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最全的古代教育发展图鉴,确定不来看看吗

栏目:教育活动  时间:2020-01-16
手机版

教育和学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阶段,从神话中的仓颉造字,到如今智能设备进入课堂辅助学生上课,中间累积的不仅是历史的变迁、权力阶层的更迭,更是古人的智慧,那么教育到底是如何从古代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人群虽然生活极其简单,但是要教会后代怎样制造和使用简单的石器,怎样与毒蛇猛兽等自然界威胁作斗争!

在这个时期,教育发生于实际生活需要,那时候也没有老师这个职业,父母就相当于教师,儿童在劳动中受教育。


到了大约五千年前,农业和畜牧业有了新的发展,风俗以至习惯法逐步形成, 教育活动发展为更意识更有目的的状态。

除了一些生产技艺方面的教育,人们开始要求氏族成员掌握祭祀和宗教方面的知识,进行社会活动时,还要唱歌跳舞,培养“巫”这种人才。氏族社会末期各部落经常发生战争,军事训练也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相传五帝时代已有学校,名字叫“成均”,在成均的教育活动一般是举行宗教活动和演奏歌唱,已经独立于生产过程之外,可以算是古代学校的萌芽。(最早见于《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可以简单地说,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需要,原始社会是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的社会,所以教育也没有阶级性,主要表现为人人平等地接受一定教育。

夏、商、西周时期

随着私有财产制度和阶级分化萌芽,原始社会退出历史舞台,奴隶制开始形成。

在这一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成为奴隶主阶级为了培养继承人,实施社会教化的一种工具。它的基本形式奴隶制官学。

只不过一开始学校还不是纯粹进行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常常和政治活动混在一起的,即所谓“政教合一”,经过一定程度的发展逐渐成为专门的教育机关。


这一时期的教育皆为男子教育,而女子主要以内学为主,比如就在家学学缝纫啊、缝纫啊、缝纫啊还有缝纫神马的。


奴隶主贵族特别重视礼乐与习射教育,书数教育是放在次要地位的。

因为在统治者看来,要镇压奴隶反抗,习射是必须掌握的作战技能,而习射又是和礼乐联系在一起的,习射时要“饰之以礼乐”。

就是说作为一个统治阶层的贵族,你射箭的动作,一定要帅!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

这个时候统治阶级还一门心思关心自己的统治地位,认为不学习也不影响什么,然后,他们一手垄断的官学就在这种犯二的思想指导下,衰败了!

迅速的,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阶层,彼此不同又互相渗透,对教育、政治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私学中对教育影响最大的当属儒家,孔子首次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打破贵族与平民、乃至国界的界限,他创立儒家私学,只要能交够束脩,就可以做他的学生。(束脩: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 ,名曰“束脩”。“束脩”就是一束肉干,又称肉脯,有点类似现在的腊肉 ,后来基本上就是拜师费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费。)

战国时期值得一提的就是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集讲学、著述、育人为一体并兼有政治咨议作用, 因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由此得名。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代没有建立正式的学校,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个是很恐怖的,所以没过多久,就灭亡了……

秦一统天下后,六国无时无刻不想着复辟,秦始皇的江山坐得也是百爪挠心,眼皮子底下暗潮汹涌、风雨如晦,时不时还来几个刺客想弄死自己。

他就想着统一了天下也不行啊,还得统一思想。


终于有一天,一个叫淳于越的人跟他争辩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意思就是说:啧啧啧,办事不学习古代做法还能长久统治的,我还真是活久见。

那时候秦统一都已经八年了,居然还有这种“以古非今”的思想,秦始皇把这件事跟一向推崇法家思想的李斯商量,李斯一听,这不是胡说八道吗这不是,就把耿直的淳于越革职撵回老家了。

秦推崇法家学说,以暴力和苛政统一思想,结果迅速激化社会矛盾,秦灭。


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之后不久,刘邦建立西汉。

汉代学校教育体系相当发达,官学与私学并举。

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官学主要有太学、官邸学、鸿都门学。地方政府所办的学校,郡国称“学”, 县称“校”,乡称“痒”,聚称“序”。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开创太学,设在京师长安的西北城郊,规模已相当可观,作为中国当时的最高学府,与西方的雅典大学、亚历山大尼亚大学等同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的高等学校。

东汉时规模进一步扩大,大学生曾达3万多人,东汉太学设内外讲堂,可以同时容纳数百人听讲。

私学则分两种,小学程度的称为“书馆”;而由著名经师设帐聚徒讲学的,一般具有大学程度。

班固赞颂汉代“学校如林,庠序盈门”,意思就是说:哇塞!学校真多!你看,到处都是!

