看看。

  直到这个星期的周末放学,张文旭来到我的办公室,轻轻的说:“老师,我是来给你道歉的,这么多天了,你怎么没找我家长,没把我交给班主任呢?”说实话,他来找我我挺吃惊的,但是我没有打算原谅他。于是说:你回去吧,我不需要你的道歉。可是他并没有走,而是说:“老师,你听我说,那天我在课堂上骂你是我不对,这几天我可后悔了,那天我真的太过分了,”我觉得自己很委屈就问他,我叫你别睡觉你怎么还妈么理直气壮的呢?张说:“老师,那天我没睡觉,我趴桌子是因为我心情不好,我的父母要离婚了,”说完眼泪就流出来了。我的心突然疼了一下,不知怎的,我一下子就原谅了他,毕竟对一个孩子而言,父母如果离婚,那意味着他将在今后的生活中失去很多快乐和幸福呀。所以他的心情可想而知。这时他又说:老师我知道我那天的行为很让你在同学面前没面子,我真的是一时冲动才那么做的,我明天上课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你道歉吧。我听了之后真的很感动,没想到他竟然那么理解我的想法。我说不用了,你既然知道自己错了,老师比什么都高兴但是你要记住,今后不管遇到多难的事情都不能太冲动,不能因为自己的不快乐而迁怒与别人,有了事情要赵老师,老师可能不能把所以的问题都帮你解决了,但是老师可以与你担烦恼。你回去吧,以后好好学习,让你的父母以你为骄傲。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向我深深的鞠了一躬就走了。

  第二天我去上课,刚一进教师我发现他们班出奇的静,原来黑板上清楚的写着:老师我错了几个字,落款是张文旭。我又一次感到吃惊,我都说了不用他道歉了,他还这么做,看来他是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呀。我也在全班同学面前向张文旭道了歉,为我对他的冷处理。

  教育教学叙事篇5

  【关键词】道德叙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叙事是对文艺理论中“叙事学”的借鉴和引用,当前,叙事不仅仅指一种学术研究方法,而且在心理治疗及德育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叙事作为一种德育方式在中小学中运用得较为普遍,在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尚未完全显露出来,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研究道德叙事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价值是富有现实意义的。

  一、道德叙事的内涵及特征

  道德叙事是指叙事主体通过对生活中平凡而又富有深刻意义的事件进行叙述,从而发掘或揭示其内含的深刻道理,这些道理往往涵盖了生活事件或经验行为背后的思想价值观念。受教育中从中能够学到核心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或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道德叙事关注道德经验的存在意义,充分尊重个人的生活现实,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故事、日记、口述、访谈、自传等多种形式来展现人们的道德生活,以达到促进受教育的思想品德的成长的目的。其基础的特征主要有:

  (一)叙事主体化

  道德叙事是通过设想一定的情景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想和自主判断。这一过程,学生是一个明确的主体,教师通过这一教育方式来使学生进行自我思想,并促使学生将思考的结果内化为个人的道德修养,并加强其在学生道德实践中的运用。

  (二)叙事情景化

  在道德叙事中,比之于一般的说教,它具有更为生动的情景,道德叙事通常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进行,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虚拟的教育情景,使学生能更为真实地感觉到叙事情景中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能更好地模拟学生在面对道德两难时内心所引发的道德冲突。道德叙事的情景性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生活道德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

  (三)叙事反思性

  道德叙事的脉络横跨过去、现在及将来,其叙事情景往往也蕴含丰富的内容,学生能够在聆听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因为道德叙事不是对已发生事情的简单再现或是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大致描述,它是借助于所叙述的事情来形成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理解。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作为叙事主体,他们对所述事情的理解会在不经意间影响着道德叙事。对受教育者来说,在聆听的过程中是用已经内化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自我价值观念来判断自己的得失,在出现认知失调时重新探求自身新的发展途径。

