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心理学是啥?听起来很高深......「心理学了38」(社会心理学论文摘要及评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指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
在当代心理科学中,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最为人们重视,社会心理学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
社会心理学不仅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关于社会情境的探讨,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涉及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以及应用社会心理学等层面,即理论与方法、社会个体、态度与行为、社会影响和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等领域。
专业定位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导向的社会心理学,并坚持自然科学框架下融合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思路。
二、社会心理学发展历程
回顾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大致将其划分为几个阶段:
1、西方社会心理学的萌芽与诞生(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初)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Ross)的《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McDougall)的《社会心理学导论》 不约而同地发表了。
西方把这一年作为社会心理学诞生的年代。
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和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家先后把科学实验方法引进这一学科,才使得社会心理学从描述对象转向探索和揭示规律,社会心理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其奠基人公认为F·奥尔波特。
1924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llport)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一书的出版,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正式开始。
2、西方社会心理学科学体系的建立(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
早在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可多年来,这个很有价值的提议并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
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
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
这些研究方式集中体现在,依托数学和物理学的原理,为“社会心理学”构建起严谨的科学体系,从而,奠定起它的定量精确研究方向。
3、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的扩展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
《社会心理学》问世
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
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
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历史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
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
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庞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推荐书籍
作者: [美国] 戴维·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这本书被美国700多所大学或学院的心理系所采用,是这一领域的主导教材,已经成为评价其他教材的标准。
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
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
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
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
20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
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五、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
从研究领域来看,社会心理学研究常常被分为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涵盖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几乎所有问题。
个体过程
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研究,到目前为止这个领域的研究课题包括:
成就行为与个体的工作绩效:
象韦纳的成就归因、阿特金森(Atkinson)的成就动机研究、麦克里兰(McClelland)以及温特(Winter)等人对能力结构的研究,以及各式各样的对工作绩效的研究都包括在这个课题中。
态度以及态度改变:
态度问题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许多理论被用来说明态度的形成及改变,霍夫兰德(Hovland)和西尔斯(Sears)等人在这一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归因问题:
产生于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已经有许多这样的理论。
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对东西方归因差异的兴趣使得这一领域又受到了人们的。
个人知觉与自我意识:
一直就是心理学家的问题,随着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心理学家发现,许多问题都和它有关,比如鲍姆斯特(Baumeister)、布斯(Buss)等人对内在自我和公众自我的区分就被用在广告、说服等许多领域。
人格与社会发展:
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传统领域,它向人们展示了在个体的人格与社会发展中,许许多多的因素,比如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以及先天因素是怎样起作用的。
应激和情绪问题:
主要针对人们如何处理生活情境中的种种紧张源,以及采用何种方式去消除其影响。
人际过程
这个领域涵盖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研究的课题包括:
侵犯和助人行为:
侵犯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生活中挫折的,如何促进助人行为等都是这个领域的研究课题。
心理学家研究这些问题的最终目的,在于减少侵犯、培养人们的利他观念,为创造幸福的生活提供理论指导。
人际吸引与爱情:
人际吸引是人际关系的基础,爱情则是一种最亲密的人际关系。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发展人际关系提供指导。有意思的是,从8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开始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模式及影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众和服从:
