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有那么玄吗?关于“文本解读”“阅读分析”
原标题:有那么玄吗?关于“文本解读”“阅读分析”
1
缘起
本来不想说这个话题。因为一,笔者已经退休多年,中学课堂虽然还经常去,每年还给几个高中生上课,对中学的教材和考试还算熟悉,但是毕竟好几年没有正儿八经的上课了。二,家里人不许我乱发言,“不要去惹人家(不高兴)”“不要写那种文字(触时讳)”。向来“惧内”的我,一般总是听从监督。虽然,有时候还是忍不住要讲几句,但还是能够把握好尺寸,尽量不使家里人担心。
前几天有机构让我审读一篇语文教育硕士生的论文,该生研究的题目是一位女作家的经典作品几十年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接受史”“教学史”,从各种人物对这个“文本”的分析解读,到各种名师的授课事发、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教法,各种材料表格细大不捐多多益善,罗列了一大堆,看得我头昏脑胀。看这一次我又忍不住了。
但是我还不能给他(她)不及格,因为按时下的标准,这篇论文还是合格的。我想起了有一次论文答辩,我们同组的孙老师问一位硕士生:“你读了三年书,就研究这么一篇课文?假如这篇课文以后不再选入教材,那岂不是你的论文就没有价值了?你们的眼界也未免太狭窄了吧。”
我想起了如今流行的那种深文周纳强作解人的“文本细读”,心里更加来气。于是,今天又要来说说“文本解读”这个问题了。
2
读了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还读不懂“文本”?
上个月,我教过的一位研究生——她在教小学语文,给我来微信,谈到:“某某教研员让我要增强文本阅读的能力。”我很不以为然地对她说:“你根本不要理他,你读过中文系的研究生,这些现代文你还读不懂?不是有教学参考书的吗?翻一翻就是了。”事过以后,我没有放在心上。
谁知道,上一周又有一个学生,这回是一位男生,已经教了八九年高中语文的老教师了,要参加一个什么教学大奖赛,也谈起“文本细读”的问题。问我如何把握这个尺寸。我问他:“现在的风向不是转成‘整本书阅读’了吗?怎么还在搞这个东西?”
“不不,老师你不了解,校长听了某些专家的话,对我们说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就是要学会‘文本解读’。让我好好跟专家学习,问题是指导我的两个专家意见不一致,你说我该怎么办?”我爆笑。为什么?我正好看到我的老朋友在批评一位有名的小学语文专家:“他解读文本,讲错了,越是讲得细致危害越大”云云,我爆笑,我想:小学语文课文,有什么难的?如果专家都不能解读,让我们的孩子怎么办?
我一直坚持认为,批评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缺乏文本解读能力”是可笑的,如果说有些人缺少文言文或古诗词的理解能力,这有可能的,但是说他们读不懂言文一致的现代文,这也太小看我们中学教师了,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难道白读了?小学生都看得懂的现代文,他们会读不懂?至于你们专家设计出来的问题,就像你编的密码一样,谁能够搞清楚呢?就像有的专家解读鲁迅的著作,一些答案恐怕连鲁迅也想不到吧?我们无法起鲁迅于地下问问他老人家,可是周国平还活着,他曾经写小哥表示:人家把他的小哥编成阅读分析题,他也答不全。你们还要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学会文本解读”?还要我们三四年级的孩子跟着一起云里雾里走一遭?
3
专家的话不一定可靠
老实说,对开口闭口“文本”的人,我都要呕出来,课文就是课文,教材就是教材,一旦说成“文本”就好像学术性强起来了,就如我们过去叫“备课”“上课”现在叫“预设”“生成”;过去叫调动学生积极性,现在叫“生生互动”……我问过几位教学专家还有搞文艺理论的专家,究竟“文本”是一个什么东西?他们给我解释了半天,我仍然还是似懂非懂。
过去《教学参考书》是一些专家编写的,那时还比现在要踏实认真些,但是因为受其他因素干扰,还有不可靠的地方。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郁达夫《故都的秋》等作品的某些解读,如果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原则看,显然不符合作者本意的。
近二十年来,许多大学的专家在指导我们中学教师阅读文本,设计教学方案,各种方法看起来愈趋科学缜密,名词术语令人眼花缭乱,什么“课堂有多少个观察点”、有几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实际上随意性很大。甚至这些专家,有可能连一天都没有给中学生小学生上过课,对于学生的具体情况非常隔膜,却在那里纸上谈兵。退休前三年,某位专家的博士生要到我们系来应聘我们语文专业的教师,系里派我和冯老师面试她,介绍了半天,我听不懂她讲些什么。满口术语都是从她导师书上搬来的。我问她:“你现在在干什么?”
“在指导小学教师搞科研”
“你有没有教过小学?”
“没有”。
她连一天都没有教过小学,却在那里指导小学教师“搞科研”,这样的“科研”靠谱吗?
