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知道星云大师,但你不一定知道他为什么叫星云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2-11
手机版

  

  “出家还在家,含笑指琼花,慈悲千万户,天地一袈裟。”

  1

  1927年8月19日,在北伐军枪炮声中,

  一个叫李国深的孩子降临扬州江都小镇。

  李国深出生时,半边脸红,半边脸白。

  母亲认为生了个妖怪,几乎不敢抚养他。

  怕吓着邻居,她常用绳子把儿子拴起来。

  直到两岁多,李国深的脸色才恢复正常。

  

  1937年,李国深的父亲去南京谋生。

  后遭遇南京大屠杀,从此杳无音信。

  1939年,始终放不下心的母亲,

  决定带李国深去南京打听丈夫下落。

  路途中,碰上了正在操练的伪军,

  李国深觉得好玩,便跑过去看稀奇。

  一过去,就碰见了栖霞寺的知客僧。

  知客僧见他方面大耳,很有慧根,

  随口问道:“你愿不愿意做和尚?”

  李国深回答:“愿意!”

  半小时后,一个大和尚走了过来,

  “听说你要出家,拜我做师父好吗?”

  李国深说:“好啊!”

  大和尚便过去找李国深母亲,

  一开始,母亲怎么也不同意,

  当听到“可以读书识字,我会好好栽培他”之类的话,

  母亲动心了,叹一口气:“好吧!”

  1939年,12岁的李国深,

  就这样懵懵懂懂在栖霞寺出了家,

  “师父赐我法名‘悟彻’,号‘今觉’。”

  

  2

  15岁那年,今觉正式接受三坛大戒。

  今觉走到第一位戒师跟前,戒师问:

  “是师父叫你来的,还是你自己发心来的?”

  “弟子自己发心来的!”

  戒师拿起柳枝,照头一阵猛打。

  今觉一脸迷茫:“我有什么错吗?”

  戒师:“好大胆,没得到师父允许,自己就敢来受戒。”

  今觉走到第二位戒师跟前,戒师问:

  “是师父叫你来的,还是你自己发心要来?”

  今觉赶紧说:“师父叫我来的!”

  戒师拿起柳枝,又是一阵猛打:

  “假如师父没有叫你来,你连受戒都不要了吗?”

  今觉走到第三位戒师跟前,戒师问:

  “是师父叫你来的,还是你自己发心要来?”

  今觉回答:“师父叫我来的,我自己也发心要来。”

  下面再有戒师,还没有开口问今觉,

  今觉就把头伸出去:“你要打就打吧!”

  后来,今觉才懂得这番遭遇的意义。

  所谓“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

  就是把你“打得念头死”,然后才能“许汝法身活”。

  “当初我心中虽然不服,但后来终于懂得:

  在无理之前也能放下,这才是学佛的开始。”

  

  受戒之后,寺里派他去管理图书馆。

  “图书馆原本归栖霞师范学校所有,

  但师范学校随军队撤退去了重庆,

  就把所有书籍留给了栖霞佛学院。”

  今觉从此便有了书看

  “看《精忠岳传》《封神榜》《水浒传》,

  看《七侠五义》《三国演义》,

  看《莎士比亚全集》《战争与和平》……”

  三年中,今觉把图书馆的书都看了个遍,

  就此而爱上了文学,没事就会写上两笔。

  

  18岁那年,今觉考进焦山佛学院。

  焦山佛学院,有佛学界“北大”之称,

  当时授课的老师,

  如雪烦长老、芝峰法师、圆湛法师等,

  都是大师级人物。

  在那两年里,今觉如饥如渴啃读经书。

  “每天大家都睡了,

  我还在撰写文章,

  我偷偷办了本刊物,

  取名为‘我的园地’。

  我把每天的读经体会,

  以散文、小说等形式发表在上面,

  而读者就是我自己。”

  

  1947年,今觉结束学习生涯。

  奉师命回宜兴大觉寺整顿寺务,

  其间并受聘担任白塔小学校长,

  教授学生国语、公民等课程。

  一次偶然,

  今觉在翻看《王云五大辞典》时,

  看到了书中一副壮阔的“星云图”。

  上面解释:“宇宙未形成之前,无数云雾状的星体结合,又大、又古老、又无际。”

  “我非常欣赏这种浩大无边的境界,

  也希望自己能在黑暗中给人光明,

  于是把法号改为‘星云’。”

  改名时,今觉万万不曾想到,

  “星云”后来会成为佛教界响当当的名字。

  

  3

  1947年,鉴于国势飘零、人心涣散,

  星云四处筹款,创办了《怒涛》月刊,

  倡导用“人间佛教”来回归佛陀本怀。

  说到人间佛教,就不得不提太虚大师。

  抗战期间,太虚大师发出一记狮子吼: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亡,僧伽有责。”

  太虚大师提出:

  佛教不应该消极避世,

  而应该以出世的精神,

  来做入世的事业,

  “佛教开创人释迦牟尼佛,

  就是人间的佛陀。

  他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

  成道在人间,度化众生在人间,

  这说明,佛陀是以人间为主的,

  佛教怎可以脱离人间而存在呢!”

