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访同文学堂,听戏、品茗、剪纸,台湾学子在“老汕头”再续前缘

栏目:教育机构  时间:2023-09-15
手机版

  中国台湾网9月4日汕头讯 (记者 常凯特)“这里(汕头)充满了历史文化气息,你看这些西洋式骑楼,都是20世纪初期汕头老城的建筑。”营员徐隆华在汕头小公园感叹道。

  大巴车穿行于汕头的老城区,道路两旁的建筑依旧保持着历史旧貌。在这里时间似乎过得很慢,好像能抵得住“沧海桑田”的魔力。

  营员们参观“丘逢甲与汕头”展馆。(中国台湾网 常凯特 摄)

  9月4日,由北京市台联和广东省台联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台湾学子重走科举路研习营”(以下简称“研习营”)活动来到汕头,参访位于汕头市外马路的丘逢甲岭东同文学堂旧址。阳光下,学堂屋脊上的嵌瓷炫彩夺目,厅堂内的棱柱雕刻精良,整栋建筑颇具“潮汕”特色。

  清末民初、内忧外患之际,一代保台志士、爱国诗人丘逢甲曾在这里兴办学校。“愁看清浅蓬莱水,满目茫茫碧海尘。”百余年过去了,依旧能从其一字一句间感受到强烈的报国热忱。

  朗朗书声,绕梁至今。几经变迁后,“同文学堂”旧址现成为汕头市外马路第三小学校址,教书育人、兴教为国的精神从未间断,历久弥新。

  “这里百年前就是学校,现在依旧是学校,可以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通过图文讲解、出版连环画、培养学生志愿讲解员等方式,我们希望能传承丘逢甲先生的精神,增强年轻人的爱国情怀。”汕头市外马路第三小学校长冯玉銮说道。

  冯玉銮校长赠送台湾逢甲大学教授廖崇斐《丘逢甲与汕头》连环画。(中国台湾网 发)

  冯玉銮校长赠送北京市台联名誉会长卢咸池《丘逢甲与汕头》连环画。(中国台湾网 发)

  一张张“乡试考卷”发放至台湾学子手中,紧扣本次行程精心设计的小问题,既考察了学员们的学习成果,也让他们亲身体验了“科举赶考”的氛围。

  “仿佛经历千里之遥、百年之远,跨越时空来到丘逢甲先生的学堂接受‘考试’,有一种文化理想再续的感觉,而这个理想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华夏民族创造未来的理想。”台湾逢甲大学教授廖崇斐说道。

  台湾学子正在参加“乡试”。(中国台湾网 常凯特 摄)

  一曲悠扬婉转的潮戏腔响彻潮剧艺术博物馆,两位潮戏非遗传承人现场为营员们演绎经典潮戏桥段《扫窗》、《续荔镜记》,水袖轻甩,马鞭高扬,营员们纷纷“粉墨登场”,穿上戏服,拿起折扇,沉浸式感受潮戏魅力。

  营员们沉浸式感受潮戏魅力。(中国台湾网 常凯特 摄)

  “这是我第一次听潮戏,节奏虽然比较平缓,但是令人印象深刻。我很期待以后能在台湾看到更多的潮戏表演。”营员林季苇说道。

  下午,营员们来到潮汕茶叶研究院,观看功夫茶表演,体验潮汕剪纸。

  清透的茶汤溢出阵阵芳香,营员詹益承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中正平和”四个字,“这四个字写出了人们做茶、品茶的心性。我在台湾也喝茶,但从没有感受过冲茶前的这种仪式感。”

  营员们体验“非遗”剪纸。(中国台湾网 常凯特 摄)

  “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听岭东同文堂的朗朗书声,赏一曲宛转悠扬的潮戏,品一杯浓香醇厚的功夫茶,从“非遗”剪纸中体验民间艺术的乐趣。营员们在充实的行程中感悟潮人的历史人文和诗性人生。

  “丘逢甲先生在新旧交替之际,以天下为己任,努力为民族的未来找寻出路。这对我们当下的年轻人非常有启发,在时代考验下,两岸青年要努力创造机会,从历史中走出来,探寻未来的方向,让两岸多交流、交往。”廖崇斐说道。

  “这几日广东之行让我们非常感动,虽然很多人是第一次来大陆,但却有种再续前缘的感觉,仿佛久别重逢……希望两岸携手共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未来,研习营将继续北上前往北京,继续追寻先辈足迹,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审校/李柏涛)

  举报/反馈

上一篇:老年人在5件事上太勤快,并不是好事,可能会招来疾病
下一篇:老干部孔凡文向北京林业大学林经系捐赠图书资料引起强烈反响

最近更新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