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产教联合体助力技术攻关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3-11-07
手机版

  部近日公布了首批28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在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行业产业组织等各类主体的共同参与下,市域产教联合体如何运转?如何发力?本报邀请参与其中的政府和院校人士推出系列署名文章,从人才培养、区域发展、技术攻关三大方面进行深度解读。

  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解决企业实际生产问题,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一大要求。如何通过加强科技研发和成果的转化应用,让产教联合体更好地适应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实现职业与经济发展的紧密对接?本期聚焦市域产教联合体助力技术攻关,供读者参阅。

  “政校行企研”跨界融合赋能智能制造产业提质升级

  在山东省厅、济南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济南职业学院与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临工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携手,联合154个政府部门、行业企业、普通本科院校、中高职院校、科研机构等共同组建济南市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教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目前,联合体已入选国家第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和山东省第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

  联合体聚力打造“政校行企研”跨界融合的高端智造“产业、职教、科创、双创”集聚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中彰显领头羊作用,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济南“工业强市”战略中彰显地方特色。

  强强联合聚资源

  一是牵头单位强强联合。联合体所在地济南市,为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将做强做优做大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作为工业强市建设的主引擎,聚力打造以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发展高地,预计到2025年,全市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规模达到7000亿级;技术产业开发区智能装备产业聚焦“矩阵发展”,产业基础雄厚,综合排名省内第一,形成了以、激光装备、装备为引领,装备与智能交通装备为突破的装备制造产业格局;济南职业学院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机电一体化技术为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专业群设置与园区产业匹配度达到100%;牵头企业临工重机股份有限公司以精益化、标准化、自动化为基础,以领先的数字化理念与创新实力领跑智能制造新赛道,并以10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估值入选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全球榜》。

  二是组建主体资源雄厚。联合体涵盖了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济南电子机械工程学校等18家“中职-高职-本科(含职教本科)”院校,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省汽车流通协会等10家科研院所与行业协会,临工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集团有限公司等100余家企业。在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领域,济南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支持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的组合政策,牵头园区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实力雄厚,位居全国第十、全省第一,牵头院校济南职业学院是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联合体涵盖了山东大学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联合体已经具备了政府政策支持强、牵头园区产业实力强、牵头院校专业建设能力强、成员单位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四强”优势,初步形成了完备的“产学研训创”链条。

  区校一体建机制

  一是政府统筹机制完备。2023年5月,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提质升级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就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进行全省统筹部署及政策支持;济南市政府编制了《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实施方案》,出台了围绕科技创新、金融开放、、人才引进等方面政策文件,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全市产教融合工作发展的路线图;市教育局等11部门印发了《济南市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实施“147+X”产教融合培育项目,突出了由“教育”转向“产教”的改革重心。全市深入贯彻落实山东省“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产教融合激励政策,形成政行企校协同共进的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

  二是实体运营重点突破。2023年8月5日,济南市政府牵头举办了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教联合体成立大会暨提质升级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论坛,通过了《济南市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教联合体章程》《济南市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教联合体校企人员互聘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选举产生了联合体秘书处单位及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创设协同育人组织机构,建立“理事会—项目委员会—项目运管中心”三层组织结构,组织内部的管理和决策机制完善,达到产权清晰、运行高效的实体化运作要求。

  服务发展搭平台

  一是构建科教融汇创新平台。联合体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山东大学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引领职业院校共建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助力夯实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底座;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达成合作意向,与山东政法学院、山东齐鲁交易中心签署和成果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园区推广技术研发成果,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

  二是打造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政府统筹,济南职业学院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山东(济南)智能仿真公共实训基地,打造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园区统筹,校企共建现场工程师学院、产业学院等精品产业学院,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统筹,启动建设开放型区域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区校企联合打造出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公共实践中心;院校统筹,山东师范大学牵头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探索培养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博士研究生。

  三是构建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平台。济南职业学院牵头成立山东省职业院校中国特色学徒制暨现场工程师教学指导委员会,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努力探索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联合体成员院校积极推广济南职业学院锻造出的“14322”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模式,创新实施“双交替、四段式”智能制造专业群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该模式入选了山东省“致敬品牌献礼二十大”教育品牌,被推广到俄罗斯、印度等16个国家。

