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清理编外人员!哈尔滨:谁使用、谁负责、谁清理!保洁、保安都在列;十堰:清理后

栏目:在线教育  时间:2023-04-21
手机版

  根据该办法,用人单位申请编外人员指标必须同时符合4个条件:用人单位工作确有需要(如新增工作任务);有市以上党委、政府或省以上部门文件依据;符合政府购买服务条件;用人单位现有及新增后编外人员指标数原则上未超过本单位编制数的10%(纪委监委、政法系统及教育系统,其编外人员指标数根据中央及省市相关政策要求确定)。此外,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用人单位行政主管部门须实时将编外人员名单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备案,编外人员名单有变动的随变随报。

  据南方都市报,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晓东被采访时谈到,编内、编外人员紧密相关,清退编外人员让编内人员职责回归,为下一步优化编制资源,合理配置编制打好基础。

  胡晓东表示,编外人员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工作量的增加。“机关、事业单位为保质保量完成工作,需要编外人员协助。”他认为,除绝对工作量的增加外,相对工作量的增加也是机关单位聘用编外人员的重要原因,“部分机关、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组织协同与人员协作,在现有的管理机制下难以保证工作效率的达成,从而导致相对工作量增加,不得不聘用编外人员以补充人力的不足。”

  有业内人士表示,机关事业单位聘用编外人员有一些普遍性规定。首先,需是机关事业单位在优化组织结构、工作流程以及调整人员后,仍无法完成工作。其次,编外人员岗位需要具有临时性、替代性、辅助性特点。符合以上两点条件,相关部门才能根据工作内容和任务量,对编外人员的聘用要求和数量进行评估,实行定岗定编。

  然而,“编内清闲、编外忙碌”是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常态。在调研中,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晓东发现此类现象,“我认为原因有两点,一是在招聘之初就没有对编外岗位做出详细的职位说明和规定,也没有在聘用合同中予以体现。二是在编外人员使用过程中,组织、人事、编委等部门缺乏对用人部门的有效监督,造成工作分配上的不均衡、不科学和不合理。”

  “编外岗位的工作变动性较大,很难科学定薪。”胡晓东认为,“而规范编外人员管理是科学定薪的前提和保障。”他在研究中发现,中国尚未有国家层面对编外人员进行统一管理的规范性文件。现有地方规范性文件大多考察编外人员工作的规范性、效率性、积极性,缺乏对编外人员资金管理、项目评估、项目监督与运行、项目终止与人员退出等方面的考量。

  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晓东看来,在具体履职过程中,编内、编外人员的职责关系、工作关系、权力关系都紧密相连。“如果没有把编外人员及其岗位职责梳理清楚,就去核算编内人员编制,很可能造成编外人员再度隐形扩张。”他表示,“清退编外人员让编内人员职责回归,是精准精简编内人员的突破口,为下一步优化编制资源打好了基础。从这一层面看,清退编外人员并不意味着缩编工作的加速,而是整体优化编制进程的开始。”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澎湃新闻、南方都市报、公开资料

上一篇:「人才故事汇」彭湃澜:倾情服务为贵州 逆流而进勇攀登
下一篇:如何撰写出色的产品网络软文,网络软文推广的成功例子分析

最近更新在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