谢利夫、阿希以及米尔格拉姆的研究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树立了一系列榜样,同时也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把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看成是一种社会交换,看起来是对人的一种讽刺,但是霍曼斯(Homans)和蒂鲍(Thibaut)等人确实证明人的交换性。
与此相反,人们对社会影响的看法倒是很一致,拉塔纳(Latanē)提出的社会影响理论就说明了这种影响的大小。
非语言的交流:
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常常用非语言的线索表达自己的信念和情感,表情、体态以及语气等都是这个领域的课题。
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
从80年代就引起了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
性别差异的基础是什么?男性和女性到底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有什么样的影响?所有这些问题都促使心理学家去。
团体过程
从宏观环境与团体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问题,这个方面的研究包括:
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这是产生于60年代的课题,到90年代末期的时候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其中有许许多多的人为此做出了贡献。60年代费正清等人提出的“近代化理论”,80年代Triandis等人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区分,以及90年代尼司彼特(Nisbett)和彭凯平(Peng Kaiping)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研究就是这一领域最有代表性的研究。
拥挤与环境心理学:
随着人们对地球环境及人类生活环境的,心理学家越来越多地考虑环境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人口过快增长所引发的人口爆炸,人们对资源的过分消耗所引发的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多都引起了心理学家的。
人类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以保护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
团体过程与组织行为:
团体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方式,我们所处的团体和组织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
对团体运作过程中的规律进行研究一直被社会心理学所重视,组织结构、团体与组织决策以及团体领导等问题都包括在这一领域内。
种族偏见与伦理问题:
从40年代心理学家就研究这些问题,但到目前为止,研究的结论还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
种族偏见不仅造成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与仇杀,而且也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构成了威胁,这个领域的研究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健康心理学:
这是自80年代以来比较受到重视的课题。
社会支持、与疾病有关的社会心理因素等都包括在此课题内。这一问题将在21世纪受到更大的重视。
六、社会心理学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
一、刺激—反应理论
最初由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等人所创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动物与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都是有机体在遇到某种刺激,引起某种行为反应受到强化而构成联结的结果。
二、模仿论
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米勒和道拉德(N.E.Miller & J.Dollard,1941)在《社会学习和模仿》一文中提到,模仿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加以理解。
他们认为人类许多社会行为都是通过人际相互影响——模仿而习得,都可以通过一般学习原则的使用来予以说明。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班杜拉和沃尔特斯(Albert Bandura & R.H.Walters)等人提出与发展起来的,以刺激—反应的观点为基础并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扩大探讨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人产生某些习得行为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
四、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ies)是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1958)等采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
(1)客观上存在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
(2)人的社会行为除服从这种规律外,还服从社会交换规律;
(3)因此也引出了分配公平原则。
认知学派
一、格式塔学派的理论
格式塔学派的理论强调从整体和关系的角度研究心理与行为的理论。
早期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90-1943)、苛勒(Wolfgang 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等。
该学派的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孤立的、简单的反应,也不是许多反射弧机械的总和,它是通过心理物理场、特别是认知活动的整合而作出的。
二、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基于整体比部分重要的观点,认为整体作为一种由内在关系组成的系统,其影响力或作用远大于互不相干的个体。
三、认知相符理论和一致性理论
认知相符理论是阐释人心理的内部动机状态对其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
它试以人的认知活动为出发点,理解隐含在个体的社会心理活动背后的动机状态。美国心理学家W.J.麦克盖尔首先提出的认知相符概念。
“一致性理论”是探讨和预测人在接受了对有关事物的新的信息后会调整原有态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
一、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
早期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和性本能冲动有关;
性的后面是一种叫“里比多”的性潜力,它常驱使人去追求快感。
后期理论认为,人有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的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即生存本能,同时也有表现为求杀欲望的死亡本能。
二、新精神分析中的社会学派别
这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从精神分析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开始否定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说,强调文化、社会条件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强调家庭环境和童年经验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作用,重视自我整合与调节作用,逐渐形成了新的学派,其代表人物有:沙利文(H.S.Sullivan,1892-1949)、霍妮(K.Horney,1885-1952)、弗罗姆(E.Fromm,1900-1980)和埃里克森(E.Erikson,1902-1994)等。