  四是建设职普融通培养平台。联合体成员院校“中职-高职-本科(含职教本科)”合作分段培养或贯通培养取得实效,每年贯通培养人数预计达到3000余人;本科院校招收高职毕业生就读专业研究生纳入了联合体人才共育发展规划,贯通培养迈向“学历链”高端。

  五是搭建继续教育服务平台。联合体“中职-高职-本科(含职教本科)”院校共建共享职业教育资源库、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基地,搭建集人才培养、培训、双创、终身学习等功能于一体的继续教育共享服务平台,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联合体组建以来,成员单位完成技能鉴定13000人次以上,面向企业员工培训达到1000余万人次,面向农民工、下岗职工等培训达到72000人次。

  牵头成立济南市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教联合体,是落实新时代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体、两翼、五重点”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三教”协同创新的重大实践成果。济南职业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在联合体建设中的院校主体作用,更加精准对接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需求,持续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提高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与各成员单位共同为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路径、服务经济社会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要抓住“创新”“联合”

  2023年10月,首批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出炉。苏州市职业大学联合苏州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有限公司共同牵头申报的苏州与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成为此次入选的28家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之一。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推进要抓住“创新”“联合”两个关键词。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必须以新的理念、机制和举措才能取得新的突破和新的成效;作为一个多中心治理的制度架构,要通过联合施策才能取得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创新体制机制

  构建实体化运营治理新体系

  在治理体系层面,联合体要构建“党委和理事会领导下的职业经理人负责制”,形成“党委领导、理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职业经理人负责、专家治学、民主参与”治理结构。在市级层面成立产教联合体指导委员会,委员由市政府、教育局、工信局、发改委、人社局、科技局等分管领导组成,开展顶层设计与指导,出台产教联合体发展的支持政策。

  在组织架构层面,联合体建立“1个理事会+1个合作委员会+2个实体机构”的三层组织架构,按照“规划决策—统筹协调—组织实施”三级运行模式和机制。主要包括组建1个多方参与的理事会,理事长单位由区(县)政府担任,常务理事长单位主要由经开区、高职院校、主要企业组成,副理事长单位包括区(县)教育局、发改委、科技局等各职能部门以及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理事单位包括产业链重点企业、协会、科研院所等。

  在落地实施层面,理事会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政校企行合作委员会和秘书处,秘书处可设在产业园区;可考虑设立产教融合研究院、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两个实体运营机构,产教融合研究院可设置在高职院校,主要负责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搭建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产教协同育人基地建设;产业公司主要承担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服务等。

  创新赋能赋权

  打造产教融合发展新环境

  一方面,整合各方资源,深度构建“赋能”系统。围绕市域主导产业,通过有效整合区内各种产教要素和产教资源,形成价值共创、利益共享的“赋能”系统,汇聚政、行、企、校各方主体协同联动支持产教融合发展的合力,推动学校与企业在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有效解决传统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中“联而不合”“合而不深”的痛点、堵点问题,打造市域范围内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生态圈。

  另一方面,优化服务改革,科学明确“赋权”清单。市域产教联合体可通过产教融合研究院、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两个实体承担部分政府职能,政府适当放权、赋权,明确在产业政策制订、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人才政策创新、产业工人队伍改革、企业培训中心建设、高技能比赛组织、高技能人才鉴定(职称评审)、“双师”认定等方面的“赋权”清单,深度链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提高市域联合体内的发展效能。

  创新资源协同

  打造地域特色互动发展新格局

  首先,强化系统思维,集聚机制、产业与职业教育优势。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成立是区域产教融合的纵深发展,是园区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加速迭代的必然需要。市域产教联合体应立足区域经济,加强协同创新,强化平台思维,汇聚各方力量,集聚联合体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优势,体现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将产业园区产业优质资源转化为职业教育发展资源,将产业园区打造成产教深度融合先导区;以高水平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产业园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以产教联合体为依托,构建具有产业园区特色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这也是产业园区职业教育发展壮大的生命力所在。

