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面子”又有“里子”,背街小巷整治环境精细化治理持续推进

栏目:教育机构  时间:2023-07-21
手机版

  从熙熙攘攘的东四南大街拐进内务部街,环境一下子安静下来。青砖灰瓦间,胡同里看不见拥挤的汽车,路面宽敞整洁,老人在家门口聊天,小孩子在胡同里尽情地玩耍。

  近年来,东城区朝阳门街道的内务部街先后经历了两轮环境整治提升,治理了私搭乱建、违规“开墙打洞”、便民服务设施欠缺、架空线凌乱、停车秩序混乱等问题,街巷环境全面提升,向精品街巷不断迈进。

  不仅是东城区,今年,北京全市计划开展1620条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任务,其中精品街巷171条、优美街巷1124条、达标街巷325条。“目前,任务已完成过半,各区都已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台账,确保任务高质如期完成。”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如刚表示。

  有“面子”又有“里子”,以胡同为代表的背街小巷治理,为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自2017年以来,东城区朝阳门街道的内务部街持续开展街巷治理,逐步恢复了胡同传统风貌。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摄

  内务部街27号院,藏在胡同里的社区文化生活馆

  内务部街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南邻史家胡同,北有支巷通本司胡同,全长727米,宽7米,不仅承担着沿线1700多位居民日常生活出行,还是胡同内学生和教职员工上下学的必经之路。

  曾经的内务部街,被沿街见缝插针的违法建设、违规“开墙打洞”门脸挤占得宽窄不一,沿途一半道路停满了居民私家车,仅剩的一半道路还要承受上学放学的通行压力,脏乱、堵车更是司空见惯。

  朝阳门街道办事处主任高洪雷介绍,自2017年以来,内务部街持续开展街巷治理,逐步恢复了胡同传统风貌。

  

  经过腾退搬迁,内务部街27号院成功地转型为街道的社区文化生活馆。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摄

  “为了消除房屋安全隐患,恢复老北京胡同风貌,我们首先针对内务部街的违规‘开墙打洞’进行封堵治理。此外,胡同里一根接一根的杆体和天空中杂乱的‘蜘蛛网’也成为了整治的重点对象。”高洪雷介绍,整治中,内务部街总共拆除违法建设430平方米,封堵违规开墙打洞30处,拆除违规牌匾26处,外立面整饬3830平方米,架空线(强电)入地改造1.5公里。

  朝阳门街道还非常重视老胡同的历史文化挖掘利用。高洪雷介绍,内务部街27号院原是一处单位办公场所,经过腾退搬迁,成功地转型为街道的社区文化生活馆,成为一处集艺术、文化、体育、创新生活方式为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

  

  改造后的内务部街27号院的房间内景。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摄

  

  7月11日,在内务部街27号院内一活动室,周边居民正在进行舞蹈训练。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摄

  近年来,这一社区文化生活馆组织了“记忆对画”“老好使SHOP”“骑时停好”“共享骑行沙龙”等城市治理研讨,全年主题活动百余场,直接服务人次近千次。其间还吸引青少年群体参与,传承老城的乡愁记忆。

  停车问题是大部分胡同环境整治都会遇到的,2023年6月,伴随着立体停车场的投用,居民刚需停车迁移出去,内务部街成为东城区第44条不停车胡同。

  “现在有了立体停车场,每次回家再也不需要在胡同里‘抢’车位了,胡同里面一下子豁亮了,邻居之间更和睦了。”在东城区内务部街生活了近30年的王先生说。

  

  今年6月,伴随着立体停车场的投用,内务部街成为东城区第44条不停车胡同。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摄

  高洪雷介绍,目前,东城区全区178条大街、982条背街小巷分批次完成整治提升,123条背街小巷实现架空线清零,44条胡同实现“不停车”,雨儿胡同等10条胡同成为北京“最美街巷”,近百处“美丽院落”精彩亮相。”

  东城区城管委副主任王涛表示,今年,东城区启动了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年内将完成74条精品街巷、157条优美街巷和42条达标街巷建设,建成10余处“美丽院落”。

  “微修缮、微更新”,白塔寺脚下的胡同换新颜

  位于西城区的东西岔胡同,近年来也迎来了巨大的改变。

  宫门口东西岔位于白塔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上为朝天宫山门御道,后居民在朝天宫遗址上修建房屋街巷,逐渐形成如今不规则的骨架和肌理。

  宫门口的南段分为东西两岔,南起阜成门内大街、北至安平巷,全长308米,整体成X形,1911年定名为“宫门口东岔”和“宫门口西岔”,是白塔寺街区最重要的生活性服务街巷。

  

  宫门口东西岔位于西城区白塔寺历史文化街区,近年来,胡同迎来了巨大的改变。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摄

