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大法学院发布《民法典》社会认知度报告,视频传播最受关注
5月28日,厦门大学法学院发布全国首份《民法典》社会认知度调查报告。
5月28日,借《民法典》颁布一周年之际,厦门大学法学院法律传播研究中心举行《法律传播学》课程媒体公开课,并与法智融媒联合发布全国首份《民法典》社会认知度调查报告。
上述报告显示,在5114位有效样本中,90.79%的人听说过《民法典》,知晓率非常高,但受访者对《民法典》具体内容的掌握程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在传播形式上,有77.95%受访者倾向于通过视频的形式了解《民法典》,视频已成为最受民众关注的传播形式。
“加强法律与传播学的跨学科研究,促进法律信息通过优质高效的传播与社会公众充分沟通和交流,需要媒体与高校共同发力。”厦门大学法学院院长宋方青致辞称。
5114份有效样本,调查对象多为非法律专业人士
“我们此举是为进一步提升民法典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决策建议。”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郑金雄对澎湃新闻称,这一年来,为让民法典顺利实施,举国上下都为民法典传播做了很多努力,那么以一周年时间为节点,从传播效果来看,到底传播效果如何?
“简单说就是民法典颁布一年了,老百姓对民法典认知如何?”郑金雄说,鉴于如此的学术判断,他决定带领厦门大学法律传播研究团队进行调查分析,该调查旨在全国范围内了解社会公众对《民法典》传播的偏好以及对《民法典》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探寻《民法典》传播的内在规律。
厦门大学法律传播研究团队在实地调研,收集数据。
这次是通过哪些渠道来获得调查结果?
据厦门大学法律传播研究团队报告显示,此次调查围绕《民法典》的传播情况和受访者对《民法典》的掌握情况两个部分展开,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线上发放问卷借助“问卷星”平台进行,通过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开展宣传,鼓励人们参与问卷调查。线下发放问卷包括自填问卷与访问问卷两种方式,主要向不特定的中老年人发放问卷,以减小线上发放问卷对受访者年龄结构的影响。
经过统计,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非法律职业从业人员和未接受过法学专业教育人士,有效样本5114份,以不同性别、年龄、地区、教育程度、职业等维度了解受访者对《民法典》相关信息的了解意愿、渠道、形式、原因,了解受访者对《民法典》感兴趣的程度、原因、侧重点和对《民法典》相关规定的掌握程度。
知晓率达90.79% ,但总体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
经过最终统计的报告显示,90.79%的受访者听说过《民法典》。这说明经过一年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民众对《民法典》的知晓率非常高,已形成明显的宣传效果,受访者对《民法典》部分内容的认知也能看出宣传效果。
在关于“被高空抛物但没办法找到是谁扔的,受害者该怎么办”的问题中,选择“起诉整栋楼,当然个别住户能够证明这东西不是自己扔的除外”的受访者达77.38%,反映出民众对“高空抛物”责任问题的认知程度较高。
但上述受访者关于大多数具体内容的回答,准确度并不太高。
比如,关于未出生的胎儿是否享有继承权利,有大约50%受访者表示不了解或者不享有;关于小区内的电梯广告收入、外墙广告收入或者有约定的公共区域停车位收入等共有区域的红利收入应归谁享有的问题,准确回答率仅为43.86%;关于“离婚冷静期”具体是多少天的问题,也仅有48.5%的受访者选择了30天。
这也说明民众对于《民法典》具体内容还存在认知更新滞后、认知欠缺、认知不足的问题,整体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
另外从报告认知基本情况和不同群体认知要点看,65.47%受访者表示学习民法典会引导他们从法律角度对某一事物进行评判,52.34%受访者表示在处理事务时会想到民法典是怎么规定的,这说明民法典传播进一步促进了公民守法意识的自觉养成,初步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但是只有少部分愿意主动了解乃至系统学习,整体上各年龄段人群表现出的认知意愿还是相对被动。
51.32%受访者表示遇到纠纷时会想到人民法院是怎么处理的,这说明民法典能否得到顺利实施,不仅仅是法律条文规定内容,更重要的意义是这些规定在现实中能不能得到执行。因为,法律条文所规定的责任以及对违法行为的惩罚措施是对公民的一种承诺,如果这种承诺得不到执行或者执行有缺陷的话,那么这种承诺本身不具有可信性,法律就不可能引导或者激励人们选择社会所希望的行为。
调查数据显示,视频成为民众接受《民法典》主要传播形式。
线上线下两手抓,视频成最受民众关注的传播形式