  

  太虚大师

  其实,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

  一直和人间、民众关系密切。

  但及至明朝,因朱元璋年轻时做过沙弥,

  故而了解佛教四姓皆摄的包容性,

  所以即位后便命令出家人到山林中去修行,

  从此便让佛教脱离了社会。

  清代以降,除了丧葬超度,

  佛教基本不和民众发生关系,

  僧伽素质由此逐渐低落,僧格不彰,

  一般只会超度诵经,谈不上弘法布教。

  所以,佛教便停留在“葬仪的宗教”,

  对社会、对群众起不了多大作用。

  士大夫也渐与僧道绝缘,贬为下流。

  所以,太虚大师才会倡导以“人间佛教”来振兴佛教。

  但老一辈教界大德认为太虚主张离经叛道,

  纷纷对其口诛笔伐。

  但太虚的主张却引起了星云的强烈共鸣。

  

  太虚大师

  1946年,太虚大师圆寂。

  佛教改革呼声随之戛然而止。

  圆寂时,太虚大师极为感慨:

  “我一生的改革史都是失败的改革史。”

  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主张,

  会在一个叫星云的僧伽心中深深扎根。

  星云创办了《怒涛》杂志,

  就是想革故鼎新,推广新佛教。

  当时正逢内战,路边死伤者随处可见。

  星云目睹惨状,心生不忍,

  便组织了僧侣救护队,以救伤恤亡。

  1949年,僧侣救护队虽然建立了,

  但僧侣们却对救护知识一窍不通,

  “我便想带领大家到台湾进行专业培训。”

  这年夏天,星云率领70多名僧侣,

  坐船抵达了事前茫无所知的台湾。

  他的生命之河,迎来第二个大拐弯。

  

  4

  谁知一到台湾,队伍就散去一半。

  星云赶紧和台南训练司令孙立人联系,

  希望到军中学习救护知识。

  孙将军说:“救护队先要学点军事常识,才能确保安全。”

  于是,僧侣救护队参加了新兵训练。

  谁知一番训练后,长官看上了星云,

  认为他能文能武,不可多得,

  要保送他去读陆军军官学校。

  孙将军也致电勉励:“保证10年升将军。”

  星云回答:“我是出家人,只想当好和尚。”

  于是,星云便离开了新兵训练营。

  此时回大陆已不可能,那去哪儿呢?

  “便只有寻找寺庙挂单。”

  当时大陆过来的人,常被疑为“匪谍”,

  所以,寺庙都不敢接待大陆僧人。

  

  忆起同学大同师兄在宝觉寺任主持,

  星云便赶往投靠,可到达宝觉寺时,

  方知大同师兄因被冤为匪谍,已逃亡香港。

  星云只好赶往十普寺,询问能否挂单。

  一问,立马遭到几位长老喝斥:

  “你有什么资格跑来台湾?”

  告辞十普寺,星云又前往善导寺。

  “因得知旧识大醒法师正在善导寺。”

  抵达善导寺,星云在雨中站了两小时,

  但大醒法师一直不肯相见。

  …………

  

  这样饥肠辘辘奔波了一个月,

  星云最后来到了中坜圆光寺。

  圆光寺比丘尼中,有位智道法师,

  没想到认识星云,也熟悉他经历,

  便在住持妙果老和尚面前讲了星云许多好话,

  妙果主持这才收留了星云。

  为感念老和尚慈悲,

  星云领了许多粗重活。

  每天打60桶水,供师兄们梳洗食用。

  每天尚未破晓,就上街买菜做饭。

  每天既要典座行堂,又要洒扫庭院。

  没有清洁工具,就用手指抠洗厕所臭秽。

  …………

  由于刻苦耐劳、勤奋上进,

  星云很快获得了僧众们的好感。

  

  奋力工作之余,星云仍惦念写作。

  有一次外出帮忙佛事,得了20块钱,

  “赶紧跑去买纸买笔,欢喜之情终身难忘。”

  每天劳动完毕,星云便伏案写作,

  但没想到这却被很多人视为偷懒。

  一位常在寺中帮忙的信徒还劝他:

  “法师,你要去工作,不然没饭吃哟!”

