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达成中华崛起之人才的多元目标去教育孩子| 专访海亮教育国际学院校长沈宏睿

栏目:教育活动  时间:2021-07-24
手机版

主持人:各位腾讯的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洞见教育的未来,2021国际学校名校长“智问”的高端访谈的现场,非常荣幸的请到了来自海亮教育国际学院校长沈宏睿沈校长,跟我们的各位网友打个招呼。


沈宏睿: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面对面的对话。


主持人:我们想了解一下中国国际学校知名校长,工作之外生活的另一面。那么,家务劳动一般是您做还是您的家人在做?


沈宏睿:我个人大部分时间住在学校,家务只能自己来做。


主持人:作为一校之长在工作当中肯定会很有压力,平时怎么来释放压力,有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来缓解这些情绪上的焦虑?有没有在工作当中发脾气现象?


沈宏睿:发脾气是一个人表达情绪的重要方式,但需要自我调节和控制,及时压制脾气是关键。关于调节压力的方法,海亮校园是依山而建,所以在校园跑步、运动非常方便也是很好的解压方式。而至于工作中压力影响情绪,不会一味沉浸在情绪里,而是试着去解决问题,因为教育是一个非常需要耐心的行业,尤其是在面对学生、同事、家长时,耐心非常重要。


主持人:您每天沟通最多的部门是哪个部门?


沈宏睿:我们学院相对来讲规模不大,但也五脏俱全。沟通最多的部门是教学处。我们虽然人数不多,但可能也是国际教育的一个特点-班型,选课或走班会使得教学过程变得非常复杂,需要及时进行协调。所以会和教学处的同事进行多多沟通,临时根据一些变动及时进行调整。


主持人:平时怎么来做团建呢?或者跟同事之间在8小时以外有没有更多的接触?

沈宏睿:共进午餐就是很好的机会,在吃饭过程当中可以聊一些稍微轻松一点的话题,也可以把工作中的一些困难互相分享。团建也是非常重要一部分。但是我比较幸运的一点是什么呢?我的同事当中有很多非常年轻而且在国外生活求学经历很丰富,在会议安排、日常活动等方面安排很好。我们还有从美国毕业非常专业的心理老师,可以把减压式项目和团建相结合,很多小细节能够放松心情的同时,也能够让老师在一个更轻松的环境下畅所欲言,提出工作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在这方面减轻了我的很多压力。

海亮教育国际学院校长 沈宏睿


主持人:面对海归教师和本土教师,他们之间有没有什么性格上的差异?您在管理上有没有总结出一些好的经验和技巧?


沈宏睿:近些年,有很多优秀海归加入到国际教育团队。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扎根深牢,所以在日常相处中,海归教师和本土教师没什么不同。但的确海归教师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因为国际学院的教学过程当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从知识传授的角度来讲,所有的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准,从国外留学归国的优秀老师,能够分享给同学们一些海外留学生活经验以及必要技能,也可以帮助家长打消顾虑,同时也能够在我们团队内部互相的学习分享。在将来孩子们出国留学之前,有一个更直观的对海外的了解,而不是仅仅从电视、媒体、文章里面去片面的获得一些信息。


海外留学日常生活中,关于选择课题、人际关系、交朋友、解决困难等技能学习,这是在国内做国际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要让同学们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不仅仅是说有一个很漂亮的成绩单,或者拿到一个名牌大学的录取申请,更多的还是具有长远发展的眼光。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老师,不同教育背景的老师,汇集在海亮,把我们共同发现总结出来的有经验、有价值的东西分享给同学们。教育行业变化迅速,我们希望的能够真正的融合国际优秀资源,让孩子们走上国际舞台,发扬中国文化,学习西方优秀文化,这也是做国际教育行业的一种使命感。


主持人:麻烦沈校分享一些外教管理经验,家长也更关心说学校外教师资比、国籍、英语能力、学术背景实力等。


沈宏睿:在和外教相处过程中能感觉到和中教的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背景不、工作方式、工作习惯等。比如说外教不太容易适应灵活的工作安排,喜欢制定计划并给予充分时间的准备等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工作态度,可是现实是很难避免灵活的工作安排。一位知名学者曾分享过,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里很重要的差异在哪里?或者我们的特色在哪里?他用一个词来概括:“flexible”,有的时候难以避免灵活的工作安排,外教就比较难以接受,所以此时就需要进行沟通,而且需要从对方的角度进行道理说服。