三、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这是以人际需要理论为基础阐述人际关系的形成、取向类型以及群体聚散过程特征的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于1958年提出的。
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符号相互作用学派
一、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也叫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
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除了米德之外,托马斯(W.l.Thomas)、库利等人也对符号互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试按照人们所处的地位或身份去解释人的行为并揭示其中规律的研究领域。
参与这方面研究并有影响的人有莫雷诺(J.L.Moreno,1934)、林顿(R.Linton,1936)、纽科姆(T.Newcomb,1950)、萨宾(T.R.Sarbin,1954)和戈夫曼等。
三、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理论是关于人的社会心理态度和行为怎样受其从属地或追求的群体参照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其代表人物有海曼、纽科姆、谢里夫(M.Sherif,1948)、梅顿(R.K.Merton,1957)及凯利(1952)等人。
七、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向
从社会心理学诞生之日起,以罗斯为代表的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以麦独孤为代表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后来又出现了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等。
社会心理学不同研究取向有各自不同的基本特点。
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试从个人的人格结构中求得对人类社会行为的解释,强调个体变量的重要性;
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通过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化等“塑造个体”的因素来研究人们的社会互动,并进而达到对人类行为本质的解释,强调社会群体变量的重要性;
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是从因素入手探索有关人类行为的解释,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
但是,俱、社会、文化是紧密而不可分割的,彼此之间的互动是持续不断的。
要充分准确地描绘人的社会行为,单一的研究取向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建立一种综合的研究取向才有可能。
从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开始,欲将社会心理学的不同研究取向加以整合的努力得以具体实施,尽管许多人做了大量工作,但学科间的联姻却未能获得预想的成功。
当理智战胜了感情之后,开始迈上了整合之路。
更为重要的是,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实现不同研究取向的整合奠定了现实的基础。
从国内外社会心理学多种研究取向的整合发展和现状启示中,社会行为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文化和人格及派生物地位、角色和自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塑造的综合应用社会科学,是从心理层面上对于人类社会行为的流行性反应的总体把握。
从学科性质上讲,它既不是心理学的分支,也不是社会学的分支,而是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文化人类学、行为科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独立的事合社会心理学。
它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正如南京大学周晓虹博士所言:“我们只有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以至生物学的多维视野出发,才能获得对人类社会行为完整解释”。
从社会心理学的起源上看,它是在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边缘学科,是母体学科在解释人类行为及其与社会、文化、人格的关系时彼此接近、相互渗透的结果。
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体系来看,它虽然是在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它既不是某一学科的附属物,又不是多种学科的简单的拼凑和混合,而是多种学科的整合,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全新的性质和特点。
因此,社会心理学应独立地着力于社会行为心理的整合研究。
城市社会学论文是隶属于社会学论文最早的一个小分支,主要是讨论现代城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城市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结构组织,研究的方向是社会学中的关于城市的主题,城市社会学论文包含了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提供了121条优秀的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学习!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相对资源视角下城市青年夫妻的除夕安排
3. 提高中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研究
4. 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基于权力结构碎片化的理论视角
5. 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是如何逆转的--实践视角下的妇女家庭纵向地位变迁
6. 北京女性老年人的生活境况与社会服务需求
7. 社会资源与行动网络:精英型意见领袖的抗争逻辑
8. 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9.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10. 城市景观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
11. 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1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变迁特点及认识
13. “小地方”和“大地方”的不同世界
14. 别把时间浪费在工作上
15. 澳大利亚越南移民社会融入现状探究
16. 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7.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及其服务模式建构
18. 生儿育女的福利效应:子女数量及其性别对父母幸福感的影响
19. 建设国际化社区展现杭州国际化形象
20.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
21. 跨境“双非儿童”的特殊教育与康复
22.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3.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
24. 儿童意外伤害与儿童忽视:问题与出路
25. 农民家庭生活新秩序的建构:功能主义视角的解读
26.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
27. 城市青年的文身体验. 情感叙事与身体抵抗
28. 日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承接主体能力建设研究
29. 中国公共记忆研究范式新思考:来自山地民族的启示
30. 浅析当代维吾尔族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31.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
32. “摊二代”心理偏差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33. 朋友圈里的舆论社会学
