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人教育的角度,为提高城市“老漂族”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出建议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3-02-09
手机版

  

  近年来,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社会养老压力日益加剧。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一些年轻人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选择在城市打拼并定居。

  与之相伴的社会竞争与生活压力,尤其是孩子的照料及经济负担等问题,使众多年轻人难以兼顾家庭与事业。出于养老需求和缓解子女压力的双重考虑,许多老年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加入到浩浩汤汤的流动大军当中。

  我们将这些离开故土,为了帮助子女及照顾第三代,从自己长期生活的农村迁移到子女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居住时间达半年以上,年龄在50周岁以上的准老年人和老年人定义为城市“老漂族”。

  

  城市“老漂族”的产生是城市快速发展难以回避的的社会现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该群体的规模迅速扩张,其社会适应问题日益凸显,已不容再忽视。

  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与积极老龄化的今天,不仅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为城市“老漂族”提供外部支持,更需要举教育之力践行教育公平,提高城市“老漂族”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而提高其生活品质。

  成人教育凭借其教育对象广泛性、教育内容实用性、教学方式灵活性以及教育过程终身性等特点深受大众喜爱,它与社会的紧密结合性比其他形式更深。

  因此,成人教育应主动增强为弱势群体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为城市“老漂族”服务的意识。这不仅是城市“老漂族”的渴望与诉求,也是成人教育的职责所在。

  

  (一)开展社会交往教育,增强社会资本

  良好的社会交往是个体异地生活的调和剂。有研究表明,跟工作和婚姻相比,友谊在成年期的重要性较小,但对老年期内工作和婚姻角色的失落而言,则是一种有效的补偿,它可以减轻老年期角色退出的震撼。

  大部分城市“老漂族”在离开原来的“熟人社会”之后,异地生活屡屡受挫,面临着严重的人际危机。为提升城市“老漂族”的社会资本,帮助其重塑社交网络,需要推行社会交往教育。

  首先,培育社会交往意识,激发交往动机。对于大部分城市“老漂族”来说,他们的“过客”意识与防范意识比较严重,不愿主动与陌生人建立新的友谊,于是只能与自己的亲属交流,而子女一旦出现情感疏忽就会让他们变得更加封闭、孤僻。

  

  为激发城市“老漂族”的交友动机,成人教育工作者应仔细分析不同个体的交友障碍,找出共性与个性问题,为他们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课堂上可以通过展示典型案例向“老漂族”阐述社会交往的重要性与价值所在,并鼓励成功突破交友障碍的城市“老漂族”分享交友的经验与乐趣,从而增强他们的内心震撼,逐步培育社会交往意识,改变消极被动的交友方式。

  其次,教授社会交往技巧,拓宽社交网络。交友主动性是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而人际交往技巧则是维持并拓宽社交网络的有效助推器。成人教育在向城市“老漂族”传授社会交往的基本常识与技巧时,应注意加强实践练习。

  

  教师可以提前收集城市“老漂族”的交友障碍与困惑,鼓励大家通过课堂情景模拟演练或头脑风暴法共同探讨解决这些问题,在交流、练习当中增强与不同人群沟通交流的技巧,提高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进而增强交友的信心。

  再次,构建学习共同体,增强教育互动。学习共同体通常是拥有相同爱好与兴趣的学习者,围绕共同的关注点,致力于解决相近问题而自发组建的学习群体。他们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获得知识的增长与情感的满足。

  与之相类似的还有瑞典的“成人学习圈”,它所倡导的学习者地位的平等性、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学习形式的灵活性正好契合城市“老漂族”的学习需求。

  参与学习共同体不仅可以促进城市“老漂族”增长知识、增强自我效能感,更可以帮助他们拓宽人脉,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共同进步。

  

  因此,成人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前期的观察或教育档案,将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城市“老漂族”组织在一起,前期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帮扶,帮助他们互相认识并逐渐培育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对具有特色或进步显著的学习共同体进行奖励,将其作为典型案例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宣传,在榜样效应的影响下,将会影响越来越多的城市“老漂族”积极参与到学习共同体当中。

  最后,依托社区,扩展社交平台。为使城市“老漂族”的社会交往能力获得最大范围的发展,成人教育应善于借助外界力量,以社区为平台,扩展城市“老漂族”的社交网络。

  

  成人教育应结合每个社区的不同情况与地域特色,与之共同策划适合城市“老漂族”的教育项目与文化活动。活动不仅要调动城市“老漂族”的积极性,更要号召当地居民一起参加,促使他们在活动中互相接纳、消除偏见、加深感情。

  为避免只有当地居民参与而没有城市“老漂族”参与的情况,成人教育工作者与社区工作者应在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上多下功夫,结合成人教育理论与社区的实际情况,开设兼具娱乐性与实用性的活动,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适应能力

  心理适应,指个体进入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后,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认知、情绪、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以达到个体之间、个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协调,个体体验满意的心理过程。

  

  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是反映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不仅包括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消极悲观的情绪无疑是“催老剂”,而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则能有效增强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与满意度。

  首先,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的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为使成人教育在促进城市“老漂族”社会适应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效用,不仅需要流入地提供有效支撑,还应充分调动流出地的教育积极性。

  构建流入地与流出地的心理教育互动机制,使之形成合力,为城市“老漂族”的社会适应打造全方位、多元化的教育。

  一方面,应在流出地进行社会适应的预备教育。城市“老漂族”的迁移绝对不是突发奇想的决定,大多都是基于子女与老年人之间的理性决定。

  

  因此,预计自己有可能或者即将踏入城市“老漂族”这一行列的老年人,应提前主动寻求教育援助,做好心理准备;成人教育也应针对准“老漂族”开设专门的预备教育课程,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

  从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入手,增强城市“老漂族”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做好迁移前的所有准备工作,以减轻焦虑、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迁移。

  与此同时,还应为这些准“老漂族”们建立教育档案,详细记录他们的表现及教育需求,为流入地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材料,做好教育对接工作。

  另一方面,应在流入地进行社会适应的强化教育。虽然城市“老漂族”在社会适应上具有许多共性问题,但由于他们文化程度不同、心理状态各异,其社会适应程度不尽相同。

  

  为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与科学性,成人教育应制定符合城市“老漂族”特征的心理适应量表,根据他们的心理适应程度以及流出地准“老漂族”的教育档案,为每一位老人制定专属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其次,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成人教育应积极寻求与社区、大众媒体的合作,拓宽教育宣传渠道,利用广播、微信公众号、社区宣传栏等形式向城市“老漂族”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为他们制定与发放专属的心理健康手册。

  最后,提供心理疏导援助服务。成人教育应聘请专业的心理学专家,建立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为城市“老漂族”提供心理疏导与精神宣泄的场所。

  并针对他们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形成的心理障碍进行规范化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缓解自卑、焦虑、失落等亚健康心态。

  

  定期为每一位城市“老漂族”进行科学的心理健康评级,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并对不同的心理类型与问题进行分类化处理,及时监督并处理城市“老漂族”所面临的心理危机,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化解。

  心理咨询师应站在咨询者的视角考虑他们的问题,真诚、热情、达到充分共情,帮助城市“老漂族”摆脱心理困境,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与抗挫能力。

  举报/反馈

上一篇:商丘工学院关于做好2022年优秀应届毕业生评选工作的通知
下一篇:优秀作文欣赏:藏在严厉中的父爱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