在受访者个体对于《民法典》信息的互动方式偏好方面,有一半(56.28%)的受访者表示,当阅读到自己认为有用的《民法典》信息时,他们会将其分享到社交软件和平台,但更进一步的互动(例如评论、发弹幕等)比较受限。32.89%受访者表示民法典知识是通过人际传播获得,39%的受访者回答对民法典感兴趣的原因是“关注法治动态,便于社交”,37.71%的受港台动漫访者表示平时所看到的民法典内容能在社交中与他人分享,这意味着民法典经过一年的传播,逐渐成为公共社交话题。
报告显示,受访者了解《民法典》信息的形式主要倾向于视频,比例高达77.95%,明显高于漫画、海报、图画(占比47.6%)与文字(41.29%)等形式。由此凸显,视频已经成为最受民众关注的传播形式。
关于了解《民法典》的渠道,报告显示,互联网最高,达85.29%。电视渠道次之,占比50.85%。广播、报纸占比都非常低,近占比20%左右,不仅远低于互联网与电视,甚至远低于普法宣传栏、普法宣传活动、周围人谈论与分享。由此可见,互联网和电视是当前民法典传播的主要渠道。
互联网成为民众了解《民法典》主要渠道。
这份调查报告也为如何更好传播《民法典》提供参考建议。
针对受众将视频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形式,报告建议通过各种手段提升视频传播的知识信息密度,比如借助技术的力量为短视频赋能。短视频平台可以考虑将智能推荐转为构建视频知识图谱,通过AI技术将相关联的内容构建成体系。减轻“信息茧房”效应给信息收集与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
此外,报告还建议充分利用不同时间节点来开展《民法典》宣传,面向社会生活挖掘案例素材,适当开展组织学习与线下普法以兼顾不同人群,将《民法典》相关知识纳入青少年教学内容与考试大纲。
宋方青院长认为,《民法典》是否得到顺利实施,能否有效发挥其社会功能,社会认知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这次厦门大学法学院法律传播研究中心开展的《民法典》社会认知度调查活动,将为进一步提升《民法典》传播的针对性、实效性提供精准的决策建议。
“《民法典》的颁布,许多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依据发生变化。对老百姓而言,事关田地房产、契约交易、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但是,鉴于《民法典》是对社会生活高度概括和抽象,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规则体系,普通百姓对民法典的理解和运用要求助于律师等法律人士。”福建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副教授王利平对澎湃新闻称,《民法典》的颁布,通过各种方式普及法典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造成一个错觉,似乎百姓自己懂了,遇到事情就可以自己来解决,其实不然,百姓还是要养成遇事找律师的习惯,这才是要通过普法重点解决的问题,百姓要善于通过法律专业人士来管理自己生活中的风险。
上一篇:千强专科学校城市对比:深圳第一,淄博、无锡前三
下一篇:原创2023年,新乡医学院,信阳师范学院,中原工学院,谁能更名成功?
最近更新教育活动
- “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让这所高职院校交出亮眼成绩单
- 田浩江×毛尖|《角斗场的<图兰朵>》:重新发现汉语呼吸系统
- 冠军诞生!
- 悬疑小说在网文平台走红背后《十日终焉》作者:我的写作是一场与读者的博弈
- 解读广州前三季度“成绩单”:新动能持续发力 发展质效稳步提升
- 辽宁科技大学机械工程自动化学院:推进产教融合 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 全国现当代文学青年学者汇聚上海大学,深度讨论人文学术
- 揽胜运动:成都挑战者的聚集地
- 探索“有趣高效”课堂!郑州24中第十四届常规教学质量月活动启动
- 拼搏路上洒下如花歌吟
- 山东人社出台三年行动方案,完善工资收入分配有这些大招
- 近300件百年意大利展品在渝开展 展示欧洲艺术设计传承和发展
- 儿童友好|“竹够精彩”
- 报考托福有什么要求
-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遵义职院:提升办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职教人才
- 网售处方药监管趋严
- 玉米播种机“水土不服” 四川岳池破解乡村人才匮乏 引来的博士科研团队小试牛刀
- 2023秋季仲景健康节缤纷活动花式养生,中医药文化蓬勃绽放
- 原创中冠广州影豹2-1击败上海同济,将与彬州辉龙争夺一个冲乙名额
- 托福独立作文没写完
- 高考报名明日启动,这些重要事项须明晰!
- 让老年人都有幸福美满的晚年
- 创意展活力 数字赋新生
- 西南交大、石室中学与郫都区三方携手 西南交大实验小学揭牌启用
- 江门摩托车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