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共识】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合并神经精神疾病多重用药风险防控专家共识

栏目:在线教育  时间:2022-11-27
手机版

  专家述评:中国是世界上老龄化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多病共患的老年人,由于本身病理生理学的改变,更易于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常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多重用药非常普遍,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增加。针对该类患者,尽早发现潜在不适当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评估标准,但每个标准各有侧重,其地域局限性、标准差异性、覆盖面差异以及循证证据的缺乏非常明显,并且均未涉及老年人多病共患情形下潜在不适当用药的情况,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管控。2022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已发布《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病患者多重用药安全中国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将主要关注心血管疾病合并神经精神疾病状态下,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风险,借鉴国外评估工具,利用循证的方法,完善我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状态下潜在不适当用药的评估标准,并针对相关多重用药的风险给出相应的建议。本专家共识进一步积极推广于临床实践,将有助于提高老年人安全用药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合并神经精神疾病的老年患者不良临床结局(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刘皋林教授)。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合并神经

  精神疾病多重用药风险防控

  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

  共识专家组(按姓氏拼音排序):

  卞晓岚、陈成群、陈万生、陈? ?孝

  段俊丽、葛卫红、郭? ?澄、郭代红

  蒋更如、姜? ?玲、金鹏飞、李朋梅

  李晓宇、廖? ?赟、刘皋林、刘雅丽

  刘振国、缪丽燕、祁? ?佳、邱? ?峰

  苏? ?青、孙? ?新、孙洲亮、童荣生

  王? ?枫、王海峰、王? ?卓、文爱东

  徐阿晶、杨? ?勇、余自成、原永芳

  张? ?力、张? ?健、张伶俐、张晓坚

  张幸国、张? ?玉、赵青威、赵荣生

  郑英丽、周? ?永、周玉冰、祝德秋

  左笑丛

  共识编写组(按姓氏拼音排序):

  卜书红、陈霁晖、金? ?磊、李? ?敏

  李?? 平、刘? ?艳、马?? 婧、梅童霖

  祁?? 佳、王?? 芳、徐阿晶、张? ?健

  周? ?佳、朱? ?彤

  证据评价组(按姓氏拼音排序):

  付凯丽、李?? 敏、梅童霖、周? ?旻

  正文内容

  

  摘要:老年人多重用药非常普遍,其会显著增加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心血管系统疾病合并神经精神疾病是老年人最为常见的多病共患,也是涉及多重用药最多的疾病组合之一。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针对心血管疾病合并神经精神疾病的老年患者,利用国内外用药风险评估工具,结合相关循证结果,制定了我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合并神经精神疾病的潜在不适当用药和联合用药风险防控专家共识,进一步推广应用于临床疾病治疗实践,以降低我国老年人的不良临床结局。

  我国是世界上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预计在未来20年仍将继续快速增长,2026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3.04亿,2039年将达4亿,老龄化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1]。老年人常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在我国,42%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疾病[2]。多病共患的老年人,由于本身病理生理学的改变,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我国老年人治疗中常多药合用,平均用药9.1种,多者达36种;50%的老年人同时服用3种药物,25%服用4~6种药物,这显著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不良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率,甚至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2]。在共患病中,心血管系统疾病合并神经精神疾病是老年人最为常见,也是涉及多重用药最多的疾病组合之一。

  潜在不适当用药是指使用此类药物的潜在不良风险可能超过预期获益,可以导致老年人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再次入院率升高和相关医疗成本增加。而采用科学的标准对老年患者的潜在不适当用药加以评估,可以早期发现潜在不适当用药风险,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并指导临床更合理地用药。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均制定了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评估标准,但每个标准各有侧重,其地域局限性、标准差异性、覆盖面差异及循证证据的缺乏非常明显(美国Beers标准除外),并且均未涉及老年人多病共患情形下潜在不适当用药的情况,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管控[3]。2022年6月,本团队发布了《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病患者多重用药安全中国专家共识》[4]。本专家共识将主要关注心血管疾病合并神经精神疾病状态下,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风险,借鉴国外评估工具,利用循证的方法,完善我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状态下潜在不适当用药的评估标准,并针对相关联合用药风险和用药相关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进一步积极推广于临床实践,以降低我国老年人的不良临床结局。