  二、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一)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课堂教学中,道德叙事主要包括受叙者―学生、叙事者―教师以、所叙之事、师生间交流对话四个关键性因素,这些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掌握一定的运用策略,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实现叙事主体的多元化。从课堂的道德叙事活动来看,叙事主体不应该仅仅是教师或叙事材料的有者,它更多的应该是指向受叙者―学生本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尤其对于一部分思想政治素养较高的学生,他们经历的分享常常会带动班上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对于有表达欲望而缺乏勇气或不善表达的学生,教师要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帮助他们实现角色的转变。从而实现叙事者主体的多元化。

  2. 增强所叙之事的针对性。所叙之事最好不涉及过多的德育内容和道德维度,否则容易使学生抓不住叙事重点,如果叙述的故事情节过多过于复杂则有可能使学生沉迷于故事的情节而难以构建其意义框架,从而影响教育效果。对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对故事文本的解读能力以及对其内含思想道德的感悟能力,并能依据这种教学要求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出能吸引学生兴趣的丰富材料。

  3.促进师生交流对话的深入。道德叙事的核心在于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交流使受教育者达成知识和经验的统一。其核心是呈现事实和阐释意义的互动过程。在叙事结束后,教师不应马上给出结论或评价,而是要组织学生开展相互讨论,对叙事过程中出现的异议教师要予以充分关注,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故事背后所蕴涵的哲理一步步显露出来,让学生在深入的交流对话中明晰道德叙事的内涵。

  当然在加强所述方面内容时要防止道德叙事的泛化。作为一种教育模式,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应用的时间不长。道德叙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也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长期以来,我国道德领域在理论化、概括化和普适性、推理性的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功,这对于加强宏观的思想道德理论的构建具有深远影响。因此,道德叙事不能取代原有的德育教育方式,而是对原有德育方式的突破和发展。

  (二)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流程

  道德叙事在教学中一般采用讲述故事的形式来开展。其具体流程包括“选择故事―讲述故事一提出问题―交流对话―自我反思―归纳小结”。在教学开始前,教师首先应做好一系列的工作,选择契合教学内容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声情并茂地讲述这个故事,假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设置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想的多样性,在开展交流对话的过程中保持交流氛围的活跃,营造自由宽松的对话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观点,让观点在不断的辩驳中愈辩愈明,促进学生的自我总结和反思,从而实现教学的所到达到的目的,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趋于统一。为叙述方便,以下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具体阐述道德叙事基本程序。

  1. 教师主导型道德叙事程序。在教师主导型的道德叙事中,教学扮演叙事主体的重要角色,教师首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和要求,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并综合考虑学生业已存在的思想道德水平,从实际生活中选择最具代表性同时又能引起学生普遍共鸣的叙事故事。其次,教学应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的习惯方式选择操作性强和情感表现丰富的叙事表达方式。在叙事结束后,教师应在故事材料的主题部分上或是学生理解出现偏差的地方合理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交流对话,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故事情景,引导学生在这个情景中结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让学生真实的情感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暴露出来。最后讨论结束后,老师要引导学生对交流讨论的结界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升华故事,强化主题。

  2. 学生主导型道德叙事程序。在学生主导型的道德叙事程序中,学生作为教学课堂中能动主体充分参与进来。其具体操作程序为,首先,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收集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或是具体积极教育意义的道德故事;其次,从中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的道德故事,体验故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冲突,在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掘自身存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的倾向性,并对不良倾向及时予以指导纠正;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叙事内容作深入思考,深化道德认知,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倾向。

  三、结语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道德叙事契合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教学的运用,不但丰富了德育的教学方法,而且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道德叙事作为德育范式中一种,在教学实践中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各种教育方法相互结合,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并鼓励学生的道德实践,才能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农克锋.浅谈道德叙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传承(学术理论版),2010(9).

  [2] 王龙华.叙事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1(22).

  [3] 毛玲.道德叙事在独立学院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2(20).

  [4] 曾秀兰.道德叙事的教育价值及教学运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教育导刊(上半月), 2011(5).

