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8-17
手机版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篇(1)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9-0154-04

  目前,不少国内外学者已从生态安全(the Ecological Security,ES)的角度研究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生态安全(ES)[1]是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是整个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的核心基础,没有生态安全,生态系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资源安全是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资源安全是资源安全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土地生态安全的定义

  生态安全问题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生态安全一般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前者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2~4],后者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映。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相关的论述几乎属于空白,众所周知,土地生态系统是地表、地上、地下特定土地空间内由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构成的生命系统与由气候、土壤、地貌、岩石、水文等构成的环境系统复合而成的整体[5]。因此,土地生态安全(the Land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LRES)是指特定研究区域内土地资源所处的生态环境,处在一种没有或少有污染威胁的健康、平衡可持续状态,同样也包括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且土地自然生态安全是土地生态安全的核心基础。

  二、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基准体系

  根据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安全判别原则,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基准体系如下:

  生态安全值

  三、桂西地区土地安全评价

  1.研究区域概况

  桂西地处广西西部,百色地区中部,云贵高原与南岭丘陵的过渡地带,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右江上游,位于东经106°07'-106°56',北纬23°33'-24°18'之间。现辖百色市和河池市,由于贫困、紧张的人地关系和典型生态环境,已成为影响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迫切需要寻找生态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的土地可持续利用途径。

  2.桂西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选择不仅要考虑生态环境状态,更要反映出对生态安全有潜在影响的重要因素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另外也要考虑生态安全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根据区域性、科学性、整体性、代表性、敏感性、可比性、非兼容性、动态发展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同时考虑到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各评价因子的复杂关系和研究区域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水平参考国内外相关成果[6~8],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三方面建立桂西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A:桂西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A;系统层B:土地自然生态安全系统B1、土地经济生态安全系统B2、土地社会生态安全系统B3;状态层C:土地资源数量C2、土地资源质量C2、土地经济投入压力C3、土地经济产出能力C4、土地人口承载指数C5、土地整治能力指数C6;变量层D:人均耕地面积D1、耕地有效灌溉面积D2、耕地动量动态平衡率D3、森林覆盖率D4、水土流失面积比率D5、土地抗灾能力指数D6、土地多样性指数D7、耕地生产力指数D8、农田旱涝保收率D9、土地石漠化率D10、人均GDPD11、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数D12、单位耕地化肥农药负荷D13、单位耕地粮食产量D14、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D15、农民人均纯收入D16、人口密度D17、公路密度D18、城镇化水平D19、区域开发指数D20、就业率D2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D2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D23。

  四、桂西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与分析

  1.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W)的确定是一项探索性很强且难度大的工作,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权重。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在获得有关专家学者打分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构造判断矩阵,然后计算各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在一致性检验的基础上进行总排序得到各层次指标的权重。

  变量层D1~D23对目标层A的总排序结果(即各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为:0.0873、0.0246、0.0207、0.1326、0.2396、0.1053、0.0416、0.0342、0.0330、0.0612、0.0058、0.0620、0.0147、0.0196、0.0039、0.0039、0.0289、0.0067、0.0289、0.0136、0.0136、0.0092、0.0092。通过计算:CI=0.0615,RI=1.0980,CR=0.0561≤0.10。所以变量层D对目标层A的层次总排序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具有较为满意的一致性。

  2.评价指标安全指数

  根据相关文献,笔者采用以下方法计算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各指标的安全指数[7~0]:

  其一,安全趋向性为正向。如以“安全”为标准值,且实际值(x)≥(s),(s)为标准值,则安全指数为1;否则,安全指数就为x/s。如以“不安全”为标准值,且x≤s,安全指数就为0;否则,安全指数就为1-x/s。其二,安全趋向性为逆向。如以“安全”为标准值,且x≤s,则安全指数为1;否则,安全指数为x/s。如以“不安全”为标准值,且x≥,则安全指数为0;否则安全指数为1-x/s。通过计算,桂西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安全指数如表所示:

  3.评价指标单项安全值

  土地生态安全单项指标的安全值计算的数学模型:S=P'×W,其中,S为土地生态安全的单项指标安全值,P′为单项指标的安全指数,W为单项指标的权重。计算得出单项指标安全值如表2所示:

  4. 综合评价及分析

  确定综合安全值,常用的数学方法是很多的,如指数和法、指数积法以及指数加乘混合法等。本文采用指数和法进行计算。通过计算得到2004年桂西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

  百色市综合安全值:其中百色市0.6564,右江区0.8264,田阳县0.6591,田东县0.6914,平果县0.5458,德保县0.6071,靖西县0.5505,那坡县0.6311,凌云县0.5662,乐业县0.6807,田林县0.8136,西林县0.7905,隆林县0.6089。

  河池市综合安全值:其中河池市0.6899,金城江区0.8063,南丹县0.7444,天鹅县0.6922,凤山县0.6085,东兰县0.6185,罗城县0.6695,环江县0.8540,巴马县0.7114,都安县0.5255,大化县0.6375,宜州市0.7643。

  从计算结果和示意图可以看出:河池市、百色市各县、区、市土地生态安全值存在着明显差异。

  5.桂西地区土地生态安全差异分析

  (1)右江区、田林、西林、金城江区、南丹、环江、巴马、宜州市等处于“良好”状态,土地自然资源数量都比较丰富,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高,土地资源质量方面也较好,森林覆盖率都相对较高,自然生态安全系统的安全值都在0.5481以上,而经济和社会生态安全系统的安全值优势不太明显,但总的来说都与本文所用的国际、全国、全区标准尚有差距。因此,在该区域要充分发挥其土地自然资源的优势,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提高其土地自然生态安全性。

  (2)百色市、田阳、田东、德保、那坡、乐业、隆林、河池市、天鹅、凤山、东兰、罗城、大化等处于“一般”状态,其主要原因是土地自然生态安全系统的安全值相对较小,社会和经济生态安全系统的安全值相对较高,该区域必须加强土地自然生态安全的保护,在开发中给予保护,同时保证经济和社会生态安全系统的健康发展。

  (3)平果、靖西、凌云、都安等生态安全都处于“较差”状态,其主要原因是自然资源相对缺乏,自然生态安全子系统的安全值相对较低,一般都在0.3587~0.4257之间。经济生态安全子系统的安全值在0.0570~0.0884,社会生态安全子系统的安全值在0.0677~0.0789之间,综合安全值在0.5255~0.0.5662之间,所以该区域必须加强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建设,同时不能忽略经济和社会生态安全建设。

  五、对策建议

  1.尊重自然,重视土地生态自然修复的能力

  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加快植被恢复,实现土地生态的自然修复,必须千方百计创造出能充分发挥土地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的条件。

  2.制定保护耕地政策,确保耕地质量,提高耕地生产力和抗灾能力

  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是维护生态安全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力推行复垦、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强化耕地质量保护,控制农田污染,保护农业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同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土地自身和社会的抗灾能力。

  3.控制“三废”,加大对土地生态建设的投入,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土地生态环境建设与土地污染防治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严格控制工业“三废”污染。同时应当重视和使用生态农业技术,从思想上扭转重施化肥的倾向;在耕作方式上,在实行不同农作物轮作的同时,要适当增加养地作物;在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方面,建立并推广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减少农药对土壤及生态环境的破坏。

  4.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制定区域产业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区域生态安全的因素。要大力开展土地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整治,停止一切对土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可循环产业,限制有污染产业的发展。由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限制,我们实际上已不具备继续粗放外延扩张的条件,必须走出一条以提高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的土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5.树立生态安全观

  土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区域生态安全受到威胁,直接的原因都是由于民众或其他社会主体不当行为引起的。因此,要维护区域的生态安全,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最主要、最基本的就是唤醒人们的生态安全意识,树立生态安全观念,将维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作为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基本准则。

  6.控制人口增长,加速城市化进程,缓解人地矛盾

  在土地资源不可能增加的情况下,人口的增长始终是土地资源供求的主要矛盾。控制人口增长是缓解人地矛盾,促进人地平衡的根本措施。从非农用地管制来看,重点在于非农业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方向的置换,实现非农用地的高效、有序利用,减轻非农业发展对农地用途转换需求的压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耕地资源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刘勇,刘友兆,许萍.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J].资源科学,2004,(3):69-75.

