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早了解孩子,如何孩子处理成长中“棘手”的事?

栏目:教育活动  时间:2023-11-06
手机版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夏安近年来,青少年成长中出现的问题频频引起热议,尤其是霸凌、未成年犯罪等新闻,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反映未成年人问题的影视文学作品越来越多,使人们关注到校园和青少年人际关系及人际生态。成长是熟悉又陌生的话题,青少年在成长中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青少年又处在学习中,他们要靠自身的体验和家长、老师、朋友的引导处理这些问题。群体与归属,自信与自我,这是青少年在成长中需要面对的课题。青少年所遇到的人际问题,其实也是人们对于社交、归属需求的缩影,只不过在青少年的身上体现得更为简单纯粹,当然“恶”也是格外地纯粹。没有利益关系,没有经济关联,这种恶只扎根于人性之上,甚至很多欺负别人的孩子只是觉得这样做好玩而已。这种“好玩”却能给他们的一生造成不可逆的影响,这也引起了中外学者、儿童专家的关注,人们希望在调查与研究中,了解他们的需求,了解这些问题的所在,最终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从被霸凌者的视角看问题卡丽·戈德曼将自己女儿凯蒂在学校被霸凌的经历以及家长的处理过程放在了自己的博客上,这篇博文引起了数千名网友的讨论。也是由此开始,卡丽开始深入研究调查校园霸凌与网络霸凌的问题,写成《反霸凌:家长、老师和孩子如何终结恐惧循环》一书。《反霸凌:家长、老师和孩子如何终结恐惧循环》 [美]卡丽·戈德曼 著 汪越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书中的第二部分提到了“易受霸凌的高危群体”,其中个性女孩、女性化的男孩、举止不寻常和生病的孩子、性取向异常的孩子、容貌有异、体形特殊或身体有残疾的孩子最容易受到霸凌。这其实也揭示了霸凌是一种系统化有指向性的人类行为,是人类对于族群“异类”的排斥行为,这种原始的行为,在文明世界对人们的身心会造成非常大的损害。书中的案例提到有一位妈妈向卡丽求助,她的孩子有高功能自闭症和多动症,从幼儿园就开始被霸凌。她提出了一个问题“孩子会因为跟他人不同而招来霸凌吗?”这个问题引起了卡丽的思考。这种思维的根源来自成年人的社会,成年人觉得被他人招惹的人,要么太忍气吞声,要么太惹人注意,总之,一定是自己做了什么才导致问题的发生。这种思维方式来自我们成长中的内省功能,在儿童时期,我们会认为周遭发生的事是与我们有关的,甚至是因为我们的言行导致的。在无外力介入的情况下,孩子会陷入自责与自省中,这期间也会形成一些错误认识,这在我们成长后也会内化成为我们应对麻烦的方式。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需要克制自己的惯性思维,去变成那个积极介入的外力,来引导霸凌中的所有人形成新的认知:霸凌这种行为只是让我们看到了霸凌者的面目,而不是关注被霸凌的人是什么样的。通过移除对受害者的责备,我们把焦点转向了霸凌者,开始看到他身上为什么没有同情,为什么没有怜悯,为什么导致这个行为的发生。这种转变看似只是转换了一个焦点,但是对于受害人群的自信心有着长久的影响,要让他们相信被霸凌并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就如第二章所列的易受霸凌的高危人群,所有人都有可能会被霸凌,而原因也仅仅是你有那么一点点不一样而已。卡丽非常强调家长在其中给予的支持,家长看到孩子受欺负,都会感到无助、焦虑,不知道如何是好。书中针对家长的迷茫,给出了一套清晰的建议:首先,不要最小化、理性化霸凌者的行为并为其辩解;不要急匆匆地为孩子解决问题;不要让孩子躲避霸凌;不要让孩子回击;更不要单独质问霸凌者和霸凌者的家人。而是要告诉孩子,你听到了,你跟他站在一起,你相信他,他不是孤身一人;一定要反复重申被霸凌不是他的错;并鼓励孩子有些事是你可以做的,你并非只能被动接受安排。接下来你需要将霸凌行为上报给学校,并写下事实依据,在会面时有条不紊地列举出来。当然这背后有学校的规章和法律作为依据,一些国家在这方面建制较为完善,而国内随着未成年问题日益严重,其较为健全的保障和处理机制相信也会在未来成为未成年人保护中的重要一环。这里提到的最重要的是意识层面上的认识,要尽可能地消除孩子与家长沟通的负担,这样才能保证沟通中的二次伤害不会发生。这更是要避免霸凌的逐次升级,最终变为未成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或与智力有关《少年与恶的距离》的作者宫口幸治是一名精神科医生,专业的知识背景以及在少管所长期供职,使得宫口幸治获得了大量真实案例,可以深入地与被社会“放弃”的少年犯进行深入沟通。尤其是在她的跟踪研究下,她发现很多未成年犯罪者存在着智力方面的问题。《少年与恶的距离》 [日]宫口幸治 著 郎旭冉 译 群言出版社认知行为疗法是心理学领域常用的治疗方法,其目的就是通过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从而强化适当的行为、想法和情感,逐渐改正错误的行为。很多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犯罪者,都存在着错误或者扭曲的认知,这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深陷被害妄想式的思维模式而极具攻击性。宫口幸治在与少年犯的相处中逐渐发现,认知行为疗法似乎是无效的。