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关键词,读懂“更大力度推进产业强市”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3-10-17
手机版

  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3家;2012年以来,共认定市级总部企业285家;全市高企总数达9068家,2023年前六批次国家科小累计入库19572家,同比增幅16.7%……

  昨天上午,我市举行“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专题四“更大力度推进产业强市”专场,市相关部门公布了这组亮眼数据,展现我市深化强链补链延链、打造总部经济高地、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带动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发布会上,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及市科技局还围绕产业链、总部经济和科技创新三个关键词,分别解读相关政策细则。

  关键词1:产业链

  稳增长:新增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数量全国第八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以更大力度推进产业强市,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3家,今年我市新增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八,总数实现了一年翻番。同时,我市现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47家。

  ——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1—8月份,全市实施智改数转项目1800多个,覆盖规上工业企业1400多家。新增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3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1家。新建5G基站2510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保持全省第一。

  ——“宁工品推”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聚焦四大支柱产业和“266”创新型产业集群,深入开展“宁工品推”重点产业链供需对接系列活动。近三年来,累计举办南京龙头企业开放供应链供需对接会、精品钢供需对接会等60余场,建立了政府搭台、企业衔接的供应链对接常态化机制。

  ——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和应用场景发布。组织开展2023年南京市创新产品申报工作,累计受理360多项产品申请;深化“1000个清单、200个优质、10个标杆”的全市应用场景开发建设梯度工作体系,上半年统筹全市发布应用场景800余个。

  再提升:为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免费诊断

  发布会上,市工信局副局长郭玉宁介绍,下一步,我市将持续优化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政策,着力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到2025年,将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000家。

  同时,深入实施“智改数转”三年行动,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中小型制造企业为重点,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面向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组织实施“智改数转”免费诊断服务。

  今年初,市工信局集中发布了“宁工品推”供需对接系列活动计划,全年计划举办15场供需对接活动,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13场。

  郭玉宁介绍,下一步我市将统筹推进“宁工品推”系列活动有序开展,组织举办智能电网、人工智能等产业链领域的供需对接活动。

  关键词2:总部经济

  稳增长:2012年以来共认定市级总部企业285家

  市发改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处副处长张晖介绍,经过十余年的系统推进和不懈努力,南京汇聚高端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吸引优秀企业的氛围日益浓厚。

  ——总部企业数量稳步增长。2012年以来,全市总部企业数量稳步增长,共认定市级总部企业285家,其中六成为2019年以来新增认定企业。

  ——总部企业整体能级较高。2019年以来,共有6家世界500强、36家中国500强、15家跨国公司、10家央企、104家行业领军企业在宁布局总部;120家本地企业实现能级提升,获得母公司授权承担总部职能。

  ——总部企业发展势头持续向好。2022年我市总部企业户均资产总额168.27亿元,同比增长4.1%;户均营业收入48.5亿元,同比增长2.9%;户均纳税约1.06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纳税过亿元企业36家,数量占比12.6%,纳税额(204.4亿元)占比为81.2%。

  ——总部集聚发展态势基本形成。我市总部空间集聚布局逐步优化,中心城区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完备的商务配套成为总部企业落户的首选,江北新区成为拥有总部企业最多的板块,集聚了44家总部企业。

  再提升:推进“3+5”载体建设,推动总部企业加快集聚

  张晖介绍,今年以来,我市以推进产业强市建设为牵引,积极培育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总部经济确立为三大新兴服务经济之一。通过建立总部企业沟通服务机制,累计协调解决了58家市级总部企业反映的119个问题事项,同时有序推进目标总部企业储备库建设,并强化总部招商和总部政策宣传推介。

  下一步,我市将围绕落实产业强市发展目标,推动总部经济提质增效。

  ——深化总部企业招引培育。围绕我市创新型产业集群和新兴服务业重点领域,聚焦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引资对象清单、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推进清单,大力招引国内外头部企业总部。

  ——完善总部企业沟通服务机制。加强对总部企业的跟踪服务,推动大型企业带动集团成员企业落户南京,以存量资源撬动增量资源在宁集聚。

  ——加大总部招商推介力度。加强总部经济宣传,市区联合举办总部经济招商推介活动。

  ——持续推进总部载体建设。加快推进三大总部经济集聚区(江北新区、河西新城、南部新城)和五大总部经济重点园区(玄武铁北、鼓楼滨江、栖霞燕子矶、雨花软件谷南园、江宁百家湖九龙湖)“3+5”载体建设,推动总部企业加快集聚。

  关键词3:科技创新

  稳增长:构建协同发展创新集群,全市高企总数达9068家

  市科技局副局长朱超平介绍,今年以来,全市科技系统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力争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支撑和引领产业强市建设。

  以重大创新平台为载体,促进产业创新资源高浓度集聚。构建国家实验室体系,紫金山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基地建设序列,3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宁建设并全面重组,获批2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有1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支持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承担“东数西算”国家战略任务;打造重大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克隆了水稻籼粳亚种关键基因,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运行。

  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推动科技创新和现代产业紧密结合。构建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协同发展创新集群,全市高企总数达9068家,2023年前六批次国家科小累计入库19572家,同比增幅16.7%,占全省入库企业数27.2%。推动科创载体量质俱升,布局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累计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236家,备案的众创空间413家,在孵企业逾1.1万家;加快新研机构提质增效,401家市级新研主要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累计孵化引进企业7209家,市级机构及其孵化引进企业累计营业收入1540亿元,研发投入超120亿元,申请知识产权17932件,累计授权5972件。

  以高新区一区多园为阵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能级跃升。推动“2+6+6”创新型产业在高新区集聚,今年上半年,南京高新区“2+6+6”创新型产业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6个未来产业整体增速约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2.4%。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8万亿元。规上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7665.6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5.1%;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半年推动实现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约1089亿元,同比增长3.7%。

  以一流创新生态为目标,打造催生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放权松绑”的人才科研特区,建立高层次人才和特需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组建创新联合体,目前正在加快制定南京市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推进科技金融赋能,截至8月底,科创基金合作成立48支子基金,签署基金规模94.71亿元,财政放大倍数达到3.26倍。科创基金母子基金累计投资项目超580个、投资额超52亿元,“宁科贷”合作银行当年累计为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14401笔,金额354.47亿元。

  再提升:瞄准“产业科技创新”,今年底高企总数力争达1.2万家

  朱超平表示,下一步,我市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瞄准“产业科技创新”主攻方向,聚焦“有全球影响力”目标定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力争到2023年底,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超过3.8%,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确保突破1万家、力争达到1.2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确保达到2.2万家、力争达到2.5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900亿元,持续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发力,为产业强市建设提供科技创新有力支撑。

  来源:南京日报

上一篇:300余名全国高校学子打卡滨海,放飞彩鸢
下一篇:沪一知名教育机构,6岁女孩被强行“劈叉”!接下来陷入僵局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