  从此,星云只有偷偷摸摸写文章弘法。

  《自由青年》《人生》等报刊杂志,

  时不时就有“星云”的名字出现。

  在圆光寺呆了两年后,

  星云受邀去了新竹,

  在佛教会创办的佛学院担任教务主任。

  在这里,星云的才华开始显现,

  得到僧伽、信徒的认可和喜欢。

  

  1952年,宜兰的居士不断前来新竹,

  想请一位法师去宜兰讲经弘法。

  宜兰交通闭塞,往返只有两种方法:

  要不就是经九弯十八拐、险象环生的北宜公路;

  要不就是搭乘火车,但要五个小时,

  中间经过很多山洞,会弄得面目全非,

  脸上、身上、鼻孔里都是黑煤灰。

  法师们去过一次后,就没人愿去第二次。

  于是,居士们找到了星云。

  星云爽快答应:“好啊!”

  1953年新春,星云一路颠簸,

  坐了五小时火车来到宜兰雷音寺。

  雷音寺是坐落在宜兰北门口的一间小庙,

  旁边几间厢房已被三家军眷居住。

  星云到达时,佛殿前还挂着腊肉咸鱼,

  晾晒着一些妇女、儿童的衣服。

  “佛堂看起来就像一个破败的大杂院。”

  

  待到讲经时,已是晚上7点。

  简陋佛殿里,星云的声音响起。

  信徒们围坐一旁,凝神恭听。

  正讲到紧要处,殿外人群喧嚷不已。

  星云急中生智,把灯一关,

  只留下佛前点点馨香。

  喧哗者被突来的黑暗惊慑,骤然噤声。

  只见星云身形端坐、宝象庄严,

  清晰洪亮的说法声,一句句传入耳中。

  店外纷乱的人群,竟一个个安坐下来。

  星云庄严吐声,大众肃然静听。

  那画面,虽昏暗,但极是震撼人心。

  讲完《普门品》后,星云自己都惊呆了,

  “没想到竟有108人皈依三宝。”

  

  “当时我并没有嫌弃雷音寺,

  但也没有打算长久居住,

  因为这里实在没有居住的条件。

  讲完经后,我就回到了台北。”

  谁知星云回到台北后,

  每天都有不少宜兰信徒找来,

  “邀请我再回宜兰讲经。”

  星云被信徒的虔诚所感动,

  当即承诺:“我随后就回宜兰。”

  回到宜兰雷音寺,由于没住处,

  星云每天只能在佛桌下过夜。

  信众见状心疼,便整修出了一间斗室,

  放上一张旧竹床和一台旧缝纫机,

  并把佛前的电灯拉到了房门口,

  让星云可以趴在缝纫机上读书写作。

  26岁的星云,就这样在雷音寺驻扎了下来。

  落脚宜兰,成为星云人生的第三个转折点。

  

  星云大师用来写作的破旧缝纫机

  5

  一位50多岁的居士,听了几十次讲经,

  看了几十年佛书,一直不理解佛法奥妙,

  但听了星云一场,立马豁然贯通。

  “有的法师一讲‘空’,我脑子就真的空掉了,

  但星云师父讲经很生活化故事化,一听就懂。”

  星云的讲解如何通俗易懂?

  选几个“小问答”你就知道了。

  居士:我的小孩不听话、不爱学习怎么办?

  星云:您影印过文件吗?

  居士:影印过。

  星云:如果影印件上面有错字,您是改影印件还是改原稿?

  (场内响起掌声,有人答:改原稿。)

  星云:原稿和影印件同时改,才是最好。父母是原稿,家庭是影印机,孩子是影印件。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父母更是孩子的未来。

  居士:喔,我明白了!

  

  一位女士不停述说苦难,没完没了。

  星云打断她说:你的苦还真多呀!

  女士:别人诉苦最多需要三天,我诉苦需要三年!

  星云:那是什么时候的苦?

  女士:前几年。

  星云:那不是过去了吗?为什么还紧抓不放呢?你拉出的粪便臭不臭?

  女士:当然很臭啦!

  星云:现在粪便在哪里呢?

  女士:拉完就冲掉了。

  星云:为什么不把它包起来放在身上?见到人就拿出来说:我被这东西臭过?

  女士:那多恶心!

  星云:苦难也是一样。诉苦就如同把粪便拿出来向人展示,既臭自己又臭别人!

  女士:我懂了!