  [2]肖笃宁,陈文波,郭福良.论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J].应用生态学报,2002,(3):354-358.

  [3]王根绪,程国栋,钱鞠.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51-1156.

  [4]焦学军.生态安全的监测与评价[J].防护林科技,2003,(4):32-34.

  [5]王万茂,高波,夏太寿.土地生态经济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50-56.

  [6]刘勇,刘友兆,许萍.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J].资源科学,2004,(3):69-75.

  [7]罗贞礼.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系统聚类分析[J].湖南地质,2002,(4):252-254.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篇(2)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049-04

  1 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概念

  1.1 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从狭义上指自然与一般自然的生态系统的安全关系,同时也指生态系统上的完整性与健康水平的完整表示;广义上则是表示的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基本权利、生活安全、生活的保障来源、必要社会资源、经济与社会生态安全,从而形成一个人工复合型的生态安全系统。生态安全所阐述的是国家或者是区域范围内的:水、气候、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和生态系统上的健康系统状况,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状况大小。景观生态安全研究基于对生态风险的评价与管理。原来早期的生态风险研究是从个体和种群水平的生态毒理学,当前的生态安全则是开始注重生态系统及其以上的要求,试图通过以宏观上的生态学理论进来考量,讲述单一或者小区域范围内的生态风险问题相互联系,进行生态风险的评估,同时也从生态系统内的服务功能和健康作评价,注重过程的安全性和整w性,着重以功能过程上的生态系统管理方式。

  1.2 景观安全

  景观安全性如不完善,景观是不能够存在与健康稳定发展的,从而无法达到景观安全的需求,更无法称之为健康良好的生态景观。景观安全含义不光是表述景观的安全,更是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景观,人为的因素在整个综合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在整体景观内安全感的获取,首要的感受就是对景观安全的判断。

  景观安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景观带给人的安全感,二是人为因素能否保障景观系统的持续安全发展,从而达到生态景观的和谐发展。

  1.3 区域生态安全

  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中尤为重要,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完整性的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保护,都是对区域景观生态安全问题的有力控制,并同时能够有效的持续完善区域空间的格局。

  (1)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需要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进行有效合理的综合性考量。同时面对生态系统的退化,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恢复,社会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共同都是对解决区域性生态问题的系统性回答。确保将不同尺度上的生态修复措施相互联系,合并添加不同的方式方法,在解决宏观生态问题能够保持有整体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2)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通常上需要具有针对性与特定性,结合生态学理论,加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生态系统修复为基准。用于目前最为重要的生态、社会、经济等问题的解决,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与措施,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区域空间地域上,完善景观生态安全。

  (3)考虑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多由于大范围内的人类不合理的使用与干扰,应该重视小区域内的问题,并延伸发展到大区域大尺度的全球性问题上,重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的修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都是目前生态保护的发展趋势。

  (4)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相处与发展,才能达到区域生态安全的要求,合理的人为措施有益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问题。

  2 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的理论基础

  2.1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基于生态学为基本框架,并加入地理学与系统科学的结合的科学。系统论、等级理论、经济地理理论、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共同构成了景观生态学。

  生态安全格局的体现,是需要通过优化景观环境来得以实现。景观生态的优化,需要对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都有一定了解,并分析不同的过程,排除对不利于生态环境的生态过程,修复对生态过程有利的。这样才能达到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要求。优化景观格局的方式方法是对景观的再建与恢复,主要是指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环,以迎进新的景观单元组,重新修复受损的空间结构,调整景观格局。

  2.2 保护生物学

  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其他生物生存的干预也逐渐增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是当今全球关注的重点。保护生物学是对保护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的科学,在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研究中地位日益凸显,景观规划上应提出多种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建立国家性综合公园、生态自然保护区,建立核心保护栖息地,同时建立缓冲区以减弱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可见,面对区域景观生态环境问题,优化格局,从大尺度上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稳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性的完整,最终才能达到区域生态景观安全。

  2.3 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讨论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关系,用最小的投入产出最大的利益。当前社会某一种观念是追求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总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格局理念不符合。针对当前区域生态环境中的问题,应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运用科学的方法与对策。

  2.4 恢复生态学

  为确保生态系统内服务功能正常有序进行,首先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系统健康是整个生态圈内的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也是自身能够合理的自我调节,应对危险自我恢复的能力。研究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目的是解决人类对资源使用与自身生存环境质量安全的问题,保证生态系统能够安全健康地发展进行。

  恢复生态学不仅仅是对生态系统的讨论,同时也是多层次的研究,如生物因素的恢复技术、非生物要素的恢复技术、整体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还有人类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所组成的结构与功能过程的恢复。

  3 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

  3.1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原则

  (1)异质性原则。如何保证生态异质性的可持续问题,需要对异质性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不同的生态状况,因地制宜地对生态破坏进行分类,确定区域景观生态安全建设的层次,有序准确地进行设计与规划。

  (2)针对性原则。深刻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确定干扰源。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内的结构和功能,运用合理精确的规划和设计思路。

  (3)综合性原则。需要对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进行考虑,使得能够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产生有利的影响。这需要进行合理的综合规划,通过合理的生态规划法则与技术,达到生态安全标准和格局的相互融合。

  3.2 干扰分析原则规划

  干扰分析能够对生态问题中的过程与原因进行详细的解读。生态问题的解决更加直观。

  (1)对干扰程度进行分类, 分为改变过程的、直接影响目标的、间接影响目标的和环境产生压力的类型,这需要在空间上进行定位并分析。

  (2)以监测、评价和排除过程作为规划的主要目的,同时分析干扰的层次,以及组成景观层次、群落层次、生态系统层次等。确定干扰性尺度范围,进行相应的规划设计。

  (3)把社会经济文化的因素加入干扰分析中,这样更加有针对性。

  (4)自然干扰与人为干扰性结合,保持景观生态的异质性,把不利于景观生态发展的排除,使得景观恢复中人类干扰能与安全格局相互发展。

  干_分析的规划是将社会经济文化与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的理论在实践中进行体现,因对生态系统及其影响的因素分析,是个极其复杂而且困难的过程,而用干扰分析生态学,对影响生态安全因子的产生、经过、结果的分析变得简单清晰,所以能对区域安全格局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3.3 格局优化原则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有完整和系统的框架,如下。

  (1)背景分析。综合考虑区域当中的生态作用、景观生态格局空间关系、人文与自然过程的特点和相应的影响。

  (2)整体布局。通过分散与集中的原则,形成一个高度稳定的总体布局模式,用以满足生态规划的要求。

  (3)关键地段识别。是在景观生态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价值的部分予以重视,其中包括,生态中的关键点裂点、生物种群的生活环境类型、影响景观发展的重要单元。

  (4)空间属性规划。通过生态的角度,对现实存在的景观问题和特点,用整体的布局与目标来对景观进行优化。

  (5)空间属性规划。空间属性有如大小、形态、边缘宽度、长度等复杂的边缘属性;廊道的连通性、水文过程的多层网格格、河流通道的缓冲区、空隙的大小位置、道路廊道与缓冲带的位置为主的网络属性。景观格局优化是对环境生态问题,用景观的手段来解决的生态学途径。

  3.4 预案研究

  预案主要是针对未知的可能性进行某种探索,并且加以实现的方式途径,以系统科学的方式方法帮助决策者顺利解决问题。生态规划上主要以“由上至下”或者是“由下至上”两种不同的方法。预案方法是通过格局优化与干扰分析的规划来实现的,相互影响促进,格局优化作为“由下至上”因子提出各种不同的预案的可能性;干扰优化则是把影响生态安全水平的干扰因子作为“由上至下”因子,提出能适合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设计需要。这两种因子同时对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规划的完美体现,从而能得到一个良好的结果,发挥出二者之间融合的特点与优势。

  4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

  生态安全格局设计方法是整合了格局优化、干扰分析与预案分析等方法,分为4个步骤进行。

  4.1 景观生态问题的分析与评价

  运用GIS、RS技术,对区域景观格局分析、功能分析,干扰源、频率、强度等特点与风险状况,区分区域生态景观问题与格局状况的关系,以及经济社会与生物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中所存在的功能问题的分析,生态系统中健康状况。都是对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设计中,需要仔细研究。

