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构频频跑路,彰显怎样的资金“黑洞”?

栏目:教育机构  时间:2020-01-13
手机版

小刀马

今年经常能够听到的事件就是“某”教育机构也跑路了,颇有点当年P2P跑路潮的风格。简单地说,就是培训机构收了钱,学员并没有上完课,结果培训机构人去楼空了。关键的是,要知道这是教育啊。但是,这样的案例还是一再发生。更主要的是,很多教育机构背后还背负着“P2P”网贷的背景;或者说,有的学员是借了钱去上课的,结果教育机构跑路了,但自己的网贷还得去还,真是欲哭无泪。

教育机构跑路“触目惊心”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截止到目前,29家出现经营异常的培训学校中,早教托育机构就占了11家。近年来,早教、托管、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机构可谓是处于政策红利阶段,办学门槛低,且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推行。即使如此,根据近期的一些跑路事件,我们也能发现在这些政策监管不严的教育细分领域,跑路、倒闭的企业占比较大。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知名度很高的教育机构也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

我们看到一些教育机构背后有“网贷”的嫁接,这样的操作是不是违规?而且当教育机构跑路之后,这样的还贷问题带来的困局又应该如何破局?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韦博英语背后就涉及到网贷机构的身影,有学员甚至质疑,自己是在不知情时被开通了教育贷,金融机构并未尽到审核义务,且金融机构和教育机构之间存在利益勾结,教育机构会返点给金融机构。那么这时候教育机构跑路了,金融机构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细思极恐的是,今年教育机构跑路事件有点多了,太多了。在线英语学习平台“朗播网”陷入欠薪风波;真人在线钢琴陪练机构于斯钢琴疑似跑路;在线辅导平台学霸一对一和理优一对一相继爆雷停止运营,据悉还有未处理的教师工资和学员学费;而资历颇深的韦博英语涉及近万名学员、超亿元的金额,这样的消息恰似一颗颗惊雷被引爆了。

据悉,这些机构跑路的根本原因都是资金链断裂,而在探寻资金链断裂的问题时,我们也发现了教育贷的逐渐水落石出。有消息显示,在用户报课时,销售人员往往会以分期付款为诱饵进行劝说,一旦签订合同,学员需要每月按时还款给金融机构,而金融机构会将贷款一次性打给教育机构。对于销售人员来说,自然也可以拿到一笔不菲的返点,因此在推销的时候是不遗余力的。对于学员来说,如果在既定的方向和盘算下,应该也是可以完成学业并还完借贷的。但是一旦教育机构出现了跑路,学员就面临着双向的损失,一方面是学业无法继续,另一方面还得继续还贷。

为何金融机构要去趟水“教育贷”?

当初想到教育贷,估计和美容贷之类的是一样的出发点,借助一个固定的机构来完成借贷的诉求,进而通过循环的资金补充以及相应的服务提供支持。对于学员来说,自然是希望能够在一时难以筹集那么多资金的情况下,就开始自己的学业,并且在分期中慢慢地折还相应的借贷,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当不少培训机构难挡巨额预付费带来的现金流诱惑,将其挪作他用,例如扩张新门店或尝试新业务,一旦受挫就会资金链断裂跑路,学员上课无望还得按期还款就成为一种原罪。而这种庞大资金的监管目前来看基本属于一片空白。

对于教育机构而言,教育是当作一门生意来经营的,在大资金的诱惑下,进行扩张以及更多元的发展貌似无可厚非,但是教育毕竟不同于别的经营项目,尤其是学员的经费是通过教育贷来实现的时候,更应该慎重。但是目前由于在这方面的监管存在着“盲区”,教育结构的扩张和发展也是乱象频生,出现问题和经营不善也就可以理解了。

其实,国务院办公厅此前出台《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但这一规定并不约束金融机构,而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借贷预付方式打擦边球。这也是为何有的学员一次性交付了几万的费用,涉及到上百个课时的问题。而所谓的教育贷也叫教育分期,是一些有培训资质的学校和机构为学员开展学费分期支付的一种缴费模式,服务提供方可以是学校机构本身,也可以是第三方金融机构。

