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走近陇原“四有”好老师:甘肃农业大学草种创新与草地利用教师团

栏目:教育机构  时间:2023-09-28
手机版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走近陇原“四有”好老师 :甘肃农业大学草种创新与草地利用教师团队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走近陇原“四有”好老师 :甘肃农业大学草种创新与草地利用教师团队且看“陇草”干云势

  近日,甘肃农业大学草种创新与草地利用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名单。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师尚礼教授和他带领的这支团队的故事。 说起甘肃农业大学草学学科的发展史,似乎可以浓缩为一部新中国草学学科的历史:作为国家重点学科,1950年在西北率先开始草原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53年招收草原学硕士研究生,1964年招收本科生,1972年成立我国高校第一个草原系,1984年建立我国第一个草原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92年建立我国第一所草业学院,2007年草业科学本科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和2012年相继获草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6年入选甘肃省“双一流”建设优势学科,2019年草业科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年获批科技部“草学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20年获批全国首个草坪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2021年入选甘肃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走近陇原“四有”好老师 :甘肃农业大学草种创新与草地利用教师团队 在这部厚重的发展史中,凝结了一批批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他们投入毕生精力研究小小的草种,以植物生命科学为基础,当起“育婴师”,悉心呵护每个研究成果,将其广泛运用在草食动物饲草料生产、生态环境治理和景观草坪及运动场草坪建造等行业产业。 正是这一批批心无旁骛潜心钻研的学者组成素质过硬专业精良的团队,甘农大草学学科才能蓬勃发展。进入新世纪,以师尚礼教授为带头人的草种创新与草地利用教师团队接过前人接力棒,继续深耕一线,他们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在雪域高原、大漠戈壁播撒科技强国的种子,让“小草”成为大产业;他们孜孜以求、甘为人梯,在三尺讲台、方寸书桌厚植立德树人的情怀,培育草业英才。潜心科研,小牧草做大文章

  甘肃省有天然草原1790万公顷,占全国草地面积的4.6%。甘肃地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决定了这里天然草原分布空间跨度大,过渡性明显,类型多样,区系复杂,牧草种类成分丰富,地域差异性显著和生态脆弱等特点。全国18个草原类型中甘肃占15个,号称草原博物馆。

  甘肃地处西北寒旱地区,草对牧民来说是命根子,对草业科研人员来说更是安身立民、富民强国的重要选择。与自然灾害竞争,在“虫口夺粮”,科研虽难,却理应为了民生和生态环境一往无前,矢志不渝。

  近40年来,师尚礼及其团队成员长期扎根于黄河流域及祁连山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实践第一线,发现了世界珍稀苜蓿资源—根茎型野生紫花苜蓿、扁蓿豆属新变种—天祝扁蓿豆。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走近陇原“四有”好老师 :甘肃农业大学草种创新与草地利用教师团队 宿山地,翻山岭,常为了研究趴在野外一动不动仔细观察,大量翔实数据和一次次推翻重来的论证,永不言弃的科研精神终于引领师尚礼发现了苜蓿种子内生根瘤菌及其传代固氮现象。一直以来,提高紫花苜蓿产量最重要的方法是给苜蓿接种高效根瘤菌,这一方法涉及寄主植物、根瘤菌和环境间复杂的互相作用,研究过程极其复杂,但该措施可以使共生体从空气中固氮的总量达到200-400kg/ha. (N. A. Provorov et al. 1994)。而师尚礼研发提出的苜蓿与根瘤菌两类生物共生育种新技术,可在此基础上将固氮效率提高230%,极大提升苜蓿草地对天然氮素的利用率。根据研究结果出版的专著《苜蓿根瘤菌种质创新与共生育种》,填补了该领域国际国内研究空白。 为破解甘南草原家畜营养不足和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经过抗寒机理研究和一次次的田间试验,他选育出抗寒能力超强的紫花苜蓿新品种,并配套开发垂直风向深开沟、浅覆土、秋后耙平埋颈的寒作栽培专利技术,使苜蓿越冬率由32%左右提高到87%以上。在成功将苜蓿种植区由暖温带扩展至甘南海拔3千米以上的高寒带,并实现产业化的同时,有效解决了高寒区家畜蛋白营养匮乏的问题。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走近陇原“四有”好老师 :甘肃农业大学草种创新与草地利用教师团队 近五年,团队审定登记牧草新品种12个,其中国审品种6个。授权发明专利32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师尚礼毫不避讳自己做科研追求“高大上”,“尽管我们地处西北,但科研的眼光和标准一定要站在全国的范畴去对比学习,我喜欢争取国家课题和项目,尽管每次都是挑战,但只要拿下,对团队、对学校、对甘肃就是极大的好事。”胸怀大爱,为国为民显担当

