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15岁少年的“完美施救”彰显教育评价改革的意义

栏目:教育活动  时间:2021-01-03
手机版

作者:颜维琦

这两天,上海15岁少年盛晓涵的一次“完美施救”在朋友圈刷屏了。盛晓涵是上海格致中学一名高一学生,一个月前,他在放学回家途中,运用心肺复苏知识对一位倒地不起的老人施展救援,为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经医院诊断,老人遭遇大面积心梗,若非抢救及时,后果不堪设想。但救了人的盛晓涵却怎么也不肯留下姓名,老人在医院住了26天后,还是通过同行老伯拍下的模糊照片,从他佩戴在身上的校徽才辗转找到了自己的恩人。

少年盛晓涵的义举一经媒体报道,获得大批市民、网友的转发、点赞。人们赞叹,这个05后的少年,不简单!遇事不乱,沉着处置,有担当,有胆气,更有救人的能力和底气,少年的勇敢、智慧和谦逊,让多少成年人折服、感慨:“少年无畏,少年可畏”。

这一次“教科书式”的救人,更让人们看到上海多年来推进素质教育的成效,折射的是教育评价改革指挥棒撬动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少年盛晓涵的成长不是凭空而来,正是有了不惟“育分”更重“育人”的肥沃土壤,让少年有了全面的素质养成和个性发展。

救人之后的盛晓涵说的几句话,戳中了很多人。他说:“如果看见有人倒在路边,如果大家第一反应都是担心被讹,这个社会就输了。如果走过去的人第一反应就是我要去帮他,不管最后有没有起到效果,那么这个社会都赢了。”这样的胸襟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来自良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有人担心,路边救人,遇到“碰瓷”怎么办,救不回来怎么办,这位15岁的少年表现出冷静和坚定令人钦佩,“我和爸妈也探讨过,我们一致认为,在能够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遇到别人发生危险或需要帮助,应该挺身而出。”少年盛晓涵的举动,最好地回答了我们的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代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出一大批“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这一次“教科书式”的救人能够实现,有家庭的影响和个人对医学知识的兴趣,更多来自学校教育的熏染。笔者注意到一个细节——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盛晓涵就读的每所学校都设有急救课程。就在10月初,格致中学初、高一年级全体师生还进行了心肺复苏和救护包扎技能培训和考核。事实证明,一次次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练习确实有效。而从小参与体育锻炼,让这位15岁少年有足够的体力为老人坚持体外按压,直至120救护车赶到。

少年无畏施救令人感动,这一处教育的细节更让人欣喜。据上海市教委介绍,上海中小学校通过健康教育课程、主题班会活动、晨会等形式,开展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知识教育,尤其注重理论授课与技能实训结合。从2017年起,上海还组织开展中小学校园应急救护基本知识与技能宣传展示活动,已连续举办四届。不少高校和中小幼教师都熟悉掌握了急救实施步骤及各类常见伤害事故紧急处理方法,包括心肺复苏及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15岁上海少年的“完美施救”,让人们看到了教育评价改革指挥棒驱动之下,教育正在日益回归“育人”初心。近年来,上海以推进中考和高考改革为契机,构建初中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社会考察、公益劳动、职业体验、安全实训等内容,都纳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历史、地理、艺术、科学等学科不再被“占用”了,学生们有了更多机会走出教室,走出校门,校园和社会都成了活生生的课堂。2020年,上海启动面向全体中学生的学生体育素养测评。下一步,正着眼探索德智体美劳全要素的过程性评价办法,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学生成长画像”。

这一次,15岁少年的挺身而出,已经让人们看到了“一流教育”和“一流城市”的画像一角。不再单纯以考分排名评老师、以考试成绩评学生、以升学率评学校,真正关注人的发展,让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得到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是出色的,这样的城市才是温暖的。

上一篇:株洲市七中举行第13届主题班(队)会课竞赛观摩活动
下一篇:教育线连线 成长面带面 ——嘉兴市组织参加“全国第十五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最近更新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