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退休教师的“理想册”

栏目:教育机构  时间:2023-09-16
手机版

  来源:媒体滚动

   泛黄的纸张、复古的封面,都透露着年代感。翻开本子,里面的彩色照片还清晰如昨。穿越三十多年时光,照片上的人大多已年届不惑,可他们的理想却如同他们的眼神一般闪闪发亮。

  9月8日,在宁波市奉化区春晖社区,八旬退休老教师陈生娟拿出了珍藏的四本小册子,上面记录了她曾带过的四届学生儿时的理想。

  三十多年间,陈生娟搬了好几次家,但这四本册子都完好保留了下来,“这里面可都是学生们儿时的理想。那是初心,千金都换不来的东西。”□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章萍 林桦 张培坚 文/摄

  理想如明灯

  为回报国家每学期27元助学金

  她坚守教育一线38年

  陈生娟出生于1943年,嵊州人。小时候家里比较清贫,全靠国家的助学金帮助她完成初中的学业,这也令她感恩至今。“初中时,每学期我能拿到27元的助学金。上学之余,也解决了我的温饱问题。我是全靠国家培养出来的,这一点我走到哪里都不敢忘。所以学成后,我便投身教育,努力帮国家培养人才。”

  初中毕业后,陈生娟便在嵊州当上了一名代课教师,教学生语文。从教没多久,她便结婚了。她的丈夫也是一名人民教师。她白天为学生答疑解惑,晚上回家后与丈夫探讨教育问题,夫妻俩过着并不富裕、却单纯快乐的小日子。

  1968年,陈生娟来到丈夫的家乡奉化工作。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她意识到:树立远大理想,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他们有清晰的目标。于是,她逐渐将“理想教育”应用于教学中。

  1986年,陈生娟来到奉化的溪口镇中心小学后,每带一届学生,就让他们写下自己的理想。毕业后,她把每个人的理想都对应着毕业照,贴在本子上,悉心收藏。从那时起直至退休,她一共带了四届学生。所以,就有了这四本“理想册”。这也成了她退休后的念想:三十年前的小城理想家们,你们现在在哪儿,理想实现了吗?

  岁月如流水

  科学家、军人、发明家……

  从前的理想朴素而远大

  “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时候,大多数学生的理想是当军人和科学家,远大而朴素。”任教时,陈生娟总是时不时地引导学生,不管以什么职业作为理想,都要为祖国做贡献。“有学生说,想当农民,当然可以,但我会告诉他们,要做就要做有文化的农民,科学种田,种出更多的粮食,让老百姓吃饱饭。也有的说想当工人,那就努力钻研机械,学习先进技术,提高我们的生产力。”

  陈生娟的师者情怀也感染了她的学生们。今年教师节前,有不少学生“组团”来看望她。师生相见,往事一幕幕浮现。

  1989届的学生姚武波说,陈老师在他们班组成了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周末,小组都会聚在某个同学家里一起写作业。写完作业后,就一起去做好事。“现在的人好像管这个叫‘社会实践’。”姚武波记得,他们当时最常去的,就是在溪口车站捡垃圾,打扫卫生。后来,车站站长还特地送锦旗到学校,表扬他们服务社会的行为。

  1996届学生王卿则深深记得,陈老师以前经常组织开展“流动故事会”活动,让学生走进其他班级,讲述爱国故事。“我当时讲的是放牛娃王小二的故事,过了那么久,我还记得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王卿说。

  初心如磐石

  儿时的理想即为初心

  有人实现了理想,有人奋斗在人生路上

  四本“理想册”上,有不少陈生娟的笔迹。她说,很多学生都和她保持着联系。中考、大学、就业,每个人生的关键节点,都会有学生给她报信。得知他们的近况后,陈生娟就会掏出册子,翻到那个学生的一页,添上一笔:“孩子们有的当了老师,有的办厂做了生意。我续写了这些‘理想册’,就当作是参与了他们的后续人生。”

  陈生娟粗糙的手指摩挲着书页,抚摸一张张毕业照。她的女儿说,退休后的岁月里,母亲常常这样度过。

  有的学生把理想照进了现实。“是我啊!”学生陈婕惊喜地看着“理想册”,感慨地说,“没想到陈老师把这份理想保存到现在。”陈婕表示,自己从小就喜欢画画,理想是当一个服装设计师。后来她就读服装设计专业,如愿以偿实现理想,“当时喜爱艺术的人并不多,我的理想也不被看好,是陈老师一直鼓励我追梦”。说着,她感恩地望向恩师,眼眶泛红。

  实现理想的陈婕只是个例,“理想册”上的学生毕业后,还有许多人与理想渐行渐远。陈生娟不以为意,“没实现理想也无妨,理想和现实之间隔着的从来都不是遗憾,而是成长,是人生。”

  姚武波在1987年4月18日写下了想当科学家的理想。三十多年后,他成了一个厨师,“现在听起来,当时的理想可能有些天真,但却无数次给过我前行的力量。是陈老师为我打造的象牙塔,让我相信理想都有实现的可能。”

  “我现在在奉化的统计局工作,虽然不是我小时候想成为的警察,但都是为人民服务,也算是实现了理想。”王卿笑着说。

  教师节,师生久别重逢,场面温馨感人。转眼间几十年过去,很多“理想家”走失在时光里,不曾联络。陈生娟特别想在有生之年,把这些册子交到每个学生的手里。“对别人而言,这可能只是几本破旧的本子。但对我和我的学生来说,它们代表了学生的初心,是无价之宝。”

  ■记者手记

  敲门,问好,落座。在陈生娟老师的家里,记者看到了许多她从教的痕迹。客厅的茶几玻璃下,压着许多张毕业照。学生们的毕业相册、同学会的照片都被她整齐排列叠在柜子上。

  采访过程中,陈生娟多次表达了自己内心对国家的感谢。她深深记得国家帮助她完成学业的恩情,并愿意用一生回馈教育事业的方式,去报答国家。理想,就是毕生执着奋斗的目标。她用实际行动,为学生做了最好的榜样。

  交流中,记者不难发现她的担忧:年纪大了,她担心自己离开后,她视若珍宝的“理想册”会遗失。那样她会责怪自己,没能守护好学生的初心。

  换句话说,她将这四本“理想册”,当成了其中一件身后事。

  采访当天,临近教师节,正好有几位学生前来看望陈生娟。聊天中,陈生娟很自然地将茶几上切成块的西瓜,用牙签喂进学生嘴里。哪怕这些学生的小孩都上大学了,早已不是曾经的小不点,但在陈生娟心里,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永远需要被照顾、被呵护。

  那些被喂西瓜的学生也乖乖地张开嘴巴,嘿嘿一笑。姚武波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自己会称呼陈老师为“姆妈”。

  有爱的场景,幸福的师生。一个如此热爱学生的师者,珍藏了学生的“理想册”三十余年,想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举报/反馈

上一篇:约40家企业齐聚外滩大会“招才” 算法工程师等数字技术岗位最热门
下一篇:怎样在短期内提高雅思阅读

最近更新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