  1 共识制定过程

  1.1 共识的制定标准

  本共识的制定基于牛津循证医学分级系统,并且符合2011年美国医学研究所发布的关于临床实践指南的推荐。

  1.2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状态下潜在不适当用药目录形成

  本共识根据2017版中国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判断标准和美国Beers(2019版)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状态下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目录[5―6],并参考国家药物不良反应中心老年患者引起心血管和神经精神系统相关药物不良反应的常见药物,通过遴选形成初始目录,再采用德尔菲法经过2轮专家咨询,进行循证评价,形成最终目录。

  1.3 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状态下不良药物相互作用筛选

  本共识以《新编药物学》第18版中第3篇“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和第5篇“主要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为基础,筛选出临床常用的药物品种。之后采用UpToDate循证医学数据库中的lexicomp“药物相互作用”软件进一步遴选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精神疾病治疗 药物中存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将严重的相互作用结果(D级及X级)进行归类。通过征集问卷、专家访谈,以及本共识撰写专家的线上论证,确定关于本共识的临床常见药物相互作用。

  1.4 指南检索和临床证据检索

  临床证据采用两组循证组,分别以人工筛选和EviMed系统(www.evimed.com)辅助人工筛选的方式。采用PICOS检索和高级检索,对Evi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共8个中英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对于意见不一致的证据,由共识编写组讨论决定是否纳入。

  1.5 证据等级评价

  证据评价组采用2011版牛津循证医学中心分级系统(OCEBM)作为评价工具,对证据质量进行评价。

  1.6 共识推荐意见的形成

  指南共识专家组成员根据证据评价结果,综合利弊权衡、患者意愿、价值观、干预成本和可及资源等因素形成推荐意见。强推荐指风险和负担显著大于获益;弱推荐指风险和获益难以权衡。对于未达成共识且必须在指南中产生推荐意见的问题,由共识专家组根据投票结 果确定推荐意见。

  1.7 共识注册

  本专家共识2022年5月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与透明化平台注册(注册号IPGRP-2022CN367)。

  2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合并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状态下潜在不适当用药

  本专家共识共纳入7类疾病状态下18种/类药物,包括心血管疾病状态下的潜在不适当用药(表1)和神经精神疾病状态下的潜在不适当用药(表2)。

  

  

  涉及心血管系统用药(抗心律失常药、抗高血压药、抗血栓药)、神经系统用药(镇静催眠药、抗痴呆药)和精神系统用药(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根据疾病状态将药物进行整理并标注了用药风险点、相关证据、使用建议,使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标准更具有科学性和临床指导性。

  3 常见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多重用药的风险与处理

  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精神系统药物中,相互作用风险严重性等级较高的联合用药组合引起的最常见的风险结局包括:出血事件、横纹肌溶解、QT间期延长、中枢神经系统过度抑制。本专家共识主要针对7种常见的心血管及神经精神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房颤、脑卒中、痴呆、抑郁、失眠)的相关用药风险处理给出推荐意见。

  3.1 出血事件相关风险及处理

  冠心病、房颤、脑卒中的主要危害是由于血管粥样硬化、形成血栓并阻断心、脑器官的血液供应而造成的器官损害。上述疾病的二级预防中,通常需要使用抗血栓药物预防。治疗过程中如果强度过高则有出血事件发生的风险,主要是指消化道、内脏等关键部位发生有显著临床意义的出血。老年人在多重疾病、多重用药的情况下,由于药物相互作用,患者可能面临更高的出血风险。

  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治疗药物中,有出血风险的药物联用组合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利伐沙班、艾多沙班等)、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RI)(如西酞普兰、度洛西汀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维拉帕米、地尔硫等)之间的联合用药,常见于(1)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或房颤合并抑郁;(2)缺血性卒中合并房颤。

