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為了更好地前行

栏目:教育机构  时间:2023-04-13
手机版

  本報記者 劉芊羽

  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清明節來臨之際,我省各界以多種形式緬懷英魂,汲取慨然前行的力量,有的在烈士墓旁獻花致意,有的為烈士尋親而奔走,有的動情講述英烈故事……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緬懷,是為了更好地前行。在三秦大地這片紅色熱土上,無數英雄烈士用生命構筑起一座座永恆的精神豐碑。我們在追思英烈的同時,感受他們的高尚精神,激發前進的動力,在新征程中凝聚奮進力量。

  祭掃:線上線下告慰忠魂

  獻花、鞠躬、敬禮……4月2日,任潤興一家三代來到西安烈士陵園,追憶、緬懷英烈。每年清明為烈士掃墓,早已成為這個家庭根深蒂固的傳統。

  時光荏苒,不變的是家國情懷。84歲的任潤興有三個女兒,他和51歲的三女婿任勇、大女兒25歲的兒子聶任鑫,祖孫三代都當過兵,身上的軍裝雖脫了,但心裡的軍裝要穿一輩子。

  22歲參軍入伍,任潤興成為一名通信兵。在部隊服役19年的他,主要負責無線電載波的安裝測試、電纜架設等任務。由於技術過硬,表現突出,他被評為“五好戰士”。曾經參與北京門頭溝抗洪搶險任務的他,親眼看到身邊的戰友被洪水沖走,不幸犧牲。“我們記得,他們就還活著。”任潤興說,這些為了我們幸福生活拋頭顱、洒熱血的英烈就是最親的人,他們不能被遺忘。

  任潤興的三女婿任勇曾有近5年的軍旅生涯。任勇表示,看著岳父拄著拐杖也堅持到烈士陵園祭奠英烈,自己也會堅定傳承清明祭英烈的紅色家風。“從我記事起,每年清明節家裡人都會去祭奠英烈。”兒時聽姥爺講抗戰故事,長大當兵報效國家,退役之后仍不忘服務社會的聶任鑫說,每次聽到先烈們的英雄事跡,自己都會被他們英勇無畏、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打動。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他將以英烈為榜樣,沿著英烈的足跡,不斷前行。

  每一座烈士墓碑背后,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穿越時空,英烈們立起一個個精神路標,為我們指引前行的方向。3月31日,武警第一機動總隊某支隊的100名官兵也來到西安烈士陵園,追憶英勇壯舉,緬懷英烈功勛。三級警士長岩嘎說:“歷史的接力棒傳到我們手中,我們要做一粒傳播英烈精神的種子,傳承弘揚好英烈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苦練本領,培育頑強的戰斗精神,以實際行動告慰先烈。”

  “英烈精神,我輩傳承,向英雄們致敬!”“學習英烈精神,汲取奮進力量。”“革命先烈,浩氣長存,永垂不朽。”……今年清明,人們還將緬懷英烈的情感在“雲端”釋放。通過參與“2023·崇尚·清明祭英烈”主題網上祭掃活動,我省各地群眾向英烈獻花、點燭祭拜、留言寄語,表達崇敬之心、感念之情、傳承之志。

  尋親:時隔75年的“團聚”

  “我們找了您75年啦,這回如願了……”3月24日,清明節前夕,安葬在蒲城縣永豐革命烈士陵園的張兆文烈士等來了他的親人——侄子張衍利和侄孫一行3人。張衍利撫摸著墓碑失聲痛哭,張兆文烈士也終於和河北青縣的親人“團聚”了。

  張衍利的父親張兆美和伯父張兆文一同參加了永豐戰役,父親因小腿受傷后退役回家,而剛到而立之年的張兆文則在永豐戰役中犧牲。

  張衍利說父親當時隻記得在陝西打仗,不記得具體的戰役地址,但是一家人並未停下尋找親人的腳步。后來在無意中得知,蒲城縣永豐革命烈士陵園有一位叫“張照文”的烈士,便通過當地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的同志尋親。

  “我們在得到河北省青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工作函后,第一時間就成立小組,分頭行動。大家通過查找墓碑、烈士牆,翻閱檔案、縣志,會議研討等一系列工作,隻用了3天時間,就確定了‘張照文’就是‘張兆文’。”永豐革命烈士陵園管理所所長姜建軍說,“為烈士正名,既是對歷史的負責,也是對烈士的敬重。”

  “感謝永豐革命烈士陵園管理所的工作人員。我們作為烈士親屬,要繼承光榮傳統,也要讓子孫后代當兵為國家作貢獻。”張衍利將家鄉的黃土輕輕地撒在張兆文烈士的墳上,帶來家鄉父老的惦念和牽挂。隨后,他又包起了墳上的一抔土,讓烈士魂歸故裡,與親人“團聚”。

  為烈士尋親既是對家屬的慰藉,也是對烈士最好的緬懷與尊崇。2019年以來,永豐革命烈士陵園管理所通過多種方式在全國范圍找到158名參加永豐戰役的烈士信息。2022年舉行45名烈士集體遷葬儀式,為英雄烈士立碑建塚,統一安葬,讓烈士長眠,讓烈屬安心。

  傳承: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3月29日,陝西省英烈事跡宣講團成員、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師侯濤和咸陽市英烈事跡宣講團成員、咸陽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處講解員鄭凡走進咸陽市實驗學校,為師生們講述中國年紀最小的烈士宋振中、衛國戍邊英雄陳祥榕烈士和革命烈士崔景岳的故事,弘揚英烈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我從小聽著崔景岳烈士的故事長大,他是我們咸陽的驕傲。作為一名咸陽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處的講解員,我有責任、有義務讓更多人了解先輩們的英勇壯舉。”鄭凡說。

  不少學生一邊聽著故事,一邊默默流下了眼淚。袁佳睿同學說:“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今天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要努力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報效祖國。我們要學習烈士們不畏艱苦、不怕犧牲的精神,長大以后做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

  最深的悼念是銘記,最好的紀念是傳承。近期,我省各地通過多種形式,讓英烈故事激發奮進力量,使紅色基因和革命薪火代代傳承。烈士親屬王艷雲為西安市碑林區何家村小學的師生們講述父親王均烈士為完成國家支援非洲坦贊鐵路建設工作,克服極端惡劣環境、主動讓出就醫機會、帶病堅持完成任務,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的動人故事﹔漢中市漢台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組織動員各界志願者,通過開展線上線下撰寫紀念文章、宣講紅色故事和創作文藝作品、歌頌英烈微視頻等形式,開展漢台區“緬懷·2023清明祭英烈”之紅色故事宣講展播活動﹔漢陰縣英烈故事“五進”宣講團將開展為期2個月20場次以上的英烈故事“五進”活動……大家在英烈故事中汲取奮進力量,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新征程上,更加堅定信心、勇毅前行。

上一篇:师道匠心 | 何梦娜:用心耕耘、用爱浇灌、以舞逐梦、绽放芳华
下一篇:“1375”构建学校课堂教学新样态

最近更新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