  “星云法师最能圆融阐释佛法大义,

  他的演讲常常未提一个‘佛’字,

  但却能入木三分地打动人心。”

  

  于是,星云的声名便不胫而走,

  众人对他的威仪博学十分佩服。

  不知道他名字的人,

  就称他为“北门口的师父”。

  这个身材高大、为人热忱的和尚,

  很快成为宜兰的一道风景。

  当时宜兰有一条中山路,

  每当星云路过,

  信徒和民众就惊呼:“快看快看,师父来了。”

  

  驻扎宜兰后,为弘扬佛法,

  星云推出了一系列创新。

  白天讲经后,夜晚无人时,

  星云就趴在缝纫机上提笔撰文,

  经常写到次日破晓,方才休笔。

  于是,很多报刊上,

  开始出现“星云”的名字。

  他撰写的《释迦牟尼佛传》,

  被改编成连续剧《佛祖转》,

  在台视八点档播出。

  他撰写的《玉琳国师》更是厉害,

  先被广播电台列为小说选播,

  后被拍成电影《千金小姐万金和尚》,

  最后又数度被改编成舞台剧。

  星云,一下成了“佛教明星”。

  

  “佛教要推广,需要青年的力量。”

  星云深谙年轻人追求时尚的心理,

  便购买了幻灯片、投影仪、宣传车,

  “我想利用新科技吸引青年们的注意。”

  根据年轻人爱唱歌、爱交朋友的特点,

  星云又成立了台湾第一支佛教歌咏队,

  于是,一大批喜欢唱歌的青年应声而来。

  为了提高青年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星云成立了台湾第一个佛教文艺补习班。

  于是,一大批喜欢写作的青年应声而来。

  随后,星云更是脑洞大开。

  成立了台湾第一个佛教文艺社,

  成立了台湾第一间佛教念佛堂,

  成立了台湾第一个佛教读书会,

  …………

  这一个个开创性的第一,

  “吸引了许多优秀青年来参与,

  其中不少得到感化,

  随我皈依,出家入道。”

  他的声名,也因此传遍了全台湾。

  

  声名一响,各地信众一知,

  便纷纷邀请星云去当地讲经。

  星云四处奔走,依然供不应求。

  “于是,我有了培养专业化人才的念头。”

  1964年,

  星云在高雄寿山寺创办了寿山佛学院。

  第一届,招收了20余名青年学生。

  不料这一授课,竟也是供不应求。

  很快就有了第二届、第三届,

  学生日渐增多,寿山寺已无法容纳。

  星云既高兴又烦恼,常常感叹:

  “能有一座很大很大的道场就好了。”

  说来也巧,这个感叹不久就变成了现实。

  

  星云大师在佛光山勘测地形

  6

  不久,星云看中了澄清湖一块地。

  心愿一透露,信徒们便纷纷捐款。

  但钱凑齐了,正准备签约时,

  弟子依严感叹:“澄清湖是观光胜地,我们在这里建庙,真是沾光,游客一定会顺道前来参观。”

  谁知星云听后,却心念澎湃:

  “我希望创建的道场,

  能吸引人专程前来礼佛参拜,

  而不是沾光顺道。”

  星云立刻放弃了这块地,

  弟子、信徒们叹息不已。

  1966年,一对越南华侨夫妇筹款,

  在高雄买了一处山坡,想建海事专科学校,

  但因与合伙人意见不和,项目夭折。

  于是夫妇俩想把这块地卖出去还债,

  但此地偏僻荒凉,到处兜售都无人承接。

  夫妇俩辗转找上星云,希望他援手买下,

  “还不了债,我夫妻俩只有自杀一途。”

  星云见状,万般不忍,便说:

  “我筹了一笔钱,正准备买地,那就买你的吧!”

  

  地买下后,

  星云邀约信徒前往了解地形。

  车上,大家踌躇满志,宏愿满满。

  抵达目的地后,下车一看,

  信徒们的心倏一下沉到谷底,

  近看荒草掩径,远望坡高沟深。

  信徒怔住了,异口同声地劝说:

  “师父,算了吧!这种地方,鬼都不会来!”

  面对一瓢瓢冷水,星云却宏声说:

  “没关系,鬼不来,只要人来佛来就好。”

  说完,他没入密林,霎时不见身影。

  两小时,星云回到车前,

  说了一句豪气干云的话:

  “自古名刹古寺都在山上,

  峨眉、五台、普陀、九华皆是如此。

  我们得此机缘,何不接续传统,

  在这荒山之上开创一座佛教大丛林?”

