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学校助力一座城,“健康丝绸之路”从这里起步

栏目:在线教育  时间:2023-09-15
手机版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茜 通讯员 王芳 陈星

  

  丝绸之路悠悠千载,一带一路盛景再现。

  十年前,中国开启了共建“一带一路”的伟大征程。

  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宛如一条金色彩带,连接着璀璨的文明,承载着国家间的友谊与繁荣。

  十年来,义新欧班列搭载一条“互联互通”之路。这条造福世界的幸福之路要铺得更宽更远。

  不靠海,又不沿边的浙江义乌,成为了“世界小商品之都”,2014年11月18日,首列义乌至马德里的班列从义乌铁路口岸发出,横跨欧亚大陆8个国家后抵达目的地。从此,“义乌丝路故事”被续写,义乌也成为了中国“一带一路”的新起点、桥头堡。

  十年耕耘,校市合作赓续前行。在这片充满机遇和梦想的热土上,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拔地而起,9月12日将迎来首批国际本科生。这不仅填补了当地高等教育的空白,还为“一带一路”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打造新范式。

  天时、地利、人和,为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际医学中心”,引领中国医学叩开世界的大门,一条全新的现代的“健康丝绸之路”正在不断蔓延。

  

  渊源已久

  名校名市强强联手

  繁茂的经贸交往和相互融合的社会氛围,让义乌成为多元文化生长的试验田,引得全世界瞩目。

  浙江大学对义乌的“青睐”有迹可循。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浙江大学与义乌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在教育、科技、医疗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9年,双方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在倡导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的大背景下,浙大四院应运而生。2014年,浙大四院在义乌开业,开创了浙江大学在杭州以外地区建设附属医院的先例。

  十年前,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多年来,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发展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中国已同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打造了一个个“国家地标”“民生工程”“合作丰碑”。

  在“一带一路”引领下,义乌除了国际性货物的“货畅其流”外,还拥有了与全球市场最强的黏合度。

  在这场新征程中,浙江大学再度与义乌寻求更“深”的合作,双方在深入调研论证和充分沟通协商后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促使国际医学院成为唯一以“一带一路”命名的高等学府二级学院。

  无疑,名市、名校的强强联手,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是服务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重大布局,更是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使命担当。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正好,9月,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校园正式启用。

  从筹划到落成,只有3年时间。这足以看出义乌的速度和效能。

  从此,“健康中国”建设鲜活的改革样本又新增,“一带一路”发展全新篇章也已经开启。

  

  迈入双江湖时代

  学校与城市形成良性互动

  由大盘山而来的南北两江宛如两条波光粼粼的长龙,贯穿义乌腹地,历经千年岁月,深情养育了沿岸世世代代勤劳智慧的义乌人民。

  向湖而生,是义乌的城市理想。它正大踏步从“绣湖时代”迈向“双江湖时代”。

  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就坐落在双江湖新区科教园区内,毗邻双江湖,紧邻甬金高速、城市快速路和规划中的轨道线,生态环境优美,交通便捷。

  

  新建的国际医学院提出了“共享区”的规划方案,消融了大学与城市的边界,增强了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设计引入水系贯穿校区连接义乌江,并打造一条连接双江湖、服务高校群的景观大道;形成“一带一路”的景观结构,暗合浙江大学海纳江河的浩荡气魄,打造一处“传承记忆、蓝绿交织”的绿色校园。

  在教学课程上,国际医学院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毕业后教育全过程的医学教育体系,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和健康行业领导者,塑造一流医学教育新品牌。

  

  本科生教育承办了来华留学临床医学本科教育(MBBS)项目,实行全英文教学,包括儿科学。另开设有对外汉语课程,学习日常汉语与医学汉语,帮助留学生具备在中国实习的基本语言基础。项目今后还会推动基础与临床融合的模块式教学课程,构建以学科为中心与器官系统整合并存的特色课程体系,增设科研能力提升、海外见习实习等模块,建设来华留学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示范地。

  研究生教育包含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护理等专业。临床专业学位培养依托浙大四院临床科室,涵盖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麻醉、临床检验、病理等绝大部分医院专科,将临床技能训练贯穿整个临床课程学习和实习过程,逐步培养生殖医学、肿瘤医学、再生与衰老医学、RNA、遗传医学等方向的人才。

  在“三院一体”总体建设框架下,以生殖医学中心、RNA医学中心、肿瘤医学中心、再生与衰老医学中心、代谢医学中心、遗传医学中心为建设载体,以实验动物平台等12个平台为关键技术和转化支撑平台,构建“临床-基础-研发-临床”的全链条一体化的科技创新新范式。

  去年9月,国际医学院迎来了海内外138名研究生。这是国际医学院首次面向海外招生,吸引了一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医学生。来自巴基斯坦的卡曼兰·阿里是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首批海外学生之一,“来到中国很兴奋,希望通过3年半的博士学习把在中国学到的医学知识带回家,更好地治愈病人。”

  筑巢引凤

  院士加持,培养国际人才

  教育是基石,关键在人才。

  当中国科学院院士、生殖医学家黄荷凤受聘于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首任院长时,她激动又期待。

  从长远来看,她觉得研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甚至全世界人民健康,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放眼当下,“一边专心教书育人,一边专心搞自己的研究,回到最质朴的原点。”

  黄院长是土生土长的浙江人,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能落在义乌,得益于城市的包容和开放,“这里的人聪慧又好学,所以别看义乌不大,但是创造的惊喜是无限的。”黄院士强调,“中国医学发展迅速,很多专科在国际上都享有盛名。医学无国界,通过这样一个国际医学院培养医学人才,将医学人才输送至各个国家,不仅将中国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理念和相关文化传播到各个国家,也能为各国医疗发展助一臂之力,实现全人类的健康共同体。”而这,正是国家强大的最好印证。

  一直以来,黄荷凤都致力于人才的培养,学生中有不少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学者。

  浙大四院和“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党委书记徐键同样对国际医学院的发展充满了殷殷期盼。短短几年,国际医学院人才汇聚。师资队伍中高层次人才队伍比例较高,拥有院士、国家杰青等国家级项目人才16人,省“鲲鹏计划”入选者、省卫生高层次人才等省部级项目人才21人;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特聘学者、长聘教授等14人,研究员(含平台、临床)、特聘(副)研究员37人(外籍3人);累计博士后进站88人(外籍6人)。

  国际医学院累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8项和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12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和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在Nature、PNAS、Celldiscovery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8篇。

  一所学校助力一座城。

  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的落成和启用,不仅传承了浙大求是创新的精神,更升级定义了义乌的城市密码。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第 200 万辆整车今日下线:下线一台车不到 40 秒
下一篇:「聚焦海科会」AI破局 专家学者热议中医智能化

最近更新在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