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教育贷已存在多年,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减轻了学员一次性付款压力,教育机构获得生源,金融机构也得到了利息收益。但是,一旦教育机构资金链断裂,无法提供课程,学员不愿偿还贷款,金融机构将面临大额集中逾期,而学员逾期还款会对个人信用造成较大伤害,教育贷就会成为一种“毒瘤”,效应被不断放大。

如果可以持续学业,学员自然也会按期还款,但学业中断的时候,学员觉得自己本身就是受害者,自然不愿意继续承担还款业务,而金融机构和培训机构有合约关系,如果单纯地撇开之前的职责,让学员继续还贷,本身也有一定的关联问题。但在签约中,学员无疑是弱势群体,在借贷的环节中是难以厘清培训机构跑路这个风险的。

教育贷背后需要监管吗?

对于教育贷,有人这样认为,培训机构的收入确认是以服务交付作为依据的,如果没有交付服务,即使金融机构提前把钱打给了培训机构,本质上来说这个钱也不属于企业。也就是说,学员提前“预付”的钱应该是作为一个未来学业保障的资金,在一定范围内是应该被“冻结”的,只有在提供了教育服务之后才是属于培训机构的。但是,事实当然不是如此,金融机构会把学员交付的资金一次性划给培训机构,而培训机构看到账面上沉淀了这么多钱,不去挪用也是不可能的。就如同当初共享单车的那么多押金,最终还是被挪用几乎是一样的道理。而这笔钱事实上并没有监管。

也就是说预付机制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爆雷的一个导火索,或者是催化剂。我们也关注到,新东方俞敏洪就曾表示,教育领域最大的风险在于这是一个预收款行业,机构一收学费就收两三年,企业的问题在前期往往因为资本而被“挡住了一部分”。用资本帮教育公司去扛,没有正常商业模式,预收款中断的时候,资金断流问题就出来了,爆雷也就难以避免了。

从某种程度上,金融机构觉得自己也是被冤枉的,因为自己的本意其实是帮助学员一解燃眉之急,把需要一次性拿出的钱分担了,然后学员分批来还款。但想不到培训机构会倒闭。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持有消费金融牌照的机构有20多家,其中银行股东背景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占大多数。一般情况下,消费金融的模式比较轻,基本依赖线上,用户的身份证号、手机号等基本信息填报上交后,金融机构自己有一些数据源和风控模型会去做筛选,大多数金融机构认为教育分期的风险低,所以通过率也较高。

教育培训市场的盘子越做越大了

众所周知,中国家长对于教育的投入一直是属于舍得花钱的,一掷千金都是有的。由于本身的机制问题,目前校外教育培训市场的规模也是越做越大,受到各方资本的青睐,各种资源也向这个行业领域汇集,各类校外培训机构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中国教育培训机构数量已达20万,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有调查显示,国内城市家庭平均每年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家庭子女总支出的78.3%。

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后,各级各地分阶段、分重点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了整顿治理,包括对资质、师资、收费、培训和教学都进行了有效规范,对出现问题较多的预收费行为进行了治理,不过对于金融机构的约束还没有形成。因此还存在着教育贷问题,进而带来资金监管问题。

有人认为,在倒闭跑路发生之后,有关部门应当启动应急机制协助消费者维权,对培训机构的实际控制人进行追溯,并按破产清算的相关程序进行后续处置,最大限制挽回和弥补消费损失,而不能让培训机构“一跑了之”。但这样做的结果或许也并不是如意,因为倒闭出现之后,资金链问题几乎是难以追溯的。挽回损失也很难,尤其是已经预付的费用如何承担,以及后续的还贷如何继续?

上一篇:盘点29家问题教育机构:早教托育与语培留学成“重灾区”
下一篇:又一家!成都中和镇爱尔博特教育机构“人去楼空”

最近更新教育机构