  教育教学叙事篇6

  【论文摘要】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新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通过揭示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指导教师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教育叙事研究不仅有利于农村教师进行自觉反思、不断成长,还有利于教育科研走向“平民”化。农村教师在具体应用教育叙事研究时,需要把握叙事的标准,处理好叙事者与研究者、特殊性与普遍性、主观性与客观性三组关系。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

  1.教育叙事研究的概念

  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借此来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以更鲜活的形式丰富教育科学理论,促使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更加完善和灵活。”它的研究主体既可以是教育主体,即叙述者(教师)本人(这种教育叙事研究被称为叙事人类学),也可以是专门的研究者(这种教育叙事研究被称为叙事行动学)。一个完整的教育叙事研究应包括:叙述事件——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如解决时的所思所想,何以得到最后解决;反思事件——从整个事件的表面现象提炼出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升发事件——从先前的反思中建构新的思想或经验,使主题事件所蕴含的意义普遍化或理论化。

  2.教育叙事研究兴起的背景

  教育叙事研究最初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教育研究领域内率先兴起,90年代末引起了我国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它的兴起受到了哲学现象学、解释学以及人类学中的“田野考察”方法的影响。

  现象学强调对事物、事件本身的理解、分析和阐释,强调生活、情景和意义。教育叙事研究正是由此受到启示:回到事实本身、交互主体性和生活世界,提出了它不同于传统的研究方式,不满足于传统教育教学研究中追求事物的普遍真理和客观规律,以及对概念等的抽象和泛化分析,而是回到人们的生活世界中去,用交际和对话等直观的方式从整体上去探索教育教学事件本身中的一些本质性的东西,一些值得他人借鉴的、应引起注意的东西。

  教育科学是人文学科,它的研究不同于自然学科。自然学科需要“定量”,需要说明,一个板一个眼。而教育叙事研究则只能“定性”,需要理解,需要合理的解释。这种理解和解释以研究者的“先见”为基础,充分尊重和利用这些“先见”,逃离理论教条的束缚,通过对话确立主体间性关系而趋近合理。主张“理解”的教育叙事研究方式正是受到解释学的影响而由此形成。

  在人类学的研究中,研究者深入基层,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通过切身体验获得对当地人和文化的理解。这种“田野式”的研究方式也对教育教学研究产生启发:教育研究者通过对话、交流或倾听,切身体会叙事者的所思所悟,与其产生情感共鸣,达到对相关事件的一些质性认识。这样,教育叙事研究应运而生。

  二、教育叙事研究对农村教师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反思从“自发”到“自觉”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事件中,教师们有时对于某些现象,头脑中会出现灵光一闪,似有所悟,产生自发式反馈行为,形成某个经验。有心的教师也许会在事后对其作以梳理,略作记录,做出反思。但大部分教师则会无所理会,任其流走,对这笔宝贵的财富视而不见。美国教育专家波斯纳(G.J.Posner)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或者是肤浅的知识,如果一个老师仅仅满足于经验而不是经验的反思,那么即使他有二十年的教学经验,那也只是一年工作的二十次重复。”可以说,反思是教师的自我成长和专业发展以及教育研究的核心因素。

  教师不应该满足于经验,需要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而且反思还应该从自发的状态上升为自觉的行为。无论研究者是否为教师本人,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都贯穿了自觉反思:面对众多的教育教学问题或事件,需要反思、“筛选”;对于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方式,需要反思;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后的效果如何,得到哪些启示、经验和教训,更需要反思。可见,主动的教育叙事研究促成了教师们从以前自发式的、毫无意义的反馈阶段向自觉阶段转化,为教师们进行教育教学的自觉反思提供了契机。

  2.有利于教育科研走向“平民化”

  教育和科研是学校里的两大工作。关系紧密,相互影响:教学为科研提供土壤,科研又促进教学的改善和提高。在农村学校,由于经济条件差,设施设备简陋、奇缺,师资不足、水平不高,开展“阳春白雪”似的传统教育科学研究,困难重重,农村教师无力、也无能问津,当然,更谈不上通过科研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对于“下里巴人”似的新兴的教育叙事研究,操作简单,不需要资金、设备、设施,只需要一颗滚烫而热情的心,农村教师完全可以为之,而且能有力促进教育教学的改善。这样,以前只有依靠少数教育专家、学者和科研机构才能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行为,现在也能在广大的农村教师群体中开展并应用起来,实现教育科学研究的“平民化”。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蓬勃发展,教育教学效益的不断提高。

