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两会|大路上】沈河区:奋楫争先 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区

栏目:教育活动  时间:2023-01-20
手机版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政府工作极其重要。明年沈河区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沈阳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区委相关会议精神,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努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城区,打造“两邻”幸福家园、古城复兴典范、区域性金融中心,在东北振兴新突破中走在前列、当好表率。

  核心提示

  在岁月的年轮和历史的坐标上,2022年注定不平凡。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更是向未来出发的一年。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

  一年来,沈河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上向好: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2016年以来首次高于全国和省、市增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75.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位列全国省级开发区百强第7名,为沈阳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全省作出“五个示范”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成绩背后凝聚着沈河区干部群众迎难而上、上下同欲、团结奋斗的活力和冲劲,更凝结着“沈河智慧”和“沈河力量”。

  2023年,新征程,新气象。沈河区将努力在新时代辽宁、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沈河篇章!

  PART ONE

  2022年

  奋斗新时代——汗水凝结瞩目成绩

  抓经济稳进提质

  ●有效投资持续扩大

  成功引进金融中心大悦城、润电热力等重大项目。争取省级以上项目11个、政策9个、专项资金8.6亿元,创历史新高。

  ●消费活力有效释放

  投入2300万元开展“促消费·惠民生”“乐购沈河”等系列活动,拉动消费15.4亿元,杠杆率达到1∶67。“十一”期间中街营业额达11.7亿元,同比增长115%;夜经济场景持续升级。推动大宗消费,限上批发业商品销售额预计增长36%。

  ●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扎实开展“春风送暖政策落实月”活动,“三直一快”推进国家及省、市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截至目前完成留抵退税41.45亿元,退税金额占全市25.8%,区属国企减免租金1.4亿元。新增市场主体15849户,同比增长11.9%,高质量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促产业彰显链群效应

  ●金融产业稳定发展

  新增区域性管理总部5家,总量增至76家,占全市65.6%,金融集聚效应持续增强;金融业增加值预计增长3.6%,总量占全市45%。开展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基金试点,总规模达100亿欧元;开展私募基金企业注册试点,引进6个基金项目。打造产业金融会客厅,促成25家企业融资10.2亿元;引入中企云链票据贴现平台,贴现20.7亿元,金融服务功能不断拓展。

  ●商贸产业提质升级

  发挥中街全国示范步行街引领作用,引入体验式、沉浸式商旅文新兴业态40家,代表沈阳参加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推动电商直播平台发展,五爱(南塔)跨境电商产业园进出口总额较去年增长一倍。仁恒居·国际美学艺术中心、前海环球汇等新型商业综合体启动运营,商贸业服务品质有力提升。

  ●文旅产业发展壮大

  打造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申请省、市基金达1000万元;成功与新华社、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共建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孵化运营传播平台。引入8个重大项目。强化资源活化保护,修缮宋耀珊旧居等4处文物;引入社会资本推进9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文化创意中心集聚效应更加明显。

  ●新兴产业加快培育

  组织编制《沈河区“数字经济”三年规划》《沈河区建设“中科文萃数字港”行动计划》,进一步细化数字产业布局。启动“数字产业金廊”建设,20个项目纳入数字沈阳重点项目清单。与沈阳高新区签署《共建沈阳高新区南塔片区框架协议》,区域经济“换道超车”全面启动。

  优环境集聚发展动力

  ●营商环境更加优

  化纵深推进“一网通办”改革,80%申请材料实现“只提交一次”或免于提交。全力推进全程电子化应用,率先在全省实现灵活就业人员医保缴费“掌上查”。着力降低企业成本。

  ●改革成效更加显著

  构建全新招商体系。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基本完成,金融集团资产总额较成立之初扩大3.5倍。顺利完成事业单位改革,43个区属事业单位挂牌运行,“一站四所五中心”管理体制更加完善。

  ●创新驱动更加强劲

  大幅提升科技创新成果本地产业化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充分发挥“智创汇”平台作用,组织开展路演80次,为81家企业融资1.4亿元。科技成果本地产业化达到45亿元。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0家同比增长18%