  4.2 安全层次设计与总体规划目标

  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中所得出相应结果,对生态安全的现实问题与状况进行合理评估,把先前的预案作对比,得出相应的规划设计的整体目标。区域生态安全规划的种类也各有不同,如以人类活动发展居住为主的区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区域,农业活动发展区域等,都有各自相应的安全指数。

  4.3 预案设计

  需要把干扰控制对策,社会经济文化对策,对生态功能修复对策相互结合,对将来不同情况下的干扰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保证在有利的干扰和不利干扰的变化中能够进行设计预案。研究中应采用预测模型,空间模拟等方法,对不同状况下所导致的生态安全问题进行对比参照,同时也应当对生态文化经济状况进行评估,等处在不同生态安全方面的预案结果。

  4.4 适应性管理

  主要是针对区域环境问题的多样性,采取不断完善的理念,对区域内的生态安全格局的方案,进行适应性管理。第一步,应当对方案实施的效果展开分析调查,对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其中包含有对动植物的评价、景观生态的评价、社会文化经济的评价、生态系统的评价,也需要对过程中的作用与之前的目标之间的不同做出评价,从中得出的研究成果需要及时反应到设计之中,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的新问题,区域内的生态文化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和区域生态规划中的设计规划的新发展等,都将经过监测和评估,在新的生态安全格局设计方案中体现。所以适应性管理是一个在不断变化、整合的过程,是区域生态安全设计的重要基础。

  5 建立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步骤

  5.1 “源”的选取

  考虑搭配生态安全格局中“源”的确定,主要方式是把需要进行保护的对象或者区域看作“源”。在对现状调查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是单一的物种作为目标,也可以是某个需要被保护发展的区域,都是可以被认为是“源”。

  5.2 阻力面的建立

  人类活动对空间环境的利用,是被认为是对空间的掌控与覆盖的过程,然而要进行控制需要对克服当中所存在的阻力。阻力面就是反应人类对空间作用所产生影响的趋势。最小阻力面为模型,公式为:

  其中f为未知的正函数,反映空间中任意一点的最小阻力与其到所有源距离和景观基面正相关关系[2]。Dij的是物种从源j到空间某一点所穿越的某景观的基面i的空间距离;Ri是景观i对某物种运动的阻力[3]。尽管f是未知量,但是(Dij×Ri)之累积值可以被认为是物种从源到空间某一点的某一路径的相对易达性的衡量[5]。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目前已应用到景观生态战略点的判别。

  5.3 由阻力面来判别景观空间

  根据阻力面的理论,对生态安全格局中发生的景观过程,这些过程包括人类活动、自然活动、生物物种活动等过程,对这些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来判断过程中对哪些是景观生态安全有利的与哪些不利的,包含缓冲区、源间连接、射道和战略点等,划定各级的生态安全格局水平等级。

  6 结语

  区域景观安全生态格局的研究,不仅是对该区域自身生态系统上的安全性研究,也是考虑人类活动不断扩张与大自然之间的矛盾的研究。在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等级的理论上,进行对不同级别区域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思路,多层次的安全格局是对生态系统安全的多重保证。同时,随着自然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也会有所变化与进步,管理思路也在不断适应新要求。这也是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理论,现阶段不够完善,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造升华。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人类对于生态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生态管理的政策也在不断改变。当今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的研究是对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官紫玲.福州城市景观生态安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 :科技发展;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一、科技发展视阈下生态安全

  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科学技术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它能起到促进国家繁荣、维护生态安全的作用,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而增强。但我们知道,科学技术历来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们带来现代科技恩惠的享受时,也带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产生的一些科技事故和风险威胁,其中生态安全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因此,生态安全与科技安全联系密切。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和生态危机的出现,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态安全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关心的全球热点话题,并且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以及人类社会整体生存安全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全球的高度重视。所以说,科技的有效利用则可以发展生态,促进安全,反之若使用不当则会败坏生态,带来物质生产、人类生存、生态秩序的危机。

  那么,何谓生态安全问题以及生态安全问题产生的缘由是什么呢?生态安全问题是人类对于自然界过多干预、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资源,由此造成的生态失衡、自然资源分配异化导致人类自身的异化,反过来惩罚人类的恶向反馈结果。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以科技革命为代表的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渐加剧,自然资源短缺、土壤沙化、水质污染、洪涝灾害、大气雾霾、地震等生态问题接连显现,并且由发达国家工业化引起进而蔓延全球的环境公害事件时而发生,使人类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此,重视生态保护、维护生态安全已经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人们从科技发展视角研究生态安全问题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展开:

  第一,科技发展与生态安全的相互关系研究。其中又包括两个方面,即科技发展对生态安全的负面影响和科技进步对解决生态安全的作用。一方面科技发展对生态安全造成了危机。这直接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日趋恶化,使得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越来越明显。那么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安全受到威胁的原因有哪些呢?这其中当然包含多个方面原因,有政治经济领域的、有人文社科层面的、也有人们道德价值理念等种种方面,可是我们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科技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首先,科技的发展扩大了人类的交际的范围,提高了人们影响环境的能力。以往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范围只是在其所需资源分布的范围以内,如今人类在科技的推动下的生产活动的空间范围不断拓展,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毫无节制地开发,打破了自然的常态规律,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其次,现代化高端科技的急速发展超出了对它自身所能掌控的能力,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后果。例如核能的发现与利用,无性繁殖技术的发明推广等虽说是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成就,但是如果使用和掌握不当的话,随即都可能危害人类自身的安全,招致灾难性的毁灭。第三,盲目地推崇科学技术,认为科技是万能的,科技永远引领文明,向来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其实任何科学技术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今天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生产技术和工艺技术的不合规范及不符标准,把大量的资源作为废弃物排放的结果。另一方面生态安全的解决最终还要靠科技的进步。虽然说对生态安全的威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科技的负面影响造成的,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最终还得依靠科技的创新进步。首先,生产上要有效利用新兴生态工艺取代传统落后工艺,实现无害生产。在自然系统中物质的循环是封闭流变的,一些过程的终结恰好是另一过程的开始。所以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系统的物质在循环运动、转化和再生产,是规避排放有害废物的有效措施。例如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就要生产更多的粮食,措施有扩大耕地面积、提高亩产量,但是耕地面积和单位产量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扩大农业生产最根本的出路还得依靠发展生物技术、运用生态工艺,使用高科技的手段扩大生产规模。也就是说,确保生态安全的根本举措在于发展科技,提高生态安全的整体水准。

  第二,对相关理论基础内容的研究。首先,对科技伦理学的性质和相关学科加以阐述。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向来是中外伦理学家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伏尔泰曾说科学技术是一种人类支配自然的手段,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如何做到科学合理、体现人类的主体性特征,这时伦理内涵的构架与价值属性引导就成为人们现实需要面对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进步始终是推动道德进步的重要动力,它决定了人类道德进步的基本趋势、直接改变了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和道德习惯,甚至改变社会的道德舆论、促进新的道德规范的形成、促进人们包括生态安全观在内的价值观念的不断更新、也深化伦理学自身的发展,最终规范和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其次,从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思考的生态伦理学视角分析。生态伦理学是一门主要研究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科学,它以确立和制定人与自然交往时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为主要任务。

  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问题需要全球民众的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此外,保护生态安全对民众开展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生态伦理价值观引导也有重要作用,人类日趋寇待加强处理好与自身朝夕相处的自然环境间的和谐关系。再次,对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出当代的阐释。可持续发展观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越来越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它能够较好地协调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点,倡导以人为本、崇尚全面协调发展观,已逐渐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接纳和推崇,倡导环境保护的学界学者们也很赞同这一发展观,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和伦理规范。