  3.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教育叙事研究对于教师的成长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第一,能促进教师科研意识和素养的形成。教育叙事研究使得“平民化”的农村教师们除了教育教学外,更对地关注了一定教育教学事件后的反思及经验总结,这种习惯的养成必然会促进其形成一定的科研意识,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为以后从事更高效、更复杂的教育科学研究奠定基础。第二,能促进教师有效处理师生关系和师师关系。教育叙事研究体现了教师对自己和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其间,教师会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注意学生的真实情感和复杂状态,于细微处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更多地与学生对话、沟通和交流。从而实现师生双方彼此的更加理解。对于一项教育教学事件的叙述,教师们可能会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产生不同的感受和经验,大家从各自的视域中走出,互动、交流彼此的心声、理解和感悟,必然会促进教师们的共同成长与合作。第三,能促进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哲学。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已经习以为常甚至是日渐麻木的教育教学经历的回顾和反思,对业已模糊的教育教学理论、理念和概念有了一次更加清晰的再认识、再理解和再诠释,从而根据个人的知识来源和形成,选择与建构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与经验。经常的这种教育叙事研究,必然能促进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观点、教育教学哲学。第四,能促进教师成就感、使命感的形成。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的真实教育教学和生活状况得以深描,生命的激情和感性的灵光再次在研究中被他人或自己重视,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全面释放,教育教学生活里充满更多的机智和幽默,教育教学效果得到提高,成就感的获得,也必然会促进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形成。

  三、农村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的策略

  有效地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教师们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叙事”的标准。首先,要具有“问题性”。教师生活在学校里,每天都会经历许多的教育、教学、生活事件,但教育叙事决不是对每件事件的叙述或记录,只有那些让教师或感动、或困惑、或后悔、或兴奋的能引起教师内心萌动的、值得注意的、表现为某种问题的事件,才值得叙述和研究。其次,要具有“情景性”。情节和环境是故事发生的载体和条件。每个人的思想、行为都不能脱离他们所处的环境,故事也只有在丰富、复杂、变动的环境中考察才有意义。正如杜威所说,“环境不仅表示围绕个体的周围事物,还表示周围事物和个体自己的主动趋势的特殊的连续性。”也只有这样,研究后取得的经验才有其参照性的支撑点。故事情节蕴含着个人丰富的内心体验和细腻的情感变化,有血有肉的情节故事才能打动人、感染人、以情服人,引起听者注意,产生共鸣。最后,要具有“释放性”。对教育、教学、生活事件的叙述要求叙事者真实感情的流露,所思所悟真实的呈现。它不仅是指教师面对自己、同事、研究者要完全甩掉心理包袱,摆脱心理困惑、担忧和顾虑;也是指教师面对传统教育科学研究的那种“自上而下”性和权威压制性要实现个人身心的全面解放和心理完全宣泄,表现出巨大的无畏性。

