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智库丨三重路径打造高质量育人新生态

栏目:教育活动  时间:2023-09-28
手机版

  潮新闻客户端 洪庆华 编辑 李雅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普通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超常举措加快推动高等教育强省建设,全面锻造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硬核能力。浙大城市学院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发挥“名城名校”叠加优势,创新推动开放办学,以三重路径打造高质量育人新生态,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育人综合改革之路。重塑育人理念: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这就要求我们把服务地方发展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作为育人理念改革的基本方向,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近年来,浙大城市学院围绕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推进与地方、企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和实践智慧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学校把“科教创新综合体”建设作为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重点面向“数字中国”“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和浙江三个“一号工程”,打破学科壁垒,优化专业设置,构建内外联动的科教创新发展新机制,在“城市数字治理”“智慧康养”“智慧交通”“国土空间规划”“智能制造”“数字贸易与金融”“文化保护与休闲旅游”“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等八个领域布局建设科教创新综合体,以“中枢+中台”的现代化治理模式,实现了跨专业、跨学科、跨部门、跨平台的资源整合、项目孵化和流程再造。“科教创新综合体”建设以服务地方发展的目标为牵引,使育人目标更加融入地方区域的发展,形成人才培养需求体系的新生态。坚持和深化开放办学,就是要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重塑育人理念,让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命题成为指引教师教书育人、学生成才成长的“指挥棒”。为此,需要把握三个方向:一是高校须与政府部门协同发力,让社会企业、政府机构成为除师生双主体外的第三类实践需求社会主体,这是开放办学的前提。二是要建立契约机制,努力开拓渠道,通过契约保障重点项目合作的方式,与企业、社会、政府等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共同打造开放办学品牌项目,实现项目成果的转化。三是要加强校内跨界合作与激励保障,在校内要超越学科和专业设置的条状分割状态,以优化重组学科专业体系为总抓手,探索多学科协同攻关机制,用新型的考核机制体现开放办学新模式的绩效。重设育人体系: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因此,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整合校内外资源,提高思政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浙大城市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加快完善学校育人工作体系,构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以开放办学、开放育人为导向,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大思政”工作走深走实,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是以“行走的思政课”为突破口,统筹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和校外思政资源建设,善用社会“大课堂”。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行走的思政课”专项工作小组,与省内各类企事业单位共建“新时代党建和思政教育研学基地”40余个,并依托基地组建由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基地导师、朋辈导师共同组成的育人团队,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建场景化、沉浸式、体验式的思政教学体系。坚持“师生同修理想信念”,围绕“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革命旧址讲新课”“共同富裕浙里行”等主题,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现场教学,每学期覆盖学生超过3000人次。二是整合校内外思政工作队伍,构建“大思政”格局。聘请校外理论名家、优秀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思政教育骨干教师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推动“劳模工匠进校园”、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等工作走在前列。创新学校“大思政”工作协同机制,探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党委学工部、团委联合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统筹校内“大思政”队伍,形成“大思政”合力,支持推动相关学院和部门成为牵引思政育人的“重点学院”“强势部门”,把力量分散的“独角戏”变为“三全育人”的“大合唱”。重构育人空间:把城市作为“实验室”浙大城市学院转设为杭州市属公办高校以来,积极融入城市发展,推动“分布式办学”等创新实践,引导师生深入杭州、了解杭州、奉献杭州,全校师生共同打破大学围墙式办学的现状,将城市当作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室,不断实现高校育人的空间重构。一是以“微校区”建设为龙头,构建与市县产业布局紧密结合的分布式办学新形态。目前,学校已在杭州市西湖区、高新区(滨江)合作落地创新研究中心,与临安、富阳、建德、淳安等地的合作也在积极谋划推进之中,同时,学校先后与省文化和旅游厅、市委宣传部等政府部门以及杭氧、中科曙光、新华三等头部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成立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学院,并设立了多个产业班(特色班),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城校融合。二是积极融入杭州城市数字治理创新实践,成立“城市大脑研究院”,首创“城市数字治理创新班”,“城市数字治理”人才培养实践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推动校园治理数字化,建设“校园大脑”并与杭州“城市大脑”互联互通,以服务导向、内外联通、整体智治的模式打造了70多个应用场景,尤其是推出了“学在城院”“学生成长导航”等数智平台,高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打造“数实融合、城校互通”的数字化教育管理新模式。育人空间的开放重构,不仅在于实体办学空间的社会化拓展,还要注重数字化育人空间建设,主要做到两步走:第一步是在“打通学研用”上下功夫,通过“微校区”“科创中心”等形式实现分布式办学,全面嵌入、有效对接区域创新体系;第二步是不断引进行业内的领军型人才团队,探索数字化时代下的教育变革与重塑,打造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时代新人。深化开放办学、创新育人生态是推进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下一步,浙大城市学院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化地方合作、城校融合,加快建设特色鲜明、质量优秀、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应用型高校。【作者为浙大城市学院党委书记】“转载请注明出处”举报/反馈

上一篇:上海大学“开学第一课”:生动展现接续奋斗的昂扬姿态与薪火相传的新生力量
下一篇:古蔺县成人高考教材用哪版的?

最近更新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