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老矣”并非贬义词,姜昆的“拥趸”无需为这四个字“慌张”

栏目:教育机构  时间:2023-01-13
手机版

  1979年,“四人帮”被粉碎不久。

  年轻的姜昆和搭档李文华去照相馆照相,与摄影师聊了几句。

  李文华

  摄影师饶有兴致地谈起了“四人帮”当道时照相的“规矩”:

  顾客在拍照前,必须由摄影师领着高唱革命歌曲,并且顾客照多少张相片就要唱多少歌。

  没几天,摄影师病了,请假条上写着:喉头发炎,禁声三天。

  姜昆、李文华听完后,由衷地笑了。

  姜昆

  后来两位依靠文艺工作者特有的“嗅觉”,创作出了相声《如此照相》。

  旨在讽刺那个特殊时期“盛行”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

  当姜昆兴致勃勃地带进机关演出时,却遭遇了“冷嘲热讽”。

  “拿语录找包袱儿,不要命了?”

  年轻的姜昆硬气回应:

  “我们凭着自己的爱和憎来反映生活,不是凭着胆子去冒险的,权把那些冷言冷语当作刀石吧!”

  而当姜昆带着这个作品下基层为工农群众表演时,现场氛围却异常火爆。

  姜昆

  这种火爆一方面得益于作品的包袱密集,

  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作品与工农群众之间形成的的“共情感”,这种共情感把讽刺效果和喜剧效果倍数放大。

  而对于创作者姜昆来说,他表现出的政治上的勇气也让人叹服。

  80年代初,文艺界“乍暖还寒”,“胆大”的姜昆向文艺界甚至国人释放了一个思想解放的信号。

  这种信号其实也是国家政治自信和文化进步的具体表现!

  姜昆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姜昆陆续创作、表演了《虎口遐想》《电梯奇遇》《捕风捉影》《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妙趣网生》等十几个作品。

  他的相声作品除旧布新,时代感强,兼具歌颂与讽刺。

  能下基层演出、也能登大雅之堂。

  从相声发展的过程来看:

  姜昆的价值体现在了继承与发展侯宝林、马季等大师开创的新相声,

  荡涤了传统相声中残留的“污泥浊水”。

  文宣部门需要这样的文艺轻骑兵,

  观众群体也喜欢他的相声作品。

  这是属于姜昆的时代!

  姜昆

  后来,姜昆不怎么说相声了。

  他高票当选曲协主席,一干就是10年。

  期间,姜昆在2017年创作了《新虎口遐想》。

  但这个作品并没有引发足够的关注。

  牛年到来之际,姜昆又带来了自己打磨多年的相声《欢乐方言》。

  不同于《新虎口遐想》,这一次姜昆被迫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从大年初一开始,围绕着这个作品的讨论愈演愈烈,

  目前已经演化成了两大阵营的“舆论对抗”。

  一方是普通观众,他们质疑这个作品的质量和姜昆的表演能力;

  另一方则是专家学者,也就是主流声音,他们给予姜昆和《欢乐方言》极高的评价。

  崔琦(中)

  相声评论家崔琦:

  知识、技巧和娱乐并重,引发观众的好奇和求知兴趣,媲美刘宝瑞、郝爱民合说的相声《宁波话》;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周思明:

  这个作品寓语言知识于幽默氛围之中,彰显出了一位资深相声表演艺术家对艺术终极价值的不倦追求。

  主流声音评价姜昆作品

  曲艺网评论员王大胜:

  作品在守正中创新,寓教于乐、谐趣横生。观众席爆发出满堂的笑声,达到极佳的艺术笑果。

  两方“截然相反”的评价不禁让人诧异:

  如今评价相声好与坏的标准变了?

  其实,相声好坏的评判标准并没有变,变的是舆论环境。

  姜昆

  很明显,姜昆“曲协主席”的位置决定了“主流声音”的“风向”,这是国人很容易理解的。

  可能,姜昆本人看到这些“专家学者”的评价也会一脸尴尬。

  而观众的质疑声也客观反映了姜昆的表演和这个作品存在的问题:老段子、不好笑、学不像!

  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问题,绝非“吹毛求疵”!

  姜昆

  说实话,观众从来没有否认过72岁的姜昆为这个作品付出的努力,以及他对相声的热爱;

  也常常对他的代表作如数家珍,感叹姜昆对相声发展做出的贡献;

  但《欢乐方言》真得算不上一个优秀的相声作品。

  曾经,姜昆引领相声界发展;

  如今,他真的廉颇老矣!

  姜昆

  有意思的是,在姜昆感叹自己“肩膀已经托不起脑袋”的情况下,

  其背后的“专家学者们”依旧疯狂抢占舆论高地——睁着眼说瞎话。

  这不是对姜昆的另一种“抹黑”吗?

  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时代过去了并不意味着人生不圆满。

  所以,“廉颇老矣”也从来都不是贬义词,姜昆的“拥趸们”也无需为这四个字“慌张”!

  举报/反馈

上一篇:2021届艺考考前防疫须知!考前14天申领浙江健康码
下一篇:75岁的外婆,晚上11点半还在写英语作业,我们这些年轻人在干嘛

最近更新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