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真格!一批高校教师,职称取消!

栏目:在线教育  时间:2023-08-17
手机版

  美国某顶尖高校校长,因卷入学术造假丑闻辞职,全美震动;

  日本一学者让出了占据多年的“王位”,德国某学者以184篇论文撤稿刷新世界纪录,成为新一届“论文造假之王”;

  ......

  在过去的1个月,学术界再起波澜,屡禁未止的学术不端事件,引发关注,“主角”不乏令人尊敬的学术大牛。

  学术“塌房”

  学术不端事件最直接的结果之一,就是论文的撤稿数。

  作为最负盛名的学术期刊之一,《自然》的每一次撤稿备受学界关注。据2023年3月中国科学报报道,1869年11月4日首次出版至今,《自然》共计撤稿86篇,撤稿理由包括不同程度的数据失实、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分析方法不当、图片出现错误等。其中,超过50%的撤稿来自美国研究机构,每一次撤稿的背后,相关研究人员可能面临离职、学位被撤销、纪律处分等,论文相关研究领域也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我国国内,也多次曝光学术不端行为。

  2022年,科技部通报了54起学术造假案件,涉及9所高校,17家附属医院,超百人被处理,其中多人被取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职称。调查显示,学术不端行为背后,充斥着一条隐秘的论文交易“产业链”。一些第三方机构打着“润色论文”的幌子,买卖论文、抄袭剽窃、弄虚作假,部分学术造假更是成为“窝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同年曝光46起学术不端行为,涉及来自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2名学者。通报显示,存在项目申请书抄袭或抄袭剽窃问题的有32名之多。此外还存在伪造论文、篡改研究数据、篡改图片、代投论文、委托他人代写项目申请书等问题。

  图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所说,学术不端行为有五大罪状:极大浪费学术资源和同行学术生命;引起逆向淘汰,严重危害学术生态;祸害学生;损害学界和科学家的社会公信力;动摇整个社会的基本准则。

  因此,治理学术不端的重要性毋庸讳言。连续曝光、集中公布的效果是震撼的,更是必须的。

  “重拳出击”

  过去几年间,中国的科研产出令全球瞩目。

  一份由日本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NISTP)于2022年发布的报告称:中国在科研产出和“高影响力”研究方面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领先者。其中,全球前1%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中,有27.2%的研究来自于中国;这些被引用次数最多的1%的论文,可以被视为“诺奖级”的研究,代表了科学的最前沿。

  但数据背后,频出的学术不端问题,更需要重视。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在全国高校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一流的创新体系,须有一流的创新生态。对科技造假和学术不端“零容忍”,坚决维护学术秩序和教育尊严。

  早在200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针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加强治理。2020年5月,科技部副秘书长贺德方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于确实存在严重学术不端的违规人员,其不当获得的所有荣誉和利益,包括学位、职称、人才称号、各种奖励奖金,都要全部清退归零,进一步展现严肃处理学术不端的决心。

  科技部副秘书长贺德方。图源:中国网

  长期关注科技政策的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贾鹤鹏提到:反学术不端的行动,“几乎每年一次,甚至曾有过由41部委联合惩戒学术不端的合作行动”,总体来讲,虽然每次的大方向是一致的,但每次的具体实施却有不同的侧重方向。

  2023年4月,科技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论文学术不端自查和挂名现象清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组织地方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对2018年1月1日以来发表的学术论文开展学术不端问题自查和无实质学术贡献挂名清理。

  倒查5年,一场学术不端治理风暴来袭,“自查”成为了本次行动的关键词。

  四川、青海、江西、浙江、广东、山西、福建、云南、山东等省市的科技厅等相关部门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论文学术端自查工作。

  北京建筑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宁波大学、西华师范大学、遵义医科大学、辽宁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超30所高校于近期发布通知,彻底清理学术不端问题论文存量,遏制增量。

  图源:杭州师范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还表示,对科研成果为专项活动前投稿、发表且在本次活动中相关作者未报告或者与报告情况不符的,或专项活动后投稿、发表的不端行为,按照相关文件要求,予以从重处理。

  根据多所高校的通知,不难发现本次自查行动不仅要遏制增量、清查存量,学术不端不能再以“历史原因”为由开脱;无实质学术贡献的挂名清理,也成为本轮治理的重点。

  可以看到,自查存量且如此“一致行动”,正是相关部门在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为科研工作者保驾护航方面已然作出的积极尝试与行动。

  回归初心

  禁而未绝的学术不端行为,就像是定时炸弹,随时会爆炸。对于学术造假者而言,每一次的谎言,都是给自己未来挖的坑。

  科研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唯有不懈的苦功,只有回归学术初心,坚守学术本真,才能真正将创新服务于国家发展、人民福祉。

  对于学术不端的成因,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部长李伦表示,在科研职业化的当下,科研人员拥有多重角色,既面临科学规范的要求,也有职业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还有金钱等诱惑,“这些利益和压力与科学规范纠结,就形成利益冲突。”当经济、成就、声望、谋生等个人利益的压力压垮了科学规范的约束,会引发学术不端行为发生。

  因此,警惕学术不端风险的同时,对于“甘坐冷板凳”的科研人员,其学术初心应该被维护与守护。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呼吁的那样,稳定合理的职称晋升以及薪酬增长机制十分必要,只有让科研人员过上体面的生活,才能让大多数科研人员不为各种窘迫所困,不为五斗米折腰,不热衷忽悠项目,不为形形色色的外部诱惑所动。松开心中的“绑”,才能真正做到心无旁骛,放飞想象力,激发最大的创造力。

  [1]国家级科研为何屡次造假?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7889056332055713&wfr=spider&for=pc

  [2]要对科技造假和学术不端“零容忍”

  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23-07/12/content_8875174.html

  [3]中国科研产出超越美国,成为世界领先者!我国“诺奖级”研究论文占比近三成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102116389112798&wfr=spider&for=pc

  [4]倒查5年论文、限期自查!学术不端治理风暴来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NDA2NTI4Mg==&mid=2655533990&idx=1&sn=2b30f21668126aa7ad73b634f093013a&chksm=f3a839cbc4dfb0dd2fae34c998356a3b5fea5165781be510789cd141a7cc595cdfae43d622b6&scene=27

  [5]申报阶段就造假,学术如何“正衣冠”

  https://m.gmw.cn/baijia/2021-12/29/35413612.html

上一篇:最美志愿团队评选活动开始啦!大家快来参与吧!
下一篇:2021年10月辽宁自考本科报名时间

最近更新在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