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直言“小学语文教材编辑审美不高”的老师,自己出教材了

栏目:教育活动  时间:2023-01-02
手机版

  曾经,郭初阳语文课堂的出现,是一个异数。人们习惯用“语文界新生代领军教师”、“语文界的革命者”或“体制教育的反思者”来定义郭初阳,然而,也许只有亲临他的课堂,才会真正感受到“革命”和“颠覆”等字眼背后的力量。

  作者:曾子芊

  它的空间中有“摧毁”:摧毁的是僵化的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语文课堂呈现出的面目是浅薄的、板滞的。学生们被要求翻来覆去地背诵字词句、文言文,对照着“标准答案”练习归纳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最后再将个性打碎,填入千篇一律的作文模板中,以期获得高分。语言和思想的光亮,就在这样上一点点黯淡下去。

  郭初阳的语文课堂在“摧毁”之上“重建”:重建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对阳光与流水的爱,他用新的秩序更新了语文课的面貌,用新的规则为语文课“立法”。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齐从经典文本出发,深潜入它的内部,掘出不寻常的“矿石”,比如:莫泊桑的《项链》和《灰姑娘》的叙事传统有什么关系?读了《牧人的故事》,我们要不要给喊“狼来了”的孩子带上口罩?《愚公移山》里的愚公会不会是一种“家长权威”的体现?从库尔特·冯内古特的《哈里森·伯杰隆》里,我们又应该如何认识“真正的平等”?……此刻,文本之间界限消失,话题深度持续延展,参与者在不同文本,甚至不同艺术形式间漫步、穿梭、航行,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如灯照亮前路,最终他们向更遥远的远方驶去。

  用“荡气回肠”来形容郭初阳的语文课绝不是夸张,语言、文化真正的美好在他的课堂上得以复原。郭初阳的好友、另一位教育界名师蔡朝阳也曾说,赞美郭初阳的课堂,是因为他在很大程度上找回了语文的尊严、语文课堂的尊严,重新赋予了语文课堂以学术的深度、理性的光照、自由的启蒙,以及民主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而郭初阳语文课堂的目标也恰是: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现代公民。

  近日,一套集结了郭初阳多年教学心血的《郭初阳的语文课》正式出版,全书共分十一册,其中一到十册为课堂还原,第十一册为评述集。精确到秒的课堂还原,给人带来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置身于十堂经典的公开课,就批判性思维、公民意识、想象力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学习与训练。这十堂课中,最有意思的还属那些“颠覆性”的课堂:经典课文《珍珠鸟》竟能和斯蒂芬·茨威格《象棋的故事》联动,引人重新思索“鸟”与“笼”的关系;面对课文《鞋匠的儿子》,我们可以运用媒体“事实核查”的方式,将其不严谨之处一一指出,以培养严肃的非虚构写作态度。这些精彩纷呈、充满思辨火花的语文课令人拍案叫绝,它们究竟是如何研发出来的呢?几日前,书乡周刊对郭初阳进行了专访。

  不可低估学生的智力

  1996年,从杭州师范学院毕业后,郭初阳在杭州翠苑中学任教,成为了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起初,庸常刻板的语文教学让他觉得教师职业“了无生趣”,但又觉得“心有不甘”,“总想要上一节自己心目中。”然而,在经典与孩子之间架构桥梁并非易事,其间潜藏着教师易“自说自话”的危险。经历了最开始的挫败后,后来郭初阳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书里读到了“三任何”理论,布鲁纳的理论令他“激动得汗毛根根直竖,慨然引为知己”。这句译成中文仅有二十七字的句子,也成了他最爱的一句教育名言:“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于是,在郭初阳的语文课上,我们会看到文学、哲学、法律等基础学科最微妙的概念出现。但那些稚气未脱的心灵,是否真的能理解“平等”“自由”或“批判”的含义?对此,郭初阳表示,自己是在教书五至十年后,才会渐渐领悟到“对教师个人的智力不可高估,对学生们的智力不可低估”。“这套书里的十节课,有个别是在中学执教的,我相信全部放到小学课堂,也完全可行。”郭初阳说,“即便有一些难度也没关系,只需多花一些时间,增加一些教育支架就可以了。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跟小学生谈论任何话题,只要找到恰当的方式。”郭初阳理想中的语文是一条道路:通往,启发生命。对他而言,语文教育的核心是“可道之道”——可以言说的,可以效法的真理,在一段过程中彰显的真理。

  十年前,郭初阳与蔡朝阳、吕栋曾合著《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直指小学语文教材诸多不合理性,如“文体不分明,基本上是散文的汇编”、“教材里的文学经典比例较低,即便选了名家名作又随意窜改”、“整体信息量不足”和“编辑的审美趣味不高”等。十年过去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这些问题在郭初阳看来,仍未得到改善。