  3.1.1 ACS或房颤合并抑郁:(1)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在ACS二级预防及房颤治疗中的应用。对于ACS的二级预防,主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心房颤动合并血栓高危因素患者需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以预防血栓事件[41]。(2)SSRI在老年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艾司西酞普兰、西酞普兰、氟西汀、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舍曲林为代表的选择性SSRI用于老年患者较为安全,是优先推荐的治疗药物[42]?。(3)抗血小板药/抗凝药与SSRI相互作用相关证据。与单独使用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或两者联用)相比,联合使用SSRI的患者出血风险显著增加[43―44](证据质量3级)。Schelleman等[45]?在2011年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发现,同时服用SSRI的华法林患者的胃肠道出血住院的风险有所增加(证据质量4级);另外4项研究[46―49]结果表明,在服用华法林的患者中,SSRI暴露与出血风险增加相关(证据质量3级)。(4)抗血小板药/抗凝药与SSRI联用的处理意见。SSRI与华法林联用时,需要做好凝血功能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日常检测及胃肠道出血事件的预防与教育。SSRI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用时需要对消化道出血风险保持谨慎,必要时可给予胃黏膜保护剂。纠正出血危险因素是减少出血事件的关键,如维持收缩压在合理范围、限制饮酒、避免非必要的糖皮质激素、非甾类抗炎药物的使用,详见表3。

  

  3.1.2 缺血性卒中合并房颤:(1)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是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中最常用的药物,多用于长期治疗[50]。(2)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预防血栓事件中的应用。欧洲心脏病协会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 (CHA2DS2-VASC)存在血栓高危风险的房颤患者需要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发生风险。(3)抗血小板药物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相互作用相关证据。单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与新型口服抗凝药(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NOAC)相比,出血的风险相似或略高,抗血小板药物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性远不如抗凝药物[51](证据质量4级)。AFIRE试验结果发现,利伐沙班单药治疗在心血管事件和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方面不劣于利伐沙班加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联合治疗,大出血发生率更低[52](证据质量1级)。(4)抗血栓药物与抗凝药物联用处理意见。建议单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艾多沙班等)进行血栓预防,加强出血风险监测,以减少出血事件风险。详见表3。

  3.2 横纹肌溶解及处理

  横纹肌溶解症是以肌肉坏死并释放肌细胞内容物进入血液循环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肌酸激酶水平通常显著升高,并且可能出现肌肉疼痛和肌红蛋白尿。病情的严重程度不一,轻为无症状的血清肌酶升高,重则出现酶极度升高、电解质紊乱和急性肾损伤并危及生命。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治疗药物中,有横纹肌溶解风险的药物主要为他汀类降脂药物,当它们与上述系统中CYP3A4抑制剂合用时,会增加横纹肌溶解的风险。该类药物联合用药常见于:(1)高血压合并ACS或脑卒中的二级预防状态;(2)房颤合并ACS或脑卒中的二级预防状态。

  3.2.1 高血压合并ACS或脑卒中的二级预防状态:(1)氨氯地平在老年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钙通道阻滞剂在下列老年人高血压特定情况下作为首选推荐,如左心室肥厚、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外周动脉疾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代谢综合征[53]。(2)他汀类药物在ACS或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应用。在ACS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推荐启动并坚持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54]。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患者一旦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TIA,均属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极高危人群,无论病因是否为动脉粥样硬化、胆固醇水平是否正常,均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以降低血管性事件复发风险;而对于有脑出血病史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权衡风险和获益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54]。(3)氨氯地平与他汀类药物相互作用相关证据。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氨氯地平可增加洛伐他汀、辛伐他汀(CYP3A4底物)的血清浓度,从而显著增加他汀类药物的暴露量,增加横纹肌溶解风险。阿托伐他汀相较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CYP3A4代谢较少。与氨氯地平合用时,阿托伐他汀的血药浓度仅轻微升高或未见明显升高[55-56](证据质量5级)。(4)氨氯地平与他汀类药物联用处理意见。当高血压合并ACS或脑卒中二级预防时,如血压控制较好,不建议随意更换降压药物,可保留氨氯地平,选择相互作用较小的他汀类药物如氟伐他汀、普伐他汀、匹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或限制洛伐他汀及辛伐他汀的剂量;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最大剂量不超过20 mg/d[57],阿托伐他汀可不换药,密切监测肌肉毒性反应,详见表4。

  