因为认知行为疗法有个前提就是患者的认知功能是没有问题的。而她通过测试发现这里的很多少年犯在智力方面是有障碍的。她简单归类,发现很多孩子不会计算简单的加减法,不会读汉字,不会临摹简单的图形,连很短的句子也不会复述。书中提到,宫口幸治让一个言行举止都很粗暴的孩子在纸上“分蛋糕”,在一张A4纸上,画个圆,让孩子分成3块同样大小的分量。这个孩子怎么分都分不好,分了好几次。之后宫口又让他分成5块同样大小的分量,这更难住了他,一次次试一次次失败,最后放弃了努力。这让宫口发现,这些孩子几乎无法理解、整理复杂的认知行为。对他们的教育和矫正就如同对牛弹琴,更别说让他们感知受害者的痛苦。对于后果的认识是人们基础的规划能力与执行能力的结合,而很多未成年犯罪者缺乏这样的能力。他们对很多恶劣的行为缺乏必要的规划能力,这使得他们在面对需求时,很容易选择以伤害别人的方式获得。在对另一个孩子的测试中,宫口发现当她让孩子临摹一个组合图形时,这个孩子完全用图中的元素画出了另一种样子。这在宫口看来,这个孩子的视觉能力非常差,差到了扭曲变形的地步。如此看来,这孩子的听觉能力恐怕也非常差,有可能几乎听不懂这些成年人给他讲的道理,所以很多训诫和教导,完全没有用处,因为成年人很难想象他根本听不见你在说什么,也就无从谈到理解。书中根据大量案例,总结出未成年犯罪者的共同特征:认知功能低下,情绪控制力差,不会变通,不适当的自我评价,缺乏人际交往技巧,笨手笨脚。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偏差,这种偏差一旦被无视、忽视,隐藏下来很可能导致更大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未成年犯罪的复杂,孩子、家庭、学校、社会环环相扣,哪一方出了问题,都会引起巨大的连锁反应。但本质上宫口幸治对于未成年犯罪者仍保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她的研究都是从未成年犯罪者本身出发,在关怀与理解中了解到他们成为少年犯的原因,并最终挽救他们。孩子如何面对未来无论是霸凌还是未成年犯罪,其根源来自人类的群体生活需求。这种天然的社交属性,也是孩子需要的深层联结。我们对于孩子问题的认识和引导,也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融进群体生活中,无论是霸凌者、被霸凌者,还是未成年犯罪者,其目的都是让他在成长中融入进人类的文明世界中。美国教育学者斯蒂芬妮·玛丽亚·克劳斯在其著作《立足未来:今天的孩子如何应对明天的世界》中,提出面对着飞速发展的世界,我们应该如何指引孩子健康地成长。《立足未来:今天的孩子如何应对明天的世界》 [美]斯蒂芬妮·玛丽亚·克劳斯 著 钱志龙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在孩子的成长中,孩子经历巨大的变化和个人转变时,需要有人的陪伴和支持。这种联结是深层的,并非只是表面的泛泛之交。当我们了解孩子的这种需求和渴望后,才能意识到这时孩子遭受的创伤是有多大的影响。虽然我们处于互联网世界中,似乎交友、寻求联结很容易,但这种只是浅层次的联结,这种联结仍会让人们感受到莫大的孤独感。书中将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基础称为:救生索、开门人和导航员,他们分别在人际关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这里面救生索非常重要,他是无条件支持你的人,他们会在你生活困难时为你打气,扶你起来,推动你往前走。他们提供的是安全、稳定和支持,且不需要增加社交的投入,只要他们在你身边就能无条件地支持你。前文谈到的霸凌者、被霸凌者、未成年犯罪者的生活中都缺失了救生索这个重要人物。救生索与孩子的关系是在相互的信任和共同的经历中诞生,这种关系不是用来出人头地的利益关系,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享受、关心和承诺之上的关系。尤其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时,稳定和安全会让孩子们放心地探索人际关系,让他们产生充足的信任感和对问题处理的自信心。尤其是在作者的解释中我们能发现,在未来的世界中,工作的性质和结构变得更短暂、远程和分散,劳动者更加依赖于网络,可能会拥有虚拟的工作机构,频繁地更换工作和工作地点,也越来越难以和同事产生充足的信任感和沟通基础。我们遇到困难时,很难在泛泛之交中寻求心理的支持,这时救生索就非常重要,会成为我们面对挫折时最大的依靠。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要面对的困难不比成年人的世界少,且未来的世界究竟是怎样,对于成年人来说都是未知的。因此,很多家长将对未来的恐惧和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应付得了未来的世界,却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以及对孩子的了解和观察。这三本书都提到了孩子会对外部世界以及自己心理状况释放出身体上的信号,但这些细节往往被家长们所忽视,直到出了问题才恍然大悟。而书中提到的知识点和处理方法,可以让人们在认知层面早点了解孩子,并有足够的办法处理这些成长中“棘手”的事。(责编:陈梦溪)举报/反馈

上一篇:澳洲传媒院校专业大学
下一篇:南阳出台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力争产业年产值达到千亿规模

最近更新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