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声音】解放日报 | 朱恬骅:“一定是人类历史中的大事”

栏目:在线教育  时间:2022-12-29
手机版

  

  本文刊载于2022年12月13日《解放日报》第12版“思想周刊/文史”

  111年前的12月11日,钱学森在上海出生。在“云上的日子”触手可及、许多科学幻想已然成真的当下,人们不免惊奇地发现,钱学森早就关注到“虚拟现实”,并从科技与艺术相联系的角度作出了预判。

  1990年,钱学森注意到当时在国外刚刚兴起的“虚拟现实”,并提议将其翻译为“人为景境”或“灵境”。在他看来,“灵境”这一颇具中华传统文化气息的用词,可以更传神地表达“临境感”的虚拟性质。

  在相关讨论中,钱学森多次强调“灵境”技术的变革性意义,认为它能大大扩展人脑的知觉,使人进入前所未有的新天地,“一定是人类历史中的大事”。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保障未来的人们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不至于迷失?钱学森认为,关键仍在于计算机技术。要通过技术的更新,来改变和拓展人们接受客观世界的途径。

  按照钱学森的构想,“灵境”技术在引发新科学革命的同时,还会促进科技与文艺的合流,形成一种新的文化。

  他多次阐释这样的观点: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文艺的表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而这种可能又往往不是自觉地为文艺工作者所利用,常常倒是其他人偶然发现了这种可能性,从而开拓了文艺的新形式。为此,文艺工作者不仅应当努力“反映”科技领域的新进展,还应当主动考虑将新的发明、新的技术应用到文艺创作中去。

  钱学森曾撰文介绍,“机械音乐”的合理之处在于它能科学运用机械、光、电方面的原理,具有更广大的、更自由的表现能力。新的技术、新的机械打破了演奏者生理上的限制和既有乐器本身的限制,将演奏可能性拓展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考虑到已有的计算机画“山水画”案例,钱学森进一步提出“打开计算机艺术的大门,开辟一个艺术新天地”的命题。

  在国际上,计算机艺术的产生一般以1965年联邦德国与美国的两个“计算机图形艺术”展览为重要标志。1979年,浙江大学开启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并完成了“智能模拟彩色图案创作系统”。1982年,吉林大学研制出一套绘制风景画的程序,之后又在绘制水墨风格图像方面取得成果。1993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电脑美术工作室”,并向钱学森报告了工作情况。

  但钱学森所说的“计算机艺术”,不是仅仅止于“唱歌”“绘图”,其本质作用在于解放人的艺术表达能力,使之更少地为物质材料所限。

  对钱学森而言,技术始终是手段,人的不断进步才是目的。人们创造机器,并不是为了替代人本身,而是每当人创造了一种非常聪明的机器,人就又聪明了一些。机器替代了一部分较低级的思维能力,将人的思维能力解放出来,得以向着更高水平的思维发展。

  (朱恬骅,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来源:解放日报

  制作审核:院党委宣传部

  (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

  责任编辑:凌励

上一篇:华为全场景感恩回馈季火热来袭, “打个电视”成跨年新体验
下一篇:克拉玛依市消防救援支队有个“蓝焰画家”

最近更新在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