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的趋势

栏目:在线教育  时间:2022-10-23
手机版

  本篇是幼升小大战最终章节,会为大家详细阐述未来教育的趋势和方向。

  相信每个在中国接受幼儿园至大学教育的人,在回忆求学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拥有类似的经历:分科教学(特别轻视体育运动和艺术素养)、老师一言堂(学生只要抄写板书,几乎没有提问和讨论环节)、学生评价方式单一(以考试分数为导向)、答案唯一(缺乏开放性及个人观点的抒发)、忽视动手操作(重理论轻应用)、社会实践活动走过场(包括设立学雷锋日、敬老节送节目、儿童节表演节目等)、背多分(大学不挂科的秘诀,不扩展阅读,依然可以拿高分)......

  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人,40个里面可能只有3个是特立独行的,常常被人说是“有思想”“有个性”“敢说敢做”“有正义感”的,更多的是执行力弱爆,遇到困难就闹情绪,唯“领导”是从的傻叉,其中不乏从著名学府获得高学历的“高智商”人群或海外归来但对自己的价值判断眼高手低者。

  社会上大部分的个人信条是“金钱至上”,“成功=金钱”,上好学校毕业就能找到好工作,就能赚大钱。不好好学习,就会扫大街,当工人。这些价值取向的扭曲,整个中国教育逃不了干系。

  诚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对当前中国教育问题和这些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的观点:

  一、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均值”较高,对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在低收入发展阶段)起了推动作用。

  中国在大规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方面很有效,使得中国学生在这方面的平均水平比较高。用统计学的语言,叫做“均值”较高,意思是“平均水平”较高。这是中国教育的重要优势,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都望尘莫及的。

  我们是如何做到的呢?政府和民间对教育的投入,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重视,中国学生在学业上花的时间多,都是原因。这种教育优势对推动中国经济在低收入发展阶段的增长非常重要,因为它适合“模仿和改进”的“追赶”作用,特别是在与开放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开放让我们看到了先进,加上我们的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模仿能力强,挣钱动机更强,员工队伍整齐,就有了很强的执行力,就追赶上来了,这在制造业非常明显,即使是服务业也一样。在引进先进的IT技术和管理流程,超级市场的收银员、银行的柜台服务、医院的挂号和收费、出入关的检查等重复性的、规律性的大规模操作,中国服务人员的速度和精准程度,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二、基础知识特别是能力的“方差”太小,杰出人物太少。这就导致创新不足,对未来中国经济以创新驱动发展非常不利。

  我们不否认中国人才中缺乏创造力,缺乏领导力,缺乏影响力。

  【钱学森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的直觉是,恐怕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

  杰出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吗?也许不是。杰出人才很可能是在一种有利的环境中“冒”出来的。所以创造环境(或者说“培育”)远比“培养”更重要。这里有深层次的原因。

  我在2010年8月清华大学本科生开学典礼上和在2011年2月黑龙江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都强调了中国学生缺乏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问题。好奇心和想象力部分来自天生,至少有一些人是这样,但是后天会把它们磨灭。完全有可能的是,受教育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就变得越少。由此来看,正是我们的教育把人先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给“扼杀”了。再加上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那学生怎么可能有创造性呢?

  因此,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而是我们的学校“扼杀”潜在的杰出人才的问题。在好奇心和想象力被扼杀,在个性发展受压抑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减少了。

  三、是教育除了为发展经济服务的功利作用之外,教育对人的素养培养和人的价值塑造以及对文明社会建设更为重要,而人的素养的“均值”低却“方差”大,是中国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掣肘。

  知识水平高,做人很差的,就是钱理群先生讲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中国教育的问题,决不仅仅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更严重的是造就了不少没有人格底线的人。

  我们讲人的素养,是一个真正的“人”所应具备的基本做人准则,是人格底线。

  爱因斯坦早就说过:“学校的目标应该始终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戴安娜王妃也多次对她的长子威廉说,“你在成为王子之前,先要成为一个人。”他们讲的都是先做人,再成才。因此在我看来,中国教育的首要问题,还不是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问题,而是如何培养真正的“人”的问题。

  这里的人才,指的是在个人领域有突出表现,具备核心竞争力,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还包括对事业有勇往直前奋斗精神的,始终在为实现自我价值而追求梦想的人。

  正如新生代科技大佬张一鸣在10年面试2000人后对年轻人才特质的总结:

  01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学习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技能

  工作时,不分哪些是我该做的、哪些不是我该做的。做事从不设边界。很多人说这个不是我该做的事情。但我想说:你的责任心,你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动力,会驱动你做更多事情,让你得到很大的锻炼。