  第二,处理好三队关系。首先,叙述者与研究者的关系。在教育叙事研究的叙事人类学中,叙述者与研究者为同一人。这时,教师不仅要正确发出作为叙述者的声音,也要正确发出作为研究者的声音。同时,在教育叙事研究的叙事行动学中,教师作为单纯的叙述者,在民主、平等的条件下,发出内心的真实倾诉和释放,应受到研究者的尊重和保护。研究者应既站在事件的外面,也“生活”在里面,这样才能获得叙述者的真正所思所悟,自己也才会有客观的经验所得。确定好了二者的关系,才会有双方合作的起点和平台。其次,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微观叙事”,是对个别对象个别事件进行的研究,注意研究材料的细节性、生活性、情景性和研究层面的深入性,因此,少有高屋建瓴的抽象概括和泛泛而谈的大道理,呈现出一种特殊性。在研究中,对这种特殊性,不能强调过度,否则教育叙事研究毫无意义。其实教育叙事研究也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表现为一种“启发性”和一定环境条件下的“参照性”。人们了解了有意义的教育、教学、生活事件后,所产生的那种心领神会,唏唏之叹,那种“曲尽意犹在”、“掩卷思不罢”之感,正是这种“普遍性”。随之,后继者也才会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对其参照和仿效。最后,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面对众多的事件,叙事者根据自己的主观价值判断,进行“筛选”,对其所思所悟也无不流露出叙事者以及研究者的主观价值取向和态度,体现出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特色。这本无可厚非,但叙事者和研究者也不能毫无节制地任其主观价值倾向四溢,尽量保持某种客观态度,把握一定的度,坚持“筛选”、“判断”、“反思”的批判性和理性,遵守起码的研究规则。

  参考文献:

  [1]程方生.质的研究方法与教师的叙事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3,(8).22.

  [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3.

  [3]宁虹,钟亚妮.现象学教育学探析[J].教育研究,2002,(8).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

  [5]王凌.教育科研方法的选择与应用简论[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3,(3).

  [6]邱瑜.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J].中小学管理,2003,(9).

  [7]黄爱萍,唐小华.关于教育叙事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5,6,(2).

  [8]陈娟.教育叙事研究及其方法[J].班主任,2005,(2).

  [9]陈振中.论教育叙事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5,(9).

  教育教学叙事篇7

  一、校本培训的必要性

  目前中学教师的培训有着相似的现象:培训中教师的自身经验不被重视,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的信息得不到提升且不能作为培训资源加以利用,信息流向主要是“指导者—被指导者”式被动的、单向的流动,理论脱离实践;忽视对本校特定情境下教师如何走向专业成熟的路径指导,不能解决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对教师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和个性化的发展机制不够关注;教师普遍认为理论收益无法转化为教育教学的成果,培训给自己带来的变化不大,因而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甚至厌倦培训。

  走向校本,势在必行。所谓“校本化培训”,是指基于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将本校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并立足于本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的培训活动。学校在开展校本培训时,必须理清“为什么要培训(目的)、谁来培训(组织者)、培训谁(对象)、培训什么(主题与内容)、怎么培训(方式)、如何评价(效果)”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二、以教育叙事为载体的校本资源分析

  教师培训的生命力在于校本化。校本化培训的主体是教师,校本培训的特点是重视教师的个体需要和自我教育。校本培训的载体是多样的,其中,以教育叙事为载体的校本培训更能贴近本校和教师的实际,更能利用好校本化的教育教学资源,自主确立并实现培训的目标。

  1.从教师队伍的构成及其特征看,校本研训可促成两类教师资源优势互补。一般情况下,高级教师群体的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他们渴望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这对学校来说是宝贵的校本资源;又由于年龄和知识经验的老化现象,他们在某些方面则会存在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知识更新节奏的问题。青年教师渴望担负重任却因工作中缺乏经验造成教育教学问题处置不当而不被同行和学校认同,他们需要得到老教师的指点;同时,有活力,敢于创新,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教育对象容易亲近,这是他们的优势。如何在这两类教师中间架起桥梁,以推动他们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就成了学校必须考虑的课题。

  2.从校本研训合一的可行性看,教育叙事可以成为教师研训一体化的载体。科研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及自身发展的动力,这是教师的共识。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如何依据自己的优势走科研之路却是身处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望而生畏的问题。教师可操作的研究路径在哪里?如何指导教师在研究中提升自己?如何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也是学校要寻找的路径。

