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剧《回响》:当社会派推理叠加心理学,改编创新有多难?
原创 金夏辉 文学报
近日,网剧《回响》迎来大结局,热议值在爱奇艺平台位列第一。这部改编自同名原著的网剧沿袭了“迷雾剧场”的策略,同时又不局限于单一的悬疑题材本身。而这也为该剧带来诸多争议讨论,一些评论认为该剧只是套着悬疑外衣的伦理剧,另一些评论则认为它在社会心理推理层面挖掘得更深。
本文评论认为,该剧存在一些硬伤,整体上通过精巧的“缠绕叙事”以及女主角非常规的复杂心理模式,探索着社会派推理题材的创新路径。同时,在此基础上回看本报之前关于原著的作家访谈和深度评论两篇文章,或许对该作品为何如此改编形成更多的阐释背景。
《回响》:如何将社会派推理风格玩出新花样?
文 / 金夏辉
最近,爱奇艺“迷雾剧场”推出的新剧《回响》,引发不少观众的关注,该剧的主要编剧是原著作者东西,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加上导演冯小刚等极具热度的标签,关于该剧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的讨论,也更加热烈。
悬疑网剧《回响》由宋佳、王阳等人主演,它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一个女性警察患有偏执症,她一边侦破凶杀案,一边怀疑丈夫是否出轨、努力克服自身心理障碍。就情节而言,故事本身确实没有太多特色,也受到了“感情线狗血”“台词过于文艺”等批评。
不过,我认为这些批评有其合理之处,却也忽视了剧集的核心亮点——对于人物心理状态的深入描写。光看前几集,部分观众或许会以为这只是一个婚姻危机的普通故事,但如果坚持看下去,观众才会惊奇地发现,该剧表现的不仅仅是当代男性内心轨迹的故事,更是以女主角为代表的女性极为复杂的心路历程,以及新颖的反常规叙事。
根据剧集和小说的情节,创作者将非常规的心理模式,融入了女主角冉咚咚的行为逻辑。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心理模式是指——产生非道德念头的人,会不断怀疑他人、挑他人的刺,甚至持续臆想,说服自己合理地实现最原始的非道德念头。因此,冉咚咚看似怀疑丈夫慕达夫出轨,最终与他离婚,但随着情节的发展,观众才会知道——虽然慕达夫精神出轨,但冉咚咚早就对同事邵天伟有好感,邵天伟也对冉咚咚有好感。道德感极强的冉咚咚,必须通过怀疑丈夫、加倍爱女儿等行为,说服自己和丈夫离婚,尝试接受邵天伟的追求。
冉咚咚在感情方面的相关行为和动机,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原著小说最后一节中的一段话——冉咚咚“不敢打开真实心理层”,“通过否认(否认自己离婚是因为邵天伟)、压抑(拒绝与邵天伟上床)、合理化(每个人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升华(对“大坑案”进行文字复盘,提炼经验)等方法”,实现内心的自我防卫机制。
这个不同于一般剧集人物的心理模式,基本上决定了冉咚咚的一系列行为,也让该剧的叙事体现出反常规的特征。悬疑剧常规叙事的魅力在于,观众可以在侦探角色不断解密的过程中获得快感。但该剧的叙事爽点不仅仅源自冉咚咚的破案行为,更不是传统伦理剧中夫妻之间的情感博弈,而是让观众知晓了女性扮演侦探角色背后的反转快感——原来人的欲望还可以这样表现。
除了感情线的非常规性,冉咚咚工作方面的叙事线,则和感情线“相互缠绕”,形成了整体叙事的非常规性。伴随着复杂心理模式的发展,冉咚咚的敏感、猜疑等情绪也越来越强烈。敏感,甚至是猜疑,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冉咚咚破解了工作中的“大坑案”——一个涉及婚外情和复杂人物关系的凶杀案。因此,该剧关于凶杀案侦破和克服自我心理障碍的两条叙事线并非独立,而是基于冉咚咚的心理状态而“相互缠绕”的,加强了整体叙事的非常规性。正如导演冯小刚在采访中所说的,该剧采用了一种“缠绕叙事”。
