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6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全国政协常委陶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陶智

栏目:教育活动  时间:2023-01-20
手机版

  文 | 陶智(全国政协常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本期特别推出全国政协常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陶智的建言。

  

  近两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遭遇了全球疫情不确定性、国际战略格局变幻、国内产业结构转型等多重不利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级政府都把就业放在“六稳”“六保”的首要位置,坚持就业优先的宏观战略,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和指导性意见,电视剧保障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今年3月,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国务院办公厅5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从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强化不断线就业服务、简化优化求职就业手续、着力加强青年就业帮扶多方面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若干措施》,由北京市教委、人社局牵头,从促进就业、支持创业、提升能力、重点帮扶、优化服务、组织保障等6个方面,提出了北京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16条具体措施。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社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076万,同比增加167万,加上去年未就业毕业生和受国际疫情影响返回国内就业的海外留学生,毕业生规模和增幅均创新高。同时,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在持续,经济发展增幅放缓,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还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就业市场用人需求不确定性增加;加之2021年部分行业发展遇困和监管政策加强,特别是教育、互联网平台、地产、汽车等一些原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较大的部分行业企业招聘需求出现下降,社会总体吸纳就业的能力在下降。从2021年秋季至今散发疫情导致的封校、线下招聘取消、跨区域实习面试受阻、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延期等问题也频繁出现,都对2022届毕业生的求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压力增大,“慢就业”“缓就业”人数增加。

  受疫情与国际形势的影响,毕业生申请出国留学的意愿度和成功率都在下降。从北航的情况看,本科毕业生出国留学比例从2019年的20.63%降至2021年的7.37%。比如清华大学,2019届本科毕业生出国留学比例为24.6%,2021届下降为13%。出国留学比例的大幅降低叠加毕业生总数的增加,导致国内升学的竞争加剧。从教育部发布的数据看,2022年研究生报考人数457万,比去年增加80万,录取人数还没有看到准确数字,预计约120万,录取比例26%左右。因为绝大多数发达地区的优质就业岗位招聘是以硕士研究生为学历起点,所以没有考上研究生的这74%中,选择二战、三战考研的人数很多,“不就业拟升学”或“其他暂不就业”等主动不就业行为成为本科毕业生中占比很大的一个选择。

  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地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就业难”与“招人难”并存,不同专业、行业和地区间用人需求差异较大,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地域、行业、单位类型、薪酬等方面的求职期望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也存在矛盾。就业地域是高校毕业生求职时非常看重的因素,北上广深、经济发达地区省会城市等是求职意愿高度集中的地域,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一线的用人需求满足度较低。尤其对985高校的毕业生,这个倾向更为明显。高校毕业生的专业供给与社会需求也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是在数量上,部分专业上高校的供给量高于社会总需求量;二是在质量上,高校对某些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衔接不够。高校对市场需求的跟踪预测不足,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受疫情和近期互联网行业裁员频发的影响,2021届、2022届毕业生在求职时求稳的倾向明显增加了,所以报考公务员,选择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比例大大增加,而这部分性质的单位用人需求是有限的,更大量的用人需求来自于民营企业,这对矛盾在近期高校毕业生就业中也愈加明显。

  以上提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遇到的困难有需求总量上的困难,但是主要还是结构性矛盾。在缓解需求总量不足上,从国家层面上除了稳步促进经济从疫情中复苏外,多部门近期也出台了多项政策促进岗位供给,比如加大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计划”“科研助理”“第二学士学位”的力度等。对高校,教育部也启动了“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要求高校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挖掘更多岗位资源。

  解决结构性矛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层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更多高质量的知识性岗位。还要推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平等就业环境等。

  从中短期来看,结构性矛盾的缓解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发力、多措并举。在国家层面还是要稳住市场主体,创造高质量就业条件。

  长期来看,国家层面要从政策制定上引导高校对标用人需求找准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分层、分特色,人才培养要有差异化;建立起全国性的毕业生用人需求监测、预测体系,指导高校建立起动态的人才培养调整机制;要研究在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的统计口径,合理考虑主动不就业毕业生群体的统计归属,建立科学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从高校层面来说,要加强就业市场拓展工作,提供更多优质和精准的就业信息;做好学生的生涯发展辅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就业观、择业观,提高学生的行动力与目标感,提升学生的职业决策能力;建立起招生与就业联动的机制,加强行业联系,增强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互动,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成效。

  就企业而言,尤其是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要主动对接高校,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强化产教深度融合,提升需求与培养的契合度,为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成效提升提供反馈与支持。

  原文刊登于2022年12月21日《 人民政协报 》 第 9 版教育在线

  举报/反馈

上一篇:985毕业生哭诉:“后悔选了冷门专业”,如今就业到处碰壁!
下一篇:2020烟台市最好大学排名公布,烟台大学第一

最近更新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