  第三,探讨当代科技使用视阈下的生态安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如今世界范围内生态危机问题越来越严重,成为制约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探求从源头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路径,树立全民生态安全观以及可持续的发展观,进而通过科技手段构筑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格局。首先,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对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压力大、生态保护相关政策和法规法制及标准不完善、生态保护投入不足、生态保护的科技及信息支撑薄弱等问题展开论述。其次,生态安全建设的主要对策。例如正面引导教育、政策激励、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制约、监督完善构建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投入、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奖惩结合、借鉴国外经验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最后,生态安全问题研究前景分析。加强对生态安全问题的研究,对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现实发展的实践需要。

  二、国内外有关科技发展与生态安全问题研究现状分析

  1.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生态安全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被提出,当时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分析可知主要有三大客观因素:一是生态赤字膨胀,自然灾害加剧;二是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出现问题;三是西方欧美国家关于生态环境安全的理论与实践不断涌入国内。近些年来,国内研究生态安全的学术和科研著作出版数量都有大量增加,并且从多学科、多视角的向路展开了理论上的挖掘探索。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观点有下:

  (1)对于生态安全概念的定义,建立生态安全指标体系方面,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中国科学院陈星等人经过归纳指出,生态安全概念的内涵可分为两类:一类强调生态系统自身健康、完整和可持续性,另一类强调生态系统对人类提供完善的生态服务或人类的生存安全;陈国阶进一步提出生态安全的狭义概念,认为专指人类生态系统的安全,有时空性和地域性区别,具有动态的特征,强调以人为本,并提出生态安全的衡量标准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是否处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状态;郭中伟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进行了定义,认为生态安全的范畴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否遭到破坏;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曲格平在《环境保护》上连续发三篇有关生态安全的特稿,对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关系进行了总结,“认为国家安全应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三个基础组成部分,并且指出国土、水、人民健康和生物是我国生态安全的四个主要方面。”此外,专门研究区域生态安全分析的学者肖宁等还指出,关键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生态系统健康与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主要生态过程的连续性等是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科院余谋昌教授指出,“生态安全”是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是国家新的安全观的重要方面。

  综合国内学者分析,他们大都把生态安全的本质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认为是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的有机结合,生态系统的安全是重中之重,是生态安全的核心体现。

  (2)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生态安全典型案例的研究,国内学者也有所建树,如郭中伟、俞孔坚、谢花林等人。其中郭中伟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定义生态安全,指出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是否受到破坏,生态功能是否受到损害。目前,国内多数情况下适用国家环保总局于2003年颁布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中选用的指标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作为评价的标准,主要分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类型方面。

  2.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从宏观角度分析,国外生态安全研究的视角重点围绕生态安全与国家安全、民族问题、军事战略、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化等问题的相互关系展开。研究普遍认为科技生态安全是维持人类、社会、政权和全球共同体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1992年联合国召开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上通过了危害全球生态安全的环境相关公约。此后生态安全的概念开始逐步被国际社会认可和重视。1996年全球100多个国家的200多万人在《地球公约》的《面对全球生态安全的市民条约》中签字。条约在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责任的基础上,要求各成员国及各团体组织互相协调利益,履行责任和义务。1998年各国专家就生态安全概念、不安全的成因、影响和发展趋势等发表了《生态安全与联合国体系》,表述了各自看法,其中有悲观危机的,有中立的,也有积极乐观的认识。生态安全作为一个热点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甚至普通百姓所接受和重视。

  (2)从微观角度分析,目前国外关于科技发展与生态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基因工程,生物的生态环境风险与安全。如以克隆羊多莉的诞生为标志的无性生殖的基因克隆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的使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物发展规律,扰乱了自然遗传秩序,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二是化学药品和材料的施用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如高分子化学发展,人工合成化合物的运用,以化肥、农药和杀虫剂,塑料、氟利昂和尼龙等为代表,它们的生产和使用,在为人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胡的化学污染,影响了地球地理结构和生态平衡。三是由信息高科技带来的对人类自身的威胁。以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为代表的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虽说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但与国际信息高速公路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电子黑客”、制造和传播电子“病毒”等道德缺位乃至犯罪的行为;此外,人们长期接触电子产品,造成了对身体的辐射危害,同时人们疏忽身边的亲朋,也造成了人类身心双层的社会伦理生态失衡。四是现代医疗发展带来对生物生存的威胁。例如无性生殖和安乐死等带来对自然系统稳定的破坏,引起了伦理上的生态失衡,同样不容小觑。

  因此,推动科技科学发展下的生态安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研究,进一步加大对国内外有关科技与生态安全问题研究现状的述析,有利于我们深化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生态安全困境的协同创新,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的现实路径。

  三、科技发展视阈下生态安全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第一,注重生态安全是深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需要。生态文明是一种依靠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是对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具有整体性、反思性和过程性等特征。生态安全作为生态文明的表现形式,是对生态文明的有力阐释。生态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问题,科技水平落后或应用不当是产生生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态度认识生态安全问题,并最终通过技术进步的途径解决问题。

  第二,注重生态安全是维护人类生存的基础。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现在人类面临生态破坏、环境的持续恶化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人们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性。有鉴于此,将生态安全问题提高到理论研究的高度并将其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及时处理生态安全领域遇到的问题,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第三,有效利用科技维护生态安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需求。构建生态安全,就是要让生态环境能够有益于经济增长,有益于改善人们健康状况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有序发展。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科技的发展也能够为人类安全提供行动的指南。

  四、科技发展视阈下生态安全问题研究的现实启示

  深入研究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态安全困境,寻求科技发展视域下生态危机的有效解决路径,及时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生态安全问题,以便寻求更为理性的科技使用方式对我们具有有效的现实引导。首先,可以规避国内发展遇到的瓶颈,进而开拓科技文明进程的生态安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科学发展之道。其次,可以有效推进经济社会深化革新,实现人的全面提升,进而研发出更加利于资源、社会持续循环的环保技术产品。再次,从科技进步所导致的生态危机研究入手,能够为我国协调处理科技发展同生态安全的关系建言献策,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坚持与落实科技发展与生态安全并重协调的发展路径,是国家科学施政的现实必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承续发展,正是今天我们所不懈追求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平衡的文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林聪榕,李自力.关于科技安全问题的理论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7 (12).

  [2]曲格平.关注生态安全之二: 影响中国生态安全的若干问题[J].环境保护,2002(7).

  [3]陈星,周成虎.生态安全:国内外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5(6).

  [4]陈国阶.论生态安全[J].重庆环境科学,2002(3).

  [5]曲格平.环境保护[J].环境保护,2002(5).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篇(4)

  1研究区域和方法

  1.1研究区域科左中旗位于通辽市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1°08′~123°32′,北纬43°32′~44°32′,东西长191km,南北宽116km,土地总面积9811km2,是松辽平原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科左中旗北交科尔沁右翼中旗和通榆县;西北连扎鲁特旗;南邻通辽市区和科尔沁左翼后旗;东、东南方向毗邻吉林省长岭县、双辽县;西南方向接壤开鲁县.全旗辖11个镇,4个苏木,512个行政村.旗境域属平原地貌.在冲积、风积因素下,具有波状起伏、草甸、沙坨、湖沼漫布的特点.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全旗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冬季干冷,春秋季多风沙,夏季雨热同期.境内有西辽河及其支流新开河、乌力吉木仁河、清河等4条河流,均为辽河水系.其中,西辽河、新开河、乌力吉木仁河3条主要径流河在旗境内汇合后经门达镇白市村流入吉林省双辽市境内.其中,新开河纵贯全旗,沿岸地势开阔,微具起伏,沙地分布广泛,风蚀严重,由于河流切割,风化作用形成沙丘、沙垄、坨沼、漫滩,丘间低湿洼地呈条垄状镶嵌排列分布,局部起伏较大,东部地势低平盐渍化洼地较多,耕地沙化、碱化、草场退化十分普遍.全旗地表水环境质量为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中的3类水质标准,水源水质中氨氮含量超标.由于自1998年以来连续干旱,地处科左中旗境内的西辽河流域及其支流全部断流,水质状况尚不清楚.

