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融四方 通达八面 苏州走进“大流通”时代

栏目:教育机构  时间:2023-09-15
手机版

  交融四方 通达八面 苏州走进“大流通”时代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布局建设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的通知》,部署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布局建设工作。《通知》综合考虑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基础、比较优势、未来潜力,将102个城市纳入布局建设范围,其中,苏州入选为全国24个综合型流通支点城市之一。

  布局建设流通支点城市有利于更好发挥相关城市流通发展基础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优势,从“大流通”高度推动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发展,促进生产消费紧密衔接,加快形成内畅外联的现代流通网络,更好服务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今年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苏州作为长三角重要节点城市,紧邻上海、无锡、南通等地,有着显著区位优势。同时,作为全国GDP最高的地级市,苏州有能力、有潜力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面对时代要求,敢为人先、善作善成的苏州从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出发,向着周围城市广泛延展,在“人便其行、货畅其流”中全力推动产业资源要素流动,已然走进了交融四方、通达八面的“大流通”时代。

  沪苏同城 打造发展强能级

  苏州和上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是长三角乃至全国同城效应最为显著的城市区域之一。上海苏州之间每天有400多趟列车往返。百度地图迁徙大数据显示,上海苏州人口日常流动占比超20%,远超其他周边城市。无数通勤者每日穿行在沪苏之间,为追逐梦想、实现人生价值,上演着一出出生动的同城记。

  沪苏同城,交通先行。今年以来,沪苏交通互联再次迎来一大波利好。6月24日,苏州市轨道交通11号线开通,上海地铁11号线花桥站无感换乘通道也正式启用,沪苏两地乘客只需使用“Metro大都会”或“苏e行”App乘车码,无需二次安检、刷卡及扫码,即可通过无感换乘通道换乘。如今,乘坐11号线,苏州人直达迪士尼,上海人来苏品尝一碗正宗苏式面,已然成为了两地人民的日常。

  沪苏高铁线路建设也在全速推进。苏州北面途经苏州张家港、常熟、太仓的沪宁沿江高铁各项测试工作进展顺利,预计9月底具备开通条件,为苏州入沪再添一条新通道;苏州南面在苏州设苏州南、盛泽两站,串起沪苏两地的沪苏湖铁路,各项建设有序推进,整条铁路计划明年完工通车。

  不止高铁、轨交这些大块头,穿行于城市道路之中的公交网同样越织越密,苏州开行省际毗邻线路23条,其中至上海14条,日发班312次,毗邻镇公交联通率100%,两地居民串门式走动越来越频繁。

  沪苏同城,不止道路的互联,还深入到城市发展中的每一根毛细血管,在民生、医疗、教育、政务等多个方面推动两城的深度融合。

  5月19日,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城市航站楼正式启用,这是苏州与上海机场共同打造的全国标杆性异地城市航站楼项目,苏州人在家门口就可以完成值机、行李托运,往返上海两大机场更加方便。

  苏州通过与上外、上戏、华东师大等高校合作,相继建成上海世外等一批合作办学项目;苏州引入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推进与上海中山、华山、新华等医院合作,开展合作共建、建立跨区域医联体,建造专科联盟,沪苏就医e保通可实现跨省药店直接结算,落实参保地、就医地双向享受医保待遇;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综合受理专窗可实现3877项事项跨省通办。

  苏州和上海的同城化效应,不仅仅是资源之间的取长补短,更是一种高维战略定位下的城市功能互补和产业协同。

  目前,苏州共有211家境内A股上市公司,其中在上交所上市96家;全市296家持牌金融机构中,总部位于上海的超过15%;苏州深度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在创新协同、产业联动等方面与上海联系愈发紧密。

  7月31日,涵盖上海青浦、苏州吴江和嘉兴嘉善三个片区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揭牌成立。这也是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区,标志着上海和苏州,以及嘉兴一体化水平达到新高度,对全国其他区域极具启发价值。

  新的战略方向愈发明朗。如今,苏州正紧抓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建设机遇,积极承接虹桥“大交通、大商务、大会展”功能,实现进一步的产业发展水平提升,最终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交融四方 通达八面 苏州走进“大流通”时代

  苏锡联动 共赢一体化未来

  苏州与无锡山水相依、文脉相通、人缘相亲。共享太湖、大运河、长江滋养的苏锡两地在饮食习惯上都是如此一致,苏式各类糕团、糖粥的软糯、无锡小笼、玉兰饼的鲜甜是两地市民彼此钟情的美食,一碗热腾腾的红汤面更是见证两地丝丝入扣的情谊。

  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东风,苏州、无锡正在通力合作,全方位推进区域互联互通。交通基础设施便是第一步,也是苏锡融通蓝图的底层支撑。