  近年来,公共空间缺失、文化展示匮乏、市政承载能力不足、胡同停车杂乱、业态低端无序等问题一直严重影响东西岔胡同的风貌。

  就此,这一胡同迎来了改变。新街口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立介绍,东西岔胡同保护更新工作于2020年6月启动,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共拆除违建22处、870余平方米电力架空线入地3800米、电表线箱整理468处、拔除线杆55根,排水系统改造1443米等。

  针对老城胡同保护工作特点,东西岔胡同的改造采取“去、留、梳、修、补、通”六种方式进行“微修缮、微更新”,对消防干管、排水、电力架空线入地、地面铺装、景观绿化、市政照明等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完善。

  2021年6月,更新后的胡同正式亮相。对于住在这里40多年的居民朱宝蓝来说,这些变化为她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改变。“曾经脏乱差的环境再也没有出现过了。现在在这里居住和生活,非常惬意,每天都要出来在附近遛弯儿。”

  东西岔胡同保护更新项目在硬件提升基础上,同步实现业态升级。这里原有店面61家,蔬果零售、美发、小卖部、粮油店等业态较多,同质化严重,时常占道经营,商铺内部展陈也杂乱无序。经研究,这里引入白塔书房等优质民企深度参与地区发展。

  

  东西岔胡同保护更新项目在硬件提升基础上,同步实现了业态升级。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摄

  “新业态在便利了当地居民的同时,也在传递着地区的精神、文化和烟火气,让很多其他地区的市民慕名而来,街道将持续加大对业态调整工作推进力度,让居民和游客有更全方位的体验。”张立说。

  宫门口东西岔胡同是西城区背街小巷精细化治理的典型案例之一。

  西城区城市管理委街巷管理科科长王明君介绍,西城区共有1225条背街小巷,数量属全市最多。

  结合全国文明典范城区创建,西城区落实“日巡、周查、月评、季点名”机制,在上半年背街小巷区级环境检查中,西城区共发现问题34538个,其中包括生活垃圾或其他垃圾5557个、垃圾箱满冒或周边脏乱3715个、废旧非机动车3264个等。目前,这些问题整改率达91.91%。

  对于西城区已经有项目实施的街巷,如大栅栏观音寺片区内的胡同,将一体打造、一体实施,率先实现精品;对于金融街砖塔片区、德胜六铺炕片区、什刹海柳荫街片区等重点项目,将争创不停车胡同,最大化实现精品街巷。

  “未来三年,西城区要打造182条精品街巷,943条背街小巷要达到优美标准,100条背街小巷要达标。”王明君介绍,今年,西城区将完成30%任务,即今年打造精品街巷57条、优美街巷284条、达标街巷30条。

  今年,北京全市计划开展1620条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任务

  在7月10日召开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活动情况介绍会上,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如刚介绍,自2017年起,北京市先后六年开展两个轮次的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首都背街小巷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为进一步巩固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今年,北京市制定了《深入推进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3年至2025年,全市要完成5393条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打造426条精品街巷、3687条优美街巷,包括拆迁滞留区在内的1280条背街小巷要全部实现达标。

  李如刚介绍,今年,北京全市计划开展1620条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任务,其中精品街巷171条、优美街巷1124条、达标街巷325条,“目前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各区都已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台账,确保任务高质如期完成。”

  北京将根据背街小巷基础现状,按照达标、优美、精品三类标准要求,实施分类治理。其中,达标街巷要达到“十无”标准,即无私搭乱建、无开墙打洞、无乱停车、无乱占道经营等;优美街巷在“十无”基础上还要满足“公共环境好、社会秩序好、道德风尚好、同创共建好、宣传氛围好”的“五好”标准;精品街巷在“十无五好”基础上,要达到“历史文化有传承、绿化美化有品质、生活休闲有空间、便民服务有配套”的“四有”标准。

  “新一轮背街小巷精细化治理重在巩固治理成果、传承历史文化、完善服务功能,营造高品质的现代生活空间。”李如刚称。

  此外,北京还建立了季度动态晋级降档机制,据介绍,今年第一季度北京全市共有28条背街小巷被降档为不达标街巷,已于5月10日公示。降档街巷将作为后续检查的重点,连续三个月检查得分90分以上可以恢复相应档次。

  “下一步,北京市将把深化背街小巷精细化治理作为推动首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精心组织、持续发力。”李如刚表示,到2025年,北京市背街小巷市容环境面貌整体提升,便民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氛围日渐浓厚,精细化长效治理机制良好运转。

  “届时,背街小巷将成为市民群众和谐宜居的家园,北京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首都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李如刚说。

  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立军

上一篇:公办幼儿园招生(第二轮)电脑派位!名单公布!
下一篇:高考大变革! 平陆新届高一新生开始!

最近更新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