  骆驼 狮子 小孩

  课本难以令郭初阳满意,或许这是促使郭初阳自主研发课程的原因之一。2008年,郭初阳离开了执教六年的杭州外国语学校,随后在杭州“越读馆”担任语文教学负责人,也能够以更为独立的语文教师身份审视和反思语文教育。

  哲学家陈嘉映近日也阅读了《郭初阳的语文课》。他说,看得出来,“在怎样教语文课这事儿上郭老师下了大功夫。”闻此赞语,郭初阳回忆起陈嘉映曾发出过的一句感叹:“一个人需要经过多少精神上的修炼,才够得上和那些伟大的作品交流?”郭初阳认为,语文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努力与伟大作品交流的过程,而语文教师的职业,近似一位文本阐释者。考证、解读、阐发、引申……这就是郭初阳备课的内容。而语文教师与文本阐释者的不同之处,则在于多了一群学生。“这也就意味着,不单单是一个人在思考,而是一群人在思考。当然,顺序有差异。教师当以提前的思考,来为现场的众人的思考架桥铺路。”

  执教二十四年,按照执教过的三所学校,郭初阳将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探索分为了三个阶段,正好可以借用尼采的精神的三种变形:骆驼、狮子、小孩。第一个六年,锤炼基本功,教材研究、课堂教学、命题评估、应试技能……都由负重的精神承担起来,就好像满驮着赶向沙漠的骆驼;第二个六年,换到了一所宽容大气的学校,精神在这里变成狮子,说‘我意愿’,创造新的价值,藉着新创造而取得更多的自由——这正需要狮子的力量;后面十二年里,郭初阳自己负责一家机构,则进入了小孩的阶段。不再有指定的任务,不再有从上而来的命令,也不再需要亦步亦趋地服从。“小孩是天真与遗忘,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游戏,一个自转的轮。”

  至于自主研发教材,郭初阳表示,这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是另一种形式的折磨,但因为是自我折磨,也就能苦中作乐。想让课堂变得有趣也并不难,郭初阳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有充实的材料;二,把这些材料按照合理的方式组织起来。“这样的话,无论是沉潜进入某一则材料,还是从这则材料泅渡到下一则,都在充沛的思维流中,阅读如静水流深,讨论如水库开闸,一路水花激荡,自然不会觉得无趣。”郭初阳的理想语文课堂,就像诗人里尔克笔下的那只豹,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可以是一个核心词,一首诗,一页文章,或一本好书,如此团团旋转而深入迷人之处,孩子们常常觉得时间太短,铃声响了却不愿下课。”

  独立语文教师的新旅途

  郭初阳的课堂风格或许可以用《颠狂与谨守》(郭初阳著)这本书的书名来概括,“好的课堂需要颠狂,耸身出乎其外,思狡兔而击凡鸟;好的课堂也需要谨守,凝神入乎其内,虽锱铢而必计较。”郭初阳的语文课是独特的,或许也难以效仿。也许有人还会感到好奇,在成为一名独立的语文教师之前,郭初阳又是如何教导学生应对考试的呢?

  “根据我的应试经验,在整体时间的规划上,三年六个学期的语文学习,前五个学期,放心教,放开读,放手写;最后一个学期对付考试,时间是充足的,学生的心态是健康的,容易获得好成绩。”郭初阳在指导应试上也颇有经验,不过,他教导学生应试的最有效的心法依然是——让学生爱上语文。“只有如此,他们才会乐意让自己在这门学科上全力以赴,不论是一场戏剧表演,还是一次统一考试。”在授课内容上,他会把文学课与应试课作出清晰的划分,老师更容易教,学生也更愿意学。在应试操练上,他还会研究考纲,多做试卷,以帮助学生节省时间,脱离题海。

  如今,郭初阳在“越读馆”已任教多年,来越读馆的孩子,大部分都不满足于有限的语文书,但究其深层原因,郭初阳认为也许是出于一种难以言表的爱。因疫情影响,越读馆已经停办,但郭初阳的生活没有什么变化:继续做教书匠、好书邮递员、成长陪伴者。“这份工作,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把好书好作品,多多地介绍给孩子们,同时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语文和生活方面的问题。”

  在《郭老师的私藏书单推荐》这本分册里,郭初阳并没有向读者推荐太多的书。郭初阳解释说:“如果在平时,我每次只推荐一本书,读完这一本,再推荐下一本。买书容易读书难,许多人有错觉,以为屯书就等于读书。”

  输入易,输出难。关于写作,分册《如何给南方周末投稿》便是一节写作课,分册《水晶人》里也有微型写作任务。“好的写作指导能实实在在地帮到中小学生。”郭初阳表示,做一些迷你写作网课,已经列入他2021年的教学计划。“市面上的写作书也不少,中学生可以读读马克 克雷默《哈佛非虚构写作课》,可以学到不少。”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u004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举报/反馈

上一篇:组图|主题画绘廉洁
下一篇:“胡鑫宇失踪事件”后续,致远中学“黑历史”被扒!

最近更新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