相比同类型的悬疑网剧,《回响》对于冉咚咚心理状态的深入分析,可以被视作新型社会派风格。悬疑题材一直有着本格推理和社会派推理两个分支:本格推理侧重推理方式的严谨性和创新性;社会派推理强调对于现实世界的批判,以及对于复杂人性的探究。
不过,一般的社会派推理题材习惯探究普通人变为罪犯的心路历程和社会原因,以及角色死亡的社会原因等。例如《沉默的真相》(2020)刻画了一个通过自杀方式呼吁正义的正面角色江阳,再如《狂飙》(2023)则塑造了一个从卖鱼小贩变为黑恶势力头目的反面角色高启强。
而《回响》却将表现重心放在了人物,尤其是侦探角色的矛盾心理,以及由此发生的充满臆想的情节上。怀疑丈夫出轨的一系列情节,不断说服着冉咚咚,更不断引导观众进入人物的精神世界,窥见人类心理的秘密。
此外,《回响》对于社会派推理风格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原著小说作者的创作尝试。作家东西在后记中如是写道——“小说中的人物在认知自己,作者通过写人物得到自我认知……奇事于我已无太多吸引力,而对心灵的探寻却依然让我着迷。”
当然,该剧的人物设定和叙事结构固然精彩,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该剧过度关注人物内心世界,忽视了人物外在情绪的流露,这让不少观众吐槽——剧中的角色都是“扑克脸”。同时,该剧过暗的色调,也加强了角色之间的压抑氛围,劝退了部分观众。再如,该剧过于文艺的台词,也和不少观众的审美标准产生了冲突。
总的来说,虽然《回响》的文艺台词,以及过于压抑的故事氛围,让部分观众不满,但不可否认的是,该剧以及原著小说都像是对于一种新型故事形式的实验。它通过精巧的“缠绕叙事”,以及女主非常规的复杂心理模式,探索着社会派推理题材的创新路径,让人耳目一新。
原标题:《网剧《回响》:当社会派推理叠加心理学,改编创新有多难?》
阅读原文
上一篇:科技赋能 推动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下一篇:奇幻新番动漫推荐:《伊甸星原》
最近更新教育活动
- “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让这所高职院校交出亮眼成绩单
- 田浩江×毛尖|《角斗场的<图兰朵>》:重新发现汉语呼吸系统
- 冠军诞生!
- 悬疑小说在网文平台走红背后《十日终焉》作者:我的写作是一场与读者的博弈
- 解读广州前三季度“成绩单”:新动能持续发力 发展质效稳步提升
- 辽宁科技大学机械工程自动化学院:推进产教融合 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 全国现当代文学青年学者汇聚上海大学,深度讨论人文学术
- 揽胜运动:成都挑战者的聚集地
- 探索“有趣高效”课堂!郑州24中第十四届常规教学质量月活动启动
- 拼搏路上洒下如花歌吟
- 山东人社出台三年行动方案,完善工资收入分配有这些大招
- 近300件百年意大利展品在渝开展 展示欧洲艺术设计传承和发展
- 儿童友好|“竹够精彩”
- 报考托福有什么要求
-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遵义职院:提升办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职教人才
- 网售处方药监管趋严
- 玉米播种机“水土不服” 四川岳池破解乡村人才匮乏 引来的博士科研团队小试牛刀
- 2023秋季仲景健康节缤纷活动花式养生,中医药文化蓬勃绽放
- 原创中冠广州影豹2-1击败上海同济,将与彬州辉龙争夺一个冲乙名额
- 托福独立作文没写完
- 高考报名明日启动,这些重要事项须明晰!
- 让老年人都有幸福美满的晚年
- 创意展活力 数字赋新生
- 西南交大、石室中学与郫都区三方携手 西南交大实验小学揭牌启用
- 江门摩托车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