  经观察,当教师聚在一起时,几乎是“三句不离本行”,谈学生的教育、谈教学、谈与家长的沟通是教师的共同话题,每个话题或观点的背后总有自己经历的故事支撑着。一人讲述众人听,之后便是产生的共鸣或争论。每当这时,教师的思维是活跃的,眼神和肢体会表现出内心的喜怒哀乐或酸甜苦辣;语言是流畅的,叙述的是自己的所察所思所感;感觉是真实的,故事中的人和事看似不同却有相通之处,能彼此认同或相互启发。从这个层面看,每个教师都是“天生的”讲故事高手,每天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则是故事的真实来源,每个故事都饱含着教师在理想与现实间寻找最佳结合点的的感慨和感悟,每一次讲述则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根据这样的特点,教育叙事就可以成为教师就近的研究路径,教师可以在叙事过程中相互研讨提升,大大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参与度。

  3.从以教育叙事为载体的校本培训的愿景看,教师可以实现“培训者”与“学习者”的统一。教育叙事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教师的教育中发生的各种真实事件,对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感悟加以表述。参与事件的教师本身或研究者的叙事,不只是对事件的实录,更是他们体验选择、演绎、诠释经历的感悟过程。作为研究者,除了收集素材和撰写故事,还需要了解参与者所处的环境和想法,并通过交往进入参与者的内心世界。

  教育叙事研训是对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与追问,是对经验的重组和理解。这种方式能关注教师心灵成长的轨迹,走进教师日常工作生活的世界;关注不同层次的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不同的、真实的需求,体验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真情实感。教师在校本培训中真正成为主体,认同自己既是“培训者”也是“学习者”。

  4.从学校管理层面看,学校能够为以教育叙事为载体的校本培训提供保障。首先,学校科研部门可以通过各种路径发现或有预见性地察觉叙事主题,这种被发现或察觉的主题可以是制约学校当下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困惑、学校发展的目标或是具体问题的处理策略。发现主题的路径应该是基于校本的,方式有研究前瞻性理论、分类发放问卷获取叙事研究话题、谈话观察等等。只有这样,获得的主题才能做到针对性与有效性的统一、培训渴求与满足的一致。其次,建立专题网络,加强叙事研究和培训的过程管理。建立叙事或博客网页,作为叙事研究培训文字材料共享和交流的平台。学校教科研部门具体指导,建立不同层面的研究小组,形成团结的研究群体和紧密的研究网络。再次,学校能指导教师用可行且不加重负担的方式进行叙事研训,如用记录、诠释、对话等方式,形成开放、合作、多元的校本培训模式,使校本培训成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切实可行的行动。第四,建立教师多元校本科研评价标准,让教师体验到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教师都可以找到研究点、成为研究者,清楚教育教学的变革和自身专业发展的进步程度取决于研训的自觉程度。在此基础上,学校运用教师自我评价、过程性考核、年终绩效考评等评价制度去进一步激发教师发展的内驱力,以评价促发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以教育叙事为载体的校本研训行动

  1.调查研究,寻求叙事培训的切入点。首先通过对青年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问题设计主要围绕:“你觉得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需要学校为青年教师的发展做些什么?你对学校发展的建议有哪些?”通过调查我们更清晰地了解青年教师在教育实践和自身发展中的问题和需要。学校针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类,把教师问卷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确定为培训的重点主题。其次,在教师发展预期中寻找切入点和引领点。让每位专任教师填写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表》,表格中设置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专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希望学校给予的帮助等方面内容,通过对教师的自我评价,自我提升的切入点和突破自我的路径的分析,寻找学校助推教师发展的切入点和引领点。