  1.2研究方法OECD(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在1990年按照七国首脑会议的建议和要求启动并实施了环境指标项目,首次正式提出了PSR模型.在此之后,我国学者对该模型添加了一些因地制宜的补充[8-9].PSR模型的广泛认可和使用多因为其同时探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性、灵活性以及强调经济运作和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在综合收集科左中旗的经济和环境数据资料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基于PSR的科左中旗多层次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2技术路线

  研究内容(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1)建立科左中旗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收集整理到的科左中旗地区的基础地理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综合系统地建立适用于科左中旗地区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化表征科左中旗地区的生态安全状况,并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2)评价科左中旗生态安全状况.对科左中旗进行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创建科左中旗属性数据库,利用综合指数法对科左中旗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得出该区域生态安全空间分异程度.(3)提出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发展措施.根据分析结果,分析科左中旗分异特征和形成机制,为科左中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对策.

  2.1指标量化目前,评价人居环境安全状况的指标主要有2种类型:即数值越大代表体系越优化的指标类型和数据越小代表体系越优化的指标类型.为了实现科学适用的评价,在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时,要把所有的指标转换为意义统一的数值,因此,具体参评因子的标准化量化公式为:公式中,Xi为实测得到的值,Xj为标准化处理后的数值,Xmax为最大值,Xmin为最小值.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数值仍然要参照相关研究成果比对来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整.

  2.2数据的来源、处理与分析以通辽市科左中旗的行政区划图、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参考科左中旗自然环境资源数据以及相关市政数据等资料.原始数据主要来自2011年科左中旗统计年鉴、科左中旗政府网以及通辽市文化局、土地局和住建局提供的其他文件.基础的图形数据经过ArcGis矢量化处理,并进行坐标系统一;社会经济数据作为空间数据的属性信息录入.生态安全环境安全指标按照选取的模型,运用GIS技术实现指标的空间分析功能.

  2.3数据库的建立利用最新的科左中旗地域行政区划图,该图应带有经纬度坐标、乡村界、地形等,并为每个专题的地图信息创建基础“图层”,按统一坐标系统进行配准,然后录入同比例尺的主体空间属性,输入相对应的属性标志,提取并分层编辑有效信息,将其合并为工作空间.采用电子表格的形式录入属性数据,以索引码实现表格与图形数据的连接.

  2.4生态安全指数计算

  2.4.1指标权重生态安全评价体系的主体部分为多级赋权环节,结合模糊AHP法来优化AHP法的判断矩阵尺度,避免多个指标同时赋权状况的出现,从而使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更科学、准确地拟合,使评价体系的准确性、适宜性得到显著提高.具体方案为:初始阶段用层次分析法将任一层次上的各个因子做两两比较生成比较判断矩阵,然后经过专家权衡判断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最后用求和法计算出各个因子相应的权重,具体的标度法为ThomasL.Saaty的1~9标度法.

  2.4.2单元网格生态安全指数在ArcGIS下创建网格要根据研究范围大小来确定网格的大小,根据科左中旗的区域特点创建3km×3km的标准网格生成单元格.科左中旗生态环境安全数据库中的各个指标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单元赋值程序能够实现将属性数据赋值给矢量网格系统的功能.在已知PSR体系中各指标层权重值的前提下,采用模糊综合比较法分别计算每个单元的生态环境安全指数,并通过标准化处理后生成生态环境安全值.

  2.4.3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依据每个单元格各项生态安全指标值,重复利用模糊综合比较法和加权平均法求出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如表2所示),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D录入属性表.

  3生态安全等级的判别

  3.1科左中旗安全等级的判别科左中旗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值计算方法为极差标准化方法,再将所得到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值划分为等级值.利用响应、状态、压力指标指数,对科左中旗的安全状态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价,其结果分别如图3~图6所示.根据P-S-R框架各因子综合指数将科左中旗生态环境安全分成5个类型区:0≤D≤0.40的评价单元被认为是生态不安全区;0.40<D≤0.50的评价单元认为是生态较不安全区;0.50<D≤0.55的评价单元认为是生态安全过渡区;0.55<D≤0.60的评价单元认为是生态较安全区;D>0.60的评价单元认为是生态安全区.在ARCGIS下创建生态安全空间差异分布图,如图6.

  3.2科左中旗生态环境空间安全差异与分析生态环境安全区主要沿境域内东苏林场及东部的巴彦塔拉农场延展分布,该区域内的自然植被得到了相对较好的保护,公众参与性好,建筑密度相对较低,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善,但是该地域在响应指标下的分析结果则突出了该地区需加强的重点,如图3所示,该地域应在政府投入和教育支出等主观反应方面加大重视和强化;生态环境较安全区域是中部的花胡硕苏木、白兴吐苏木和花吐古拉镇等地域,该地区优势在于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自然环境较好,但人口稠密,削弱了生态安全状态.在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较欠缺的中部和东部生态区,公众参与较好;其中,花吐古拉镇的压力指标指数相对较低,白兴吐苏木的响应指标则是该地区进行生态安全重构的着力点和强化地区;生态环境安全过渡区是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较欠缺,人口较稠密,公众参与较少的地区,其典型区域为西部珠日河牧场和东部图不信苏木等地区;生态环境安全较不安全区主要的特点为人口较稠密、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较欠缺、工矿企业较多且公众参与差,其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腰林毛都镇和东部努日木镇和门达镇附近,其中腰林毛都镇地域的状态指标最低,应加以调整;生态环境不安全区主要是保康镇和宝龙山镇,这些地区人口相对稠密,交通条件较差,工业企业比重大,污染排放严重.但是值得重视的是,在该地域响应指标较高,表明该地域在生态安全措施方面较为完善,而压力指标很低,表示该区域人类生产活动、消费模式对本区域生态环境影响最为强烈,同时,也表明科左中旗最发达的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安全.

  4结语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篇(5)

  全州生态安全警察机关工作中班子建设是核心、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永恒的主题,努力造就一支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密、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生态安全警察队伍,也是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这一神圣使命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障,竭力解决当前生态安全警察机关工作中存在各种不相适应问题的客观要求。坚持开展政治练兵、岗位练兵、体能练兵为内容的三大练兵活动,真正意义上实现做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要以“三项”建设和“三考”为平台,坚持用改革的举措解决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把管理体制、组织机构,机制,制度等建设贯穿于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的始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接受新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开创我州生态安全警察工作和队伍建设新局面,推动我州生态安全警察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打牢思想政治基础,做到令行禁止。在队伍的教育管理方面,牢固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生态安全警察机关的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要依照《人民警察法》、《人民警察内务管理条例》、“五条禁令”、“六条警规”的要求,内铲积弊、从严治警,要承担起抓队伍教育管理的责任。定期组织分析民警的思想状况,处理好队伍建设与业务工作的关系。在工作安排上,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做到业务工作与队伍建设两不误。各级政工干部要切实负起责任,针对民警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情况,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具体。要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政工干部要注重自身学习、开阔视野、提高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以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作风、影响身边的同志,为广大民警树立榜样。在生态安全警察队伍内部,坚持以调动、激发广大民警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核心、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关爱民警、从优待警,定期进行民警体检,对病情得到有效治疗。完善分配制度、任职、职业保障制度、协调解决民警的职级待遇和后顾之忧,争取民警在政治上有奔头、待遇上有看头,不断增强生态安全警察队伍的执行力、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二)、思想政治工作要讲究针对性、多样性、艺术性。做好民警思想政治工作要摸准民警的思想脉搏、有疾放失、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解决思想问题。要特别注意思想上不思进取、纪律散漫、见利妄为、晋升待遇上攀比、工作马虎了事的人,针对这类人的帮助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关口前移”。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要多样化,通过报告会、演讲会、讨论会、交流谈心、对话沟通等形式,提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讲究艺术性,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开展立功创模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教育和示范作用,弘扬正气、鼓舞斗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深入扎实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法治理念的教育,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注重教育培训,提高技战术能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安全警察队伍的理论和工作实践。学习借鉴省内州、市在警察队伍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州生态安全警察队伍正规化建设步伐。强化教育训练、注重专业培训和技术人才的培养,教育训练要面对全州队伍的实际分层次施训。初级生态安全警察侧重基础理论、警务理念、警务技能,警务技术的训练。中高级生态安全警官侧重宏观政策、组织指挥和领导决策能力的培养,避免教育训练内容重复往返和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的陋习再次出现。增强民警的体能训练、定期进行体能达标测试、解决民警体能素质差,遇有实战说不过、追不上、打不赢的问题。