  星云面向荒山,朗声而语。

  一众信徒,皆被他精神所慑,

  心中顿时一片波澜壮阔。

  

  1967年5月16日,

  星云大师举行了开山奠基典礼,

  随后,建寺工程立马展开。

  当时,正值佛教弘扬的低迷期,

  因为“总统”夫人宋美龄排斥民众信仰佛教,

  所以公职人员填写个人资料时,

  都不敢承认自己是佛教徒。

  “在这个众人沉默的非常时期,

  我索性‘一不做,二不休’,

  干脆就把寺院定名为‘佛光山’,

  希望‘佛光普照’,重振佛教。”

  

  寺院开工了,但星云大师却身无分文。

  于是,他带领弟子和义工,

  开始回收塑料瓶、旧报纸、铜线,

  每个塑料瓶能卖0.5元,

  每公斤旧报纸能卖4元,

  每公斤铜线能卖60元……

  筹一笔款,就开一段工。

  星云大师带着弟子和义工,

  砌砖墙、锯木料、挑砂土……

  虽然辛苦无比,但大家同心协力,

  就这样一分一毫地建起了佛光山的一切。

  1971年,佛光山大悲殿落成。

  佛像开光那天,

  参加典礼者超过十万人。

  

  开山建寺后,

  星云大师开始描绘他的壮阔蓝图,

  把佛光山作为实验之地——开创人间佛教、生活佛教。

  星云大师提出了一系列著名论断——

  “佛教衰微,

  是因为过分急于出世解脱,

  致使世人以为佛教是消极厌世的。

  但如果和人间实际生活脱了节,

  国家不爱、父母不孝、族友不亲,

  又怎能存容于天地社会之中呢?

  所以,佛光人要先入世后出世。

  先有入世的事业,然后再求出世的依归。”

  “佛教受社会最大的误解,

  是度死人的宗教,专为人死后诵经超渡。

  我不反对功德佛事,

  但生者比死者更需要佛教。

  所以,佛光人要先度生后度死。”

  “学佛出家的目的固然是了解脱生死,

  但开口闭口‘我喜欢清净’‘我要入山修行’,

  却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学佛要先办好生活上的资粮,

  才能再谈脱离生死轮回。

  所以,佛光人要学会先生活、后生死。”

  

  紧随论断,星云大师提出了“四大信条”

  第一:给人信心。

  第二:给人欢喜。

  第三:给人方便。

  第四:给人希望。

  “我提倡的人间佛教是以‘给’为核心的。

  我们对佛陀的信仰,

  不能只是贪求要求祈求,

  像儿女对父母那样要求这个要求那个,

  这不是信仰的真义。

  信仰的意义不是求,而是给。

  舍己为人,牺牲小我。

  解决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

  

  星云大师在美国创办的西来大学

  如何才能“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方便”?

  星云大师又推出了“四大宗旨”;

  第一:以文化弘扬佛法。

  创办出版社、电视台、图使馆等,以文化弘扬佛法。

  第二:以教育培养人才。

  在世界各地创建佛学院、小学、中学、大学等,以教育培养人才。

  第三:以慈善福利社会。

  创建育幼院、医院、慈悲基金会等,以慈善福利社会。

  第四:以共修净化人心。

  在世界各地创建道场,让信众有依止处所,以共修净化人心。

  随后50年,星云大师率领弟子和信徒,

  在全球各地创建了近300多个道场、16所佛学院、20多个美术馆、30余个图书馆、5所大学、100多所中小学……

  影响之大,深及全球。

  如今的佛光山,

  不仅是中国台湾最大的佛教道场,

  更是“亚洲第一大佛教胜地”。

  

  7

  “夜晚,我爱天空点点明星,

  白天,我爱天空飘飘白云;

  无论什么夜晚,天空都会出现了星;

  无论什么白天,天空总会飘浮着云。

  星不怕黑暗,云不怕天阴;

  点点的星,扩大了人生。

  片片的云,象征着自由……”

  1951年,星云大师在台湾新竹青草湖畔,

  创作了这首名为《星云》的诗。

  

  他的一生,正如诗中所写,

  无论黑暗,或是天阴,

  他都在自由地扩大人生的可能。

  回首自己一生历程,

  星云大师感慨地说:

  “真像是夜晚的星星,

  光芒虽然弱小,

  但总是努力地在闪耀;

  又像天上的白云,

  尽管飘浮不定,

  但是在无限的时空中,

  一颗颗星星,一片片白云,

  所结合起来的星云,

  却能够超越时空,亘古长存。”

上一篇:联赛杯-拉什福德B费进球 曼联两度落后4-2逆转胜
下一篇:医生提醒:60岁以后做体检,没必要每项都做,做好3个检查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