  3.2.2 房颤合并ACS或脑卒中的二级预防状态:(1)地尔硫、维拉帕米和胺碘酮在房颤治疗中的应用。房颤患者推荐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用于无心力衰竭和低血压患者的急性期心室率控制以及长期治疗。胺碘酮主要用于房颤的复律治疗。(2)他汀类药物在ACS或脑卒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此项同“3.2.1”。(3)房颤治疗药物与他汀类药物联用的相互作用相关证据。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地尔硫[58]、维拉帕米和胺碘酮等CYP3A4抑制剂,可增加洛伐他汀、辛伐他汀(CYP3A4底物)的血清浓度,从而显著增加他汀类药物的暴露量,增加横纹肌溶解风险,阿托伐他汀相较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CYP3A4代谢较少。与地尔硫、维拉帕米、胺碘酮和氨氯地平合用时,阿托伐他汀的血药浓度仅轻微升高或未见明显升高[59―61](证据质量5级)。(4)房颤治疗药物与他汀类药物联用的处理意见。鉴于在房颤患者中,维拉帕米、地尔硫或胺碘酮的重要性,不建议换用其他药物。优先选择相互作用较小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如氟伐他汀、普伐他汀、匹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或限制洛伐他汀及辛伐他汀的剂量。合用胺碘酮时,洛伐他汀成人剂量限制40 mg/d、辛伐他汀20 mg/d[57],其他剂量限制参见表4。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肌肉毒性反应(如肌痛、肝功能异常、横纹肌溶解)。详见表4。

  3.3 长QT综合征及处理

  长QT综合征是一种心肌复极异常,表现为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该综合征伴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风险增加,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特征性心律失常,也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主要症状包括心悸、晕厥、癫痫发作及心源性猝死。药物是获得性长QT综合征的常见诱因,尤其在有相关风险的药物联用中。

  心血管与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治疗药物中,可能引起QT间期延长的常见药物主要包括:胺碘酮、奥氮平、艾司西酞普兰、氟哌啶醇、利培酮、喹硫平、索他洛尔。上述药物联合使用将增加长QT综合征的风险。该类药物联合用药常见于:(1)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合并房颤;(2)抑郁合并房颤。

  3.3.1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合并房颤:(1)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和氟哌啶醇在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治疗中的应用。奥氮平、利培酮和喹硫平主要用于有严重精神行为症状的老年痴呆患者,对痴呆患者的精神病样症状,如幻觉、妄想、冲动、攻击行为和激越症状有可靠的疗效。奥氮平和利培酮疗效优于喹硫平,但喹硫平的副作用相对较轻[62]。(2)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在房颤治疗中的应用。胺碘酮和索他洛尔主要用于房颤和心肌梗死后的药物复律。胺碘酮在心房颤动的复律中居于核心地位,而索他洛尔则处于辅助地位[51]。普罗帕酮在房颤的复律中可以和胺碘酮替换,但是该药对于基础有缺血性或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会增加其远期死亡率。(3)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治疗药物与房颤治疗药物联用的相互作用相关证据。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显示,当喹硫平、氟哌啶醇、奥氮平、利培酮与胺碘酮联合使用时,均有几十例引起QT间期延长的个案报告。当上述4种药物与索他洛尔联合使用时,亦有10例以内QT间期延长的个案报告。根据国际上药源性QT间期延长专业网站(www.crediblemeds.org/)上的信息,胺碘酮、索他洛尔属于明确具有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风险(Known risk of Torsades des Pointes)品种,精神系统用药中氟哌啶醇也属于“Known risk of Torsades des Pointes”品种。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属于条件性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风险(Conditional risk of Torsades des Pointes)品种,即这些药物多在伴有特定的临床情形下,增加其QT间期延长发生的风险。相关临床风险因素包括低血钾、低血镁、合并使用具有QT间期延长风险的药物、剂量过大、心动过缓、药物代谢减慢等(证据质量4级)。(4)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治疗药物与房颤治疗药物联用的处理意见。当患者有缺血性或结构性心脏病时,建议胺碘酮和喹硫平/氟哌啶醇/奥氮平/利培酮谨慎合用,监测心电图QT间期;当患者无缺血性心脏病以及结构性心脏病时,建议调整至普罗帕酮复律,以避免QT间期延长的风险,详见表5。

  