  (四)、严把队伍的“入口、畅通出口”。生态安全警察机关是武装性质的国家行政处罚和刑事司法力量,是肩负保护生态环境安全的专业队伍。必须针 对生态安全警察机关工作的特殊性挑选合格人员进入我们这支专业队伍。要按照《人民警察法》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人民警察录用规定。对年龄、学历、专业、体能、思想品德认真把关,没有在专业学校接受严格教育训练的毕业生、除特殊专业外,不准招录到生态安全警察队伍里来。严格执行警察考录制度,坚持凡进必考。下决心清理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的人员,把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的人员从警察执法岗位上换下来,协调人事部门畅通“出口”、合理安排。

  (五)、建立科学的考核用人机制。全州生态安全警察机关对民警、科所队长、公安局长等各级警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和能力测评要有一套科学、规范的办法,考核测试程序要体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并形成制度化。考核测试结果要与警察的晋升和薪酬挂钩,努力营造一个“能干事、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竞争环境,真正建立起“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新型用人机制。加强班子和队伍的廉政建设,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按《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依照民主、择优的组织原则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组织、人事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把讲政治、识大体、顾大局、善团结、业务精、工作作风扎实、秉公执法、纪律严明、会做群众工作的优秀民警按组织程序选配到州,县生态安全警察局的领导岗位上来。根据领导干部下管一级的规定、实行领导干部下管一级,充分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

  二、夯实基础工作

  在维护生态安全工作中,基层生态安全警察机关是集防范、打击、服务等多种职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战斗实体,是整个生态安全警察工作的根基所在、县级生态安全警察机关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锲而不舍地“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即“三基工程”建设)。紧紧抓住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生态安全警察工作的有利时机,积极工作、主动工作、创造性地工作,推动县局和派出所规范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科学发展。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这支队伍量少质弱在素质能力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问题,如何把握在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工作方面“为与位”的关系,有效应对可能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生态安全警察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在战略取向上,要以构筑现代警务机制为目标,努力实现“六个转变”。一要顺应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要求,强化对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危害生态环境安全突出问题的调研和掌控工作,实现可能引发的各种群体性矛盾纠纷和突发事件由事后处置向事前化解的转变;二是要及时了解掌握生态安全工作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律、特点,提高打击危害生态安全违法犯罪案件的攻坚克难能力,实现打击处理违法犯罪由粗放随意性向依法专业性的转变;三是要进一步落实“三情”、“四网”、“两管理”工作,顺应建设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确定社会性、区域性维护生态安全的重点防控体系,实现防控体系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四是树立人性化理念,顺应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要求,制定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安全行政管理办法。实现生态环境安全管理由单一的专业型向社会性、群众性参与转变;五是要顺应现代警务机制建设的要求,确保生态安全警察机关必需的现代警务保障,实现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粗放型向科技优化型的转变;六是生态安全警察队伍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执法活动中要向开发企业、开发商和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国家对生态资源保护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条例、禁令。引导开发企业、开发商、“法人”,遵守法律、法规和维护生态安全的相关规定。变单一的打击查处型为教育服务型的转变。

  (二)、加强警务保障能力建设。要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政法经费保障工作的意见》精神,州、县两级生态安全警察机关要积极主动地向当地党委、政府和财政部门做好汇报,参照地方行政公安经费保障标准、努力将生态安全警察机关经费保障纳入中央、省级和地方财政预算。积极配合上级森林公安机关做好重点项目建设,解决无房县局和派出所的业务办公用房和各项建设资金难以到位的问题,加快县局及派出所业务办公用房建设步伐。同时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对生态安全警察局、派出所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努力加大装备配备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实现县级生态安全警察局、派出所有独立办公用房,提高装备建设中的科技含量,派出所全部达到三级以上标准。

  (三)、切实推进“三项”建设。一是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科技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犯罪与反犯罪的较量更多地体现在对科技手段的运用和对情报信息的掌握上。要高度重视情报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基础信息数据采集和数据库建设、及时掌握,研判重点区域,重点人员的动态信息。大力推进网上办公、网上办案、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加快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升执法公信力。生态安全警察执法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安全警察机关的执法权威和地位,积极协调地方行政公安、检察、法院等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生态安全警察机关独立行使涉及危害生态安全违法犯罪案件的刑事侦查权和行政处罚权,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对危害生态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加大对森林火灾案件的查处力度。三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要求,以深化“大走访”活动为基础,进一步拓宽密切警民关系的新思路、新举措,推动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三、践行“生态立州”

  多年来××州森林公安机关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为维护林区社会稳定,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捍卫国土生态资源安全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担负起了守护一片绿色、维护一方平安的光荣使命,全州广大森林公安民警发扬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乐于奉献、勇于拼搏的革命精神,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夜以继日的开展工作。更名后的生态安全警察机关广大民警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认识到从今往后的工作职责再不是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这个概念。职责、职能已经扩大到从陆地到大气这万事万物的保护上了!这就是“生态”。历史赋予了生态安全警察机关维护生态安全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使命,我们一定要不辱使命、迎难而上、勇挑重担,践行“生态立州”,全面维护我州生态环境安全。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篇(6)

  为了贯彻十六大关于经济特区要在体制创新上有新突破的要求,同时也为了加快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步骤实施,厦门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5月进行新的行政区划调整,设立翔安区。在新修编的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空间拓展时序安排上,翔安区的发展设计是:翔安区作为厦门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辅城,远景发展为城市副中心。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入调整,翔安区已进入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区域生态系统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正处在全方位的改造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面临着更多压力和挑战。如何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维护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是促进翔安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厦门市开拓城市发展空间、建设生态城市的需要,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2生态安全格局问题辨识

  目前存在的主要威胁翔安区生态安全的问题包括:

  首先,林地和农业用地不断减少,使这两种组分所担负的生态功能被削弱。随着城市化过程,自然和农业用地类型向建设用地转移的趋势仍将延续,生态稳定性维护用地总量不足的矛盾将进一步突出,区域生态系统就会变成一个稳定性维护机制非常脆弱的系统。

  第二,城镇建设用地的持续扩张,区域交通系统的发展,形成了大量线型景观,建成区逐渐连成片,割裂了原有大片的生态空间,导致了区域景观破碎化趋势,影响到了区域生态稳定性。就目前发展趋势看,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干扰改造活动还会继续下去,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区域的植被覆盖度,也使得各自然景观组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受到阻碍,降低自然生态系统对区域生态安全性的维护功能。

  第三,养殖业的旧有规模,使得滨海滩涂和浅海水域集中分布区分隔,降低了自然湿地景观的连通性和整体性,显著增加了海岸带生态脆弱性程度。

  第四,由于现代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原有的安静的田园气氛被彻底打破。大量土地被开发利用,致使绿色空间不断下降,生物保障能力损失严重,形成了上述各种生态安全问题,再加上各种污染物质的排放,全区环境的舒适性和美学价值已大打折扣。

  第五,随着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进行,未来翔安区的经济和社会也会以超常的速度发展,对于区域生态系统的改造也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强度和幅度。这会使本区在进行土地开发建设以前缺乏必要的生态可行性论证,建设的同时又大都没有考虑必要的生态恢复和补偿建设,如此的强度和速度致使其对局部生态系统的影响己经超出了生态系统自身的忍耐限度,使局部的生态系统往往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生态安全性极低。

  3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资源基础分析

  安全格局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全面了解自然本底状况和现状景观组成及空间布局的基础上。生态景观组分及可利用土地的现状分布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前提。区域的自然骨架包括大的植被地带、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生态环境脆弱区、水体廊道、小的块状绿地等人为廊道。它们构成了区域性与局部人工环境的保护体系与保护屏障,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前提条件。

  3.1植被带

  全区自然植被主要分布在境内的五块地区,即东北部的溪园内区、大帽山林场区以及东部的白云飞-锄山林区、鸿渐山、香山。但是由于周围地区土地开发活动的蚕食,使得大片的植被区逐渐被道路或城镇建设用地所隔断,呈孤岛状分布。林地的覆盖率偏低,树种单调,林相结构单一,缺乏观赏价值。