34.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35. 发挥乡贤文化多元治理效应的时代背景和路径选择
36. 中国城市居民个体社会地位与伦理行为关系研究
3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性
38. 城市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中的地位
39. 马克思关于城市的核心见解及其当代意义
40. 标准化的存在感觉与影响
41. 略论政治机制与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42. 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社区依赖性研究--以深圳华侨城为例
43. 后消费时代城市文化资本空间生产状况解析
44. 论苏州特色文化城市建构的“城市文化自觉”
45. 英美城市邻避危机管理中社会组织的作用及启示
46. 农村养老资源供给的评价与优化
47. 社会工作介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48. 城市空间弹性:文化自觉与制度转换
49. 在中国研究:全球史. 江南区域史与历史人类学
50. 我国网络民粹主义及其应对措施
51. 家文化与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初探
52. 跨国务工青年的返乡文化适应研究--以吉林省延边州L市为例
53. 未成年罪犯再社会化教育的内涵及存在问题
54. 家庭策略研究与社会转型
55. 文化经济时代审美人类学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56. 国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日本为例
57. 西部城市民政领域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研究--以广西G市未成年人保护试点项目为例
58.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之比较
59. 居住条件. 工作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的影响
60. 对西方法律与社会运动理论谱系的解读与反思
61.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人类发展指数对比研究及启示
62. 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63. “良性互动”视野下的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研究
64. 基于网络大数据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
65. 中国儿童基本机会多维不平等的综合测度研究
66. 文旅融合中的古村落保护--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
67. 浅谈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68. 社会工作介入“城中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的对策研究
69. 以市民精神表达城市精神的内在逻辑
70. 与统计做伴的日子
71. “后城市化时代”村庄共同体重建的文化路向--以杭州市西湖区骆家庄为个案的研究
72. 国家与社会互构:“村改居”政策“变通式落实”的实践逻辑
73. 码头工人与近代青岛城市社会
74. 发展社会工作:“十三五”社会治理创新的推进器
75. 女性新市民如何城市化--来自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的调查报告
76. 社会工作介入来华汉语进修生校园适应的策略
77. 网络政治参与:社区治理向度的澄明
78. 彝族婚姻习俗的教育人类学分析
79. 新时期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研究
80. 境外社会工作职业准入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81.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现象的探讨
82. 城市少数民族场域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嵌入性研究--以回族散杂居社区为例
83. 社会治理视阈下的负面社会心态研究
84. 从多元文化论视角述评幸福感与文化的关系
85. 从家庭到社会:新空巢家庭父母的再社会化
86. 一个值得深入和研究的社会空间--三峡流域社会
87. 发生本质. 困境摆脱与悠悠乡愁
88. 社会资本与就业关系研究综述
89. 农村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变迁--基于滇东北雄村的考察
90.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环境行为探讨
91. 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与文化之问
92. 公关治理现代化的逻辑思考
93. 能力与出身:个体职业地位获得的机制分析
94. 农村小微企业主社会网络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95. 提高社区工作者积极性的调研与建议
96. 职业分层视野下的城镇人口与农民工收入差距研究
97. 类隔离与城市空间治理的策略原则
98. 陆学艺社会学理论的主要特点分析
99. 《城市问题》部作者来稿规范
100. 从观东大戏院案看近代女性地位的改变
101. 家庭背景中母亲对子代教育获得和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
102. 公益和商业的疆界在模糊
103. 古村落的建筑形式和文化精神
104. “小组工作”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报告
105. 社会文化视域下的三线“单位制社会”文化研究综述
106.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的社会工作思想
107.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困境与对策
108. 田野. 跨越学科:人类学家西敏司的学术成就
109. 异化与重构:农村传统熟人社会之裂变
110. 浅论统计分析应用系统的建设与作用
111. 乡村命运寄于社区内外--美国乡村变迁的启示
112. 传统农区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农民意愿与路径选择研究
113. 论城镇化过程中吉林西部乡土文化的断裂与复兴
114. “四个环境”语境下的公众幸福指数研究--基于福建省的调查
115. 焦作市中站区:女城管柔性执法受欢迎
116. 中国古代西部地区妇女的女织劳动研究
117. 我国可持续消费的政策机制:历史和社会学的分析维度
118.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119. 我国老年社会工作本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120. 流动儿童教育与社会排斥--基于森的能力取向社会排斥理论的分析
121. 移民儿童歧视知觉及其心理健康
专业中文名称 社会心理学理学硕士
专业英文名称 MSc Social Psychology
所在学院 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
培养目标该专业的学生将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学方面的课程,并选择其中一个领域进行一篇原创研究论文写作。学生还将接受心理学高级学术技能和研究方法的全面培养。
申请要求
心理学或相关专业;
中国大学学士学位,成绩达到一定分数;或英联邦大学二等一荣誉学位
雅思7.0(各项不低于6.5);或托福100(各项不低于23)
学制 一年
截止日期
申请截止时间:4月1日
入学季 秋季
预估费用
学费26,300英镑,生活费约11万人民币/年,1年就读结束的总费用约34万人民币
课程详细信息
必修课程:
心理学研究技能
使用R的单变量统计和方法-R和统计模型导论
使用R的多变量统计和方法-高级统计建模
社会心理学的当前方法
基于问题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论文
选修课程可能包括:
定性研究方法
语言神经科学
语言发展异常
应用心理测试
临床神经心理学
认知神经科学中的脑成像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留学申请方面的问题,欢迎
上一篇:婆罗门教(印度宗教)
下一篇:李泽厚:伦理学补注(下)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