  穿越烟波浩渺的太湖,连接苏州和无锡两市的又一条快速通道——苏州无锡太湖通道的建设工作如火如荼。苏锡太湖通道东南连苏州高新区,西北接无锡滨湖区。位于太湖东岸的苏州高新区是苏州新兴主城板块,C9高校之一的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正是坐落于此;滨湖区同是无锡重要主城区板块之一,是无锡市政府搬迁后的所在地,位于无锡城区最南侧的太湖畔,其核心区域“插入”太湖中。隧道建成后,能有效分流现有苏州与无锡间路网的交通量,由无锡滨湖区前往苏州高新区将无需向北绕行。

  轨道交通建设也是备受关注的焦点,“轨道上的苏锡”令人期待。苏锡两地间正共同推进市域(郊)铁路互联互通项目,包括苏州地铁10号线(苏虞张线)预留延伸至江阴条件,以及无锡市域S3线接常熟等。

  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是江苏省第二大机场,两地共同实施的苏南国际机场枢纽能力提升工程中正有力推进。3月10日上午,“苏锡公交1号”开通,是首条落户苏州、直达苏南硕放国际机场的公交线路,也是继望亭专线、苏州83路、无锡731路后,又一条苏州与无锡间的市际公交线路。此外,根据规划,苏州地铁3号线西延,将和无锡地铁3号线衔接,届时苏州人坐3号线可直达苏南硕放机场。

  基于更加便利的交通设施,苏锡两地将互融互通的层次上升到共建产业创新集群。如今,两地创新资源要素正在加快流通,形成协同创新发展格局。例如,两地将合作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依托苏南国际机场枢纽能力提升,在毗邻区域共建经济合作区,聚焦航空运输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服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运河从无锡穿城而过,一路浩浩荡荡奔流向苏州,在望亭——运河吴门第一镇,翻涌出一朵朵激昂澎湃的浪花。一衣带水的苏锡两地还将携手开创丰富多彩的文旅融合发展新局面。两地联合开展地域文明探源、江南水乡古镇申遗,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提升江南文化显示度和影响力,推出一批精品路线和产品,共建太湖世界旅游目的地。在诗画江南的美好前景中,苏锡两地脉搏同频共振,紧紧相拥。

  南北互联 长江天堑变通途

  分别位居长江南、北两岸的苏州与南通同为上海大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都是长三角重要节点城市。苏通携手、跨江合作,对两市提升长三角一体化的服务能力、支撑作用都有极大助益。

  曾几何时,从苏州出发想要跨江到长江对岸的南通,着实有些“难通”。再看今朝,苏通两地的跨江交通情况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发生惊人巨变,让南通不再“难通”。

  2020年7月,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通车,沪苏通铁路正式投入运营,使得苏通两地间不仅多了一条过江通道,还有了直通的高铁;2022年9月,北沿江高铁江苏段开工,线路连接起苏州的太仓和南通的启东、海门等地;2022年11月,通苏嘉甬高铁江苏段开工,这条起自南通的线路对于苏州构筑“丰”字型铁路网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此外,海太通道、张皋通道正在建设中,苏通二通道正在前期准备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有登场,也有退场。开航30多年的通常汽渡完成其作为过江通道的历史使命,于今年7月10日起永久停航。

  苏州和南通之间,如同日益加密的交通网络一般,变得愈发密切。借力条条过江通道,南北差异慢慢缩小,过江通道成为扩大产业溢出效应的关键枢纽。

  2020年4月,苏州和南通签署了《关于加强苏通跨江融合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协议从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加强板块交流合作、加强园区合作共建、加强交通互联互通、共同推进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建设等五个方面,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苏通两地合作发展的工作要求。

  当年5月,由苏通科技产业园区、锡通科技产业园一体化融合而成的苏锡通科技产业园成立。该园区是江苏省政府与新加坡合作开发的跨国园区,是苏州、南通、无锡跨江联动开发、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示范园区。同时,这也是苏州三大法宝之一的“园区经验”走出苏州,赋能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有力实践。

  今年以来,苏州与南通在产业协同方面再次重磅加码。4月,南通产控集团与苏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苏州众联行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合作设立南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这是苏州、南通国企领域合作共建的重大突破;今年6月,苏州市南通商会成立,继去年7月南通市苏州商会成立,再次将两地民营企业跨江融合发展推向新高度。

  不久前的8月28日,苏州市人民政府和南通市人民政府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共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全面务实合作,在枢纽建设上同向发力,共同打造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门户;在产业创新上深度融合,强化创新协作、产业协同、载体共建、资源共享;在合作机制上持续升级,进一步释放融合发展的空间红利、制度红利、市场红利、政策红利,共享机遇、共赢未来。以交通为抓手,深入全方位合作交流,苏通跨江融合发展正在书写新的可能。

上一篇:河海大学 2024 年工程管理硕士(MEM)招生信息
下一篇:@浙江教师们,这份荣誉证书请记得申请!

最近更新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