  3.2土地资源

  翔安区仍有大量适建用地可供城市发展,土地的可塑性很大。区内目前仍存在着一定规模的农田,其面积占总面积的44%,从空间分布上看,全区农业耕作地的集中分布区已随着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而逐渐缩小。翔安的工业用地分布比较散乱,存在规模小、土地浪费严重的现象。翔安区的滩涂资源丰富,目前有49.73km2,集中分布在翔安区南部,沿着海岸分布大量的养殖池塘,近些年来盐田也不断转为他用。

  3.3绿地

  城区目前公共绿地严重缺乏,无成规模的社区绿地及街头绿地。

  3.4水库坑塘

  区内仅有曾溪水库和古宅水库等小型水库,地表水和地下水缺乏。就近期供水基本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要,但从长远来看,水资源缺乏将成为本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区内散布大大小小的坑塘,也受到人工干扰影响及自然因素影响,不稳定而变化明显。东坑湾已经成为区内最大的人工围堰内湾水域,作为区域开发的重点,应对东坑湾进行大规模的水域环境整治工程。

  3.5河流水系

  区内较大的河流为九溪,它作为翔安难得的生态开敞空间,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价值。多年来九溪水质污染严重,农业、养殖业等侵占河道现象明显;河流的连续性较差,河流的保护宽度很窄;部分河段被人工固化,水陆交界带的自然生态过程被破坏。

  3.6交通道路

  交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路网结构不成系统。整个区域的交通道路,仍然在完善建设中。

  4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策略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区域生态安全网络的建设过程,加强生态安全关键点和关键地区的建设,在生态节点与节点之间应形成生态走廊,使得一定区域的生态战略点之间保持良好的结构和功能联结,从而为研究区域的城市化过程建立维护城市人居环境、维护景观生态过程安全的有效生态网络。网络通常由廊道、节点、廊道效应区组成。

  4.1区域关键地段的辨识和生态建设

  所谓关键地段,是指这些维持景观的连续性具有战略意义或者瓶颈作用的景观地段。通过这些关键地段的景观保护和建设,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并使人类为保护生态系统所付出的经济代价降到最低。通过生态健康格局评价,来辨识整个区域的关键区。

  4.1.1生态健康关键区

  ①翔安东北溪园内-大帽山林区、白云飞林场、香山风景旅游区:在这些区域植被集中覆盖区,要严格约束其内部的开发活动,以避免自然植被破坏和损失。

  ②曾溪水库、古宅水库:它们是翔安区重要的水源地,加大植被覆盖度,发挥涵养水源的作用。

  4.1.2生态亚健康关键区

  翔安区发展的空间结构为“一心、五片”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十字形”轴线分布的产业空间结构(“一心”指城市中心区,“五片”指新圩农业保护片区、马巷工贸片区、东坑湾高档居住片区、刘五店-澳头港口物流园区、大嶝-莲河对台特色产业园区)。分布格局正好处于目前生态亚健康状态区域。这些生态亚健康状态的点和局部,包括:

  ①崎头-下潭尾-琼头地段、下后滨,澳头,莲河等滨海岸段:这些岸段目前以水产养殖功能为主,今后应对养殖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规范养殖;局部地段可以用恢复沿海防护林和红树林等植被来改善和恢复岸线的自然属性。

  ②马巷、新店、大嶝等城市组团。

  通过合理的规划手段,约束未来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方向和空间分布,对城市建设区形成良好的分割。尽量利用现有的生态基础建立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带,可以利用人工林地、园地和农田等生态空间构架这样一些组团隔离带。在适合地段引入适量的绿地类型景观。注重居住区和工业园区的绿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景观形象。通过建成区内部的土地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增加开放空间和绿地覆盖。要合理选择持久、稳定存在的林种、树种,一般以乡土植被为宜。

  4.2生态节点建设

  生态节点又称踏脚石(steppingstone),是整个区域生态体系或者景观格局中,一些面积较小但至关重要的区域。这些节点一方面形成区域安全网络的关键保护点,对区域生态安全起着控制点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改善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价值。

  ①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节点。农业面对快速扩展城区空间的压力,农业土地资源消耗很快。保留一些重要的基本农田,一则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再则可与城市绿化隔离带相结合,成为城市绿色的开敞空间,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②东坑湾水域、澳头滩涂节点,这些区域作为重要的湿地鸟类物种栖息地加以保护。

  ③鳄鱼屿、刘五店海域,作为重要海洋珍稀物种中华白海豚和文昌鱼的栖息地保护区。

  ④下谭尾、九溪入海口的红树林恢复区,作为重要生态系统恢复区加以保护,防止填海造地等开发活动对其破坏。

  ⑤区域内面积大于1km2的坑塘水体。

  ⑥生态廊道网络的节点,主要指生态空间网络系统的交叉点处形成的生态节点,特别是大型立交桥周边地区形成的绿化空间节点,也包括与绿色通道相连的公园、湿地等;

  ⑦建成区内独立的开敞空间,主要指是一些建成区内集中分布区的大型城市公园或绿化广场。这些节点也是区域生态安全网络建设的有益补充。

  区域生态节点的保护和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区域生态空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有助于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有效地约束城市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展,减少局部地段的景观破碎度和城市化速率。

  4.3生态廊道的建设

  自然生境之间的生态连通性是衡量区域生态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而生态廊道则是实现和维持生态连通性的主要手段。廊道的结构是影响廊道生态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河流廊道还是道路廊道,都应该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出发点,植物的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最好是将周围的植物群落引入到廊道结构之中,在树种搭配上乔、灌木结合,使廊道结构趋向于自然状态或者半自然状态。

  4.3.1河流廊道的建设

  针对九溪展开生态与景观综合整治十分必要,主要措施包括:

  ①保持河道的自然地貌特征,保护自然形成的浅滩、沼地;

  ②满足物种栖息地的多样性植被群落;

  ③水质治理,严格控制河流的水污染;

  ④建设生态驳岸,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间的交换与调节,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

  ⑤划定河岸两侧100m范围为河流的缓冲区,限制人类活动;河岸两侧30m内的范围作为河流廊道必要保留的宽度,其范围内必须保证良好的植被覆盖度,保持和恢复生态群落的完整性。

  4.3.2交通廊道的建设

  交通廊道对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或者特定区域来说,是一种干扰型的廊道,在廊道设置方面,要有意识地减少这些干扰,尽可能避开生态系统完整且脆弱的区域;尽量避开野生动物的生态廊道,不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在道路两旁建设一定宽度的绿色植被廊道。

  4.4区域安全格局的生态网络及其建设

  4.4.1生态网络构架

  整体生态空间格局的连续性程度是衡量城市生态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态网络的增加被认为是提升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生态价值较适宜的方法。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在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评价和趋势分析基础上,加强生态安全关键点和关键地区的建设,在生态节点与节点之间形成生态纽带,使一定区域的生态战略点之间保持必要的联结,从而形成区域生态安全网络。就翔安区而言,就是利用组团分隔带、山地林地和滨海自然保护区,形成相互联系的生态空间构架,以增强防灾(台风、虫灾)、消除热岛效应、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境功能。

  因此,合理组合全区现有的以生物生产过程为主的生态系统类型,并结合上述关键点与关键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改造,建设具有区域意义的大型生态轴线,实现对全区现有以及未来城市建成区的有效生态分隔。生态轴线的具体构成如下:

  ①溪园内-大帽山林场-白云飞轴线;

  ②澳头-刘五店-鳄鱼屿滨海滩涂轴线;

  ③小嶝-大嶝-澳头浅海滩涂轴线;

  ④香山-东坑湾轴线;

  ⑤九溪及其生态缓冲区轴线。

  4.4.2区域生态轴建设

  山地林区轴线是生态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对于维护全区生态稳定性具有其他景观类型无法替代的作用。完善林地组分结构和功能,建立未来景观舒适性。增加各生境斑块的完整性和连接度,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并通过溪流廊道和交通廊道,将自然引入城区。

  对于滨海滩涂浅海轴线,应科学确定岸线和海域功能分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总体效益最优化。尽可能保留和恢复自然景观和自然生态岸线,如珍稀海洋物种栖息地和红树林、滩涂湿地等特殊生境。控制海域污染,适合地段恢复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

