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李白来到安徽,登高写下一诗,短短20字就成千古名作

栏目:在线教育  时间:2023-04-11
手机版

  天宝三年(744),李白受到奸人诋毁,被玄宗赐金放还。此后,开始漫游各地。天宝十二年的秋天,他来到安徽宣城,登上了敬亭山,独坐山巅。

  

  绝代有才子,遗世而独立。

  李白登高远眺,眼前江山如画,万物皆有归属,却只有他是独自一人,心中空虚无人相伴,不禁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独坐敬亭山》。今日,与君共赏。

  独坐敬亭山李白〔唐代〕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 一作:唯有)

  

  本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写诗人在山上独自驻足,远眺天地间的河山之景,却只见所有的鸟都已经高飞远去,唯一的一片云也悠悠地离开。此情此景,让诗人顿生孤独寂寞之感。

  鸟,是生命力的象征。处处闻啼鸟,则四周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众鸟高飞尽”,则万籁归于寂静,环境变得冷清。

  

  众鸟归群,反衬出诗人的离群索居,形单影只。

  “孤云独去闲”,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没有主观思想和感情的一片云,写成了一个无忧无虑、悠然自得的独行者形象。同时,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云阔天高、云淡风轻的图景。

  

  查资料的过程中,我看到有学者说,诗人希望这唯一的一片云能够陪伴自己,但是它却也狠心离开,抛弃诗人,使得诗人更加孤独了。这种说法当然说得通,只不过,我却读出了另外一种不同的感情,那就是李白很羡慕这片云,觉得它自由自在、不受任何束缚。不知道大家是怎么认为的?毕竟诗无定解,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只要不是过于离谱就行。

  不过,再次强调一下,我只是业余文史爱好者,仅仅分享自己真实的读诗心得和体会,我不是权威,不要把我的解析用在任何考试中,我也很怕误人子弟,感谢理解。

  本诗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表达了诗人对于敬亭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诗人说,他只有在和敬亭山互相对看时,才觉得无论如何都不厌倦,怎么样都不觉得足够,敬亭山对他也是如此。

  

  为什么诗人,只有跟敬亭山才是“相看两不厌”呢?

  也许,是因为敬亭山的自然风光十分优美。

  也许,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确实没有什么人和物可喜。于是,诗人只好把感情倾注在山水风光上,不仅觉得敬亭山很耐看,而且觉得好像敬亭山也喜欢看自己。

  后世词人辛弃疾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与李白这两句诗可谓异曲同工。

  

  在《独坐敬亭山》中,李白表达了自己对天地万物的敬仰和远离尘嚣的向往。他将自己的身心融入到云山之中,在安静、清净的环境下感受生命与自然的共鸣,体现了他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思想。

  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是唐代登高诗中的杰作,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影响广泛,至今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美。

  

上一篇:丝绣乾坤:一针一线尽风雅
下一篇:赛狐ERP亚马逊资讯 | 亚马逊日本站上涨佣金和FBA费用

最近更新在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