  2.叙事培训,引领教师入门。首先,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什么是教育叙事?”“如何以教育叙事参与培训?”“基于教育叙事的培训如何达成校本化、草根化?”的专题培训,利用暑假学校组织不同层面的教师进行叙事研究的培训。其次,对不同特征的教师提出不同的且可以达成的要求,以教育叙事的形式记录个人的教育教学行为,以论坛、沙龙等平台进行分析反思。如:青年教师如何通过记、听、看、问获取间接经验,把“个人能力”与“众家之长”结合起来;进入成熟期的教师,如何通过教育叙事的研究跳出“经验型”,以批判反思的眼光重新考量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提出改进的意见,进行再实践;退休前5年左右的教师,思维、观念可能开始跟不上节奏,专业成长方面没有更高的设计,他们可以用“博客”、“叙事”的方式记录下他们宝贵的实践个案,供年轻教师分享,当然他们在撰写“博客”“叙事”的过程中,也接触了新的理念、新的技能,避免了“边缘化”。再次,进行专业理论支撑的培训。学校与地方教科所组成科研发展共同体,聘请徐士强博士做了《教师研究与专业发展》的报告,成尚荣先生的“教师专业论坛”以半拥抱型的方式激情展开,学校教师参与研讨,就“如何看待教师的被批判者身份”、“如何看待教师的被发展”、“如何看待教师队伍中的‘打造’”等问题和专家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利用暑假,全员走进北京师范大学,接受适合我校要求的菜单式培训。培训目的是让教师更新理念,开阔眼界,获得相关理论指导,点燃了教师参与研究的激情,引领教师进入研训状态。

  3.搭建叙事平台,让培训回归校本。加拿大教育家迈克·富兰说过:“当教师在学校里坐在一起研究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当他们把学生的学业状况和如何教学联系起来的时候,当他们从同事和其他外部优秀经验中获得认识、进一步改进自己教学实践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就是处在一个绝对必要的知识创新过程中”,教育叙事研讨正是这样一种可以让“教师在学校里坐在一起研究学生学习情况”的“知识创新过程”,这种交流打破教师间的隔膜与孤立,发挥团队和个人的最大潜力。“教育叙事”来自教育教学实践,直面教育教学问题,教师对待问题的行动方式发生了转变,经历了“只想不记 又想又记 交流内化 行动研究 反思提升”的全过程。

  (1)教师开设个人教育博客,以“教育叙事”的方式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校有85%的教师开设了个人教育博客,在博客上写出那些有意义的、能成为自我专业成长“拐点”的故事,通过故事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每月1篇教育故事,通过教科研考核将叙事制度化。教师对同事博客上故事的阅读和点评成为一种自主培训的方式,通过博客的写、读、评形成一种开放的、分享的、民主的校本培训氛围。教师个人博客、课题研究专题网页的开设,使教育叙事的培训网络化,全员学习、全程学习打破了时空限制,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2)开展“教育教学叙事”评比,通过评比促进交流培训。从组织的两次教育故事评比情况看,教师参与面达80%以上。教师将“故事”以 “每周叙事”的方式在学校专题网站上,以便于教师互相学习交流。

  (3)开展各类主题的教育叙事研讨沙龙。研讨活动分四大主题:“教育故事”、“教学故事”、“成长故事”、“管理故事”,从不同层面、不同团队,以真实的来自教育教学实践和管理中的“个案”为教育叙事的内容,探讨各类困惑、存在问题以及应对方法。在这样的校本培训中,教师能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认同“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的校本培训理念。

  4.找准定位,探索有效的叙事培训模式。教育叙事教师培训模式,是基于一个学校的学校文化、社会期望及校长的教育哲学、师资状况而确定的,学校的教师发展模式是和学校本身文化的独特性、个别化和多样性分不开的。

  从叙事培训阶段性目标看,学校可以根据教育与学校阶段性发展需要,针对本校少数具有前瞻性的故事叙述开展热点问题研究,厘清导向性的发展理念;可以把制约学校教育教学的瓶颈作为问题,教师结合实际追问原因、表达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能会出现的难点,在叙事中探究最佳路径,寻求正确的合理的价值标准;可以开展师徒结对叙事培训、同伴互助叙事培训、博客交流叙事培训……