可以脑补一下当时学校教育的盛况,可以说非常发达了。

魏晋南北朝近400年间,长期处于分裂和战乱状态。官学时兴时废,变幻无常。教育事业的延续主要是依靠私学、家学。

魏晋时期出现了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简单说是一种由“中正”官评定士人品级,朝廷按品授官的选士制度。

而中正官职几乎由大世族把持,所以选拔出来的人才多遵循门阀世族的意愿,以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这堵塞了寒门士子的仕进之路,就像打了半天游戏连个普通奖励都不给一样,寒门士子就没什么学习的积极性了,反正学了也白学。而那些门阀世族子弟一出生就抱着无数张根本用不着学习,当时的学校教育就这么日渐颓唐了。

到了南北朝时期,世族势力就开始下降了,寒门势力开始崭露头角。统治者为了控制选士的权力,扩大统治基础,也不断地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科举制度开始萌芽。

隋唐五代时期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

隋朝历时较短,对教育却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央设立国子寺(隋炀帝时改名国子监),国子寺内设置祭酒(学官名)专门管理所属各学,这是国家设立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与专门教育长官的开始。

至公元606年隋炀帝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唐朝时期在中央设“六学”、“二馆”,“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门,隶属国子监。教师有博士、助教、直讲等。

唐承隋制,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在中国历史上推行1300年之久,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隋唐时期对私学的要求也比较宽松。

除此之外,唐代还产生了书院这种教育组织形式。书院是集藏书、教学、研究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机构,最初都是私人创办,比如张九宗书院。

宋元明时期

两宋时代国力虽然不咋地,但教育异常发达!

宋代的教育制度可以分为科举、官学、私学和书院四部分。

科举制度沿用唐朝旧制度,与唐代相比,扩大了选拔范围,扩大及第名额,抬高及第后的待遇地位。科举方法更为严密,改用糊名誊录,防止门第势力影响。

官学设有设国子监和太学,又设武学、律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等专门学校,国子监为朝廷教育管理机关。

地方教育有州县学和书院、私学等形式。宋朝的私学、蒙馆、家塾、“冬学”等相当发达,在宋朝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初期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涌现,陆续出现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石鼓、茅山、象山等书院。其中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书院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元代我们都知道,蒙古人,骑马射雕,草原摔跤,南征北战,横扫欧亚大陆,总之就是很能打!

元代官学体制自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已基本建立起来。学校制度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国学,一是地方乡学,一是书院,一是社学。

地方学校有路、府、州、县之学,实际上并未普遍设立。

1291年,元世祖下令广设书院,民间有自愿出钱出粮赞助建学的也立为书院。后多次颁布法令保护书院和庙学,并将书院等视为官学。

社学是元代在教育上的一件重要措施。村社原是一种乡村组织,活动多在农田水利方面。关于村社学校,规定每个社设立学校,选择通晓经书的人当老师,农闲时就让子弟去上学。

明代以程朱理学为正统思想,大力提倡理学。

明代的学校,中央有国子监及宗学(贵族学校),地方有府学、州学、 县学,边疆及特殊地方则有卫学(军事学校)。

地方学校规模有大小,彼此不相统属,学生都有送至中央国子监的资格。此外, 地方性专科学校还有军事、医学、阴阳学等。

明朝书院分为两类:一种重授课、考试;另一种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各学派在此互相讲会、问难、论辩。

与以往不太一样的是,明朝对国子监的教官学生,管理都极其严格,绝对禁止学生对人对事有所批评或进行任何活动,极端的专制主义,浸透了学校的一切活动。

历史发展到明代,封建统治已经成了控制思想、控制学术自由,阻碍发展的落后制度了。

清朝时期

清王朝除了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权,还是一个实行民族压迫政策的朝代。

声名狼藉如康熙初年“明史案”、康熙六年的“沈天甫案”、康熙五十一年的“南山集案”,戮尸的戮尸、凌迟的凌迟、斩杀的斩杀,但凡有点牵连的,都遭受了非人的待遇,场面一度十分血腥、极其残酷!

清代编集了几部大丛书,这是应当提到的。

在学制方面,清代国学基本沿袭明朝旧制,中央官学包括国子监、宗学和觉罗学(前者为宗室子弟设立,后者为清觉罗氏子弟设立)、八旗旗学(包括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和咸安宫官学,前者隶属国子监,后两者隶属内务府)和

地方官学包括府学、州学、县学、卫学(前三者统称儒学,卫学设立于军队驻地,以教育武臣子弟)、社学、义学、井学等。

清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建立京师大学堂,为新式学校的开始。

科举制度自隋唐开始以来,经历了一千二百多年,直到清末废止,这种制度对中国社会发生了极深刻的影响。

清末出现了一些早期启蒙思想,除了反对君主专制,“经世致用”的主张也在这个时候提出来,我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吸收西学成为第一要务,学校建制、教育思想大不同于古代。

上一篇:记录小企鹅成长 海洋科普教育基地举办保护海洋活动
下一篇:日照交警山海天大队开展“交通安全伴我行”教育宣传活动

最近更新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