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景如画,秋收有“她”丨她们在金色田野间绘就丰收图景①

栏目:在线教育  时间:2023-09-28
手机版

  又是一年丰收年

  粮为国之本,民以食为天。金黄的稻浪随风翻涌,火红的高粱饱满丰硕,在蓝天、白云、田埂间......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秋日丰收图正徐徐展开。在巢湖大地上,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积极投身现代农业生产实践,争当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在粮食兴、产业旺、经济强、农民富中展现新作为,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巾帼力量。

  让我们走进她们

  去看看她们

  在广袤田野上奋斗不息、前行不辍的真挚初心

  在乡村振兴舞台上阔步前行、砥砺深耕的铿锵步伐

  ......

  曹胡艳

  曹胡艳,是巢湖市黄麓镇传旺家庭农场负责人, 也是村民口中的“小燕子”,当地村民曾这样描述她:“小燕子,就你还真过劲,站水里捞了半天鱼我看你一毫事都没有嘛”。

  

  自2018年到传旺家庭农场工作以来,曹胡艳通过不辞劳苦的辛勤努力,从一名在外打工的城里人,变成了一名精通农业生产的村里人。三年来,她通过身在传旺家庭农场的用心经营,全程参与了合群村村强民富的过程。她和丈夫一道,用心探索鮰鱼养殖技术,不懈努力研究新品种水稻的科学培育,在提高家庭农场和村级产业园带动村民致富和花塘河流域土地农药和化肥的减量使用上付出了应有的努力。尤其是,为了更好的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家庭农场的带动作用,“传旺生态家庭农场”重新明确了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农场和合群村脱贫攻坚的实际,细化确定了家庭农场在土地租赁、劳动用工、技术帮带等方面的事务,优先租赁脱贫户的土地,并安排脱贫户家庭成员在农场就业,传授他们种养殖技术,以帮助脱贫户创收脱贫。

  

  2020年,通过脱贫户土地入股分红为路和平、李四军等45户脱贫户家庭总创收6.57万元;安排张宝智,李二和等12名家庭成员和村民就业,为这些家庭实现年增收1万多元;带动黄麓镇脱贫户20户开展户贷入股产业扶贫,每年给他们创收6.6万元。并主动参与合群村粮食烘干设备扶贫项目,免费为脱贫户实施粮食烘干措施、并为周边农户提供烘干服务,同时也为合群村集体每年增收1.5万元;与富煌三珍公司合作,抓好合群村100亩鮰鱼养殖扶贫项目的生产和经营,为脱贫村年创造集体收入2万元。同时,她还在村里的支持下,通过经营管理电商平台帮助村民便利购物、缴费并销售他们的农产品。

  一份家门口的工作、一份稳定的收入,既给合群村很多家庭解决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又给村民们带来了良好的心态,他们更加愿意努力地去工作和创造美好的生活了。他们当中还有一些人通过在产业园和农场上班学到了技术、学会了管理,自己创业搞起了龙虾和鱼养殖等自家的产业。

  如今,在乡村振兴路上,合群村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壮大、村民收入得到了提升、传旺家庭农场也到了较好的发展,做到了一举三得,曹胡艳也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邓冬梅

  邓冬梅,柘皋镇双赢家庭农场负责人。她承包了土地1200多亩,每年可解决地方劳动力50多人参加就业,辐射周边农户60余户共同致富;同时与辖区内5户贫困户签订了常年用工协议,积极带动贫困户增收。

  

  

  作为种粮大户,邓冬梅一直秉承着“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以绿色、环保为目标;以资源有效利用为载体;遵循生物链原理,实现生态平衡,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循环农业产业模式。

  双赢农场成立后,先后购置了收割机、打田机、植保机、水泵等一系列生产用具,有大型旋耕机3台,无人植保机2台,收割机3台、办公厂房400平方米,仓库800平方米,总价值约400万元。农场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在2008年以前,那时候农村交通闭塞,很多农民每到收成的时候,菜籽、稻子、小麦、花生,都要拉到几公里外的镇子上兑换,路途遥远,非常不便。邓冬梅看出商机,于是在柘皋镇合浦村开了第一家农副产品收购、大米加工厂,辐射周边六七个村户,大大方便了村中的老人兑换粮食,加工大米。因为良好的信誉和真诚的为人,邓冬梅的收购站赢得了周边村民的信赖,一直是人们口中的亲切的邓大姐。

  但就是这扎根老家、惠民悦己的情,渐渐地让邓冬梅看到了村中的现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无力承担家中的农田,眼睁睁看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无力耕耘,穷的更穷,荒的更荒,加剧了农民的悲惨生活,而这里面,大多数还是邓冬梅自家村子的老人们。

  

  于是,邓冬梅萌生了种田的想法,说干就干,2012年,从收购农副产品、大米加工转型到说服周边村民,承包下土地,邓冬梅开始拿起锄头铁锹,扛起了家乡老人的担子。但是很快,一开始的种田激情就被现实打败。邓冬梅意识到,原来种田要讲究24节气;不能指望老天爷风调雨顺;还要定期除草,施肥……但是为了家乡人民,邓冬梅初心不变,力求始终。

  邓冬梅深知,种出的粮食还是会回到百姓家人们的碗中,如何种出又好又健康的粮食,成了邓冬梅的目标,几年间,从一开始的不会种田,需要请教老人们;需要把播种施肥除草的时间圈画在日历上;需要到处走访查阅更好的水稻品种;需要参加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邓冬梅和爱人周青松相互扶持,各自分工,学历不高的邓冬梅硬是不走弯路,将小小的种田户做到现在的双赢家庭农场。今年初,经过层层检查,几轮培训,双赢家庭农场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绿色食品证书。这是十年的奋斗,十年的辛酸,十年的坚持,双赢家庭农场初心不变,方得始终,赢得了真正的双赢。

  编辑 | 周伊婷

  校对 | 张 媛

  原标题:《“丰”景如画,秋收有“她”丨她们在金色田野间绘就丰收图景①》

上一篇:香港传媒高层来豫参访,为讲好河南故事“传经送宝” 把河南好声音带到全世界
下一篇:“红头”变“白头”,大会“套”小会!警惕基层文山会海七种变异回潮

最近更新在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