  夏河县桑科镇,2012年以来,师尚礼教授及其团队用心用情“陪伴式”培养当地羊吉畜牧业合作社普通牧民羊吉才让,不仅提高技能走上致富路,被县政府聘为“新时代牧民讲习员”,两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而且影响藏族姑娘加羊吉,不愿像阿妈一样一辈子围着家务和放牧转圈,在合作社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蜕变,成为骨干员工,也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典型人物。

  帮助她实现蜕变的,正是师尚礼和他的团队成员。

  西部生态脆弱,团队胸怀“国之大者”,担当使命重任。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要和农牧民增收致富的现实要求,团队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让科技铺就致富产业。多年来,将科技推广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志智双扶,授人以渔,让普通牧民鼓钱袋,富脑袋。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走近陇原“四有”好老师 :甘肃农业大学草种创新与草地利用教师团队 不仅草原的格桑花见证了他们跋山涉水教会农牧民树立生态理念、发展草原畜牧业的身影。在镍都金昌,当师尚礼团队得知永昌县有个小微企业致力于通过对苜蓿等甘肃特色牧草资源全产业链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示范,推动我国苜蓿产业快速提升至苜蓿产业发达国家的产业化水平,进而支撑我国奶业发展向规模化和集约化转变,他们毫不犹豫走进企业,主动对接进行科研帮扶。

  破解牧草产业发展瓶颈、促进牧草产业技术升级、实现牧草产业创新发展,加强专家学者与草业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推动草畜一体化发展……师尚礼团队在做好科研本职工作,全面服务“三农”的同时,将政治责任也牢牢扛在肩上,用自己呕心沥血钻研的成果,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团队全方位开展校企合作,转让培育的牧草新品种9个、专利10件、技术5项,累计推广甘农系列牧草新品种500多万亩。

  也因此,“全国草业看甘肃,甘肃草业看金昌”成为团队绘就的壮丽画卷,“陇草”品牌影响力、美誉度持续提升。“寸草”真情,初心续写新篇章

  师尚礼秉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情怀,致力于培养知农爱农,敏于求知、勤于实践的草学人才,这也是甘肃农业大学一代代教师育人的拳拳之情。 今年已经6次去通渭县进行燕麦筛选实验的雷琴是甘肃农业大学草学专业的学生,如今在做的研究是“青贮饲料”测试燕麦发酵品质,这项研究要从全世界27种燕麦中逐一进行筛选对比,找出通渭燕麦的不同之处。实践过程复杂艰涩,稍有不慎满盘皆废,但恩师师尚礼总挂在嘴边的那句“科学研究不是空中楼阁,接地气的科研工作会让农牧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成为她投身科研的座右铭。

  她忘不了自己第一次去做实验不会播种,当地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手把手教,也忘不了自己在地里割燕麦时突如其来的大雨把她浇了个透心凉,更忘不了自己的导师师尚礼对她“草业报国,寸草精神”的谆谆教诲。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走近陇原“四有”好老师 :甘肃农业大学草种创新与草地利用教师团队 雪域高原四十载,科教育人三千名,青春奉献在草原,默默无闻守站人——这是甘肃农业大学天祝高山草原试验站站长徐长林对自己工作的简单总结,更是团队科研精神的生动体现。 1956年,在祁连山乌鞘岭南侧,马牙雪山北坡的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草原上,由我国草原学家任继周院士选址建立起我国首座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半个多世纪以来,甘肃农业大学的3600多名本科生在试验站参加了野外教学实习,有100多名研究生在站上完成毕业论文的野外试验。1978年,徐长林从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本科专业毕业后就来到站上工作,这一待就是40多年。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走近陇原“四有”好老师 :甘肃农业大学草种创新与草地利用教师团队 先为农大学子,后在农大育人,师尚礼、徐长林这样的教师,把自己的一生和农大紧密相连,正是甘于奉献、永不言弃的科研精神,为国培养更多草业科研人才的信念,指引着一代代甘农大人前赴后继。 2018年以来,师尚礼团队新建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教育部“永昌苜蓿科技小院”、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林草局工程技术中心和创新团队等多个重要平台,成就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加速度”。

  如今,甘肃草原生态逐步改善,草产业兴旺发展的势头强劲。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师尚礼团队用百折不挠、苦干实干的奋斗姿态,践行着“草-畜-人”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为筑牢我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勾勒绿色发展的甘肃画卷,奉献着自己的“寸草”真心。

  1

  2

  4

  编辑:王建蓉

  责编:杨争荣

  审核:焦鹏宁

  来源:甘肃教育融媒体中心

上一篇:高端智库看山东|济南职业学院创业学院:创意 创新 创业 创效
下一篇:昌图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运动习惯与睡眠管理的实践探索

最近更新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