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丁延庆: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很佛系

栏目:在线教育  时间:2023-02-04
手机版

  丁延庆教授是北大教育学院的博士生导师,经常在网在分享他对教育的研究和看法,也会分享他的育儿故事,在被问到怎么看待“鸡娃”问题时,他说北大的教师对孩子的教育都很佛系,而他们所在的教育学院的老师尤其佛系,因为他们作为教育的研究者,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为了择校让孩子过度培训。

  毫不意外的,评论区有人说教授的孩子不需要择校,所以才会这样说,而普通人不能为孩子提供优越的资源,只好让孩子努力学习。

  丁教授说他从来不关注女儿的作业和课本,但是他一直努力,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就是引导女儿读书,让女儿爱上读书。

  为什么教授们佛系育儿,能接受孩子的普通?

  与丁教授的观点差不多,另一国内顶级学府的教授刘瑜,曾在演讲中也称接受女儿是个普通人,此演讲引起广泛争议。

  真正的普通人都在望子成龙,而教授们却接受孩子成为“普通人”,为什么?

  也行,教授眼里的“普通人”,与真正的“普通人”眼里的普通并不一样。

  教授们更能接受孩子不如自己。

  不管是丁教授还是刘教授,都不能算是普通人,丁教授说自己早慧,在六岁时就能背诵新华字典,妻子也是北大毕业,可是女儿的成绩却不好,与自己和妻子差太远了。在被问到女儿是否能上自己所在的大学时,丁教授直言,大概率上不了。

  全国能上北大的孩子总归是少数人,即使北大老师的孩子,也不可能都上北大,而丁教授夫妇虽然都是北大毕业,早年求学时学习成绩肯定非常优秀,但是从智商的“均值回归”的规律来看,丁教授的女儿大概率是不如自己的父母的,当然可能比普通人要更胜一筹。

  北大毕业,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这样的父母,太难超越,教授们也深知这一点,不会对自己的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能够接受孩子不如自己,是因为他们自己到达的高度太高。

  事实上,在各行业能取得卓越成绩的人,其子女都很难能超越自己,要不说父母过于优秀,于孩子也是一种压力,因为追赶上就很难,更别说超越了。

  鸡娃的结果并不能尽如人意。

  对孩子教育投入的结果,很难评估,结果难以预料。

  一个孩子学习好,能力突出,到底是孩子天性所致,还是因为父母在教育上投入的多,给孩子上的培训班多?很难精确的量化评测,这也是有些有支持“鸡娃”,有些反对的原因。

  今天在家里谈到亲戚家的孩子给四岁多的儿子报了乐高课、轮滑课、体适能班、多元智能宝盒班,周六上午和下午都要去上课,嘟嘟想去找他玩,人家去上课了,只好回家。

  这些从小上各种兴趣班、培训班的孩子,与从来不上这些班的孩子,到底差别能有多大?或者有没有差别?上这些班能起到什么作用?这些作用是真的“有用”吗?

  丁教授的回答是校外培训班的作用并不明确,国外的研究发现是没有效果的更多。

  有很多对孩子教育非常重视的家长,从幼儿园就开始“鸡娃”,家长会研究孩子学习的课本,自己给孩子出题、紧抓孩子的学习,但是结果会怎么样?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在短期内很难看出来,从长期来看,结果也并不统一。

  所以,研究教育的教授们,在顶级学府教书育人的教授,对待自己的孩子就表现出“佛系”的一面。

  教授在对孩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并不佛系,教授很重视孩子培养孩子的阅读。

  丁教授直言自己不关注孩子的作业和课本,而是在努力让女儿爱上读书,他知道读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读书也是一种学习,书上的知识更丰富,更广泛,而且从短期目标上来说,热爱阅读的孩子,良好的阅读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石,所以教授们都希望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阅读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

  多读书,知道怎么从书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所以培养阅读习惯,可以提高孩子自学的能力,在知识更新非常快的现在和将来,拥有强大自学能力的人,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不落伍。

  本教授说自己有一天抽出两个小时陪孩子读书,发现女儿说出一些动物学家的名字,教授很高兴,因为女儿自己对读书有兴趣,愿意读,对此他非常高兴。

  教授们的佛系,其实是他们更懂教育规律,不盲目跟风,不焦虑。

  提到女儿在学校多次被罚站,丁教授笑呵呵的,还说是女儿遗传了自己小时候的顽皮。

  教授们能接受孩子不如自己,能接受孩子的普通,作为父母的我们,虽然没有教授那样的资源,给予孩子的起点并不高,但也不是只有“鸡娃”这一条路可走,未来的科技发展和社会现实到底是什么样,什么样的孩子更能适应,现在谁也不能准确预料,看看现在涌现的很多以前没有职业,很多过去的职业已经消失,实在没有必要为孩子太过焦虑。

  我们可能不能做到像教授那样佛系育儿,但可以学着教授陪孩子读书,让孩子爱上阅读。

  举报/反馈

上一篇:关于青春的诗歌高中生该如何写?
下一篇:北师大首批10名新生正式签约转为免费师范生

最近更新在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