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与编辑职责

栏目:教育活动  时间:2023-06-28
手机版

  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实乃老生常谈,但亦常说常新。问题意识在学术研究中常常与创新性相提并论,不论是学者构思宏文,还是编辑择选论文,皆以二者作为基本的判断依据。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与之相因应,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研究,对创新性也就有新的诉求与理解。对于二者的理解,无论是学者还是编辑,都有进一步强调的必要。学术研究的起点源于问题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讲,学术研究是一种问题驱动型的活动。从文化史角度而言,学术研究也是一种创造新的文化价值的过程。因此,从事学术研究或是从事编辑工作,就必须要有问题意识。笔者不揣浅陋,拟就新时代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与编辑职责略谈一二。

  现实问题≠学术研究中的问题

  我们总是与问题相伴而生。从咿呀学语开始,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是由“是什么?为什么?”的发问开始,这样的发问也让我们终其一生求索。可以说,人类就是“问题”生物。但是,此现实问题与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并非一回事。正因为有许多人对此存有疑惑,才出现如下的疑问:我的论文写作,就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写的,但为什么却在学术评价中被认为没有问题意识呢?因此,有必要对现实问题与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做一探讨。

  

  学术研究中的问题,确实应该与现实问题有关——没有现实关怀的学术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取的,但它又高于现实问题。有学者指出,学术性的反面应该是非学术性,而现实性的反面则是非现实性,学术性与现实性并不是互相对立的概念。进一步讲,学术性与现实性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二者存在如下多种不同类型:第一,有些想法或言论,既无学术性也无现实性,这种街谈巷议、子虚乌有的话题是学术研究应该力避的。第二,有些研究,学术性很强,现实性较差,但不能因现实性而否定这类研究成果的价值,也不能因一味强调学术性而过于抬高此类研究。第三,有些研究,现实性很强,学术性比较差,有的甚至站到了学术的对立面。这实际上是一种学术的异化,过于功利性的出发点决定其现实性也是虚假的。第四,学术性与现实性齐头并进,这是学术研究的理想状态。真正的学术研究应属于这种类型。因此,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是源于实践却又高于实践,必须透过现象看问题的本质,是对于现实关怀的理论升华,是一种从收集归纳社会实践中发生的问题的提炼。

  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源于时代“真”问题的提炼

  学术研究中的问题从何而来呢?马克思认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毛泽东同志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学术研究作为一种追求创新的高级脑力活动,首先在于提出的问题是对现实社会种种现象、生活表象进行深度加工和提纯,也就是进行一种现实问题上的拔高、一种理论基点上的现实关怀的升华,从而将其转化为科研语境中的学术问题。因此,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来源于对中国具体实践的积极关怀与回应。例如,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问题被提上日程并成为众多学者热议的话题。这就是问题,是“时代的口号”。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不仅是基于个人认知的一种“鼓与呼”,而且是学术共同体所共同认知的东西。因此,是“真”问题。学术研究中对于这种“真”问题的持续关注与提炼,就是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基点,也是理论提升的重要抓手,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将学术研究引向深入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对于新时代所提炼、展示给学术研究的问题,我们要从学术路径上予以研究、解决,也就是回答时代之问。基本的研究方法,可以从根源上入手,找到对全局有决定作用的机制、要素、变量等,进而确定问题;接下来,上下求索,从更宏观的层面,向上研究该问题的“其所由来”,向下研究该问题的“其所展开”,放在一个整体的研究脉络中突显问题的学术性;借助更具理论概括能力的概念,以学术求真之心,将现实问题化为学术问题,在确保学术性的基础上,达到学术性与现实性兼备的理想状态。也就是说,在学术研究的一个完整环节中,展示出对存在问题的能动性、探索性和前瞻性的反应。这种反应的结果,就是一篇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这样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的创作过程,从本质上讲,是学者将自己的学术研究置于历史情境中,认同于人民和国家的过程。

  甄选“真”问题论文是编辑的神圣职责

  编辑如何甄选“真”问题稿件?从学术研究与现实关系来看,有两种类型的论文成果,一种是学术性较强而现实性较差,另一种是学术性与现实性齐头并进。这两种类型的论文成果,细究起来,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学术性较强而现实性较差的论文成果,一般多为学术薪火相传的研究,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如“冷门绝学”,国家对于这类的研究成果,给予了有力支持。对于此类论文成果的甄选,需要编辑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并且需要求助于相关专家来辅助完成。学术性与现实性强的论文成果,需要作者将自己置于新时代发展的历史情境中,以对于国家和文化的高度认同进行一种源于实践、出于本心的中国学术话语的创新、创造。广大理论工作者应该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这样也赋予了学术研究和编辑工作一定的崇高使命。

  编辑肩负的是一种对于研究“真”问题学术论文的甄选职责。因此,对于学术研究的选题、构思、创作过程,编辑要有深入的了解,要有一种“学术伴随”的主动性。即是说,要在学术研究这种伴随时代发展而生的困惑、怀疑与求“真”、求实的影响下,养成敏锐的问题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于学术共同体,时刻关注并思考时代发展中产生的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时代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宏观角度统摄和把握论文成果的立意所在以及逻辑论证的自洽性。这对编辑工作来讲尤其重要。那种“等米下锅”的编辑模式,在学术全流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境地,他们将会随着时代发展和学术发展被逐步淘汰。新时代的编辑要融入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承载理论创新职责的学术期刊与编辑,应该具有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主动问题意识。

  (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主编;《山东社会科学》副主编、“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时世平 陆晓芳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临沂市人民医院、临沂市中心医院发布!
下一篇:官宣!硬核学科“集成电路与机器人应用开发”正式入驻新校区!

最近更新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