  其次,强强联合,推进产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产业上要完备产业链筑牢发展根基,瞄准一流技术水平,实现“全强优”高质量发展。“全”是覆盖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强”是要有位居国内、国际前列,能发展成为产业生态“链主型”的企业;“优”是能够深远谋划产业生态圈建设,有持续优化数字、产业、人才、资本的“四驱”科创产业生态闭环。联合体院校之间要构建错位发展、专业互补、协同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中高本技术技能人才同城贯通培养;科研院所与联合体院校要协同服务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可与院校共同成立产业学院,与职业教育专业集群与园区产业集群形成联动效应。

  再次,发挥地域优势,打造国家级特色共同体示范品牌。市域产教联合体带有强烈的地域产业和文化特色,这也是联合体发展的生命力和特色所在。

  以与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为例,苏州将立足于江苏苏南的区位优势、苏州领域的重点产业发展优势,抢抓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先锋区契机,依托吴中经开区,由经开区管委会、苏州市职业大学和苏州有限公司共同牵头,围绕苏州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领域,联合汇川、、、吴中机器人公司等114家头部企业,赛迪研究院苏州分院等5家科研机构,苏州市教育局、发改委等7家政府部门,4所本科院校,12所职业院校和苏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等两家行业协会,以及从上游机器人零部件制造、中游机器人本体制造到下游机器人系统集成与应用的产业链企业。

  针对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不同的技术研发和专业人才需求,联合体院校开办包括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智能控制技术、机器人工程等13个中高本专业,构建错位发展、专业互补、协同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机器人中高本技术技能人才同城贯通培养;同时整合院校各类智能制造科研平台10个,推进资源集成、分工明确、有序协同的高密度互动的紧耦合科研模式,形成以苏州大学为代表的本科院校聚焦产业前沿技术研发,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代表的职业院校开展产业技术应用研究,以苏州汇川等企业为技术应用载体的新格局,共同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一线转化,打通产学研合作“最后一公里”,积极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苏州品牌,逐渐形成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名城育名校,名校润名城”的互动发展新格局。

  此外,联合体之间的“联”和“合”也很重要。以江苏省为例,此次江苏省苏锡常都市圈各有1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入选,3个联合体各具特色,都根植于当地的丰厚产业基础,发展后劲充足,在省政府及教育部门的指导下,三市可联合探索省域范围产教联合体发展范式,由点连线成面,呈现产教联合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局面,打造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为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和保障。

  打造“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的三个着力点

  2023年10月,“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入围第一批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

  对照教育部关于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工作目标,“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认真夯实整合优质产、学、研资源,推动产教融合平台实体化运行,打造创新型发展生态等三个着力点。

  整合优质产、学、研资源

  “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下称“联合体”)成立于2023年5月19日,依托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由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牵头。

  作为武汉地区产业集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提供了产教融合、产学合作的基础设施和条件。

  ——产业优势彰显,构筑融合发展的产业链

  “光芯屏端网”是区的主导产业集群,也是武汉市突破性发展实施方案中重点产业方向。其中,光通信产业整体实力居国内第一,形成了产业链企业群;激光产业实力雄厚,已成为全国三大激光研发产业基地之一;集成电路产业链日趋完善,全区集聚多家集成电路优质企业;新型显示产业链迅速形成,汇聚多个重大光电显示项目,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智能终端产业加快成长,汇聚互联网第二总部86家,头部企业第二总部30多家,、数字文娱、等一批“互联网+”新业态和在线新经济不断涌现。

  ——教育资源丰富,共建融合育人的教育链

  “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的成员单位中,有9所普通本科院校、13所高职院校、18所中职学校。联合体高度关注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招生、培养和实习、就业等教育链的关键环节。

  对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131”产业发展规划,联合体职业院校科学谋划专业布局,增强专业设置的规范性和适应性。积极对接联合体内企业目标岗位群的人才需求,探索中等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和本科职业教育相协调的专业一体化发展布局,增强专业设置的衔接性和系统性。按照产业链分工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搭建职业院校招生与行业企业招工有机衔接的供需平台,制订校企联合招生招工方案,推动人才培养规格层次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精准匹配。