  3.3.2 抑郁合并房颤:(1)艾司西酞普兰、喹硫平、利培酮、奥氮平在老年抑郁治疗中的应用。艾司西酞普兰为老年抑郁一线用药,用于老年患者较为安全[42]。喹硫平、利培酮、奥氮平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不作为抑郁的一线用药,主要在多种常用抗抑郁药失败后考虑使用。对于重性抑郁,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用于抗抑郁药单药治疗效果不佳的非精神病性患者的辅助治疗。(2)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在房颤治疗中的应用。同“3.3.1”。(3)抑郁治疗药物和房颤治疗药物相互作用相关证据。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显示,当艾司西酞普兰和胺碘酮联合使用时,有42例引起QT间期延长的个案报告。当艾司西酞普兰和索他洛尔联合使用时,有3例QT间期延长的个案报告。根据国际上药源性QT间期延长专业网站(www.crediblemeds.org/)上的信息,胺碘酮、索他洛尔和艾司西酞普兰均属于“Known risk of Torsades des Pointes”品种,即已经有明确的QT间期延长的风险。其余相互作用组合循证结果同上一部分(证据质量4级)。(4)抑郁治疗药物和房颤治疗药物联用的处理意见。当患者有缺血性或结构性心脏病时,建议胺碘酮与艾司西酞普兰、喹硫平、利培酮、奥氮平谨慎合用,监测心电图QT间期;当患者无缺血性心脏病以及结构性心脏病时,建议调整至普罗帕酮复律,以避免QT间期延长的风险。详见表5。

  3.4 中枢神经系统过度抑制及处理

  老年人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减退,脑细胞数、脑血流量和脑代谢的降低,因此对有中枢抑制作用的药物较为敏感。当这类药物联用时,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过度抑制,症状包括精神失常、走路不稳、感觉失常、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梦、判断能力下降等,甚至导致呼吸减慢和死亡。

  心血管与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治疗药物中,可能引起中枢过度抑制的药物联用主要为地尔硫和维拉帕米等CYP3A4中度抑制剂与本身具有中枢抑制效应药物,以及2种中枢抑制效应药物联用。地尔硫和维拉帕米为CYP3A4中度抑制剂,可减慢阿普唑仑、咪达唑仑等苯二氮类药物(CYP3A4底物)的代谢,从而增加中枢过度抑制的风险。如果使用2种有中枢抑制效应的药物,也会增加中枢过度抑制的风险。该类药物联合用药常见于房颤合并失眠。

  (1)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在房颤治疗中的应用。在房颤治疗中,推荐胺碘酮、普罗帕酮用于复律,地尔硫或维拉帕米用于控制心室律。(2)阿普唑仑和咪达唑仑在失眠治疗中的应用。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BZ‐RAs)短期使用有助于缩短入睡潜伏期及延长睡眠时间,然而疗效在7~28 d内即呈现显著的衰减趋势,甚至完全消失,而长期使用的副作用则可能持续存在,对于老年人更为显著[63]。(3)房颤治疗药物和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相互作用的相关证据。一项双盲随机交叉研究中发现,地尔硫(60 mg,3次/d)或维拉帕米(80 mg,3次/ d)分别使咪达唑仑的AUC增大4倍和3倍,使其半衰期分别延长49%和41%,并增强其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64](证据质量5级)。(4)房颤治疗药物和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联用的处理意见。对于老年人而言,由于苯二氮类药物更易通过中枢抑制效应导致不良转归,因此建议避免合用,改用唑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扎来普隆等非CYP3A4代谢的药物治疗失眠,详见表6。

  

  4 结语

  潜在不适当用药和药物相互作用可增加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风险,导致再住院率升高和医疗成本增加。由于临床疾病治疗的复杂性,在多种疾病状态,潜在不适当用药的处理较为困难。本专家共识基于常见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筛选潜在不适当用药和联合用药相关风险,并根据常见共患疾病的类型,给出相关处理建议,为临床医生、临床药师、护士等评估老年人用药情况、保障用药安全,提供指导工具。

  (本共识仅供医师、药师在临床安全用药时参考)

  (本共识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No.2020YFC2005500,No.2020YFC2005502)

  通信作者简介

  张健,主任药师,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特殊人群精准用药。电话:021-25077150。E-mail:zhangjian@xinhuamed.com.cn

  祁佳,副主任药师,博士。研究方向:心脑血管药理。电话:021-25077158。E-mail:qijia@xinhuamed.com.cn

  原文地址: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合并神经精神疾病多重用药风险防控专家共识

  点击查看电子期刊

上一篇:二年级上《做一顶帽子》︱科学鱼网课
下一篇:汇丰大楼与中银大厦的风水暗战

最近更新在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