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发现1例疑似阳性、三名回国人员篡改核酸报告、安徽辽宁疫情源头依然未明!寻找零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2-12-26
手机版

  导读:警惕!

  

  图源:视觉中国

  5月21日早上,广州荔湾发布通报,广州市荔湾区发现1例新冠肺炎核酸疑似阳性人员。

  

  昨日(20日),中国驻拉各斯总领馆网站通报,近日在审核赴华乘客健康码时,发现两家中资企业的三名员工篡改指定检测机构出具的IgG抗体检测阳性报告。中领馆将对三人所在企业熔断2周。

  另据国家卫健委消息,5月20日0-24时,辽宁、安徽各新增1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据当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自5月13日安徽六安报告首例核酸检测阳性患者以来,截至5月20日,安徽、辽宁本轮聚集性疫情共报告本土确诊病例21人。直至目前,此轮疫情的“零号病人”仍难以明确。

  寻找“零号病人”的难点在哪?这波疫情的出现到底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信号?下一步又该如何防范?

  广州发现1例核酸疑似阳性

  5月21日,广州荔湾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5月20日,荔湾区在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监测中,排查发现1例新冠肺炎核酸疑似阳性人员。

  详细信息如下:

  郭某,女,75岁,住龙津街道锦龙社区。5月20日下午,郭某因不适步行至荔湾区中心医院就诊。5月21日凌晨,核酸检测初筛阳性。该疑似人员现在荔湾区中心医院隔离排查。

  荔湾区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接报后立即启动疫情处置工作机制,组建联合流调专家队伍,全面细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排查的密切接触者7人已经隔离,核酸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

  为切实保障广大市民群众身体健康,现就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请在荔湾区龙津街道锦龙社区及附近居住工作的市民群众,按照“应检尽检”的原则,听从社区工作人员通知和安排,有序进行核酸检测。

  二、核酸检测结果出具前,请上述区域的市民群众暂不外出,暂不参与聚集性活动,如有不适及时到就近医院门诊就医。

  三、请广大市民群众不信谣、不传谣,加强个人日常防护措施,相关信息会滚动发布。

  三名回国人员篡改检测报告

  5月20日,中国驻拉各斯总领馆网站发布关于对三名回国人员篡改检测报告的情况通报。

  

  近日,我馆在审核赴华乘客健康码时发现两家中资企业员工韦某某(男,35岁)、唐某某(男,49岁)和刘某某(男,29岁)三人篡改指定检测机构出具的IgG抗体检测阳性报告。上述行为违反中国防疫法规,给同航班其他乘客的健康带来重大风险,严重干扰我馆正常审核工作。鉴于篡改检测报告行为极其恶劣,我馆将暂停受理上述三人健康码申请2个月,责成三人所在企业进行整改并对该企业进行熔断2周,在此期间暂停受理涉事企业人员健康码申请。

  为保护广大回国人员生命健康,捍卫国内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我馆将进一步深化与指定检测机构的合作,严厉打击替检、篡改检测报告等违法行为,一经发现,将进行熔断处罚,此外,还将把当事人违规情况报国内主管机构。

  请每位回国人员严格遵守各项防疫规定,按照我馆发布的要求如实进行检测,并在防疫健康码国际版小程序中填报和提交真实信息,切勿心存侥幸,欺瞒造假,做出违反法律和道德的行为。

  安徽、辽宁病例病毒基因序列完全相同

  “零号病人”依然未明

  5月2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有关情况。

  

  图源:中国网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近一周,周边国家和地区疫情依然呈现暴发蔓延态势,我国外防输入的压力持续加大。本轮聚集性疫情累计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1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已派出工作组、专家组在安徽、辽宁指导疫情处置和医疗救治工作。近期的疫情再次提醒,防控之弦必须时刻绷紧,防控措施必须落实落细。

  对于本轮安徽和辽宁聚集性疫情的病毒源头,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我国近期没有本土传播病例,也就是说,出现聚集性疫情的病毒一定是来自境外感染的人,或者是污染的物品,溯源工作正在调查当中。

  从病毒的基因序列来看,安徽和辽宁的病例是完全相同的,应为同一个传播链,在社会层面不会长期存在无症状感染者。一般来说,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比较小,通常只传染给长时间频繁接触的人,如共同生活的人,或者共同工作的人。无症状感染者也不会连续传播一代、二代,即使传播一代或二代,若没有引发临床症状病例,则自动终止;如果出现临床病例,可能引发局部疫情。

  

  本轮疫情确诊病例的行动轨迹,图源:人民网

  从5月14日安徽通报的10个病例的血清学双抗体检查来看,抗体都是阴性的,也就是说感染的时间不长。结合安徽和辽宁两轮筛查的结果来看,这起疫情不会出现像今年年初那样的规模。

  寻找“零号病人”有多难?