  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45家同比增长32.5%

  瞪羚企业达到10家同比增长200%

  优空间环境提质美颜

  ●城市空间持续优化

  高质量完成沈阳古城文化创意板块、彩塔现代服务产业板块、农大南生态农业板块城市设计方案。

  ●古城改造深入推进

  实施“通络、聚业、承脉、更新”四大行动。优化空间肌理,有序推进沈阳路等9项规划设计;活化产业载体,启动北斗大楼改造等9个项目;赓续红色血脉,推动原东三省总督府打造1925城市记忆馆;重塑古城风貌,完成4个建设工程和正阳街、朝阳街道路更新。

  ●城区更新不断加快

  深入推进“五工程一管理”,全面实施城市更新五大行动。完成晓春小区等64个老旧小区、136公里老旧水电气暖管线和文富路等13条街路小巷更新改造。新建100个口袋公园。新增绿化面积1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2.48%。推动“乱破旧”专项治理,完成171个小区和4条街路空中线缆治理,修复破损街路72万平方米,创建109条优秀和良好路段,“路长制”考核全市排名前列。

  ●生态环境更加优化

  空气质量持续向好,PM2.5平均浓度改善率居全市首位。水体质量持续达标,有效杜绝污水入河。

  惠民生幸福感持续提升

  ●“就业+”特色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凯旋社区荣获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殊荣。

  ●社区幸福教育课堂稳步推进

  区家庭教育学校工作经验入选教育部“双减”工作典型案例。

  ●公立医院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区第二人民医院成为全市首家与三甲医院建立点对点分级诊疗模式的二级医院。开展中医药“大篷车”进社区活动,区中医院获得“省中医药服务示范单位”称号。

  ●品质养老更有温度

  构建“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在全市创新实现“‘品质养老’五个全覆盖”,五里河“多福乐居”居家养老试点经验在全市推广。

  ●社会治理更加有序

  深入践行“两邻”理念,“6+4+N”项目实现了全覆盖。高标准打造多福、溪林、山东堡三大示范社区,多福社区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高效完成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迎检成绩保持全省第一。

  PART TWO

  2023年

  启航新征程——挺膺担当发展使命

  关键词

  经济平稳健康

  沈河区跻身中国楼宇(总部经济)标杆城区

  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位列全国省级开发区百强第七、东北区域第一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

  精准谋划项目,强化链式思维,谋划重大项目300个以上。狠抓项目建设,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165个。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注重要素保障,大力盘活烂尾工程、闲置楼宇,切实为稳定经济基本盘提供有力支撑。

  着力促进消费升级

  立足打造东北最具消费影响力的中心城区,依托“五大商圈”,大力发展首店、首发、首秀等新商业模式,不断提升品牌引领力和品质竞争力。建设中街、彩塔夜经济示范区,构建夜经济矩阵。

  着力壮大市场主体

  制定实施关于提升市场主体数量和活力、优化营商环境助企纾困、产业链融资等系列行动方案,让市场主体“青山常在”。实施重点企业分类培育计划,让更多链主企业、领军企业脱颖而出。创新实施集群注册,冲破准入壁垒,力争市场主体年增长率20%以上。

  关键词

  产业转型升级

  做强金融产业

  以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位列全国省级开发区百强第7名为起点,聚焦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以“金融+楼宇”为双引擎,创建国家级金融开发区。发展数字金融、科技金融,打造3-5栋数字金融大厦,推进金融场景创新。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创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升级沈阳产业金融会客厅商务功能。树立金融中心品牌。

  做大文创产业

  实施“文化+”战略,全力构建“一核一廊一带多园”文化创意空间格局。打造古城文化创意核心区,吸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旗舰品牌集聚,培育数字文创等新型文化业态。

  推进商贸转型

  升级优化传统商圈,增强五爱、南塔等传统商圈消费体验、业态融合、文化氛围。培育新兴商圈消费生态,打造多元休闲空间和消费场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发展数字经济

  推动“数字产业金廊”、中科文萃数字港建设,引进软通动力等国内头部企业,联合中科院所,加快建设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片区,引培100家企业,形成5栋载体空间。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启动“数字沈河”运行管理中心建设。丰富数字场景,创建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先行区。