这十几年,这类以“教育科学”的名义搬弄名词术语是专家有很多,包括很多研究文学理论的专家搬弄文艺理论术语的,只是辛苦了一线教师。
加拿大心理学家维奥拉托说:“教育科学化的冲动,更多地是造成混乱而不是秩序。”(《国际教育展望》322页)。依我看,“学理式的文本解读也只会给课堂带来懵懂”,教师和学生都无所适从。
4
“所以我尽量不回答老师的问题”
我认为对于课文,任何解读如果抠得太细太伤的话,会造成深文周纳曲解小哥的后果。课堂里要教的是让我们的学生掌握一门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是学习小哥的基本内容扩大视野,培养语感,然后一本书带出一本书,能够读得快读得多。平心而论,像现在这样在课堂里磨蹭,问答,学生不断犯错——他们很少能够像专家那样理解“文本”。去做个问卷调查,问问现在的中小学生为什么对语文不感兴趣,对哪一种“文本”最反感,十之八九的回答的“现代文”,如果是高中生的话他们会干脆不理你,但是我们小学生不敢,他们还会自责自己是不是“我太笨了?”或者感到自己还“不够努力”。这个给孩子的心理伤害很大。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说:“我们的中等教育机构,在它应该让步的地方却严格了,在它严格的地方却又松弛了。……一个以考查学生个人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试制度,除了造成教育上的浪费以外,不可能有任何结果。”什么是该严格的?字的读音,写法,词的用法,句子有没有逻辑性,符合不符合语法,搭配是不是恰当,等等。
看一看现在的小学初中生的写字究竟如何?这些地放松了,一辈子养成坏习惯,都改不了。什么是该“放松”的却又严格了呢?就是所谓的“阅读分析”的“标准答案”。我送孙女上学的路上,有一位五年级的男孩亲口告诉我:“我最怕那些现代文的阅读理解,一旦让我回答,我就怕,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达不到老师要求。所以,我尽量不回答老师的提问。”
这种所谓“达不到老师要求”的现象,其根源恐怕就是来源于那种专家提供的所谓的“文本解读”之“正确理解”。其实这玩意儿,来源已经有些年头了只是近年来变本加厉了。九十年代中期,我儿子读四年级,他们的语文教师姓李,有一次其中考试,我儿子语文得了72分,我问李老师:“我儿子才四年级,语文考七十几分,将来到高中怎么办?”李老师回答:“他不错,还是第二名。班级里有一大半不及格呢。”“为什么会这样?”“四年级开始有阅读分析,难度增加了。”“他刚刚开始会阅读,分析什么?”李老师没有回答。
一晃快二十多年了,从那时开始,我对“阅读分析”四个字十分反感,一如我现在对“文本解读”一样。也许我有点偏激,我认为,除了把简单问题搞复杂以外,这类东西不会给孩子们的语文带来任何好处。
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课文不过是个例子。”
解读课文有那么玄吗?
责任编辑:
上一篇:国货出海之穆迪说免税:海南离岛免税业是全球旅游零售业一大新势力
下一篇:教师薪资迎来普调,绩效和职称或将调整,这类教师工资上涨
最近更新教育活动
- “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让这所高职院校交出亮眼成绩单
- 田浩江×毛尖|《角斗场的<图兰朵>》:重新发现汉语呼吸系统
- 冠军诞生!
- 悬疑小说在网文平台走红背后《十日终焉》作者:我的写作是一场与读者的博弈
- 解读广州前三季度“成绩单”:新动能持续发力 发展质效稳步提升
- 辽宁科技大学机械工程自动化学院:推进产教融合 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 全国现当代文学青年学者汇聚上海大学,深度讨论人文学术
- 揽胜运动:成都挑战者的聚集地
- 探索“有趣高效”课堂!郑州24中第十四届常规教学质量月活动启动
- 拼搏路上洒下如花歌吟
- 山东人社出台三年行动方案,完善工资收入分配有这些大招
- 近300件百年意大利展品在渝开展 展示欧洲艺术设计传承和发展
- 儿童友好|“竹够精彩”
- 报考托福有什么要求
-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遵义职院:提升办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职教人才
- 网售处方药监管趋严
- 玉米播种机“水土不服” 四川岳池破解乡村人才匮乏 引来的博士科研团队小试牛刀
- 2023秋季仲景健康节缤纷活动花式养生,中医药文化蓬勃绽放
- 原创中冠广州影豹2-1击败上海同济,将与彬州辉龙争夺一个冲乙名额
- 托福独立作文没写完
- 高考报名明日启动,这些重要事项须明晰!
- 让老年人都有幸福美满的晚年
- 创意展活力 数字赋新生
- 西南交大、石室中学与郫都区三方携手 西南交大实验小学揭牌启用
- 江门摩托车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