在和外教沟通过程当中,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督促鞭策。可能以前我们习以为常,且大家约定俗成的一些东西,反过头来需要认真的去思考,再想想怎么把它用一个合理的方式解释给外教听。从这一点又可以联想到在做国际教育时,希望同学们将来做点什么,并不是简简单单送出去读个书就完了,也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也能扮演好角色。


主持人:《民促法》背后,您看到国际化学校或者国际化教育这方面有哪些影响?哪些利好?


沈宏睿:从我的角度简单谈一谈看法。《民促法》很多条款背后想表达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应该需要真正深刻理解的,这些条款并不是真的想要限制我们的行为。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一个趋势,而且祖国也希望把中国声音、中国文化能够更好的把传播出去,让别人能够理解和欣赏。在这个过程当中,《民促法》是很好的一个提醒和规范,可以提醒我们需要坚守的底线,或者说培养的初衷和原则。在所谓的限制下能够培养出国际化人才。既具备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具备了世界眼光。而且又能够在全世界年轻人当中处于站在领先的地位,进入世界最知名学府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培养出优秀的一些学生。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倒并没有觉得修订版的规定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反倒觉得通过这段时间,可以更仔细的去回顾以前的工作态度、工作细节等,可以更好的去规范或者说是反思在中国办国际化教育的意义。教育价值应该更多元,应该为达成一个中华崛起之人才的多元的一个目标而去教育哺育我们的孩子。


主持人:国际学校怎么跟家长之间达成协同作战,能够在思想上达成共识,能够对教育有一个共同的认知?


沈宏睿:学校给孩子动力的来源更多的是进行一个长久的成功作为推动,家长对于孩子的投入,最为关心的就是升学、成绩。这两件事情并不矛盾,根结点在于怎么去激励孩子,义务教育阶段是提前安排课程,而国际学校是选课制。孩子因为年龄幼小难以选择以及当代互联网信息轰炸让其迷失自我,就会把时间不经意间浪费在相对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这是学校和家长共同焦虑的事情。怎么能让孩子专注学习?需要给孩子一些持久的推动力,让孩子为了兴趣和爱好能够进行自我驱动。


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进入到一个好的学校,考入全球名牌大学,将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未来走向成功的机率确实要大很多,好像人生就是这个目标和意义,这也是现实。当然,这也是我们所有老师努力想要帮孩子和家长实现的目标,所以这一点上,家校同心,只有学校和家长、孩子三方力量拧成一股绳的时候,最终的结果才能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


所以关于怎么去激励孩子,对未来的发展能够提供动力,还需要一些更大更宽泛的目标,在学校的教育过程当中,除了要把孩子的成绩抓牢,优势竞争力体现出来之外,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幸福指数;作为一个国家公民,他应该担负的使命和责任;这些都是应该在学校去认知,并且在学校能有所培养和涉猎到的,更宽泛的,更多元的人生的目标和价值体现。


主持人:给我们网友还有我们的家长一句建议或者是忠告,面对未来的国际化教育应该怎么能够正视它的价值所在,到底在教育的投入上我们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正确的心态?


沈宏睿:选择国际化教育的家庭,除了能够让孩子接受国内的优质教育,更早的进入国际化舞台,还能够到全世界去选择优质的教育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那么作为国际化教育的从业者来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带着一定的使命感,他们能够有机会看到中国的人才从国际化教育作为起点,走向世界,并且能够最终成才,这是作为国际教育从业者能够去付出和奉献的重要的目标之一。


主持人:感谢沈校今天接受腾讯教育和直说择校的专访,也感谢各位线上的腾讯的网友。


沈宏睿:感谢腾讯教育,感谢直说择校,感谢网友们。


(采访结束)


上一篇:爱党拥军 幸福满城丨德州市8月份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方案发布
下一篇:衢州启动大学生暑期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活动

最近更新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