  壮大楼宇经济

  做大做强中国楼宇(总部经济)标杆城区品牌,打造“云上金融街,空中产业园”。开展特色楼宇培育,打造“一楼一品”主题楼宇,培养25栋特色楼宇,实现楼宇特色化和专业化蝶变升级,实施老旧楼宇更新。创建楼宇联盟,全力打造东北区域楼宇经济第一强区、总部经济第一强区,使其成为点燃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关键词

  深化改革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实现50项“好办、易办、智能办”服务场景。建设“沈河数智厅”。加快推进“12345”热线进社区,提升基层治理和服务水平。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巩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积极稳妥推进区属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建立健全产需对接、供销对接、政银企对接等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优质精准服务。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五爱(南塔)跨境电商产业园。高质量举办服务业开放创新峰会、特色楼宇场景发布等大会,生动展示“活力沈河、魅力沈河”的开放形象。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

  着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扎实推进“双减”工作,深入实施“安全、乐学、成长”的“幸福教育”工程。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集团化办学。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810个。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力争科技成果本地产业化突破50亿元。与“四所两校一院”开展深度合作,建设国家高新区南塔片区、药大生物研发产业园、农大生态农业产业园。积极对接辽宁实验室战略。完善创新主体梯队培育机制,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8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

  坚持人才引领驱动

  落实“兴沈英才计划”,实施“带土移植”团队引进工程。优化人才服务,打造人才“半小时生活圈”。开发人才金融产品,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提升改造人力资源产业园。接续推动古城、彩塔、北站、农大南4个特色青年聚集片区建设,让更多青年人向往沈河、扎根沈河、圆梦沈河。

  关键词

  品质提升

  全力优化空间布局

  出台实施《沈河区高质量发展规划》,实现“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协调发展。聚焦古城、彩塔片区、农大南核心区三大核心板块,推进实施总投资203亿元的47个项目,着力打造城市结构关键点、城市建设新亮点、城市经济增长点。

  全力推进古城改造

  重点实施沈阳路古城有机更新,持续推进九门路等34个重点工程。推动古城风貌提升与业态升级。打造全国示范步行街体系,提升改造8条特色胡同。开展中街“西南北”活化行动不断塑造古城复兴的新动能新优势。

  全力提升建管水平

  大力推行“五工程一管理”,全面实施城市更新五大行动,打造标准化、设计化、法治化、网格化、社会化、智能化城区。实施135个老旧小区、24条背街小巷和20公里小区管网改造工程;开展缓解停车矛盾综合治理。优化城区景观,新建100个口袋公园。加强精细化管理,让沈河更有颜值、有品位、有活力、有温度。

  关键词

  美丽沈河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践行全面节约战略,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建设更多的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巩固拓展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成果。持续改善大气质量。加强工业企业排污监管和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强化建设用地土壤状况调查、风险评估和污染地块管控,确保土壤安全利用率100%。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

  制订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建设。完善支持绿色发展政策措施,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关键词

  “两邻”幸福家园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城镇新增就业1.7万人。推动舒心就业进社区,差异化打造13家舒心就业示范社区。精准帮扶就业困难群体。确保农民工讨薪案件动态清零。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加快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居家养老模式。强化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新建60个社区老年食堂,实现111个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全覆盖。

  推进健康沈河建设

  推开医联体模式。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打造区域中医药专科联盟。推动全民健身覆盖全民、服务全民。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一老一幼”服务保障,推行“孤儿不孤、独老不独”精准帮扶,开展“邻家儿女”亲情陪伴暖心活动,织密兜牢特殊群体保障网。持续加强劳动保障,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总策划:程谟刚 兰宝刚

  总执行:罗宪杰

  策划执行:伏桂明 黄志勇

  沈报全媒体记者:张晶

  责任编辑:田理

上一篇:「深度揭露」有吹有黑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到底好不好?
下一篇:“又是交大的!”汪顺夺金,上海交大人已在东京奥运收获累累

最近更新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