  联合体职业院校通过共建烽火产业学院、鲲鹏产业学院等载体,及时将行业头部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转换为课程和教学标准,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完善课程开发流程,细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规格设计。聚焦行业企业的典型工作岗位和产品,开发特色课程和教学资源。创新中国特色学徒制、现场工程师培养培训模式,灵活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科学安排工学交替的课时比例,提高育人的实效性。

  联合体内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校企共建学生顶岗实习专业指导小组,不断拓宽学生实习就业的行业企业资源供给路径,吸引企业深度参与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环节。同时,职业院校与武汉光谷人才集团一道,联合行业企业专家、资深人力资源专家,组建专业化就业创业导师队伍,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职业规划、职业体验、求职指导等服务,切实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素养。

  ——技术革新与研发力量雄厚,聚焦融合研发的创新链

  科技创新是产教联合体的重要元素之一,“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是推动职业教育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通过加强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联合体更好地适应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紧密对接。

  “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注重应用科研与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在成员单位中,涵盖了本科院校、9家科研院所、13家行业协会、6家产业创新中心等,为产教联合体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方面,职业院校与联合体头部企业、科技型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科研创新平台,构建研发导向、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科研平台运行机制,扩大科研平台管理自主权,释放创新资源集聚与溢出效应。另一方面,校企共建多元融合与协同创新团队。着力打造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等多元主体构成的协作式科技创新团队。同时,共同开展联合攻关与成果转化。推动教师与企业技术团队共同开展生产线上的科研和协同攻关,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

  推动产教融合平台实体化运行

  “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建立了由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175家成员单位组成的理事会和秘书处,理事秘书长均由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主要负责人担任,下设人才工作委员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委员会等9个专门委员会。

  武汉市政府和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部门在联合体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负责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等,并依托“光谷人网”搭建联合体公共平台,建设平台、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产教对接的载体,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和公共服务,促进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有机整合。

  学校和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协同推进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任务。携手联合体内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以“3+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探索联合体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软件技术专业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支撑,将软件技术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融入模块化课程改革,形成技术前移化教学理论和一批教育教学成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以武汉市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武汉市光电子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市药物增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为载体,联合体汇集成员单位优质资源,校企协同完善科研和培训管理机制,聚焦武汉东新区企业关键技术,打造一批科研成果,开展一批高质量培训,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与水平。

  打造创新型发展生态

  “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高度重视创新文化建设,从四个维度打造良好的创新型发展生态。

  一是提高政策措施的落实度和科技人才的活跃度。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把国家支持创新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增强激励政策的含金量、吸引力、可行性。持续进行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建设科技研发平台和创业创新基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科研项目补助、科技成果奖励力度,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切实让科技人才创业有机会、创新有条件、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成果有回报。

  二是提高创新资源的开放度和创新环境的包容度。充分发挥市场对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知识的顺畅流动。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创新共同体,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是培育企业创新文化。联合体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弘扬人本管理的理念,改革企业激励机制,完善科技骨干与经营者的收入分配制度,保证技术创新者、企业经营者、风险投资者取得与其贡献相称的报酬。引导企业和企业家大胆创新,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区域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树立风险意识、冒尖意识、开拓意识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以国际化理念和思维创新,带动企业的技术、管理、服务等全方位创新,加快核心技术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以及商业模式创新。树立成功企业家的典范,提倡积极进取、顽强奋斗、敬业敬职的职业道德。

  四是创新校园文化和科研院所文化。联合体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支撑。联合体高校不断加强创新文化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既有创新意识,也有创业冲动,更有敢于冒风险的勇气。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创业,将其科研成果通过产业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校企之间、院企之间合作,建立协同研究开发并实现成果转化的产学研结合机制。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是新时代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体、两翼、五重点”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构建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良性互动机制的创新之举。“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肩负推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将职业教育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地方更好地统筹产业资源和职教资源,构建符合地方实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主动对接建设农业产科教融合发展生态

