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融课堂 育人有厚度

栏目:教育活动  时间:2023-06-29
手机版

  转自:贵州日报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传来一段铿锵有力的诵读声。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莹莹引导学生一同追寻红军足迹,感悟长征精神。

  “同学们,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着红军将士爬雪山、过草地、突封锁,粉碎百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呢?”赵莹莹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和讲述红军长征在贵州的战斗历程和传奇故事。血战湘江、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一个个长征路上的动人故事,在同学们的娓娓道来中,徐徐展开。

  “1935年2月,娄山关战斗打响,红三军团第12团政委钟赤兵同志在战斗中,右腿连中九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袁媛在娄山关脚下长大,从小便听说“独腿将军”钟赤兵的故事。身负重伤被迫截肢的钟赤兵,用一条腿走完长征。“从听故事的人,到讲故事的人,心中早就种下一颗红色的种子。”袁媛说。

  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思政课,让思政教育走进学生心坎?在贵州师大,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直进行改革创新。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瑞欣的思政课上,有一个同学们最期待的环节——“课前三分钟”。每节课结束后,陈瑞欣都要围绕下节课的授课内容,提前布置“课前三分钟”的探讨主题。在“课前三分钟”教学实践中,有的学生通过讲述长征精神在贵州、伟大的贵州桥梁、“天眼”在贵州等身边故事;有的学生讲述了身边的模范人物,比如贵州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吕传汉老师80多岁仍奋战在教育改革一线,培训乡村骨干教师600余人;还有的学生讲述了“疫情下的我们”。“学生的喜欢是我坚持‘课前三分钟’的最大动力。”陈瑞欣老师说,从2017年起,她每节课都安排“课前三分钟”。通过用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榜样来析事明理,让抽象的理论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上的人和事。

  为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融通,2021年初,贵州师范大学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办法,要求全校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课程考试和教学评价各环节,到2025年建成课程思政2.0体系,推动学校建成引领全省、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课程思政示范高校。

上一篇:零基础如何通关一级建造师考试?
下一篇:刚刚!2023年慈溪市中考普高分数线及第一批录取分数线来了!

最近更新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