  以九溪两侧绿带为竖轴,以香山-东坑湾绿化渗透空间为横轴,构成翔安城区十字形的绿化主轴。

  5结语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将景观生态学原理和规律比较合理地运用于实践。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规范无序的超强度的城市建设行为,使其对区域的生态安全不致造成无法逆转的破坏。以经济和高效的景观要素的配置状态,使自然空间与城市空间各得其所,相互协调,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实现区域经济、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从翔安区目前的景观组分比例和空间分布形势来看,基于现存的生态景观,以有限的土地资源来进行安全格局的构建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海湾型城市建设过程中总体生态安全水平下降的趋势,最终实现区域生态安全状况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陈鹏.基于遥感和GIS的景观尺度的区域生态健康评价——以海湾城市新区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2007,27(10):1744-1752.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篇(7)

      绥化市位于松嫩高平原中部,东经124°13′—128°30′,北纬45°03′—48°02′,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是松嫩高平原黑土区内具有很强代表性的区域,也是黑龙江省13个地级市(区)之一,下辖1个区、3个县级市和6个县。2009年末,绥化市土地总面积34854km2,其中耕地面积165.74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7.55%,年末总人口58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比重达到73.2%;地区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339.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605.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由98.7亿元增加到208.7亿元。绥化市地势平坦,土质优良肥力较高,日照时间长且雨量充沛,适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是国家储备粮大区之一。2000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正式批准绥化市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其绿色产业的发展进入了正规化,2001—2009年,粮食商品率由60%提高到80%以上,粮食总产量由467.1万t增加到1119.43万t,占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的1/4。

      2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国内外关于构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还没有共识。本文在选取评价指标时,从研究区人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出发,考虑了耕地资源承受的压力及其对耕地质量的影响,以及社会对这些变化的影响,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基础上[15-17],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准则层选取了20个评价指标构建研究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3研究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3.1数据来源

      本文基础数据来源于2001—2009年绥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黑龙江统计年鉴》(2002—2010),部分指标数据由原始数据整理计算得到,限于篇幅原因不一一列出。

      3.2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生态安全评价是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标间缺乏统一的度量标准[18]。为了消除不同量纲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本文采用极差变换法对所选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便于进行指标值对比和综合测评分析。

      3.3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将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综合考虑主观意向和客观数学理论,突破单一方法确定权重的局限,客观地反映各指标层对目标层的影响度(表2)。(1)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指标权重向量为W1=(W1W2…W20);熵值法确定的指标权重向量值为W2=(W*1W*2…W*20)T;(2)确定组合权重向量WC=(WC1WC2…WC20)T,令:WC=θ1W1+θ2W2,其中θ1、θ2为组合权系数向量的线性表出系数,θ1,θ2≥0,且满足单位化约束条件:θ21+θ22=1。对原始数据作无量纲化处理以及对θ1、θ2进行归一化处理,按照上述确定组合权重方法计算得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值。

      3.4综合评价值的确定

      根据标准化后数据和指标层的权重,计算指标层中各因素的综合评价值,通过指标层中各因素的评价值和对目标层的权重,计算得出2001—2009年绥化市耕地生态安全的最终评价值。Di(ω)=∑nj=1Xij×Wji=1,2,…,m;j=1,2,…,n式中:Di(ω)———综合评价值;Wj———第j个指标的权重;Xij———第i个指标的标准值;n———指标个数。综合评价值的大小反映了各年份耕地生态安全的高低程度。评价值越大,安全性越高;评价值越小,安全性越低(表3)。

      3.5评价标准的确定

      目前,对于耕地生态安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本文根据研究区耕地生态环境现状,参考有关文献[19-23],将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值划分为5个等级:恶劣级、风险级、敏感级、良好级和安全级(表4)。

      3.6评价结果分析

      评价结果表明(表3—4),2001年绥化市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值为0.3859,生态安全等级为Ⅴ级,安全程度处于恶劣级,生态环境受到很大破坏,生态功能低下,生态灾害严重;2002—2004年生态安全评价值由0.4703增长到0.5807,生态安全等级为Ⅳ级,安全程度处于风险级,随着政府对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是生态问题仍然突出,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灾害较多;2005—2009年生态安全评价值均处于0.6~0.8,生态安全等级有所提高,处于评价等级中Ⅲ级,安全程度为敏感级,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破坏,但可以维持基本功能。由评价结果可以看出,虽然2001—2009年以来,绥化市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值呈总体上升趋势,但绥化市耕地生态安全问题仍然突出,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退化,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破坏,但尚可维持基本功能,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恶化,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自然灾害严重,2001—2009年间,绥化市耕地受灾面积累积达到1005万hm2,洪涝灾害、龙卷风侵袭都给绥化市耕地生态安全带来很大威胁;(2)工业废水过量排放,2003年绥化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71.24%,达9a间最低点,工业废水的过量排放,使得绥化市本来就少的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地表水质不断恶化,耕地生态环境恶化;(3)2001—2009年间,绥化市固体废物排放量增长1.45倍,空气质量恶化,但2003年后,由于洪涝灾害成灾率及其直接经济损失大幅度下降,生态环境质量又有所改善;(4)人口不断增长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虽然绥化市的人口控制工作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人口增长的趋势仍未得到控制,绥化市现仍然是黑龙江省的人口大市,2001—2009年间,绥化市人口平均增长7.11‰,人口对耕地的压力呈上升态势;(5)农药化肥大量施用,根据统计资料可知,2001—2009年绥化市的化肥、农药使用强度逐年都在增加,农业生产中滥施化肥和农药,在很大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4耕地生态安全驱动力分析

      因耕地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主要取决于耕地利用的压力因素、状态因素和响应因素的综合变化情况,而各因素又最终受到指标层各因子的影响。要对耕地生态安全情况进行把握,对耕地生态安全影响因子(驱动力)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影响耕地生态安全的因子错综复杂,相互之间耦合关联,给研究带来困难。因此,本文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区域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若干个自变量压缩成几个独立成分,以此来减弱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干扰,并以上文指标体系中2001—2009年各指标序列资料作为基础数据,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样本进行计算,分析对绥化市耕地生态安全产生影响的驱动力。

      4.1结果总体分析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篇(8)

  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开矿采石作业和房地产开发破坏了原有地貌和植被,致使水土流失,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加强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当今首要问题。水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应从维护国家安全、全球安全,维护人类自身安全的角度出发,建立与健全水环境安全的法律制度和保障系统,进行环境风险识别、评价、预报、预防、控制、消除,保护人类在生产、生活与健康等方面不受水环境污染和破坏等影响,为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需的基础。

  一、城市水土流失现状

  (一)当前城市水土流失的特点

  和研究山区水土流失和防治一样,城市水土流不容忽视,其特点水土流失速度快、流失面广、流失点多等。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速度提高,各种新科技、新技术的运用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快;这些特点给水土流失的治理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治理水土流失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势必成为一场持久的攻坚战。

  (二)治理城市水土流失的措施

  首先,要完善政策制度法规,不仅严厉查处各种无视环境的开发行为,而且还要提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加入到水保队伍中来;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城市市民参与水保的积极性;三是要做好规划,在规划上充分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景观、美化环境与水土保持的结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四是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各城市应坚持贯彻“水土保持,人人负责”的原则,国家、个人、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共同参与,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城市水土流失治理。只有做到以上几点,城市中水土流失的状况才能从根本上扭转。

  城市水土保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且各个城市情况不一,城市水保重点也不一样。有的城市重点开展城市水系整治,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和防洪抗灾的整体能力,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有的城市则把城市基础设施和开发区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治理作为重点,禁止随意倾倒建筑渣土和生活垃圾,防治水土流失危害,避免水土乱流、地面,减少泥沙淤积;有的城市对市区周边的开山、采石、挖砂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对城市周边采石取土、矿山开采清查整顿,要求按照水土保持方案进行治理;有的城市将城郊接合部的水土流失防治纳入了城市水土保持范畴,城郊产业开发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为市民提供一个健身、休闲、游览观光的活动场所。

  二、城市水环境的生态安全问题

  (一

上一篇: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下一篇: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