  以教育叙事为载体的校本培训实质是研训一体化,其流程为个人叙事反思——同伴交流互评(利用教师博客、每周叙事、叙事评比)——研讨修正(研讨沙龙)——二次实践(公开课等)。这种流程有利于在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建立起“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双方依据各自的成长目标和愿景,记录、研究教育叙事中的资源作为自身培训提升过程,教师在研究学习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由于教育叙事具有真实性、亲和性,是以实践为定向,叙述、追问、反思、再实践螺旋式上升的进程,培训中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为了专业发展而自主参与,而不是被动的、任务式的接受培训,教师参与叙事培训的热情和主动性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教师通过以教育叙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能主动地实现由“技术熟练型”走向“反思实践型”教师的转变。当然,目前该种模式还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例如叙事中存在“讨好效应”和“完美效应”,教师在叙事中总希望叙述成功的教育教学故事,人为地“美化”故事,这样的做法往往使叙事研究失去了真实性,影响叙事培训的有效性。再如叙事研讨如何有效修正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不当行为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教师在各种形式的叙事研讨中会获得相关的经验,但能否将从他人那里获取的经验或教训用来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却是一个艰难的消化吸收过程。这些矛盾和困惑都需要在研究中予以探讨和解决。

  教育教学叙事篇8

  关键词:高一政治教育; 叙事研究; 策略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10-001

  教育叙事研究从本质上来说属于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关于质的研究方法,是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下面就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谈谈我的想法。

  一、开展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

  我校属于县普通高中,学生来源为县中统招后的生源,主要有三类:统招、扩招、增招,属于县中等偏下的生源,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文明礼仪的缺失、感恩意识的缺乏、团队精神不强以及存在着心理问题等现状,政治课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而教育叙事是政治德育的一种有力形式。通过教育叙事研究,让学生懂得并践行文明礼仪,学会感恩、学会团结协作等,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为此在高一阶段开展政治教育叙事研究,具有以下意义:

  1.教育叙事研究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政治课任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感情、人性以及主动性和发展性的活生生的人,叙事这种方式可以使老师进一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多地与学生对话、沟通、交流,体现对学生生命的关注。这样才能构建属于师生共同的教育世界。

  2.教育叙事研究可以促使教师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加快自身的专业成长

  政治课任教师通过对原有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经历进行回顾和反思,对本来模糊的理论、假设、信念和自己的实践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经过日常教育活动洗礼、升华的教育思想又进一步指导以后的教育行为,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观点、教育哲学。

  3.教育叙事研究可以增强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政治课任教师通过对政治教育教学中问题的回顾与反思,使他们从教师、家长、学生的经验和感受出发,透过他们的眼光观察世界,多角度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从而在叙事活动中塑造自己,在行为中成就自己,增强德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概念界定

  高一政治:主要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之《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两本教科书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

  高一政治教育叙事:主要指通过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通过记录一个个的教育故事,让同行分享、体验,寻求高中政治教育教学的规律,探索高一学生德育的新途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策略

  通过一年的研究,在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中主要采用了以下策略:

  1.自然情境性。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从班级实际出发,从真实教学过程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显著特征在于“实”,它是我们教师在高一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探究,从而获得的对事实或事件的解释性意见。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教学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教学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如我的教育叙事:《爱是教育的全部》。

  2.故事情节性。政治教学叙事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叙事一样,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通常有与所叙述的教育教学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冲突和事件发展等情节。每个叙事都包含一个或多个的“意外事件”或冲突,冲突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3.反思性。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在叙事研究中教师要善于积累一个个的教学故事,然后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从而找寻政治教学的规律,提升政治教学的水平。离开了反思,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失去了它的目的和意义。

  四、开展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反思

  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是研究的主体,一个个的叙事反映的是教学活动的具体情境、真实全貌,强调教学活动中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活动,重视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与情感活动的研究。在对叙事的反思时,往往会受到研究者自身的教学经验、理论水平等的制约,需要研究者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从而提高教育叙事的研究水平。所以我们要做到:

  1.明确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目的

  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不拘泥于某种具体的理论,强调回归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事件中,通过观察与反思,归纳出解释性的理论与结论。

  2.掌握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

  高一政治教育叙事研究采用的是“从实践到解释性理论”的自下而上的归纳法,教育叙事强调故事的自然情境性,一般没有事先的安排与设计,主要是事后的感悟与反思。

  3.熟悉政治教育叙事的文体与结构

上一篇:高考语文专题01 现代文阅读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大题精做】冲刺2023年高考
下一篇:商业广告应该注意广告的公益内容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