  02对不确定性保持乐观

  在做一件全新的项目时,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的,我自己觉得很兴奋。我确实没有把握,也不知道怎么做,但当时就去学,就去看所有这些相关东西。我觉得最后也许不一定做成,或者没有完全做到,但这个过程也会很有帮助。只要你对事情的不确定性保持乐观,你会更愿意去尝试。

  03不甘平庸

  我说不平庸,并不是专门指薪酬要很高或者技术很好,而是你对自己的标准一定要高,随着时间推移,要不管提高。也许你前两年变化得慢,但10年后再看,肯定会非常不一样。

  04不傲娇,要能延迟满足感

  有些人确实可以算作在当时同事里面TOP 20%,但误以为自己是TOP 1%。所以很多基础一点的工作,比如要做一个调试工具,他就不愿意做,或者需要跟同事配合的工作,他就配合得不好。

  本来都是资质非常好的人才,人非常聪明、动手能力也强,但没有控制好自己的傲娇情绪。“不甘于平庸”是你目标要设得很高,“不傲娇”是你对现状要踏实。

  05对重要的事情有判断力

  选什么专业、选什么公司、选什么职业、选什么发展路径,自己要有判断力,不要被短期选择而左右。很多人愿意去外企,不愿意去新兴的公司,都是出于短期考虑:外企可能名气大、薪酬高一点。刚毕业时薪酬差三五千块,真的可以忽略不计。短期薪酬差别并不重要。

  未来人才特质的补充论点

  良好的写作能力

  拥有自己的观点;大量阅读是基础;上学期间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历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以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度,都是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源泉。

  提出问题并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主动积极的参与,质疑能力,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或者证伪前任或其他人提出的观点 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是评判学习效果重要指标。把阅读从静态的、单向的变为动态、双向的交流,是一个深度理解的过程。提出问题的过程,让我们可以思考所读内容的表达是否清楚明白,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还有其他更为恰当的传递信息的方法。提问或批评指摘才能带来深入的思考。

  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当你发现自己想的和别人不同时,应该说出自己的看法,可以帮助你理清自己的思路,加深自己的理解,并帮助你迸发新的想法。

  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需要和目标,找合适的老师有针对性地学,这将促进课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增加学生选择的机会;

  首先,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诊断出每个学生的学习特征,并将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教育的资源。帮助学生清晰认识自身在学科学习上的特点,为他们的定位和选择做好参谋。

  其次,依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组合,给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学习不同的内容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拾级而上。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打破现有的传统班级的编排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发展方向来重新定义班级。

  第三,课堂不再是教师展现自身才华的舞台,而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历程。在相同的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可以做不同的事情,教师尽量减少面向全体学生满堂灌式的讲解,而是针对个体的具体问题答疑解惑。

  第四,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再局限于同一把尺子,而是根据学生的课程选择,用与之相应的尺子来评判。学生之间的成绩比较没有太大的意义,学生自己在一段学习旅程中的进步情况变得更加重要。

  不受生活地点的束缚,不受同龄人学习进度的束缚,这点当然要通过互联网实现,处处可以学习、时时可以学习;

  首先,是教育资源的供给方式,要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资源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

  其次,是探索网络化教育的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原来总是强调通过教师流动来促进教育公平,但能够受益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人。在网络教育的背景下,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的资源。

  第三,是鼓励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需求之间能够无缝链接。

  第四,是开展学历教育的在线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可选择性。

  学习将不再是记忆前人的经验、知识,而是掌握可实践的技能,甚至探索前所未有的领域,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才能适应时代要求。

  对教育来说,有两件事情非常关键: 首先是教给孩子认识世界所必需的符号系统,包括文字及其语法、各种图形和数字符号、公民社会和自然世界所遵循的各种规则,等等。有了这样的符号系统,孩子们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自主进行阅读,查阅各种资料。

  其次是呵护孩子原本就具备的强烈求知欲,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两件事情做好了,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和困惑时,就会自主地从书籍找寻答案。这实际上就是交给了孩子通向未来的钥匙。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其意义也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并逐渐加入到阅读的行列中来,全民阅读的氛围会逐渐到来。今天的人们还面对着一个新的挑战,就是数字化所带来的碎片式、浅阅读。

  在推进全民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是两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他们的表率作用发挥得好,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亲子共读、师生共读的阅读过程中来,全民阅读的品质就会有更好的提升。

  它将不受年龄、职称、学历的限制,只要某个人在某个领域很牛就可以在这个领域灵活性地教学生。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传统教育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育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

