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创新路径|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栏目:在线教育  时间:2023-11-06
手机版

  作为在基础教育一线从教30多年的教师、校长,感到此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为高中学校培养国家栋梁之才提供了清晰指引。拔尖创新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领域的开拓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是引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方向的关键力量,是最珍贵、稀缺的人才资源,对于提升全球竞争力、把握未来发展机遇以及增强国家发展安全性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学校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重要场域,教师应通过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培育学生拔尖创新潜能,把创新的基因根植于学生心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职责,“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对教师的从教能力提出具体要求,既要善于把握不同教育阶段的特征与规律,也要把握时代、社会、家庭因素在学生身上的影响与反映,更要把握不同发展潜质学生的发展特点与追求。就高中而言,面对高中阶段不同发展潜质学生群体,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理解学生的观点与情感,也要包容学生的缺点与不足。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前提,也是“因材施教”的情感体现。从教学实践来看,因材施教则是通过搭建多样的课程和探究平台,为学生营造寻找个人志趣和擅长领域的可能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心智更趋成熟的年龄段,高中学校应当为学生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厚植创新土壤,让学生学中有玩,玩中有术,在自主选择中发现并培养自己的兴趣。“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对教师的从教素养提出明确要求,新时代教师队伍的要求是创新,要在坚守育人的根本规律的同时,用新思维、新观念、新方法破解教学和育人中的难题。落实在一线教学上,基础教育阶段推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要在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原则上走出自主培育之“创新”。当下,“拔尖创新人才可以有计划地培养”已经形成共识。作为上海中学校长,更应该思考如何通过创新机制,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提供可实践、可复制的新路径。创新也意味着引导高中资优生的学术探究从兴趣走向价值追求,并非育人过程的“添砖加瓦”,而是“突破边界”找新路。如何让具有潜质的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大力引入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育人的探索想必是行之有效的路径之一。大中学合作育人机制的深入探索对国家战略领域人才的早期培育起到了积极作用。以2017至2022年全程参与“导师制计划”的455名上海中学毕业生为例,他们大学就读专业与“导师制计划”课程方向匹配率约85%,毕业生选择进入到国家35个“卡脖子”领域专业的占40%,选择进入基础学科门类专业领域学习的占70.5%。从对首届参加“导师制计划”的2017届毕业生不完全统计来看,84%的学生仍在他们学术引领匹配领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数据证明,在这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道路上,高中学校确实能尽早发现学生在不同领域的潜质,并提供适宜的教育资源,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志趣和抱负。“教育家精神”是我国教育实践的独特升华,也是当代教师育人实践的明灯。未来我们将通过更加创新拓展的渠道探索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国新范式。作者:冯志刚(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中学校长)编辑:顾军责任编辑:姜澎*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举报/反馈

上一篇:成都税务:税惠有温度 助残惠民生
下一篇:台州这所“业余体校”走出了一群世界冠军

最近更新在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