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信仰擎天叶常青

栏目:教育活动  时间:2023-11-06
手机版

  □本报记者 时秀敏 王凌云 马依钒

  28年后,当北大方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生玉海重返新县,一棵树是他心底最柔软的挂念。

  那是2019年5月,北大方正集团党委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在河南大别山干部学院举办。风尘仆仆从北京赶来,放下行囊,生玉海就迫不及待去寻找那棵树。

  生玉海要找的是棵大松树,位于新县箭厂河乡竹林村黄泥塝。大松树旁,有一块纪念碑,写着“鄂豫边中心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26年,革命先烈吴焕先等人在这棵大松树下挂起党旗,握拳宣誓,成立了鄂豫边中心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91年,18岁的生玉海考上北大,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信阳陆军学院军训时,光荣入党。入党宣誓地,就在那棵大松树下。

  大松树见证了大别山革命历史,也在生玉海的初心之始、信仰之源巍然耸立。

  以这棵大松树为标志的鄂豫边中心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是河南大别山干部学院精心打造的现场教学点之一。在这里,学员重温入党誓词,聆听革命历史故事,在《入党誓词演变》的现场专题授课中,感悟初心使命。

  在罗山县何家冲,还有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是一棵800多年的银杏树。

  1934年,就是在这棵树下,平均年龄只有十五六岁的红二十五军战士完成集结,北上长征。一年后,这支“娃娃军”书写传奇,成为第一个到达陕北、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北上先锋”。毛泽东称赞红二十五军为“中央红军之向导”。后来,这支队伍走出了97位开国将军。

  斗转星移,精神永存。83年后,著名编剧朱海应邀创作一部反映大别山革命历史的艺术作品。采风期间,他辗转鄂豫皖三省,足迹遍布众多红色遗址遗迹。采风的最后一站,当他来到何家冲,站在那棵银杏树下,仿佛所有的创作激情悉数迸发:“这就是我生命中寻找的那棵树,我一定要写好这棵树!”

  之后,朱海又三下信阳、七易其稿,最终创作了大型民族歌剧《银杏树下》剧本。这部讲述红二十五军与大别山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感天动地的英雄故事的艺术作品,2021年5月在郑州隆重上演。该剧先后被列入2019年度河南省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重点创作剧目、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重点剧目”,连续获得第四届、第五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奖。

  《银杏树下》从立项、酝酿、构思,到创作、排演、首演,历时5年。作为出品单位之一,河南大别山干部学院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民歌素材等,全程参与创作,并出资排演,为歌剧的成功演出提供了有力保障。

  “大别山,英雄山;银杏树,幸福树;勿忘树下母亲的叮嘱,路上走过我们的队伍……”今年9月16日晚,作为河南大别山干部学院建院十周年系列学习活动之一,《银杏树下》在信阳首演。现场座无虚席,大别山的英雄故事深深感染着每一位观众,台下泪水与掌声齐飞。演出结束后,5岁的小观众赵翊昕随妈妈走出剧场时,还沉浸在剧中,边走边流泪。到家后,赵翊昕用彩笔画了一幅画。画面中,一棵高大的银杏树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娃娃军”们齐声歌唱。

  碧血书丹青,英灵铸丰碑。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斗争,留下了众多革命历史遗址遗迹,仅在新县就有365处。每一处都见证了光辉的革命历史,每一处都熔铸了不朽的红色精神。

  为用足用好大别山取之不竭的红色资源,十年来,学院积极开展革命史料的抢救、征集和研究工作,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党性教育宝库,持续建强用好纪念馆、遗址遗迹等“红色基因库”,打造没有围墙的党性教育课堂。2022年,由市委组织部联合学院编制、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的《信阳市“十四五”红色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印发,为推动全市红色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实施路径”、制定了“作战图表”。“我们将以《规划》为引领,充分发挥学院的龙头作用,在塑造‘信阳·信仰’党性教育品牌、将信阳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传承区中贡献力量。”河南大别山干部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孙伟说。

  信念如磐,信仰常青。一棵大松树,一棵银杏树,在大别山革命历史中站立成永恒。以山为证,以树为碑,红色精神永传承……

上一篇:山东惠民:优化营商环境 助企保驾护航
下一篇:法国艺术留学大学推荐

最近更新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