  未来的学校,不一定让人一看就是校园。校园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和社区充分地融为一体,如果你不加留意,基本上不会注意到这里是一所学校。学校里的大多数公共设施如体育场地、图书资料等都是和社区共享的,图书资料中绝大多数是数字版的,通过智能终端就可以方便地查询和阅读。

  未来的教育,有越来越多的课程是由社区、专家等组成的志愿者团队来实施的。每一个在某领域有所专长的人,都有可能根据学生的需求成为他们的导师,引导他们在该领域开展探索和研究。

  未来的课堂教学,有很多是在大自然、社区、工厂和企业的作业场所中进行的,永恒的大自然、丰富的社会生活,为孩子们提供着丰富的课程资源。

  未来的学习,在突出个别化学习的同时,更加强调同伴互助。这里的同伴,可以是学校里的同学,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或者社会上的贤达人士。针对不同主题的学习,学生组成的互助伙伴可以完全不同,混龄混班学习成为一种常态,各种教育力量的整合与运用,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主动思考和实践的要素。

  未来的学生,更加关注职业启蒙和职业规划。大家会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职业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这与人们的智能特征有关。而确定某一职业是否适合自己,一个最为基本的方法就是体验。

  教育是不可复制的

  教育,不可复制。家庭教育不可复制,学校教育也同样不可复制。

  “什么是好学校?你把好学生放在一起,那不就是好学校了吗?””

  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好的学校,就会受到好的影响,从而会更容易接近成功。其实这就是一个错觉。好的教育资源,要和孩子的具体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用。否者,并没有什么用处。外部环境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家庭的贫富,教育资源的多寡、所上学校的优劣,甚至家长本身的学识,这些都只是辅助作用,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

  当然如果本身家庭条件不错,也没有必要故意去抵制更好的教育环境。但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环境而超出自己能力之外,还要为此牺牲家长的事业和生活,就真的没有必要了。

  教育就是个人

  教育,就是个人。每个人的教育,要从内而外,自下而上。

  同样一个家庭里,每个孩子有不同的性格,就算是双胞胎也会差别很大。 人人生而平等”,不是指的生下来的家庭环境是平等的,而是指每个孩子对自己生命的发展,都是平等的。教育是每个孩子都应该有的权利”,也不是说把孩子送到学校,让他们优胜劣汰,而是指的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帮助他们找到自我的价值。

  很多家长没有考虑孩子的内在”,一味地强调外部”。于是,拼尽全力去给孩子提供所谓的最好的教育。孩子虽然很小,却有寻找自己的兴趣,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的权利。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的生命,不遵循教育的规律,当然就会强加给孩子自己的意图了。 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才能给孩子相应的教育资源,并且,还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古今中外都倡导最好的教育是因材施教。

  成功的标准

  成功的标准,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我们对成功的标准,太单一了,太结果导向了。说白了,就是有钱。

  任何的一条道路,要想成功,其实都是很艰难的。而支撑孩子走下去的动力,绝对不会是金钱。换句话说,仅仅为了金钱而去学习、工作,其实距离金钱也就越远。

  我们都知道,任何的事业,从来都没有一帆风顺的,肯定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可想而知,当一个人因为金钱而从事某种工作,又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退缩和放弃。但是,这样的人也就距离真正的成功越来越远了。

  成功的标准,应该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只有提供了独特价值的人,才有可能获得相应的回报。成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金钱是成功的副产品。如果我们遵循了先实现价值,金钱根本不是问题。 就像爱因斯坦不会为了金钱而去研究相对论,但是他发现了相对论后,想获得金钱是很容易的事情。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

  成功的逻辑,是尊重生命,自由地发展。

  一个人从内心出发,寻找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的天分,通过适合自己的各种途径来学习,寻找到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然后根据价值的大小,获得相应的成就。

  这个逻辑最好的一点,就是尊重了生命的权利,让每个人能够自由地发展。那么,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最终,我们都会发现,生命本身不就是一个过程吗?如果我们早一点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算是对得起生命的这次旅程了。

  最后,我很想问一问那些花了大价钱送孩子进名校的家长,你是否每天花一些时间,陪孩子聊聊天;问问孩子每天的收获是什么,有哪些开心的和不开心的事情;孩子最喜欢什么,最讨厌什么;孩子最喜欢的书是哪本,最喜欢的老师和同学是谁;孩子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崇拜谁;孩子做什么最快乐,做什么最烦恼……

  用心去呵护孩子,用行动来尊重孩子,只有这样,未来20年后中国才有希望!!!

  

上一篇:艾媒咨询发布《2020中国K12在线教育行业研究报告》:作业帮教育+科技双领先
下一篇:成都网络教育

最近更新在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