  专家:一直是全世界的难题

  安徽、辽宁聚集性疫情发展7日,感染源头仍未明确,寻找“零号病人”到底有多难?据人民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慧表示,这一直是全世界的难题。

  

  图源:人民网

  记者:据新华社报道,目前辽宁营口“零号病人”尚未明确。为什么要寻找“零号病人”?寻找的难点在哪?“零号病人”的确认可以为疫情防控提供哪些帮助?

  王慧:“零号病人”又被叫做“首发病例”“标识病例”,通常是指第一个患有某种传染病,并开始扩散传播疾病的人。

  寻找到“零号病人”有助于最快、最准确地确认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确定最初感染时间,计算潜伏期,进而估计传播的范围和流行的规模,有助于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阻止疫情发展。

  本次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的难度非常大。因为经专家分析,辽宁疫情最早病例的感染时间很可能在4月中旬,这距离病例确诊已经差不多过去了一个月,再加上“五一”长假期间人员流动范围特别大,有的确诊病例活动轨迹涉及多个省市,接触的人非常多,因此谁是本轮疫情的“零号病人”仍然是个谜。其实,寻找传染病源的“零号病人”,一直是全世界的难题。时至今日,埃博拉、SARS等疫情从未明确找到严格意义上的“零号病人”。

  记者:这波疫情的出现向我们传递出什么信号?

  王慧:全球疫情依然严峻,在疫情期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虽然我国疫情基本可控,但只要全球疫情一天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我们就要做好与病毒长期作斗争的准备。

  其次,我国的疫苗覆盖率仍然较低,未达到群体免疫效果。要防止新冠肺炎疫情反弹,疫苗接种刻不容缓。此外,现阶段一些防控措施仍然要坚持,包括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常通风等。

  再次,基层医疗机构存在防控漏洞。本轮疫情所在地的基层诊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接诊了有疑似症状的病人,却没及时上报,未能尽早发现病例。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如果不能守土有责,很容易让疫情防控防线失守。

  记者:此前有的地方就曾出现过医疗机构、诊所等基层“哨点”失灵的问题,基层疫情防控防线该如何筑牢?

  王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网底”,对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的社区防控和关口前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严格做好发热患者筛查工作,优化筛查流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预检分诊和门诊登记,发现不明原因发热、咳嗽的患者,询问发病前14天内的旅行史或可疑的暴露史,按照疾病登记的规范要求进行全面完整信息登记,并就近转诊至设有发热门诊的上级医院。信息登记完成后按时上报。

  二是加强对密切接触人员管理。根据区域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协助落实对来自疫情发生地区人员和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措施,监测健康状况,开展健康管理,发生异常情况及时报告。配合上级疾控机构规范开展病例流行病学调查。

  三是广泛动员和宣传。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依据上级防治机构提供的工作规范、准确信息,科学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及时向辖区居民宣传新冠疫情的防控知识,科学指导辖区居民认识和预防疾病,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防控观念,规范防控行为,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个人防护能力,出现症状及时就诊等。

  记者:新冠疫情还在不少国家肆虐,对于防范未来可能发生的大流行,您有哪些新的建议?

  王慧:全球疫情反反复复,还远远没有结束。面对国际、国内疫情的变化,要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不可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心存侥幸。

  当前,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持续增大,必须时刻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必须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必须强化“人物同防”、做好闭环管理。同时,应加快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尽早建立群体免疫,也要留意病毒的变异对疫苗效果和药物研发的影响。此外,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世界各国之间应建立一个高层级的合作机制来共同努力应对疫情,切实保护人民健康安全。

  中疾控:现有疫苗可以应对印度变异株

  在昨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邵一鸣说,我们现在正在密切关注新出现的印度变异株的情况,正在开展研究,积累数据。

  他说,我们国家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对于印度变异株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我们现有的疫苗还是可以应对这个印度变异株的,可以产生保护作用。

  “病毒在不断变异过程当中,它的变异还会加大,一旦出现现有疫苗应付不了的变异株,我们国家的灭活疫苗是有很快捷的方法来应对的,因为我们只要在投料端加入新变异株的病毒,整个生产工艺不用做丝毫改变,产品端出来的就是针对变异病毒的新的疫苗,所有的相关部门都在密切跟踪,一旦出现了现有疫苗不能应对的变异毒株,我们就会有新的疫苗投入使用。”

  21新健康综合自丨广州荔湾发布、中国驻拉各斯总领馆、人民网、新华社、央视新闻、健康安徽

  编辑丨李欣夷

  图片来源丨图虫创意

上一篇:人体出现这10个征兆,可能提示这个身体系统不好,医生说要多留心
下一篇:国家药监局:由于方法学本身限制,抗原检测可能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