  2018年,国务院批复建设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力求在探索农业开放发展新模式、创新农业综合发展体制机制上取得突破。2023年,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下称“学校”)牵头成立的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产教联合体,入围教育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学校将以潍坊国家农综区为基础,打造高水平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农业产科教融合发展良好生态。

  一是主动对接政府,建立完善运行体制机制。

  作为牵头院校,学校积极服务国家和地市发展战略布局,聚焦潍坊国家农综区现代畜牧业、品质蔬菜、出口、花卉、预制菜等五大产业集群,建立职业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对接的“映射图”,有效整合产业优势资源和职业院校优势资源,推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通过对接政府,建立一套包括管理机构、产科教平台、考评办法在内的运行体制机制,激发产教联合体广大成员单位参与积极性。学校将建立完善《产教联合体章程》和运转高效的管理机构,成立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实行实体化运作,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通过建立产教共同体、职教集团、产业学院等不同形态、不同类型的产科教合作平台,参与建设现代畜牧、花卉、智慧蔬菜、预制菜等4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同时筹备建设国家东西部协作现代农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运营好4个涉农职教集团。还将研究制定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考核和贡献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科学考评,激发院校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

  二是主动对接行业,打造产业发展高端样本。

  学校将牵头以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市级以上研发平台为载体,汇集联合体成员单位优质资源,协同完善科研和培训管理机制,聚焦农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需求,联合开展科技研发、技术攻关和社会服务,全面助推潍坊“三个模式”拓展提升。通过构建“共性技术平台—研究机构—团队”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产教联合体技术技能供给服务能力,努力打造多层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体系。学校将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共同组织申报纵向课题,承接横向课题,定期组织揭榜挂帅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促进技术创新、工艺改进、产品升级,帮助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围绕提高农牧产业技术水平,校企联合开展员工岗前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实现年培训1.5万余人的目标。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资源、教学设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建立海外分院和海外人才培训基地,实现教随产出、产教同行,推动农牧技术人才本土化,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品牌,开创潍坊国家农综区对外开放发展新格局。

  三是主动对接企业,打造校企深度合作命运共同体。

  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学校牵头,联合域内院校、企业,将行业企业岗位要求、生产技术、工作规范等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标准引领、制度保障、全程双元、岗位成才、多元评价”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专业群校企合作机制,优化“三级联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职教集团、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等运作方式。学校聚集企业优质资源,与山东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大型骨干企业共建产业学院等,共建实训中心。同时创新协同共享机制,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开展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通过建立政策信息、行业产业信息、合作项目信息、人才需求信息一体化综合信息平台,深化校企共同体建设。

  四是主动对接学校和科研院所,探索职普融通新路径。

  学校将牵头密切跟踪对接潍坊国家农综区主导产业技术升级、业态调整、岗位变化,专业动态调整,专产有机连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面融合,积极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通过构建“中—高—本—硕”有序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产教联合体内中高职“3+2”、中职本科“3+4”、高职本科“3+2”、专本硕贯通培养、“双高计划”学校本科专业招生等长学制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畅通职业技术人才学历提升渠道。实现产教联合体院校目标平均就业率不低于95%、对口就业率不低于85%、留潍就业率保持在40%以上,每年为潍坊国家农综区输送1万多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注重加强现代农业专业群建设,聚焦农业高端需求,紧跟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布局,并引入国际先进标准,开展新农科国际范式专业建设,重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高端农业需求精准对接。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与技能创新平台、产教融合平台等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将平台产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反哺教学,推进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将围绕潍坊农业产业需求,建设骨干专业200个,重点建设高水平专业(群)40个、产业发展亟须专业20个、特色专业100个,建立紧密服务产业体系的专业体系。

  作为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产教联合体牵头院校,下一步,学校将立足发展所需、未来所向、学校所能,持续深化市域产教联合体内涵建设,校企开展更多务实合作、开发更多创新项目、培育更多创新人才,努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上一篇:雅思口语历史人物话题
下一篇:海外归国青年教师暨第七期骨干教师国情教育研修班顺利开班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